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荥阳市京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荥阳市京城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氮化硅,高纯硅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制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我国高铁技术飞速发展,被视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铁轨道与地基之间填隙减震材料聚氨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高铁上的信息传输系统使用了光导纤维,其主要成分是硅
C.高铁车厢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是因为常温下铝耐腐蚀不与氧气反应
D.高铁车厢连接处使用的增强聚四氟乙烯板,可通过四氟乙烯单体缩聚而成
2.下列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35的溴原子:BrB.16O2、17O2、18O2互称同位素
C.Mg2+的结构示意图:D.CH2F2的电子式:
3.如图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
C.D.
4.根据元素周期律,对下列事实进行推测,其中推测错误的是( )
A.AB.BC.CD.D
5.“分类法”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方法,下列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AB.BC.CD.D
6.氮化硅(Si3N4)陶瓷材料可用于原子反应堆。氮化硅可由如下反应制得:3SiO2+6C+2N2Si3N4+6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中电子数为8 B.N2的电子式为:
C.Si3N4属于离子化合物 D.生成1mlCO转移4mle﹣
7.已知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Z的非金属性是主族元素中最大的,这三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X>Y B.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
C.Y元素的某种氢化物可作火箭的燃料
D.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是同族元素中酸性最强的
8.m g某金属M溶于盐酸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n L,并生成氯化物MCl2,则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B.C.D.
9.下列各组物质性质比较的表示中,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性:HF>HCl>HBr>HI B.稳定性:HF>HCl>HBr>HI
C.氧化性:F2>Cl2>Br2>I2 D.与水反应由易到难:F2>Cl2>Br2>I2
10.高纯硅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Si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H2
B.可以通过SiO2SiCl4Si实现粗硅的制备
C.步骤①的反应为SiO2+CSi+CO2↑,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D.已知非金属性:Cl>H>Si,SiHCl3遇水会剧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iHCl3+3H2O=H2SiO3+3HCl+H2↑
11.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Se>As>P B.稳定性:HAt>HI>HBr
C.酸性:H3PO4>H2SO4>HClO4D.上表中,元素Pb的金属性最强
12.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丰富的元素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质的还原性:⑤<⑥<⑦B.简单离子的还原性:④>⑩
C.氢元素与③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不含非极性键
D.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可以和⑦的常见氧化物反应
13.镁及其合金是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某兴趣小组按如下步骤从海水中提取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为过滤,试剂X可以选用NaOH溶液
B.试剂Y为盐酸,相应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
C.操作②在获得MgCl2晶体后需要进一步在空气中加热脱去结晶水
D.与电解MgO相比,电解熔融MgCl2的方式冶炼金属镁具有节能优势
14.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步骤中氯水可用过氧化氢代替
B.试剂X可以为NaOH,反萃取的离子方程式为:3I2+6OH﹣═5I﹣++3H2O
C.CCl4可循环利用以有效提高干海带提碘的产率
D.操作Ⅰ要用到普通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8分)
15.(18分)Ⅰ.(1)①碘的升华 ②烧碱熔化 ③氯化钠溶于水 ④氯化氢溶于水 ⑤氧气溶于水 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未发生化学键破坏的是 ;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 ;
仅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既发生离子键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
Ⅱ.下列8种化学符号:O2、O2、H、C、Na、N、C、Mg。
(2)表示核素的符号共 种。
(3)互为同位素的是 。
(4)质量相同的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为 。
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试回答下列问题:
(5)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H)4]的离子方程式: 。
(6)Be(OH)2与Mg(OH)2可用 试剂鉴别。
16.(16分)元素周期表可以用于探寻各种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门捷列夫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元素周期表由三个短周期,四个长周期构成
c.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寻找半导体材料
d.元素周期表中含有主族、副族、第VⅢ族、0族等十八个族
(2)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Na>K b.酸性:H3PO4>H2SO4>HClO4
c.稳定性:H2Se>H2S>H2O d.碱性:NaOH>Mg(OH)2>Al(OH)3
(3)碳族元素包括:C、Si、Ge、Sn、Pb、Fl(放射性元素)
①请完成CO2和K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正盐的离子方程式 。
