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64476/0-17120222686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5564476/0-171202226876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清明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清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大致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中学生已经大概了解了一些传统节日,而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三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转折期,他们逐渐向形象具体思维发展,但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有关,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于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于清明节的习俗了解的较少。为了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特别是内涵丰富的清明节,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插图阅读理解古诗,抓住重点字词体会情感,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加深对清明节的了解。从而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魂”等6个生字,会写“牧、欲”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出示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各种节日图片)
1.出示单元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单元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图片导入,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借助注释了解清明,介绍清明。
4.指导书写“牧”字。
5.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赠别》、江南春绝句》等。
(设计意图:单元导语页、图片、解诗题、知作者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有初步的了解。)
二、划分节奏,读出诗韵
1.出示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诗。
3.播放范读视频。
4.出示古诗朗读节奏,男女合作朗读古诗。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牧童/遥指/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
5.师范读。
6.全班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应该彰显朗读的作用。本环节通过自由读、范读、男女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读出节奏,为下一环节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地方。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
(1)清明时节的天气有什么变化?诗中如何描绘的?这是什么季节?
(预设:雨纷纷 春季)
(2)诗人当时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预设:孤单、哀愁)
4.学习“路上行人欲断魂”。
(1)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情景?”断魂“是什么意思?
示例:细雨纷纷,清明节那天,路上的行人都很感伤、悲伤。断魂是悲伤的意思。“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
(2)行人、诗人的心情如何?
哀愁,感伤、悲伤
(3)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愁苦之情?(出示写作背景)
杜牧是晚唐诗人,出身名门望族,文武双全,当他正值壮年想要大展拳脚,一身本领却报国无门,他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
正是因为他坎坷的遭遇使他哀伤,再加上这细雨纷纷的天气,更令人哀愁了。
5.引导学生想象第一、二句古诗的画面,有感情朗读诗句。
6.学习“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诗人的愁苦该如何化解?
靠喝酒化解,借酒浇愁
(2)问酒家除了借酒消愁还可能干什么?
因为“雨纷纷”,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3)谁给诗人指了路?(牧童)
(4)“遥”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你眼中的杏花村是什么样子的?(看图解诗意)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7.引导学生想象第三、四句古诗的画面,感情朗读诗句,结合刚刚的理解翻译全诗。
翻译:
大致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描述并感受诗中的节日情景。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播放清明祭英烈视频。
2.齐读古诗。
3.尝试背诵古诗。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清明》。
(2)收集关于清明的诗词
(设计意图:借助视频、诵读及收集诗词等方式,由课内到课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板书设计:
清明
(唐)杜牧
雨纷纷
悲凉、伤感
欲断魂
问酒家
杏花村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89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清明教案</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89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清明教学设计</a>,共3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