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
展开【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一只只银燕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还在北京,下午已毫无倦意地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另一座城市,这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了。”材料中的交通工具发明于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2.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关于季风和洋流的知识丰富,航海中使用星盘定位,这为西欧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必备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条件,然而海上的艰难险阻并不曾减少半分,牺牲仍是巨大的。 首个进行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3.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B.珍妮纺纱机出现
C.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D.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是在( )
A.北京B.日内瓦C.伦敦D.华盛顿
5.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6.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据此可以推论
A.西班牙从此崛起并成为殖民强国
B.新航路促进欧美之间的商品流通
C.殖民活动冲击了美洲的饮食传统
D.胡椒生产是美洲的唯一经济支柱
7.如表为人类历史上的物种交流的重要阶段。这表明物种交流
A.具有趋同化发展趋势B.提高了人类抗饥荒能力
C.具有阶段性和多向性D.促成美洲居于主导地位
8.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63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这一变化表明美日( )
A.农业发展日趋衰退B.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畸形D.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
9.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
A.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求B.说明了重农抑商的松动
C.体现了清朝的开放包容D.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升
10.1575-1630年,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商人”占了73.5%,其余部分为绅士、骑士、贵族、职业家人士和自耕农。这一时期的26个公司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的投资占该公司或贸易组织总资本的比重在70%以上的公司有9个,在50%以上的有14个。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
A.逐渐摆脱封建王权的控制B.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C.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D.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
11.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发生“福利国家危机”,美国出现“福利困境”,日本惊呼21世纪年金制度将要“崩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出了“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的警告。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B.市场竞争机制的实行
C.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2.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B.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3.美国经济历史学家伊曼努尔·瓦伦斯坦因认为,17世纪荷兰所享受的地位,只有后来的大不列颠和美国才能与之比肩。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荷兰当时( )
A.率先建立起代议制度B.创立了国际法理论
C.掌握了世界商业霸权D.开创了商业新模式
14.在明中叶兴起的城镇中,不仅出现了大量以商品集散或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商业性城镇,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专业特色的市镇。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在城镇中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D.城市经济中手工业比重增加
15.183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实物救济,而“济贫院”实际上是“劳动院”,是“另一个工厂”,这里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居住也十分拥挤,穷人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请求救济。这表明英国政府
A.借此维护庞大的自由劳动力市场B.是为了阻止贫困人口的无序流动
C.克服旧济贫法中滥施救济的弊端D.用立法权维护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人口中半数以上生活在城镇里,初步实现了城镇化。工业的发展,使各种类型的城镇都得到了发展的机遇,1821年,棉纺织厂的中心曼彻斯特的诞生,也促进了老城镇的新发展。1776—1851年这近百年期间,除1806—1811年和1836—1841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外来移民人口增长率外,其他年份的外来移民增长率都高于或等于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1801年,英国有1036个大小城镇,1911年达到1541个。到1950年,大约80%的人居住在城市里,余下的20%里有许多其实也是通勤到城里上下班。19世纪初,中产阶级还大多居住在市中心,但逐渐在近郊开拓居住空间,与穷人拉开距离。
材料二 19世纪初的郊区住宅,还是紧靠老城区,以围绕广场而建的豪华联排别墅为主要形式。到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20年中,伦敦郊区向四周全方位扩展,中产阶级甚至其他各阶级也全面参与了城市的空间扩展进程。而伦敦东区和南区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码头、工厂的需要,满足工人居住的需要。某些新“地铁”线路是为失业者提供的公共项目。家用小汽车的日益普及,使城市向周围区域不断扩展一从城市到郊区,再从郊区到大都市,再到城市远郊。
——陆伟芳《英国城镇化与郊区化发展的路径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镇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英国郊区化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冶铁业的规模有明显的扩大,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分布在豫、冀、晋、鲁、陕等地区。产铁之地设铁官,专管冶铁和铸造铁器,全国共有49处。较大的冶铸作坊有郑州古荥镇、南阳瓦房庄等遗址。这些遗址面积大,炼铁炉种类多,所用技术较为先进。生铁炒炼成钢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铁产量。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为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考古发掘,我国古代主要农具大部分已在代出现,可分为垦耕工具、播种工具、整地工具和收获工具等类型。
——摘编自张钢杰《试论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冶铁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8.海洋观的形成与演变同海洋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息息相关,涉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西海洋观的演变
—根据王世汉《中西海洋观的变迁与反思》等整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至少引用材料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时间
概况
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
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丝绸之路。中国得到葡萄、高粱、骆驼和驴;罗马获得了樱桃、杏、桃子、核桃等。
公元7~8世纪
唐朝大量进口外来动物、香料植物、观赏花卉等物种。
公元13~14世纪
蒙古建立政权推动交流。胡萝卜柠檬带入中国;粟传入波斯。
公元18~19世纪
全球航路开辟后,有意引入物种成为制度化的事业。
中国
西方
14世纪之前
春秋时期,齐国“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
古希腊狄米斯托克主张“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此后的历代统治者大多推行开放合作的海洋政策。
罗马帝国提出“海洋应归罗马所有”的观点。
14世纪—19世纪中期
明太祖明确下达“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的禁海令。清朝两次颁布禁海令。
1608年,荷兰人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在本质上是不受任何国家主权的控制的,所有国家都可以自由地加以利用”。
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1874年,李鸿章提出“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
19世纪末,美国人马汉提出“海权论”,通过强大的海军力量来控制海洋通道。
20世纪中期至今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维护中国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
冷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由海制陆的观念,即依靠先进的海上作战平台和智能化武器,从海上对敌岸目标发动打击。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3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材料中把飞机比作银色的燕子,材料说明飞机促进了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结合所学可知,1487年迪亚士发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故选D,排除ABC。
