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根据课文默写。(8分)
①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③ ▲ ,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北固山下,王湾吟出的“ ▲ , ▲ ”两句
诗,蕴含着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⑥一场春雨过后,小文看到满地的落花有些伤感,我们可以用龚自珍《己亥杂诗》
中“ ▲ , ▲ ”来安慰他。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太湖,xiāng( ▲ )嵌在锦绣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若瑶池仙境,似世外桃源,是人们 ▲ 的梦里水乡。清淤、治藻、调水、禁渔、修复……十年的精心呵护,水质跃升、芦花摇yè( ▲ )、鱼虾肥美,这颗“绿宝石”越来越靓丽,越来越年轻了。无锡,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最美的那一方,演绎了一个现代版大禹治水的故事,浓缩了一座城对美的追求。她踏着轻盈的步伐,悄( ▲ )然向人们走来……
(1)给加点字注音。(1分)
悄( ▲ )然
(2)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xiāng( ▲ ) 嵌 摇yè( ▲ )
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心无旁骛 B.心驰神往 C.引人入胜 D.心潮澎湃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伴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增强,国潮服饰应运而生。
②服饰与文化思潮紧密相连,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尚。
③比如以醒目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印有民族特色纹样的外套,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国潮服饰多以彰显民族文化、追求原创个性为设计理念,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比如通过服装图案、色彩、材料和装饰等设计手法来表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用服饰语言为生活存照,颇受人们喜爱。
A.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B.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C.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 D.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 = 5 \* GB3 \* MERGEFORMAT ⑤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级将要举行爱国主题诗歌朗诵会,小明同学准备搜集南宋时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岑参等人的作品进行朗读。
B.小语同学在参观钱钟书故居时了解到先生是无锡人,想到自己曾读过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
C.小文同学在整理笔记时发现古代诗文体裁丰富,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诗中的歌行体,《送东阳马生序》则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D.小锡同学对于古代的一些习俗特别感兴趣,在学习了《游山西村》这首诗后,他知道“腊酒”就是农历十二月酿的酒;“春社”就是在春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丰收。
5.综合性学习(9分)
3·15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我们准备开展“食品安全面面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了解现状】阅读图表,写出你的发现。(2分)
无锡市近年食品安全事故曝光情况与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占全市市民比例统计图
答: ▲
(2)【实地考察】作为小记者,你跟着媒体一起来到无锡老字号品牌“三凤桥”熟食店进行实地采访,请围绕“食品安全”主题向负责人李经理提出两个采访问题。(4分)
问题一: ▲
问题二: ▲
(3)【助力宣传】此次活动,我们班的“创意小达人”小王同学设计了公益平面广告语。请品析这则广告创意的巧妙之处。(3分)
答: ▲
二、阅读与鉴赏( 61分)
(一)(10分)
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甲】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甚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两个公人那里敢再开口。吃了些酒肉,收拾了行李,还了酒钱,出离了村店。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节选自《水浒传》第八回)
【乙】直到天明, B 起来安排早饭,相待两个吃了。戴宗道:“再请先生同引我二人上山,恳告真人。”李逵听了,暗暗地冷笑。三个依原旧路,再上山来。入到紫虚观里松鹤轩中,见两个童子。B问道:“真人何在?”童子答道:“真人坐在云床上养性。”李逵听说,吃了一惊,把舌头伸将出来,半日缩不入去。三个揭起帘子,入来看时,见罗真人坐在云床上中间。
(节选自《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1)【甲】段中鲁智深在 ▲ (地点)救了兄弟,【乙】段中B是真人的徒弟 ▲ 。(2分)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段【乙】中的画线句。(4分)
答:
(3)人生路上最大的幸运是:人生途中有师者指引,有朋友相知相携。请从下面任选一组人物,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①林冲 鲁智深 《水浒传》
②唐僧 孙悟空 《西游记》
③鲁迅 范爱农 《朝花夕拾》
答: ▲
(二)(15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治荒救饥,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①,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②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注释:①郡学:州郡的学校 ②蠲:减免;免除 = 3 \* GB3 \* MERGEFORMAT ③厘:整理;治理。
7.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 讫事 (终了,完毕) B. 除知南康军 (除去)
C. 父指天示之曰(给……看) D. 有短朱熹者(诋毁,指摘)
8.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三处)(3分)
尝 从 群 儿 戏 沙 上 独 端 坐 以 指 画 沙 八 卦 也
9.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值岁不雨,治荒救饥,多所全活。(3分)
答: ▲
(2)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答: ▲
10. 根据文本内容,请简要概括朱熹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
(三)(7分)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释】 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代著名宫殿。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⑤裂帛:指写家信。
11.阅读以上诗歌,回答问题。(7分)
(1) 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 ▲ ”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暖”一句使用 ▲ 手法,表现诗人 ▲ 的情感。(3分)
(2)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4分)
答: ▲
(四)(12分)
小语和小文就热门话题“孔乙己文学”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完成。
12.【概念界定】小文对“孔乙己文学”比较陌生,你结合【资料夹一】中图片信息,就“孔乙己文学”的名字由来、涉及群体及其表现向小文进行了简单介绍。(3分)
▲
13.【参与讨论】阅读完【资料夹二】后,两人对在哪个评论下点赞有了分歧。请你综合分析三个评价后,选择一处评论点赞,并向小语、小文解说理由。(3分)
▲