②写出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由碳族元素结构特点,可推测Pb3O4中Pb的化合价为 。
(4)卤族元素包括:F、Cl、Br、I、At(放射性元素)
①Br与F的原子序数的差值为 。
②已知某溶液中只含有Fe2+、Cl﹣、Br﹣、I﹣,且c(Cl﹣):c(Br﹣):c(I﹣)=1:1:2,则c(Fe2+):c(Br﹣)= 。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发生反应,当c(Fe2+):c(Cl﹣)=1:4时,离子方程式为 。
17.(10分)下表列出了①~⑩十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根据表中元素①~⑩,回答下列问题:
⑦的单质和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方程式: 。
(2)⑧的固态氢化物CaH2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 。(填化学式)
(3)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比较VII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
甲同学设计实验如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烧瓶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蘸有KBr溶液的棉球变为橙黄色,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
乙同学设计实验如下:向A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静置A中液体为橙黄色,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试管中的CCl4;层变为紫红色。
①以上两位同学的实验,哪位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非金属性:Cl>Br>I,并简述原因 。
②除了利用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下列可作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有 。(填字母)
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 B.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HCl、HBr、HI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③写出圆底烧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8.(14分)海水的综合利用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
Ⅰ.利用海水可以解决煤燃烧过程中排放的SO2,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天然海水(pH≈8)吸收含硫的烟气后,会溶有等分子或离子,需要用氧气进行氧化处理,写出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氧化后的海水需用大量天然海水与之混合后才能排放。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Ⅱ.从海水中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K+、Na+和Mg2+等阳离子。对母液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可制得金属镁。
(3)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思考,在母液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 。
(4)电解熔融无水氯化镁所得镁蒸气在特定环境中冷却后即为固体镁。下列物质中可以用作镁蒸气的冷却剂的是 (填字母)。
A.O2 B.N2 C.Ar D.水蒸气
Ⅲ.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如图:
(5)灼烧海带时盛装海带的仪器名称是 。步骤⑤的操作为 。
(6)写出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高一化学月考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我国高铁技术飞速发展,被视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铁轨道与地基之间填隙减震材料聚氨酯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高铁上的信息传输系统使用了光导纤维,其主要成分是硅
C.高铁车厢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是因为常温下铝耐腐蚀不与氧气反应
D.高铁车厢连接处使用的增强聚四氟乙烯板,可通过四氟乙烯单体缩聚而成
【分析】A.聚氨酯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高铁信息传输系统中使用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C.常温下Al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
D.聚四氟乙烯板是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料制成的材料,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
【解答】解:A.聚氨酯属于高分子合成材料,是缩聚反应产物,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A正确;
B.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故B错误;
C.常温下Al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阻碍了金属铝继续与氧气反应,故C错误;
D.聚四氟乙烯板是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料制成的材料,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组成、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2.下列化学用语或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35的溴原子:Br
B.16O2、17O2、18O2互称同位素
C.Mg2+的结构示意图:
D.CH2F2的电子式:
【分析】A.原子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左下角表示质子数;
B.16O2、17O2、18O2是三种氧分子;
C.镁原子最外层两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镁离子;
D.电子式中F原子周围孤电子对不能省略。
【解答】解:A.中子数为35,质子数为35的溴原子,其质量数为70,可以表示为,故A错误;
B.同位素是界定于核素即原子层面的概念,16O2、17O2、18O2是三种氧分子,故不互为同位素,故B错误;
C.镁原子最外层两个电子,容易失去形成镁离子,故C正确;
D.电子式中F原子周围有孤电子对,不能忽略,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原子的表示、同位素的相关概念,题目比较简单。
3.如图分别表示元素的某种性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C.
D.
