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 观察物体(二)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 观察物体(二)教案设计,共3页。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②知识与技能: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③思维与表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交流与反思: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习重点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情境引入
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活动:
师: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活动意图
让学生想象一下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再呈现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让学生连一连,让学生经历“想象——具体——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也为系统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环节二:探索新知,操作感悟
教师活动:
1.拼搭图形。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玩积木吧,请同桌合作进行拼搭。用4个正方体拼搭成1个你们喜欢的几何体。请动手试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2)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拼搭成的几何体。
2.观察比较。
师: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从哪个方位看到了什么图形,并用课前准备的小方片摆给大家看一看。
教师板书: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学生活动:
1.全班交流。
请两组学生汇报,大家评议。
2.强化练习。
(1)将教科书P13例1中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上台连线,全班评价。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并与同桌交流。
活动意图
本环节一改传统授课过程,用“拼搭→观察→交流→连线”把例1的教学落实到数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过程中不断思辨,由立体到平面,在不断的转化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初步感知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环节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P15“练习四”第1题。
(1)课件呈现第1题。
(2)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并连线,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教科书P15“练习四”第2题。
(1)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摆成图中所示的样子。
(2)学生观察思考:从前面、上面、左面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连线后集体交流。
3.教科书P15“练习四”第3题。
(1)摆一摆。学生根据第3题中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为一组,独立拼搭,每人完成其中的一个。
(2)看一看,画一画。学生观察拼搭的组合体,独立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3)学生展示画出的图形,集体交流分享。
5.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教科书P13例1,完成P13“做一做”,P15“练习四”第1~3题。2.练习册。
提升性作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搭出几何组合体。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发争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4.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 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