14.【理解探究】下列对【资料夹三】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乙己文学”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就业环境发生变化,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
B.读大学的意义不仅是谋求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在于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C.第 = 4 \* GB3 ④自然段写“211大学毕业5年存款5000”的两位女主人公的经历意在表明“高学
历”也不等于“高收入”,她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D.帮助大学生卸下学历的思想枷锁需要社会营造宽松的就业氛围,需要高校制定贴合
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更需要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破除职业歧视。
15.【展现口才】小语的姐姐大学毕业后进国企做了两年技术员,后因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辞职开了奶茶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妈妈指责她放着专业不去做。她一句“我不做当代孔乙己,我这是放低身价追求生活的自由”,顶得妈妈说不出话来。小语请你帮忙驳斥姐姐的观点?(3分)
(五)(17分)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年深冬,雪下得不大,但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家里有白菜、豆腐,还有挂面。我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坨了就不好吃了,母亲回来若看到,肯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发愁时,看到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余的面条送他,他肯定不会嫌弃。我找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推却。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③正说着,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咱俩肯定吃不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位修鞋的吃……”父亲听我说到这里,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风又大,凉风灌热气的,吃了不舒服。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天天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下班时间来取鞋子的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④父亲见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盛了一盘菜,他要和瘦大叔一起在街边吃。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这么冷的天,要和瘦大叔在街边吃饭?父亲不理我,把酒瓶装左口袋里,酒盅装右口袋里,一手端面一手端菜,径直出了家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⑤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是多年不见的旧友呢。
⑥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直聊到要上班了,才返回家中。晚上父亲下班后,我又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了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
⑦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二百里远的外县买石灰,走时奶奶给父亲准备了两顿饭的干粮和水,等买上石灰,往回赶时,却发现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已经走出五里路,推着车子回去取是不现实了,半路上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找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⑧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说是粥,其实里面没有几粒米,菜窝窝也是野菜多,玉米面少。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
⑨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一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这让父亲很感动,若人家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⑩那顿饭吃得父亲肚子里热乎乎的,这么多年一直没忘记。
⑪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其实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却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也是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一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亲人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是情义。
⑫后来,父亲和瘦大叔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儿磨不开面子,怕被人瞧不起,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⑬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以“一碗雪花面”来组织内容,写了雪天我主动提
出和父亲一起陪瘦大叔吃面的故事。
B.小说第 = 1 \* GB3 ①自然段划线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
垫。
C.第 = 2 \* GB3 ②自然段划线句中“吃吧”貌似真诚热情,实际表现了“我”急于将面送出又要
显出大善人的模样,却忽视了瘦大叔意愿的心理。
D.小说结尾⑬自然段揭示了社会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的主题。
17.小语觉得 = 1 \* GB3 ① = 2 \* GB3 ②自然段中的两个“满满”意蕴丰富,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请你帮他完成批注。(4分)
= 1 \* GB3 ①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
= 2 \* GB3 ②我找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
批注: ▲
18.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写道:“父亲这是犯了哪门子邪”你认为父亲是中邪了吗?为什么?(4分)
▲
19.小语和小文在讨论时产生了分歧,小语认为文章 = 7 \* GB3 ⑦- = 10 \* GB3 \* MERGEFORMAT ⑩自然段的内容与文章标题不符,可以删去,小文不同意。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6分)
▲
三、表达与交流(60 分)
20.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是诗行。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出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初三第一次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答案
积累与运用
根据课文默写(8分)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求闻达于诸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身世浮沉雨打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qiǎ 镶嵌 摇曳 B
C
A
(1)近几年,无锡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越来越多(1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1分)
(2)示例:(各2分,共4分)
问题一:作为无锡的老字号品牌,请问你们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问题二:对于当日没有售卖完的产品,你们是怎么处理的?