【分析】A.F元素无正价;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C.碱金属族元素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K的密度小于Na和Rb;
D.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解答】解:A.一般F无最高正价,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即图像正确,故B正确;
C.碱金属族元素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K的密度小于Na和Rb,图象符合,故C正确;
D.同周期元素原子的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原子半径Na>Mg>Al>Si,图象符合,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综合应用,难度不大,注意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掌握,题目难度中等。
4.根据元素周期律,对下列事实进行推测,其中推测错误的是( )
A.AB.BC.CD.D
【分析】A.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
B.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增强,H3PO4属于弱酸;
C.卤族元素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
D.非金属性越强,和氢气化合越容易。
【解答】解:A.Li与水反应缓慢,Na与水反应较快,Rb(第ⅠA族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故A正确;
B.P、S、Cl是第三周期从左向右相邻的三种元素,H2SO4是强酸,HClO4也是强酸,但H3PO4属于中强酸,故B错误;
C.卤素单质形成分子晶体,F2的沸点为﹣188.1℃,Cl2的沸点为﹣34.6℃,推断Br2的沸点大于﹣34.6℃,故C正确;
D.非金属性F>Cl>Br,F2与H2在暗处剧烈化合,Cl2与H2光照或点燃时反应,推断Br2与H2反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题目比较基础,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学习中注意规律中特殊情况。
5.“分类法”是一种常见的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方法,下列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分类正确的是( )
A.AB.BC.CD.D
【分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解答】解:A.铁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A错误;
B.蒸馏水能导电,只是导电能力非常弱,属于弱电解质;乙醇属于化合物,且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是非电解质;硝酸铵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离子化合物;硫酸由硫酸分子构成,原子间只含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硫酸钡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故C错误;
D.氢气中只含共价键,但氢气是单质,不属于共价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侧重考查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明确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概念之间的区别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6.氮化硅(Si3N4)陶瓷材料可用于原子反应堆。氮化硅可由如下反应制得:3SiO2+6C+2N2Si3N4+6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中电子数为8
B.N2的电子式为:
C.Si3N4属于离子化合物
D.生成1mlCO转移4mle﹣
【分析】A.电子数=质子数;
B.N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
C.Si3N4属于共价化合物;
D.C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
【解答】解:A.电子数=质子数,则 电子数为6,故A错误;
B.N的最外层有5个电子,氮气的电子式为:,故B正确;
C.Si3N4属于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
D.C元素的化合价由0升高到+2价,则生成1mlCO转移2mle﹣,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电子式的书写、化合物的判断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题目比较简单。
7.已知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Z的电负性是主族元素中最大的,这三种元素能形成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X>Y
B.X元素原子共有4个价电子
C.Y元素的某种氢化物可作火箭的燃料
D.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是同族元素中酸性最强的
【分析】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其中Z的电负性是主族元素中最大的,Z为F元素;三种元素形成化合物中Y为+5,X为﹣3价,可知X为B元素,Y为N元素,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B元素、Y为N元素、Z为F元素,
A.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则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N>B,故A错误;
B.X为B,有3个价电子,故B错误;
C.Y为N,其氢化物N2H4可作为火箭燃料,故C正确;
D.Z为F,从F到I对应气态氢化物的酸性增强强,只有HF酸为弱酸,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原子序数、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8.m g某金属M溶于盐酸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n L,并生成氯化物MCl2,则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B.C.D.
【分析】根据金属M与盐酸反应生成MCl2型化合物可判断金属M在反应中表现出的化合价为+2价,利用关系式:M~H2,可以计算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解:m g某金属M溶于盐酸中,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n L,物质的量为ml,
M~~~~~~H2
Mr(M) 1
mg ml
Mr(M)=;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比较基础,注意根据关系式计算即可.