3.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故B项正确;“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是英国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故A项错误;“机器生产从纺织扩展到采煤、冶金”属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C项错误;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工业革命的开始,故D项错误。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6月30日,参加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贸易组织筹委会第二次会议的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B项正确;北京、伦敦、华盛顿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5.“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地的贫瘠进行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土地耕作效率,私田逐渐出现,D项正确;此时仍是实物地租,排除A项;材料中土地私有制并不是以法律形式肯定,排除B项;材料中是分配公田不符合传统礼制特点,排除C项。故选D。
6.根据题干材料“16世纪美洲欧洲饮食”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欧美之间商品流通,因此美洲的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7.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到“公元18~19世纪”,物种交流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即阶段性及多向性,也从侧面反映了世界联系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与趋同化无关,排除A项;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了人类抗饥荒的能力,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据材料“从1900年到2005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35%下降到0.7%。从1900年到2000年,日本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美日两国自1900年到2005年间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或者是农业从业者)的比重急剧下降,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这表明了美日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D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程度提高,不是农业发展日趋衰退,排除A项;农业是第一产业,材料未涉及第三产业内容,排除B项;美国、日本经济结构没有畸形发展,且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结构的问题,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庄票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清朝的开放包容,排除BC项;庄票的出现,无法体现商人地位的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
10.根据材料可知,1575--1630年,在英国各类贸易公司的社会和阶级构成中,乡绅和其他非商人占有一席之地,且投资占比较大,由此可以判定,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存在各种社会阶级并存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群体不断壮大,同时封建势力从中扮演重要角色,呈现新旧势力兼容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封建王权,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排除B项;“工业资产阶级”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1.据材料“福利国家危机”,“福利国家在危机中”,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导致出现“滞涨”危机,政府财政压力加大,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信息,排除A项;市场竞争机制的实行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繁荣,“市”与“坊”界限打破,城市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中心,有利于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流动,故D项正确,C项排除;题干并不能说明宋代城市化加剧环境恶化,排除A项;宋代租佃制发达,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并未约束农业劳动力供应,排除B项。故选D。
13.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所享受的地位,只有后来的大不列颠和美国才能与之比肩”及所学可知,17世纪的荷兰商业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当时的荷兰占据着世界商业霸主的地位,C项正确;近代英国率先建立起了代议制度,排除A项;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17世纪初,荷兰人组建了一批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荷兰商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得益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展,C正确;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不能直接体现出区域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表现为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未体现,排除B;题干只列举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没有对经济结构比例关系进行比较,排除D。
15.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1834、英国、“另一个工厂”可知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为工业革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刚好是工业革命的尾声,政府出台新济贫法的有利于给工厂提供更多劳动力,故A正确;新济贫法与人口流动无关,故B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知旧济贫法的内容,无法形成对比,故C排除;材料涉及的是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故D排除。
16.(1)表现:①出现多种类型城镇②城镇人口膨胀③城镇数量和规模空前增长④城镇空间向郊区扩展。
(2)原因:①中上阶层对豪宅和优质环境的需要②为满足商业与生产活动的需要③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渐发展和完善④战后小汽车的普及为郊区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17.(1)表现:冶铁业地域分布广泛;冶铸作坊规模较大;铁产量得到提高;不少新技术被发明并得到应用。
(2)影响:促进了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推动了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的增加;有助于精耕细作农耕模式的发展与推广。
18.示例一:
论题:海洋观的形成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他们通过殖民侵略和商业贸易,获得大量的财富。17世纪上半叶,荷兰海上贸易发达。当时格劳秀斯提出海洋可以被所有国家自由利用,这一海洋观正好符合荷兰不断扩大海上贸易的经济需求。明清之际,西方殖民者在亚洲占领殖民据点进行贸易,并且同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贸易。清初,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较强。统治者担心海外势力和抗清势力对统治造成威胁,所以进行了海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西方也在沿海地区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因此李鸿章认识到中国海上安全的重要性,提出要重视海防,建设近代化的海军。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西海洋观受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示例二:
论题:中国的海洋观经历了复杂的变化。
阐述: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后,通过海上贸易路线,中国同海外展开了长期的贸易。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销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明清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实施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鸦片战争后,面对海外殖民者,清政府逐渐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建立了近代海军,但是未能阻挡列强侵略。新中国建立后,更加重视海军建设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我国的海洋观经历了从积极利用到收缩保守再到重视海洋安全的复杂变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向海洋,开发海洋,维护海洋安全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D
B
B
D
B
题号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D
A
D
C
D
题号
13
14
15
答案
C
C
A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9页。
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共11页。
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万人发展到2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