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4高考地理-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专题十八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十八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2022河北,6分]中国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县山川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两地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口岸交流频繁。瑞丽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密切的经济合作推动着两地协同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 影响两地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 A )
A. 地形条件B. 经济产业C. 交通设施D. 口岸发展
[解析]两地城区同处瑞丽江河谷,东西狭长,南北隔江相望,故影响两地城区形态和扩展方向的根本因素为地形条件,A正确。
2. 两地经济协同发展主要得益于( D )
①风俗习惯相近②产业结构优势互补
③资源禀赋相似④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两地风俗习惯相近,但其与经济协同发展关系不大,①错误;两地同处瑞丽江河谷,口岸交流频繁,交通设施互联互通,④正确;瑞丽市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木姐县经济以农业为主,两地产业结构优势互补,②正确;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可能相近,这不利于经济协同发展,③错误,D正确。
[2021浙江6月选考,4分]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3—4题。
3. 甲是( D )
A. 东部地区B. 中部地区C. 西部地区D. 东北地区
[解析]甲地区人口增幅为负值,是四个地区中最低的,说明与2012年相比,2019年该地区人口总数减少,而且该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的农业在全国的地位比较重要。四大地区中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由于当地经济衰退,大量劳动力迁出,人口减少,故选D。
【技巧点拨】 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资源,导致近年来经济衰退,大量劳动力迁出,人口减少,且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根据人口增幅和第一产业比重能快速判断出甲地是东北地区。
4. 四大地区中( B )
A. 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 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C. 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 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最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解析]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丙地区人口增幅较低,说明当地人口增长较慢,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四大地区中最低,最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对外地人口吸引力较小,因此丙是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于中部地区,对外地人口吸引力较中部地区大,可判断人口增幅最大的乙地区是东部地区,则丁地区是中部地区。高科技是东部地区(乙地区)发展的主导因素,A错误;东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即乙、丁、甲、丙,C错误;东部地区(乙地区)、西部地区(丙地区)均是第三产业比重最高,D错误。
[2019全国Ⅱ,12分]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甲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乙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5—7题。
图甲
图乙
5.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D )
A. 海港规模大B. 沿长江分布C. 集聚长江口D. 行政等级较高
[解析]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仅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故选项D正确。
6.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B )
A. 均衡性B. 边缘性C. 集中性D. 对称性
[解析]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故选B。
7.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
A. 空间位置邻近B. 发展模式相同C. 城市性质相似D. 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故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
【核心素养解读】 “长三角”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长三角”的发展首先是区域内各级城市的发展。本组题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为背景,考查区域中心城市的等级、空间分布、相互作用(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体现了地理学研究的独特空间视角,试题本身不难,但较好地考查了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
8. [2020江苏,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图1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 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3分)
[答案]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3分,3点即可)
[解析]黄石市产业结构特点应主要从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及变化、主导产业等方面分析。由图2和图3可知,黄石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比在50%以上,说明该市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最低。
(2) 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4分,4点即可)
[解析]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应主要从当地的产业基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以及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分析。
(3) 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2分)
[答案]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2分,2点即可)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黄石市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所以其发展方向可以从平衡轻重工业比重、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以及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分析。
(4) 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4分)
[答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4分,4点即可)
[解析]黄石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主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恢复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题组二
一、选择题
[2022山东,6分]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大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1—2题。
1. 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B )
A. 交通运输B. 自然资源C. 市场需求D. 劳动力
[解析]嘉峪关市位于大陆内部,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受水源条件限制,当地可开发利用的农业用地数量少,农业产量和产值低,因此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正确。该市位于兰新铁路线上,交通运输便利,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A错误;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较多,C错误;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丰富,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劳动力支持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因此当地发展第一产业并不缺劳动力,D错误。
2. 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D )
A. 造纸工业B. 纺织工业C. 食品加工工业D. 装备制造工业
[解析]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因此延长产业链,利用当地丰富的钢材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工业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D正确。当地第一产业比重较低,木材和秸秆等造纸原料缺乏,加上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造纸工业,A错误;目前当地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缺少发展纺织工业需要的劳动力,B错误;当地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发展食品加工工业的原料不足,C错误。
[2021辽宁,6分]以互联网+等为引领的新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空间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电商企业联系网络(下图)中,义乌成为与上海并列的区域中心城市。据此完成3—4题。
3. 从图中联系强度可知( B )
A. 义乌市比上海市经济辐射范围更广
B.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产业互补性强
C. 淮安市比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更高
D. “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所围地区为核心区域