问题三:你们的员工是否有持有健康证?
(只要是围绕食品安全方面的提问,言之有理即可)
(3)利用拆字组合的方式,把“食”拆成“人”和“良”(1分),强调食品安全一方面需要商家重视“人品”,即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诚信经营(1分),第二在于食材要用质量过关的“良品”(1分)。
阅读与鉴赏
6、(1)野猪林 公孙胜
(2)通过对李逵神态与动作的描写(2分),体现了他此时极度惊异的心理(1分),同时儿童式的举止,也体现了人物的可爱、率真的性格(1分)。
(3)示例一:鲁智深和林冲是朋友关系(1分),林冲误入白虎堂后被刺配沧州,鲁智深暗中相护,在野猪林看到衙役迫害林冲,及时出手将对方解救。因为不放心林冲,鲁智深一路护送林冲平安到达沧州(2分)。林冲被奸人陷害,正是有鲁智深这位朋友的保护才能化险为夷,也使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1分)
示例二:唐僧和孙悟空是师徒关系,孙悟空本是一介顽猴,唐僧将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并约束他遵守规则,收敛野性,比如在取经路上遇到六个强盗拦路孙悟空将他们全数打死,唐僧认为他们罪不至死,训斥孙悟空并劝他不要一味伤生。唐僧教孙悟空心怀善念,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唐僧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给与孙悟空人生的指导。
示例三:鲁迅和范爱农是朋友关系,范爱农和鲁迅都是敢于挑战传统的现代知识分子,虽然两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产生了矛盾,但是在后来的交往中两人慢慢解除误会,成为挚友并经常一起喝酒聊天,谈自己对社会格局和革命的看法。
B
尝 从 群 儿 戏 沙 上 /独 端 坐 /以 指 画 沙/ 八 卦 也
(1)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朱熹治理灾荒,救济饥民,救活了很多百姓。(值、雨、活)
(2)他有时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补充主语、间、谒)
10、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朱熹非常重视教育;朱熹政绩显著,得到皇帝肯定;关心民生。
11.(1)悲 想象(虚写) 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的思念。
(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异:①杜诗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②李诗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
12、“孔乙己文学”的名字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1分),反映当代年轻人(1分)在当前就业形势下,拥有高学历却放不下身段,找不到合适工作从而引发焦虑、压力。(1分)
13、示例1:我给“七安”点赞。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能积极进取,不以学历为资本对工作挑三拣四。(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我点赞“匿名”。他正视“孔乙己文学”现象,正告青年人应如何对待,具有正能量。
14、C
15、示例:姐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历也不代表能力。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说白了就是懒惰思想在作怪。像你这样,只能一事无成。(称呼,表明观点1分,理由2分)
16、C
17、第 = 1 \* GB3 ①自然段中的“满满”写出了面的多(1分),反映“我”平时不怎么做饭,缺少经验的事实(1分),第 = 2 \* GB3 ②自然段中的“满满”表现出“我”当时急于将多余的面出手的心理(1分),实际上表现了“我”的自私(1分)
18、不是。(1分)因为父亲准备出去陪瘦大叔一起吃面,是照顾到瘦大叔的自尊心,不想让他自尊心受到伤害(1),陪瘦大叔吃面的情节体现了父亲对弱者的同情(或尊重)(1分),也体现了父亲处事的周到细致,不仅给予他人帮助,更注意方式方法。(1分)
19、不能删去。这段内容用了插叙的手法(1分),写了父亲年轻时在外受到他人平等对待的事情(1分),看似与标题无关,实则交代了父亲下雪天在外陪瘦大叔吃面的原因(1分);同时文章以“一碗雪花面”为题,揭示了“真正的善意不仅是帮助弱者,更要尊重和体谅受助者”的主题(1分),文中帮助父亲的那对夫妻身上体现了对受助者的尊重。(1)有利于深化文章的主旨,即善良的举动会传递下去,只要人人保持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尊重他人。(1分)
表达与交流
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朱熹治理灾荒,救济饥民,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有时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年份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食品安全事故曝光次数
6
9
14
20
25