9.下列各组物质性质比较的表示中,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性:HF>HCl>HBr>HI
B.稳定性:HF>HCl>HBr>HI
C.氧化性:F2>Cl2>Br2>I2
D.与水反应由易到难:F2>Cl2>Br2>I2
【分析】A.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
B.元素的非金属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C.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D.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
【解答】解:A.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还原性:HF<HCl<HBr<HI,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HI,故B正确;
C.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同主族从上往下非金属性减弱,氧化性:F2>Cl2>Br2>I2,故C正确;
D.同主族从上往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则与水反应由易到难:F2>Cl2>Br2>I2,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0.高纯硅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Si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B.可以通过SiO2SiCl4H2Si实现粗硅的制备
C.步骤①的反应为SiO2+CSi+CO2↑,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D.已知电负性:Cl>H>Si,SiHCl3遇水会剧烈反应,化学方程式为SiHCl3+3H2O=H2SiO3+3HCl+H2↑
【分析】A.SiO2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B.SiO2不与HCl溶液反应;
C.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的能力;
D.由电负性顺序可知,SiHCl3中Si显+4价,H显﹣1价,故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解答】解:A.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用作半导体材料,SiO2用于制造光导纤维,故A错误;
B.SiO2不与HCl溶液反应,不能通过该途径提纯粗硅,故B错误;
C.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得到电子的能力,方程式错误,SiO2+2CSi+2CO↑,C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2价,C为还原剂,Si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0价,Si为还原产物,根据强弱律,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只能说明碳的还原性比硅强,不能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故C错误;
D.由电负性顺序可知,SiHCl3中Si显+4价,H显﹣1价,故具有较强的还原性,SiHCl3与水剧烈反应生成H2SiO3、HCl和H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侧重考查学生含硅物质性质的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
11.如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Se>As>P
B.稳定性:HAt>HI>HPr
C.酸性:H3PO4>H2SO4>HClO4
D.上表中,元素Pb的金属性最强
【分析】在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从左到右逐渐减小,金属性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在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原子半径:As>Se,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则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大,非金属性Br>I>At,故稳定性:HBr>HI>HAt,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酸性:HClO4>H2SO4>H3PO4,故C错误;
D.金属性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表中,元素Pb的金属性最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熟悉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注意把握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题目难度不大。
12.元素周期表中蕴含着丰富的元素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质的还原性:⑤<⑥<⑦
B.简单离子的还原性:④>⑩
C.氢元素与③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不含非极性键
D.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溶液可以和⑦的常见氧化物反应
【分析】由表中位置可知①为C元素,②为N元素,③为O元素,④为F元素,⑤为Na元素,⑥为Mg元素,⑦为Al元素,⑧为P元素,⑨为S元素,⑩为Cl元素,据此分析选项。
【解答】解:A.由表中位置可知⑤为Na元素,⑥为Mg元素,⑦为Al元素,元素金属性:Na>Mg>Al,则单质的还原性:Na>Mg>Al,故A错误;
B.④为F元素,⑩为Cl元素,元素非金属性:F>Cl,其简单离子的还原性:F﹣<Cl﹣,故B错误;
C.③为O元素,H与O可组成H2O2,H2O2分子中含有非极性键,故C错误;
D.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⑦的常见氧化物为Al2O3,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可与NaOH溶液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的性质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3.镁及其合金是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某兴趣小组按如下步骤从海水中提取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操作①为过滤,试剂X可以选用NaOH溶液
