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1-17120228058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1-1712022805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1-17120228059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0-171202280391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0-17120228039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565239/0-171202280398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中学九年级2023-2024学年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化学试题
展开一 、选择题(单选题,每空2分,共30分)
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冰水混合物B. 稀有气体C. 人呼出的气体D. 净化后的空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A. 冰水混合物是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正确;B. 稀有气体含有不同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C. 人呼出的气体含有不同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D. 净化后的空气含有不同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故选A。
2. 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B.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C.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D. 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硫能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均属于空气污染物,氢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能导致酸雨,属于空气污染物,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会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均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能导致酸雨、一氧化碳有毒,均属于空气污染物,水蒸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 钢铁生锈B. 蜡烛燃烧C. 食物腐败D. 酿酒、酿醋
【答案】B
【解析】
【详解】A、钢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B、蜡烛燃烧,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C、食物的腐败是食物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反应过程比较缓慢,属于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D、酒的酿造是粮食等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不容易察觉的缓慢氧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 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可以互相填充对方的分子间隔,故混合后体积变小,不符合题意;
B.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氧气和臭氧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了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故化学性质稳定,不符合题意;
D.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故变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可以鼓起来,分子的大小不变,符合题意。
故选D。
5. 将燃着木条伸入某种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对瓶中气体判断错误的是
A. 一定是O2B. 一定不是O2C. 可能是CO2D. 可能是N2
【答案】A
【解析】
【详解】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种集气瓶中,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该气体一定不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均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故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氮气。
故选A。
6. 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会在瓶口出现一层“白膜”,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A. 氮气B. 氧气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详解】氮气、氧气、和稀有气体不能和石灰水中的物质反应,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和水。
故选D。
7. 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B. 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因此是不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各物质保持原来的性质
D.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按体积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但是特殊情况下,也能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
C、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各物质保持原来的性质,符合题意;
D、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是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而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大米酿酒B. 铁器生锈C. 河水结冰D. 食物腐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大米酿酒,是大米中的淀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发酵生成酒精的过程,这是化学变化,故A错;
B、铁器生锈,生成的铁锈和原物质有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故B错;
C、河水结冰,这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没用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食物腐败,这是因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成不可食用的东西,是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9. 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B. 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C. 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C、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符合题意;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不放出氧气B. 放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D. 双氧水中水的总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忘记加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减慢,但是过氧化氢还是能分解生成氧气,放出氧气的总量不变,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双氧水中水的总量增加。
故选B
11. 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详解】A、核内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10),属于原子,故A不符合题意;
B、核内质子数(7)<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阴离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核内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属于阳离子,故C符合题意;
D、核内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比较核内的质子数与核外的电子书之间的关系,当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
12. 两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气成分,其中一项实验是加热红色氧化汞粉末得到汞和氧气,该反应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汞、汞、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B. 氧化汞、汞、氧气都是化合物
C.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原子的个数没有发生改变
D.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汞是金属单质,由汞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 氧化汞是化合物,汞和氧气是单质,不符合题意;
C.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D. 氧化汞分解过程中,由氧化汞分解成了氧气和汞,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 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B. 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
C.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D. 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B、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不符合题意;
C、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D、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 医院给病人输氧时用到类似如图所示的装置。关于该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
C. 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 使用该装置用来观察氧气输出的速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A、若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钢瓶时,装置内的氧气越来越多,装置内压强大于外面的大气压,水就会沿着a导管被排出,故A说法错误;
B、在给病人输氧时,氧气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 b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料管,故B说法正确;
C、氧气从a导管进入,b导管导出,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经过水里面时会呈气泡冒出,现象明显,很容易判断是否有氧气输出,故C说法正确;
D、氧气经过水里多时,产生的气泡就多;氧气的流速快时,产生气泡就快,因此使用该装置用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如图所示的装置给病人输氧时,a端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气体只能从a端进入,从b端出来的氧气供给病人呼吸;氧气进入装置的水中,有气泡生成,氧气输出的速率快,产生的气泡快而多。
15. 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分别滴入等量的石灰水,根据是否变浑浊,可以比较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B、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说明氧气的浓度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点燃后会燃烧,说明该白烟具有可燃性,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D、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的烧杯放入倒扣的大烧杯中时,会看到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从而能够说明氨气的分子从氨水的烧杯进入到盛有酚酞试液的烧杯,能够探究分子运动的现象,但无法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D。
