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概括主旨,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 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 方法。
4.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你们是怎样取舍的呢? 学了本课,你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背景资料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曾效法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于是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传世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王纲解体,礼崩乐坏,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
2.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不屑(xiè) 苟(gǒu) 得 一箪(dān) 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所恶(wù) 莫甚于死者
3.听教师朗读,注意句子的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对照注释,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梳理字词,翻译句子
1.字词积累。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辟:同“避”,躲避。
乡:同“向”,先前、从前。
万钟:优厚的俸禄。
辩:同“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穷困。
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2.一词多义。
(1)·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2)得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做,动词)也故不为苟得(得到)也
所识穷乏者得(感激)我与?
(3)是
非独贤者有是(这种)心也是(这种做法)亦不可以已乎
3.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翻译原则:
1.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从以下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有遗漏。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3)活用应译清,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不可无交代。
2.文言文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 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3.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 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
4.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 义, 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时要仔细 考虑语境。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 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四、了解课文,概括主旨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互相交流课文的大体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文章提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甚于生不为苟得,恶甚于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2、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3.思考: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体内容,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字词。课下要多读课文,争取能背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通过背诵课文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分析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 “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
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甚于生不为苟得,恶甚于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持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 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从前“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 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 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 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研究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①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 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 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 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 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1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2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 来之食”的事例,使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 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 人呢;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 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2.读课文,归纳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 说服力。
三、小结
你选择高山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大海;你选择阳光的时候,你就不能选择黑夜。你在选择拥有的同时,你也是选择了放弃。我们要做出不失去本心的选择。
四、布置作业
“选择”是我们人生的一大课题,当面临选择的时候,我们该 怎么办呢?请你以“选择”为话题写一段话,谈谈你对选择的 看法。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舍鱼取熊掌
↓
舍生取义
↓
人应保有本心
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文言知识积累,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讲授,深入分析,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9 鱼我所欲也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设计,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解疑,疏通文意,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