B.试剂Y为盐酸,相应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
C.操作②在获得MgCl2晶体后需要进一步在空气中加热脱去结晶水
D.与电解MgO相比,电解熔融MgCl2的方式冶炼金属镁具有节能优势
【分析】海水中加入试剂X为氢氧化钙,沉淀镁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①操作为过滤,得到的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试剂Y为盐酸溶解,得到氯化镁溶液,通过②浓缩蒸发,冷却结晶得到氯化镁晶体,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失水得到无水氯化镁,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
【解答】解:A.操作①为过滤,试剂X可以选用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A正确;
B.试剂Y为盐酸,氢氧化镁沉淀溶解反应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故B正确;
C.操作②在获得MgCl2晶体后,需要进一步在HCl气流中加热脱去结晶水,否则镁离子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故C错误;
D.MgO熔点高,消耗较多能源,与电解MgO相比,电解熔融MgCl2的方式冶炼金属镁具有节能优势,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反应原理,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流程图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4.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步骤中氯水可用过氧化氢代替
B.试剂X可以为NaOH,反萃取的离子方程式为:3I2+6OH﹣═5I﹣++3H2O
C.CCl4可循环利用以有效提高干海带提碘的产率
D.操作Ⅰ要用到普通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分析】干海带灼烧后,将海带灰溶于蒸馏水,过滤,弃去不溶物,向滤液中加入氯水,发生离子反应:Cl2+2I﹣=2Cl﹣+I2,然后加入CCl4,萃取I2,分液后,向有机相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3I2+6NaOH=5NaI+NaIO3+3H2O,再次分液,向得到的水溶液中加入硫酸酸化,再发生I元素的归中反应,生成I2,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H2O2具有氧化性,氧化步骤中氯水可用过氧化氢代替,故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试剂X可以为NaOH,反萃取的离子方程式为:3I2+6OH﹣═5I﹣++3H2O,故B正确;
C.CCl4可循环利用,但与提高干海带提碘的产率无关,故C错误;
D.操作Ⅰ为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普通漏斗、烧杯和玻璃棒,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从干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具体考查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共2小题)
15.Ⅰ.(1)①碘的升华 ②烧碱熔化 ③氯化钠溶于水 ④氯化氢溶于水 ⑤氧气溶于水 ⑥氯化铵受热分解。
未发生化学键破坏的是 ①⑤ ;仅发生离子键破坏的是 ②③ ;
仅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④ ;既发生离子键又发生共价键破坏的是 ⑥ ;
Ⅱ.下列8种化学符号:O2、O2、H、C、Na、N、C、Mg。
(2)表示核素的符号共 6 种。
(3)互为同位素的是 C、C 。
(4)质量相同的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为 8:9 。
根据周期表对角线规则,金属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试回答下列问题:
(5)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BeO2的离子方程式: Be+2OH﹣+2H2O=[Be(OH)4]2﹣+H2↑ 。
(6)Be(OH)2与Mg(OH)2可用 NaOH溶液 试剂鉴别。
【分析】(1)先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然后根据题意选择选项.化学键被破坏的情况有:发生化学反应、电解质的电离;
(2)核素表示的是含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
(3)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4)H216O和D216O每分子含的中子数分别为8个和10个,摩尔质量分别为18g/ml、20g/ml,设它们的质量均为mg,据此计算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
(5)根据题意,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参照Al和NaOH溶液的反应:2Al+2OH﹣+6H2O=2[Al(OH)4]﹣+3H2↑,并考虑到Be最高价为+2价,可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
(6)由于Al(OH)3有两性,可推知Be(OH)2也有两性,既能和强酸反应,也能和强碱反应。
【解答】解:(1)①碘的升华,只是状态的变化,化学键没被破坏;
②烧碱熔化,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③氯化钠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④氯化氢溶于水,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共价键被破坏;
⑤氧气溶于水,共价键没被破坏;
⑥氯化铵受热分解,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
故答案为:①⑤;②③;④;⑥;
(2)核素表示的是含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所以表示核素的是:H、C、Na、N、C、Mg共6种,
故答案为:6;
(3)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所以互为同位素的是C、C,
