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10理清散文结构思路(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1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橛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北方人(悦读)》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的思路。(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 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建房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无非就是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正好一对中年夫妇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才得知,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蔓延……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6日,有删改)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⑪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⑫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⑬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⑭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⑮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⑯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宛丘。
    ⑰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真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奇迹。几千年过去了,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代。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它为什么不仍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小花。
    ⑱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黄变脆的手稿。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淡蓝的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有删改)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王 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傅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竞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注]①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莫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声。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为,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 分)



    6.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 分)



    7.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有什么用意?(6 分)



    8.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考点十 理清结构思路类鉴赏(解析版)
    ✬题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橛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工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嚓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选自《北方人(悦读)》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本文展现了作者对“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情感态度,请就此梳理文章的思路。(4分)
    【答案】①作者以离开故乡时不懂珍惜过往生活证据的懊悔开篇。②接着表达没留下证据便无法印证过往生活和内心生存的茫然,然后表达能证明过往生活的外物证据的消失是人力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的无奈。③最后表达出对家园证据废失,思乡之愁和精神无处皈依的担忧失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2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 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正好与城子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建房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汉族居民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无非就是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土墙上,铺上横梁、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坡顶、门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正好一对中年夫妇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咔嚓咔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才得知,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竟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春风得意,狂傲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竟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精神长城,这种血脉,直到今天,还一直在城子村流淌、蔓延……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6日,有删改)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分)
    【答案】(1)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城子的现状与历史,也联想到《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2)组织材料方面: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3)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题。
    大地的语言
    阿来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的景观出现了。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⑪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⑫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⑬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⑭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⑮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农家小小的仓房。
    ⑯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宛丘。
    ⑰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真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奇迹。几千年过去了,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代。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它为什么不仍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小花。
    ⑱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黄变脆的手稿。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淡蓝的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有删改)
    3.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掌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答案】 = 1 \* GB3 ①内容上,“亭亭玉立”“絮絮私语”将农作物拟人化,形象地突出了历经灾祸战乱的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机,“一道道的绿浪”的比喻,含蓄地表明正是这样的乡野源源不断地供养着城市。 = 2 \* GB3 ②结构上,大地的勃勃生机呼应了前后文作者“心安”的感受,乡野对城市的供养引发了后文作者对象形文字以及农耕文明的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句段作用上。中间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通常有“扩展思路;丰富内容,如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照应结尾;为下文作铺垫;内容或思路的转折等”。在表达效果上,一般能达到“自然过渡;顺理成章”的效果。第五段属于中间段落,从内容上解答,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玉米对城市的输出,实际是写乡野对城市的供养;从结构上解答,要回归语境,联系上下文,思考其与上下文的关联。画线语句承接第四段“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将庄稼具体化,并引出后文作者“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的象形文字联想,以及“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的农耕文明的联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题。

    王 力①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先说,一国的元首就应该闲。垂拱而治,是中国人所认为至治的世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也应该闲,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唯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
    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去思。王禹傅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掊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忙!
    至于文人,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作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千部书,现在我们竞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古人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1944年4月9日
    [注]①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莫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文》。②今译《格列佛游记》。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①开门见山讲中国诗人爱“闲”,照应了文章题目,②引用古诗句,既突出了诗人之闲,又增强文采,丰富了文化底蕴,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功,③把古诗人之闲归为“闲居、闲游、闲消遣”,与后文描写文人形成鲜明对照,也是后文的铺垫与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具体落在句段作用上。首段作用从内容上说有“开门见山,引出描写的对象,点明题旨;交代写作的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开篇点题等”。从结构上说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等”。从表达效果上说有“激发兴趣,引人入胜等”。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段落内容,对照首段常见作用具体作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段中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要点明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耳边杜鹃啼
    罗 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声。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为,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 分)



    6.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 分)



    7.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有什么用意?(6 分)



    8.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 分)



    5.答案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
    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答案 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
    味和文学性。
    7.答案 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
    绪。
    8.答案 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
    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4理清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过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9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考点09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客观题型)(题组训练)(原卷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