[解析]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城市等级高,经济辐射范围较义乌广,A错;读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部区域城市间联系线路密集且强度较大,说明区域产业的互补性强,城市间企业联系强度大,B对;与苍南县联系强度最强的城市比淮安多,说明苍南县电商企业交易活跃度比淮安高,C错;宁波和苏州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度较弱,因而两城市附近不是核心区域,D错。
4. 助力浙东南成为电商企业联系最强区域的主要因素有( B )
①轻工业商品集散市场 ②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 ③网络交易方式 ④电子商务总部位置 ⑤企业服务意识
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
[解析]浙东南的温州等城市,为世界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市场,电商企业数量众多,增强了城市间电商企业的联系,①对;浙东南电子商务发达,电商企业集聚,是众多电子商务总部所在地,电商企业服务意识强,城市间电商企业的联系强,④⑤对;电商企业联系强度与网络交易方式关系不大,③错;电商销售的产品不一定都是本地生产的,故轻工业商品生产能力对电商企业联系强度的影响较小,②错。故选B。
[2021浙江6月选考,2分]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完成下题。
5. 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 B )
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 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解析]与2005年相比,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区域间联系加强,有利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上海集聚,形成集聚效应,增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①③对;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会吸引人口迁入,但城市规模并不会迅速扩大,②错;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增强了上海的集聚效应,大量人口涌入,服务业需求增加,有利于强化上海的服务功能,壮大第三产业,④错。故选B。
[2021江苏,6分]近年我国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三角城市群(广东省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列为粤港澳大湾区(9+2)。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图”。据此回答6—8题。
6. 相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是( A )
A. 行政管辖关系B. 经济发展水平C. 风俗习惯差异D. 人口规模结构
[解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都跨多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经济活动常受行政分割干扰,而珠三角城市群中的9个城市都由广东省管辖,经济活动受行政分割的影响较小,因此珠三角城市群更易于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A对。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B错;风俗习惯差异在三大城市群中都存在,对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影响相似,C错;三大城市群人口规模结构对市场规模大小有明显影响,但对三大城市群建立自己统一的大市场影响不大,D错。
【技巧点拨】 对比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与珠三角城市群的地理范围和行政区划能快速得出珠三角城市群更易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的有利条件。
7.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更接近( C )
A. 单核多中心结构B. 双核多中心结构C. 多中心网络结构D. 核心边缘结构
[解析]读图可知,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不是单核或双核结构,其空间结构呈现出多中心网络结构,C对。
8. 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城市群,香港发挥的最大优势体现在( D )
A. 旅游观光B. 生产加工C. 消费市场D. 对外联系
[解析]香港是世界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其发挥的最大优势应该是对外联系,D对。香港面积不大,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旅游观光的优势不大,但因其是贸易中心,旅游购物优势明显,A错;香港的加工工业大多已经转移至内地城市,B错;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香港的消费市场规模较小,C错。
[2020北京,3分]某国1998年和2018年社会经济主要数据如表所示。读表,回答下题。
9. 与1998年相比,2018年该国( C )
①第一产业产值上升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 ③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 ④大量人口从城市向农村迁移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解析]据表可知,1998—2018年,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由6千亿美元增加到14千亿美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5%降为2%,第一产业产值由6×5%千亿美元变为14×2%千亿美元(即由0.3千亿美元降为0.28千亿美元),①错;1998—2018年,在就业人口增加的同时,该国产值比重没变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了,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②③对;1998—2018年,该国城镇化率由79%增长至8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2%下降至5%,说明人口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迁移,④错。
二、非选择题
10. [2022江苏,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将东部的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实现“数”“算”分离。
材料二 在长三角枢纽规划建设2个数据中心集群,其中之一布局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材料三 下图为“全国算力国家枢纽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分布图”。
(1) 与传统产业相比,简述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6分)
[答案]技术: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传输成本。设施:全国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跨区域、跨网络传输成为可能。政策:国家发展战略的启动。市场:存在数据存储、数据离线分析等非实时性算力需求。(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与传统产业相比,数字产业能够实现“数”“算”分离的条件主要与先进的通信技术、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国家发展战略、数据市场的巨大需求等有密切关系。例如,通信技术方面,主要是海量数据远距离、安全、快速传输技术的突破,降低了传输成本;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由材料可知,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规划建设8个算力国家枢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有国家战略支持。
(2) 从资源、环境两个方面,分析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没有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资源:长三角周边大部分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长三角枢纽服务辐射能力强,周边地区不需要重复建设。(2分)环境:长三角周边工业较为密集,碳减排目标压力大;(2分)年均温高,夏季气温高,高温期长,不利于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2分)
[解析]目前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约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2%,说明数据中心属于高耗能产业,因此在长三角枢纽周边地区布局算力国家枢纽会给当地带来资源、环境压力。资源压力方面,长三角周边大部分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电力供应紧张,同时长三角地区土地租金高,周边地区布局算力国家枢纽的土地成本高;环境压力方面,当地经济发达,碳排放量大,加上高温期长,不利于数据中心设备散热,制冷散热成本高,碳减排压力更大。
(3) 说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的地理意义。(6分)
[答案]从整体看:长三角建设数据中心,靠近市场,有利于提高时效性,降低长途传输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促进经济发展。(2分)从本区看:带动本区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跨行政区的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创新。(4分)
[解析]借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说明。经济方面,主要是靠近市场,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时效性,降低长途传输费用;也有利于发挥长三角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带动本区相关产业发展。社会方面,有利于跨行政区的经济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生态方面,可以为新型绿色低碳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示范,促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
人口增幅(%)
3.4
-1.7
4.5
2.6
4.2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
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9
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
年份
就业人口(百万人)
城镇化率(%)
国内生产总值(千亿美元)
产值比重(%)
就业人口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8
28
79
6
5
38
57
12
28
60
2018
31
81
14
2
38
60
5
25
7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十九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七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十六 区域与区域发展2024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地理),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