故答案为:C、C;
(4)H216O和D216O每分子含的中子数分别为8个和10个,摩尔质量分别为18g/ml、20g/ml,设它们的质量均为mg,则H216O和D216O所含中子数之比为(×8):(×10)=8:9
故答案为:8:9;
(5)根据题意,Be与Al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相似,参照Al和NaOH溶液的反应:2Al+2OH﹣+6H2O=2[Al(OH)4]﹣+3H2↑,并考虑到Be最高价为+2价,可写出Be与NaOH溶液反应为:Be+2OH﹣+2H2O=[Be(OH)4]2﹣+H2↑,
故答案为:Be+2OH﹣+2H2O=[Be(OH)4]2﹣+H2↑;
(6)由于Al(OH)3有两性,可推知Be(OH)2也有两性,既能和强酸反应,也能和强碱反应,所以Be(OH)2与Mg(OH)2可用强碱溶液(如NaOH溶液)鉴别,
故答案为:NaOH溶液。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概念实质理解应用、物质性质的分析判断、信息应用等知识点,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未经书面日期:2024/3/21 10:14:;用户:齐飞;邮箱:15893239226;学号:4474737
16.元素周期表可以用于探寻各种元素间的内在联系。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ad 。
a.门捷列夫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列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元素周期表由三个短周期,四个长周期构成
c.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处寻找半导体材料
d.元素周期表中含有主族、副族、第VⅢ族、0族等十八个族
(2)利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a.原子半径:Li>Na>K
b.酸性:H3PO4>H2SO4>HClO4
c.稳定性:H2Se>H2S>H2O
d.碱性:NaOH>Mg(OH)2>Al(OH)3
(3)碳族元素包括:C、Si、Ge、Sn、Pb、Fl(放射性元素)
①请完成CO2和KOH溶液恰好反应生成正盐的离子方程式 CO2+2OH﹣=CO+H2O 。
②写出S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三周期第IVA族 。由碳族元素结构特点,可推测Pb3O4中Pb的化合价为 +2和+4 。
(4)卤族元素包括:F、Cl、Br、I、At(放射性元素)
①Br与F的原子序数的差值为 26 。
②已知某溶液中只含有Fe2+、Cl﹣、Br﹣、I﹣,且c(Cl﹣):c(Br﹣):c(I﹣)=1:1:2,则c(Fe2+):c(Br﹣)= 2:1 。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发生反应,当c(Fe2+):c(Cl﹣)=1:4时,离子方程式为 4I﹣+3Cl2+2Fe2+=2I2+6Cl﹣+2Fe3+ 。
【分析】(1)a.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元素周期表共有三个短周期,4、5、6、7为四个长周期;
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的元素有些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特点;
d.元素周期表有18列,其中8、9、10三列为Ⅷ族,其余每列是1族,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
(2)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同主族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
d.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3)①少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
②硅元素是14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为4个电子;铅与碳是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4,主要化合价为+2、+4;
【解答】解:(1)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并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而不是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排列,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短周期为一、二、三周期,四、五、六、七为四个长周期,故b正确;
c.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较弱,常用于半导体材料,故c正确;
d.元素周期表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第ⅤⅢ族,其中第ⅤⅢ族占三个纵列,共18个纵行,故d错误,
故答案为:ad;
(2)a.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半径:K>Na>Li,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P<S<Cl,则物质酸性:H3PO4<H2SO4<HClO4,故b错误;
c.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O>S>Se,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H2Se,故c错误;
d.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则碱性:NaOH>Mg(OH)2>Al(OH)3,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3)①少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离子方程式为:CO2+2OH﹣=CO+H2O,
故答案为:CO2+2OH﹣=CO+H2O;
②硅元素是14号元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为4个电子,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ⅣA族;铅与碳是同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4,主要化合价为+2、+4;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ⅣA;+2、+4;
