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地球上的水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展开一、选择题
[2023海南,6分]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 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 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解析]解题思路如下图:
2. 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B )
A. 东部低西部高B. 东部高西部低C. 自北向南递减D. 自南向北递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再结合上题分析,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因此海南岛东部水源涵养量大,西部水源涵养量小,即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东部高西部低,故选B。
【技巧点拨】一幅统计图中呈现多维信息 本题组通过一幅统计图,呈现了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等三种要素的相关信息,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需要学会多轴坐标图的判读。将多种要素的相关统计资料置于一幅图中,是高考题对地理统计工具的科学合理应用,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尝试多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判读方法。
[2022湖南,9分]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 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
A. 气温B. 降水量C. 蒸发量D. 地表径流量
[解析]据图可知,1961—2020年该湖泊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最大,故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D正确。
【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不了解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关系(内陆咸水湖支出方式是蒸发、下渗,收入方式是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内陆咸水湖湖水的变化量等于收入量减去支出量,当收入大于支出时,湖水增加,当收入小于支出时,湖水减少。湖泊水量平衡时,蒸发量=地表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降水量)。
4. 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B )
A. 1961—1979年B. 1970—1989年C. 1980—1999年D. 2000—2020年
[解析]该湖泊为内陆咸水湖,区域年蒸发量等于降水量、地表径流量与地下水补给量之和,1970—1989年降水量与地表径流量较少,湖滨地下水补给河流应较多,故B正确。
5.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D )
A. 沙尘天气增多B. 灌溉面积扩大C. 湖岸线较稳定D. 绿洲面积增加
[解析]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入湖地表径流量和降水量都有所增加,湖岸地区水分条件改善,绿洲面积应有所增加,沙尘天气减少,D正确,A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知灌溉面积的变化,B错误。入湖地表径流量和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增多,湖水增多,湖岸线变化较大,C错误。
[2021重庆,9分]珠江分叉流入伶仃洋形成若干口门,如虎门、蕉门等,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百余年来伶仃洋海岸带的变化明显,珠江虎门潮差(潮水涨落过程中相邻高潮与低潮的水位高度差)增大。若以深槽为界,伶仃洋可分为东西两部分。图a和图b分别示意1906年和2014年的珠江河口海岸带状况(单位:米)。据此完成6—8题。
6. 1906 年伶仃洋西部比东部( D )
A. 入海径流少B. 平均海平面高C. 海岸线平直D. 浅水区面积大
[解析]由图可知,1906年伶仃洋西部比东部水域开阔,且大部分水深在10米以内,浅水区面积大,D正确;伶仃洋西部入海径流多,东部入海径流少,A错误;伶仃洋西部和东部平均海平面高度几乎相同,B错误;伶仃洋东部海岸线较西部平直,C错误。
7. 珠江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大,其原因是( C )
A. 流域气温季节变化大B. 海水流速季节变化大
C. 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D. 海域面积季节变化大
[解析]珠江各口门盐度季节变化受河流入海水量影响较大。该流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流域内降水量大,入海淡水量大,河口海水盐度较低;冬季流域内降水量小,入海淡水量少,河口海水盐度较高,C正确。
8. 与1906年相比,2014年珠江虎门潮差增大主要是因为( A )
A. 海湾形态改变B. 河流径流量减小C. 海水温度变化D. 河流含沙量减少
[解析]与1906年相比,2014年伶仃洋水域面积变小,珠江虎门变窄,并且珠江虎门位于喇叭形珠江口顶端,故其潮差增大,A正确。河流径流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河水对海水的顶托作用减弱,潮差应该变小,B错误;海水温度变化对潮差影响不大,C错误;2014年珠江流域人类活动强度远大于1906年,水土流失增大,河流含沙量应大于1906年,D错误。
[2020浙江7月选考,4分]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代表洋流。完成9—10题。
9. 图中甲洋流( D )
A. 位于副极地环流圈B. 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 受极地东风影响大D. 在性质上属于寒流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分布,可以确定该区域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不存在副极地环流圈,A错误。甲洋流为西风漂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受盛行西风影响大,B、C错误。西风漂流属于寒流,D正确。
10. 关于图中洋流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C )
A. ①处夏季时温和多雨B. ②处分布着峡湾地貌
C. ③处行船时流急浪高D. ④处有世界著名渔场
[解析]①处地处安第斯山脉东部,位于山地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全年降水少,A错误。②处峡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与洋流关系不大,B错误。③处受盛行西风影响,流急浪高,C正确。④处位于南极大陆东侧,纬度较高,受寒流影响显著,未形成世界著名渔场,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2023海南,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1) 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答案]该海区位于极地地区,海区气温低,下层海水形成上升暖流;(2分)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又使得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3分)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2分)
