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三角形的特性教案设计,共5页。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三角形的特性(1)
授课时间: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知道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③思维与表达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④交流与反思: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为新课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59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师:生活中哪里有三角形?
3.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1)]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图中的三角形,在图中指一指或描一描哪些是三角形。
三角形的交通标志、晾衣架、扫帚等。
活动意图: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环节二:探究新知
三角形的特点。
三角形的定义。
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4.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活动:
1.三角形的特点。(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1)
师:说一说,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要求学生在画好的三角形上标注字母。
2.三角形的定义。
师:大家刚刚认识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后,请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并板书: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师:在这个定义中你觉得哪些词最重要?把“围成”改成“组成”,你认为怎么样?“围成”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能演示“围成”的意思吗?
(4)练一练。
课件出示习题。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师:什么叫三角形的高和底?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P60自学一下,把相关内容大声朗读一遍。
(2)指名学生进行朗读。
4.画三角形的高。
师:怎样正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呢?
(1)师:过直线外一点O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你会画吗?
请学生上讲台演示。
(2)师:我们都会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能不能把这一知识转化成画三角形的高呢?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辨析。
教师板书示范画高的方法: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然后从点A向对边BC画一条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3)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4)师: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几条高?
个别学生画高不够规范,教师要适时指导。
学生活动:
(1)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三角形,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2)迁移感知。
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手牵手”围成一圈的方式演示“围成”二字,明确了“围成”有首尾相连的意思,也就是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
根据三角形的定义能很快找出题中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学生尝试画三角形的高。
把O点看作是三角形的顶点A,直线相当于点A的对边BC。
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
学生再次画不同底边上的高。
学生了解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可以当作三角形的底来画高,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活动意图:
画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理解了“过点O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后就明白作垂线的根本原理,从而化难为易,找到解决画三角形的高的途径。学生在辨析交流中,与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掌握画高的方法,再结合图形观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位置关系,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画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既加深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又掌握高的规范画法,同时还思考得出三角形有几组底和高,能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三:巩固练习,提高认识
教师活动:
1.教科书P60“做一做”。
2.教科书P65“练习十五”第1题。
学生活动:
(1)同桌合作,手指着三角形说出每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独立画高,教师强调用铅笔画高的要求。
(3)集中订正。
(1)学生独立画高。
(2)同桌交换检查,如有错误,及时督促订正。
活动意图:
让学生整体感知各种三角形中不同底边上的高的画法,钝角三角形短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学生比较难理解,通过不同的高的画法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环节四:自我总结
教师活动: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三角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活动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
2、提升作业;
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4.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互动生成,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 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