(4)①由元素周期表结构,对于处于ⅠA、ⅡA元素而言,同主族原子序数之差为上一周期元素的种类数;对于其他主族,同主族原子序数之差为下一周期元素的种类数,同一主族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相差可能为2、8、18、32等或它们的组合,如10、26、34等,如ⅦA等第二周期与第四周期元素相差26,
故答案为;26;
②(Cl﹣):c(Br﹣):c(I﹣)=1:1:2,根据电荷守恒可得c(Fe2+):c(Cl﹣):c(Br﹣):c(I﹣)=2;1:1:2,则c(Fe2+):c(Br﹣)=2:1;还原性I﹣>Fe2+>Br﹣,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首先发生反应:2I﹣+Cl2=I2+2Cl﹣,I﹣反应完毕,再反应:2Fe2++Cl2=2Fe3++2Cl﹣,Fe2+反应完毕,又发生反应2Br﹣+Cl2=Br2+2Cl﹣,当c(Fe2+):c(Cl﹣)=1:4时,I﹣反应完全,Fe2+有一半参加反应,则离子方程式为:4I﹣+3Cl2+2Fe2+=2I2+6Cl﹣+2Fe3+,
故答案为:2:1;4I﹣+3Cl2+2Fe2+=2I2+6Cl﹣+2Fe3+。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先后顺序、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明确反应过程及元素周期律为解题关键。
17.下表列出了①~⑩十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根据表中元素①~⑩,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有三种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同位素 。
(2)③、⑤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③ < ⑤(选填“>”或“<”)。
(3)⑧的固态氢化物CaH2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 H2 (填化学式)。
(4)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比较VIIA族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
甲同学设计实验如下: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烧瓶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蘸有KBr溶液的棉球变为橙黄色,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
乙同学设计实验如下:向A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静置A中液体为橙黄色,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试管中的CCl4;层变为紫红色。
①以上两位同学的实验, 乙 (填“甲”或“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非金属性:Cl>Br>I。
②除了利用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下列可作为卤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有 BD 。(填字母)
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
B.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HCl、HBr、HI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分析】周期表中元素位置分析可知,①~⑩分别为①为H元素,②为He元素,③为Li元素,④为C元素,⑤为Na元素,⑥为Al元素,⑦为Cl元素,⑧为Ca元素,⑨为Mn元素,⑩为Kr元素,
(1)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
(2)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3)⑧的固态氢化物CaH2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氢气;
(4)①甲同学实验:氯、溴的非金属性都强于碘,在碘化钾处存在反应2I﹣+Cl2⇌I2+2Cl﹣、2I﹣+Br2⇌I2+2Br﹣,不能说明非金属性Br>I,乙同学实验:A中氯气与NaBr反应生成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试管中发生溴与KI的反应生成碘,由卤素单质直接的置换反应可比较非金属性,棉花中浸有的NaOH溶液可吸收尾气;
②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属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C.非金属性与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无关;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说明相应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解答】解:(1)①元素有三种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
故答案为:同位素;
(2)③、⑤的金属性③<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③<⑤,
故答案为:<;
(3)⑧的固态氢化物CaH2与H2O反应生成Ca(OH)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单质为氢气,化学式为:H2,
故答案为:H2;
(4)①装置中氯气也能和碘化钾反应,氯气干扰了溴置换碘的反应,不一定发生溴和碘化钾的反应,所以不能说明Br>I,向A中通入少量Cl2充分反应后,静置A中液体为橙黄色,说明氯气置换出溴单质,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试管中的CCl4层变为紫红色,证明溴单质置换出碘单质,能证明非金属性:Cl>Br>I,
故答案为:乙;
②A.Cl2,Br2、I2的熔点逐渐升高,属于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B正确;
C.HCl、HBr、HI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不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C错误;