[解析]结合图1可知,极地地区气温低,海洋为其提供热量,该海区形成上升暖流,受上升暖流影响,表层海水蒸发导致盐度升高,盐度升高使海水密度增大,在重力作用下表层海水下沉,下沉的海水在上升暖流作用下再次上升,形成环流。
(2) 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答案]图示地区盛行风为离岸风,会推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2分)下层海水上升补偿该区域的表层海水;(2分)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表层生物繁殖,使得该海区生物资源丰富;(2分)盛行风减弱将导致上升流减弱,上升海水带到表层的营养盐类减少,使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2分)
[解析]盛行风减弱将导致表层海水远离海岸的能力减弱,使得下层海水上升运动减弱;海水上升运动减弱,上升流挟带的营养盐类减少,进而导致该海区生物资源数量减少。
题组二
一、选择题
[2023全国甲,4分]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题。
1.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D )
A. 淡水湖、下渗B. 淡水湖、蒸发C. 咸水湖、下渗D. 咸水湖、蒸发
[解析]如下图:
[2022全国乙,8分]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2—3题。
2. 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 )
A. 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 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 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 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解析]一般情况下,洪峰来临前,河流下游水位上涨较快,河水流速较快。P、O两点表示同一水文监测站不同时间观测的水位与流量,过P、O两点作曲线的切线(如下图),过O点的切线斜率大于过P点的切线斜率,说明P点水位单位时间内变化较O点小,故O点应为洪峰来临前河流水位上涨时观测的数据,B、C错。读图可知,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点水位较P点低,但两点的流量相同(如下图),说明O点水流速度较P点快,A对,D错。
3. 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C )
A. 洪水含沙量大B. 洪峰水位低C. 河床高D. 洪峰流量大
[解析]读图可知,与1958年7月相比,1996年8月洪峰流量较小,水位较高,说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的洪水含沙量小,河床高,洪峰水位高,C对。
[2022山东,9分]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4—6题。
4. 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D )
A. 甲乙丁丙B. 甲丁乙丙C. 丙乙丁甲D. 丙丁乙甲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北侧有多条较大河流带来较多入海径流,且纬度较高,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较多,蒸发较弱,盐度应是四个地点中最低的,而丙地沿海几乎没有河流注入,且距离地中海主体部分较近,受地中海高盐度海水的影响较大,盐度较高,A、B错误;受西南风影响,地中海高盐度海水自南向北流入亚得里亚海,而后受陆地轮廓的影响只能沿东岸向西北方向流动,丁海域受高盐度海水的影响较乙海域大,且乙海域有河流注入,因此丁海域盐度较乙海域高,C错误,D正确。
【技巧点拨】 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分析
5. 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C )
A. 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B. 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 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D. 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地中海高盐度海水流入亚得里亚海后沿东岸向西北方向流动,受狭管效应影响,丙处流速大于丁处,B、D错误;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为暖流,因此可判断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为暖流,A错误,C正确。
6. 图示M海域多数岛屿的类型为( A )
A. 大陆岛B. 珊瑚岛C. 冲积岛D. 火山岛
[解析]由辅图可知,M海域多数岛屿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最可能是沿岸地壳缓慢下沉、海水不断侵蚀,海拔较高的山丘或山地形成的岛屿,属于大陆岛,A正确;珊瑚岛是由热带海洋生物珊瑚虫遗体、骨骼堆积形成的,而图示海域纬度较高,水温较低,不适合珊瑚虫生存,B错误;冲积岛是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时在河口沉积形成的,图示M海域附近岛屿众多,但河流较少,不具备冲积岛的形成条件,C错误;火山岛是火山喷发物堆积形成的火山锥出露海面形成的,该类岛屿多呈圆形或近似圆形,D错误。
[2020全国Ⅰ,8分]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7—8题。
7. 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B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以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多、下渗的雨水较多时,淡/咸水界线会向海岸线方向扩展,降水少、下渗的雨水少时,淡/咸水界线会向人工岛中部收缩,因而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时,地下淡水区相对稳定,①对、②错。若人工岛狭长,大气降水会很快通过地表流入海洋,地下淡水补给少,地下储存的淡水较少,地下淡水区小,保持相对稳定的难度大;若人工岛足够宽,降水到达地表后下渗的面积较广,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大,地下淡水补给较多,地下淡水区较大,能形成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③错、④对。故选B。
8. 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D )
A. 取水难度大B. 开采周期长C. 水质较差D. 储量较少
[解析]一般情况下,人工岛面积较小,降水后渗透到地下的水量有限,因而地下淡水储量较少,无法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D正确;人工岛主要由碎石和泥沙填造而成,地下淡水多为潜水,埋藏深度小,易开采,取水难度较小,A错误;人工岛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因而开采利用周期不长,B错误;人工岛上人口少,生产生活污染少,地下淡水水质较好,C错误。
【归纳总结】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主要分为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三种类型,在地下分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
[2019江苏,4分]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9—10题。
9. 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B )