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市民占全市市民比例
32%
41%
53%
64%
71%
背景: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孔乙己文学”由此热上网络。
【资料夹一 图解】
【资料夹二 声音】
贾名 来自云南
“孔乙己文学”就是真实社会的真实心态反映,无可厚非。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点赞 2542
七安 来自广东
不应该因为学历高放不下身价。高学历也可以去当保洁员,拧螺丝,下不来的不是高学历,而是落后思想与消极心态。
点赞 185
匿名 来自江苏
“孔乙己文学”是一些时代青年对现实中某些现象的一种倾诉,我们当然应该正视:但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结,不必放大,因为奋斗依然是青年的本色。
点赞 8566
【资料夹三 时评】
“孔乙己文学”爆火,别让学历成为思想枷锁
①近日,“孔乙己文学”这一词条冲上了微博热搜。“如果我没上过大学,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之类的“孔乙己文学”引发热议。部分大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表示,在思想上无法接受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读书学习没有意义。大学学历成了一些人身上无形的枷锁。
②“孔乙己文学”的走红有其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们逐渐褪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就业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同时在许多人眼中,公务员比国企好,国企比私企好等“职业鄙视链”依然存在,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供需严重不平衡,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再用许多年前的择业思想来审视当下的职业选择,难免如“孔乙己”般进退两难。
③“孔乙己文学”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内心的就业焦虑,而这种焦虑,放不下身段,其实来源于内外双重因素:一方面,社会上仍普遍将大学教育和精英教育画等号,父母们也有着“上了大学就有高收入工作”的传统观念,无法接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从事普通工作,且许多服务类职业社会认同缺位,被认为“不体面”“没前途”,这种歧视和偏见成了大学生择业时的阻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的变化,自身除一纸学历外一无所长,内心又无法接纳“高开低走”的自己,摆脱不了世俗定义的成功失败。
④大学生不应该是科举制下的“孔乙己”。大学教育教会学生职业技能,但它绝非单纯的职业教育。读大学的意义,绝不在于求得一份铁饭碗,高薪资的工作,而在于完善我们自身,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大学四年培养的知识底蕴、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鉴赏能力等,可以让人受益终身。成功与失败,也并非职业和薪资所能够定义的。“211大学毕业5年存款5000”的视频在先前走红网络,视频里的两位女主人公虽然没有获得体面的工作和薪水,但她们够努力,有目标,内心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成为思想上的“孔乙己”。
⑤如何帮大学生卸下思想枷锁?首先要营造一个足够宽松的就业氛围,推动社会公众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大学生,不因推迟就业而指责“啃老”,不因职业选择而怒斥“躺平”,让“行行出状元”的思想观念被更多人接受。同时,高校需要制定更加贴合时代需求的培养计划,让学生不再因有学历没能力错失理想工作,并加强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观念,破除职业歧视,勇敢地发出新时代青年的声音,用拼搏面对困难,不再因学历为自己设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独特的步伐。
(选自《红网》,有删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北片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生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根据课文默写,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阅读《水浒传》,回答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字词书写,选择题,名著阅读,诗歌鉴赏,课外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学校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与赏析,表达与交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