D.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说明相应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可用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把握元素的位置、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为解答的关键,注意规律性知识及化学用语的使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18.海水的综合利用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
Ⅰ.利用海水可以解决煤燃烧过程中排放的SO2,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天然海水(pH≈8)吸收含硫的烟气后,会溶有等分子或离子,需要用氧气进行氧化处理,写出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O2=2H++2 。
(2)氧化后的海水需用大量天然海水与之混合后才能排放。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中和、稀释经氧气氧化后海水中生成的酸(H+) 。
Ⅱ.从海水中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K+、Na+和Mg2+等阳离子。对母液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可制得金属镁。
(3)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思考,在母液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 沉淀Mg2+[或制取Mg(OH)2沉淀] 。
(4)电解熔融无水氯化镁所得镁蒸气在特定环境中冷却后即为固体镁。下列物质中可以用作镁蒸气的冷却剂的是 C (填字母)。
A.O2
B.N2
C.Ar
D.水蒸气
Ⅲ.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如图:
(5)灼烧海带时盛装海带的仪器名称是 坩埚 。步骤⑤的操作为 萃取分液 。
(6)写出步骤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I﹣+H2O2+2H+=2H2O+I2 。
【分析】含硫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等,用天然海水吸收后,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等,通入氧气将亚硫酸氧化为硫酸,用大量天然海水中和、稀释,可得到酸性很弱的能达标的水;
(1)被氧气氧化后,生成硫酸及硫酸盐等;
(2)海水呈弱碱性,氧化后的海水中含有硫酸及硫酸盐,排放时废水的酸性应很弱;
(3)在母液中加入石灰乳,可将Mg2+转化为沉淀;
(4)电解熔融的无水氯化镁所得的镁蒸气具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所以应在非氧化性环境中冷却;
(5)灼烧时需要高温环境,实验时应使用坩埚,在步骤⑤中进行碘的萃取分液,才实现与碘分离;
(6)步骤④中,I﹣被H2O2在酸性溶液中氧化为I2。
【解答】解:(1)被氧气氧化后,生成硫酸及硫酸盐等,离子方程式:2+O2=2H++2,
故答案为:2+O2=2H++2;
(2)海水呈弱碱性,氧化后的海水中含有硫酸及硫酸盐,排放时废水的酸性应很弱,所以需要用大量的天然海水与之混合,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中和、稀释经氧气氧化后海水中生成的酸(H+),
故答案为:中和、稀释经氧气氧化后海水中生成的酸(H+);
(3)在母液中加入石灰乳,可将Mg2+转化为沉淀,则石灰乳所起的作用是:沉淀Mg2+[或制取Mg(OH)2沉淀],
故答案为:沉淀Mg2+[或制取Mg(OH)2沉淀];
(4)电解熔融的无水氯化镁所得的镁蒸气具有强还原性,易被氧化,所以应在非氧化性环境中冷却,因为O2、N2、水蒸气都能与镁蒸气反应,所以用作镁蒸气冷却剂的物质只能选Ar,
故答案为:C;
(5)灼烧时需要高温环境,实验时应使用坩埚,所以灼烧海带时盛装海带的仪器名称是坩埚,海带灰中含有硫酸镁、碳酸钠等,在实验步骤③、④中,仍滞留在溶液中,在步骤⑤中进行碘的萃取分液,才实现与碘分离,
故答案为:坩埚;萃取分液;
(6)步骤④中,I﹣被H2O2在酸性溶液中氧化为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I﹣+H2O2+2H+=2H2O+I2,
故答案为:2I﹣+H2O2+2H+=2H2O+I2。
【点评】本题考查环境保护,侧重考查学生硫及其化合物、海带中提碘和环境保护等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难度中等。
选项
事实
推测
A
Li与水反应缓慢,Na与水反应较快
Rb(第ⅠA族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
B
H2SO4是强酸,HClO4也是强酸
H3PO4属于强酸
C
F2的沸点为﹣188.1℃,Cl2的沸点为﹣34.6℃
Br2的沸点大于﹣34.6℃
D
F2与H2在暗处剧烈化合,Cl2与H2光照或点燃时反应
Br2与H2反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
选项
电解质
非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A
铁
干冰
氧化镁
二氧化硫
B
蒸馏水
乙醇
硝酸铵
硫酸
C
纯碱
硫酸钡
氯化钙
过氧化氢
D
明矾
二氧化氮
碳酸氢钠
氢气
Si
P
S
Cl
Ar
Ge
As
Se
Br
Kr
Sn
Sb
Te
I
Xe
Pb
Bi
P
At
Rn
选项
事实
推测
A
Li与水反应缓慢,Na与水反应较快
Rb(第ⅠA族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
B
H2SO4是强酸,HClO4也是强酸
H3PO4属于强酸
C
F2的沸点为﹣188.1℃,Cl2的沸点为﹣34.6℃
Br2的沸点大于﹣34.6℃
D
F2与H2在暗处剧烈化合,Cl2与H2光照或点燃时反应
Br2与H2反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
选项
电解质
非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A
铁
干冰
氧化镁
二氧化硫
B
蒸馏水
乙醇
硝酸铵
硫酸
C
纯碱
硫酸钡
氯化钙
过氧化氢
D
明矾
二氧化氮
碳酸氢钠
氢气
Si
P
S
Cl
Ar
Ge
As
Se
Br
Kr
Sn
Sb
Te
I
Xe
Pb
Bi
P
At
Rn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高一化学试题pdf、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高一化学答案评分细则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双碱法脱硫过程如图所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文件包含化学参考答案pdf、河南省名校联盟2024年高一下测试3月化学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