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解析]削山平地虽然减小了坡面径流,但是破坏了植被,对黄土高原的影响具有多面性,不一定会减少入河泥沙量,②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1987—2015年变化很大,故④错误。B选项正确。
10. 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 地形起伏B. 流域面积C. 兴修水库D. 水土保持
[解析]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2016年以后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作用,故C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 [2021广东,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 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
[答案]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和陆坡流(极地东风)共同影响;(3分)广阔洋面,海陆轮廓的影响;(3分)地转偏向力影响。(2分)
[解析]洋流的形成受盛行风、海陆轮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罗斯环流的形成也是如此。如下图:
(2) 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6分)
[答案]冰架区表面辐射冷却剧烈,产生向海气压梯度力;(2分)叠加因地形高差引起的空气重力下沉运动,加强风速,将冰筏带向外海;(2分)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形成的极地东风(陆坡流),带动冰筏漂移。(2分)
[解析]结合罗斯海海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可知,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冰筏漂移的动力主要来自风力和地转偏向力。冰架区表面气温极低,气压高,产生向海气压梯度力;且该处受地形影响,空气受重力作用下沉,增强了气压梯度力产生的风力,冰筏受风力作用向外海漂移;之后受到极地东风影响,随着风漂流。
(3) 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2分)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2分)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2分)
[解析]回答本问时首先要清楚,南极地区降雨的形成主要受来自较低纬度海洋水汽的影响;其次,雨水温度比南极海冰温度高,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注意最主要的原因是降落的雨水将热量直接传导给海冰,加速海冰融化;另外,海冰融化后,海水面积增加,海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从而又加快了海冰融化。
题组三
一、选择题
[2022湖北,9分]智利竹荚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据此完成1—3题。
1. 影响智利竹荚鱼洄游路线的最主要因素是( B )
A. 盛行风向B. 海水温度C. 距陆远近D. 种群规模
[解析]图中区域主要受盛行西风即西北风影响,图中竹荚鱼主要由东南向西北洄游,与盛行风向相反,A错误;冬春季节西风漂流带来的南极冷水势力加强,导致海水表面温度降低,冷暖水混合区向北移动,鱼群向北洄游,夏秋季节冷水势力减弱,冷暖水混合区向南移动,鱼群向南洄游,B正确;图中鱼群洄游路线与距陆远近无明显关联,C错误;种群规模对鱼群洄游路线影响不大,D错误。
【易错警示】 学生在解答该题时,很可能会误选C项“距陆远近”,误选的理由是幼鱼生活在近海,成鱼生活在远海并在近海产卵,但这是幼鱼和成鱼的生活范围,不是洄游路线。幼鱼和成鱼都呈现出冬春季向低纬迁徙,夏秋季向高纬迁徙的特征。
2. 推测智利竹荚鱼的生活习性是( C )
A. 冬季产卵B. 顺流洄游
C. 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D. 幼鱼更倾向深水环境生活
[解析]由图可知,成鱼洄游路线偏南、偏西,幼鱼洄游路线偏北、偏东,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偏北海区水温较偏南海区水温高,据此推测成鱼更能适应低水温海域,C正确;智利竹荚鱼产卵时间为翌年1月,此时为南半球夏季,A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竹荚鱼的洄游方向与西风漂流方向并不相同,B错误;幼鱼多生活在水温较高的海域,故幼鱼应更倾向浅水环境生活,D错误。
3. 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B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解题思路见下图:
[2022河北,6分]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下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纹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4—5题。
4. 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B )
A. 大气降水B. 裂隙储水C. 植被蓄水D. 冰雪融水
[解析]太行山该溶洞的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说明水流常在,而大气降水一般持续时间相对较短,A错误。图示溶洞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下渗多,水流的直接来源可能是岩层裂隙储存的水,B正确。洞外崖壁陡峭,植被难以生长,C错误。太行山高度有限,没有冰川发育,D错误。
5. 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D )
A. 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B. 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 石钟乳段纵切面呈中空管状D. 石笋段纵切面纹层上凸
[解析]由材料可知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形态与之相反,外部形态下粗上细,但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会演变出多种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判别不准确,B错误。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故石钟乳段横切面呈实心环状、纵切面呈中空管状描述不准确,A、C错误。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下凹,石笋纹层上凸,D正确。
[2020山东,6分]奥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尔干半岛,是沿断层形成的典型构造湖,由岩性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图)。奥赫里德湖面积348 km2,湖面海拔695 m,平均深度144.8 m,湖水透明度21.5 m,是欧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渔产不甚丰富;普雷斯帕湖面积275 km2,湖面海拔853 m,平均深度18.7 m,湖水透明度1.5—7.2 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较小,渔产颇丰。据此完成6—7题。
6. 奥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C )
A. 雨水B. 河流水C. 地下水D. 冰雪融水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位于山间断陷盆地,地形封闭,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该区域山体高度较低,一般不会存在冰川。所以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应为地下水。C正确。