二、填空题(反应表达式每个2分,其余每空1分,共50分)
16. 现有①氧气②氖气③二氧化碳④氯化钠⑤二氧化硫五种物质,选择适当序号填空。
(1)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气体是______。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__。
(3)通常具有助燃性的气体是_______。
(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
(5)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_________。
【答案】(1)② (2)③ (3)① (4)④ (5)⑤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氖气属于稀有气体,故填:②;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③;
【小问3详解】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故填:①;
【小问4详解】
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④;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硫能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故填:⑤。
17. 现有下列A、B、C、D、E、F、G七种实验装置:根据题意将装置序号填入下列空格中。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
(2)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收集氧气的装置可选择_______,能用该方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若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4)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对C装置做的改进是__________,其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
(5)如果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出现了下面的错误,请你指出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未检查装置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集气瓶未装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酒精灯 ②. 铁架台 ③. 试管
(2) ①. ②. E(G) ③.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3) ①. C ②.
(4) ①.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②. ③. 分解反应
(5) ①. 收集不到氧气 ②.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③. 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下列仪器名称:a.酒精灯;b.铁架台;c.试管,故填:酒精灯;铁架台;试管。
【小问2详解】
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氧气的装置可选择E,密度大于空气,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G装置收集。故填: ;E(G);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氧气密度大于空气)。
【小问3详解】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采用固固加热型装置,所以发生装置可选择C;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故填:C; 。
【小问4详解】
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的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需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所以应对C装置做的改进是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反应文字表达式为:,一种物质生成三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生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填: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分解反应。
【小问5详解】
①如果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未检查装置气密性,装置可能会漏气,可能导致收集不到氧气;
②如果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集气瓶未装满水,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③如果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未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的氧气中混有了装置里的空气,所以可能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故填:收集不到氧气;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18.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能制造氮肥的是______,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__;常用于制造电光源的是________,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是______。
(2)下列情况可能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
A. 汽车尾气的排放B. 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C. 燃放鞭炮D. 使用清洁能源
(3)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氮气 ②. 氧气 ③. 稀有气体 ④. 0.94% ⑤. 二氧化碳 (2)ABC
(3) ①.
②.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氮气含氮元素,能制造氮肥;
氧气能供给人类呼吸;
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造不同用途的电光源;稀有气体占空气体积的0.94%;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
【小问2详解】
A、汽车尾气的排放,会增加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会污染空气,应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C、燃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D、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小问3详解】
①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9.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所示是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试回答下列问题:
在上图C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
(2)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是_______(“难”或“易”)溶于水,氮气是__________(“能”或“不能”)与红磷反应。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②. 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①.
②. 难 ③. 不能 ④. 红磷的量不足 ⑤. 装置漏气 ⑥. 比较环保且误差小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燃烧的现象是: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由于生成了二氧化碳,发生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2详解】
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便不再进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
红磷过量,氧气耗尽后,红磷熄灭,说明氮气不能与红磷反应;
②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实验结果偏小,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氧气完全耗尽,也可能是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
③该装置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避免了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散逸到空气中,比较环保,且避免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时,气体受热膨胀逸出,误差小。
20.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
【提出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猜想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②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③白烟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假设____________(填序号)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填序号)_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填序号)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③ ②. 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③. 水蒸气 ④. ① ⑤. ② ⑥. ①③ ⑦. 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解析】
【分析】
【详解】设计实验: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通过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是为了验证假设③;
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假设①不成立;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石蜡具有可燃性,故这为假设②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①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不具有可燃性;
得出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选项
事实
解释
A.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的溶液体积小于100 mL
分子间有间隔
B.
氧气和臭氧(O3)化学性质不相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
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均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D.
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
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中 CO2 含量高低
探究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的性质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因素
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和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8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化学测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份化学测试卷,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