7. 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D )
A. 水温B. 水深C. 水量D. 水质
[解析]由材料可知,奥赫里德湖湖水透明度高,说明湖水中的营养物质少,水生生物少,鱼类饵料少,鱼类少,而普雷斯帕湖湖水透明度较低。所以导致两湖渔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质。D正确。
[2019海南,6分]锡林河是流经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降水集中在6—8月,4月存在春汛,但伏汛不明显。据此完成8—9题。
8. 锡林河春汛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D )
A. 地下水B. 大气降水C. 冰川融水D. 冰雪融水
[解析]地下水补给是最稳定的补给形式,年际变化小,所以春汛补给水源不是地下水,故A错误。“降水集中在6—8月”,说明锡林河的大气降水补给集中在夏季,故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基本无冰川分布,故C错误。该地降水虽然集中在夏季,但因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冬季有一定的降雪,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化,形成春汛,故答案为D。
9. 锡林河伏汛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D )
A. 冻土融化,下渗量大B. 生活用水量大
C. 植被繁茂,蒸腾量大D. 生产用水量大
[解析]冻土融化始于春季,冻土融化主要影响春汛,而不是伏汛,故A错误。生活用水量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故B错误。该地“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00毫米”,水分条件较差,植被不会特别繁茂,而且河流附近的植被蒸腾作用对河流的影响非常有限,不会导致“伏汛不明显”,故C错误。该地主要为牧区,部分地区为种植业,夏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河流中的水被大量使用,因此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0. [2022辽宁,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会造成中深层地下水补给区的水位低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改变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方式。某科研团队研究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含量 (简称 TDS,即每升水中所含的溶解性固体量) 分布特征,发现TDS 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下图示意太原盆地中深层地下水TDS 值的分布。
(1) 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分布状况并推断地下水流动方向。(8分)
[答案]TDS值由四周向中间增大,可知地下水水位由四周向中心降低;(2分)TDS存在三个高值区,即地下水水位存在三个低值区。(2分)流动方向:四周的地下水向中部流动;(2分)局部地区地下水向TDS高值中心(地下漏斗区)流动。(2分)
[解析]根据TDS等值线图可知,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TDS值大致呈现从四周向中部升高的趋势,且存在三个高值区。结合材料可知,TDS值越高的地方,地下水水位越低,即盆地存在三个地下水水位低的区域。根据地下水水位高低,可以推断出太原盆地地下水由四周向中部地区流动,在中深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相对较高的地区存在地下漏斗,局部地区的地下水向漏斗中心流动。
(2) 简述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4 分)
[答案]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周围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基底裂隙水补给。(任答2点得4分)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浅层地下水;图示区域有汾河流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存在断裂带,该盆地中深层地下水有周围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深层地下水和基底裂隙水的顶托补给。
(3) 说出为保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采取封井压采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护地下水资源,扩大污水回收利用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任答3点得6分)
[解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加强地下水水源保护、扩大污水回收利用量、跨流域调水、雨季回灌(人工回灌)、封井压采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11. [2019全国Ⅰ,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 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答案]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6分)
[解析]主要从里海水分收支的角度进行分析。末次冰期气温仍较低,蒸发较弱,湖水支出量较少;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里海,里海淡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从而使里海盐度下降,演化为淡水湖。
(2) 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答案]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6分)
[解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汇入里海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里海的主要补给类型变为大气降水;里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且受西部山地的阻挡,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入湖淡水量少;里海所在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冬半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且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更加旺盛,里海的盐分不断富集,逐渐由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
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二 行星地球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二 行星地球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5页。
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这是一份专题一 地球与地图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