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5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亮点练】(原卷版+解析),共35页。
    考点25 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一)概括诗歌内容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金堤驿王建虫声四野合,月色满城白。家家闭户眠,行人发孤驿。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人睡落堑辙,马惊入芦荻。慰远时问程,惊昏忽摇策。从军岂云乐,忧患常萦积。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通过对比,以时序变化表达征人赴边的遥远。B.“慰远时问程,惊昏忽摇策。”通过征人不停询问和摇马鞭的细节来表现他希望赴边杀敌的急切渴望。C.“从军岂云乐,忧患常萦积。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表达了从军的痛苦和对与家人团聚的渴望。D.诗歌主要通过人物独白,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练精悍。2.全诗没有出现“早发”,但多处暗扣诗题中的“早发”。请简要分析。三、(2022·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惜黄花·菊赵以夫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注]。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注]三雅:泛指酒器。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众芳已经凋谢,反衬出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的风姿。B.“照眼如画”“满地金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之美。C.词人着野服,戴黄冠,充满古香逸韵,对暖春开放的桃李不屑一顾。D.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4.“故园茅舍”为什么让词人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四、(2021·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杜甫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6.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二)概括情感一、(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二、(2022·广东·深圳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描写了居住环境的优美,可以安心过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B.上阕三、四句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C.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饱含深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引人深思。D.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的风格可以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这首词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词句简要赏析。(三)评价观点一、(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③,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2.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二、(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甫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②,澒洞③不可掇④。[注]①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②终南,山名,终南山。③澒洞,弥漫无际的样子。④掇,收拾,引申为止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字有割舍之意,其实诗人是难以割舍的,连邻居都为之呜咽,何况是做父亲的呢?B.五、六句写诗人无法面对孩子饿死的现实,“愧为人父”体现了诗人悔恨和悲愤的心情。C.七,八句写今年的秋收还不错,“登”即丰登,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把个人遭遇和时代风云融入诗中。2.有评论说,“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三、(2022·广东潮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渡白沟①刘因②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4.后人评价本诗“联联含情,一联一愁”,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①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1.(2019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2.(2019全国Ⅰ,6分)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4.(2023新编,6分)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5.(2018江苏,5分)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6.(2018江苏,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9题。喜 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7.(2023新编,2分)“风乱万畴青锦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8.(2023新编,6分)第三联中“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9.(2023新编,6分)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 送王昌龄 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0.(2018浙江,6分)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1.(2021新高考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2.(2021新高考Ⅰ,6分)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3.(2020江苏,6分)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14.(2020江苏,5分)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5.(2020山东冲刺,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畅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书法造诣非凡。16.(2020山东冲刺,6分)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贺新郎·西湖文及翁一勺西湖水。渡江①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②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③未遇,傅岩④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⑤,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注】①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②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磻(pán)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④傅岩:在山西平陆。相传商朝大臣傅说曾筑墙于此,被商王武丁拔识于奴隶之中,后成一代贤相。⑤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以自娱。17.(2019湘赣十四校二模,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一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B.这首词为词人游览西湖时所作,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词人的愤懑之情和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整首词风格婉约,含蓄隽永。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议论国事。D.这首词的主旨是通过近乎散文的笔法,一系列设问、感叹的句式,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的。18.(2019湘赣十四校二模,6分)后人评价这首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加以概括,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③。因吟郢岸百亩蕙④,欲采商崖⑤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⑥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③裁诗:作诗。④百亩蕙:《楚辞·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⑤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⑥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2020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2.(2020全国Ⅰ,6分)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谒狄梁公①庙(节选)惠洪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君看洗日光②,正色甚闲暇。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注】①狄梁公:狄仁杰,唐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仪凤元年(676)升为大理丞,天授二年(691)九月拜相,后被诬陷谋反,下狱,以死抗争,被贬为彭泽令,神功元年(697)复相。力劝武则天立李嗣,唐祚得以维系。睿宗时追封梁国公。②洗日光: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唐代文学家吕温称赞狄仁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意思是狄仁杰能从虞渊把太阳拉回来,能在咸池把太阳洗得更光亮。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咸池,神话中太阳洗浴的地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句写出长江九派,巨浪汹涌,一个“粘”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远浪与天相连的壮阔景象。B.前四句从狄梁公庙所在地长江写起,突出长江冲决阻拦奔腾东下的气势,指出地点并兴起下文。C.七、八两句描写狄仁杰作为政治家虽深谋远虑却无事可做的神情,寥寥十字,宛然在读者眼前。D.结尾两句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和情感表达,句法劲健有力,与内容相应,上句造语尤新奇。4.(2023新编,6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5.(2019北京,3分)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6.(2019北京,6分)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5.(2020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6.(2020全国Ⅱ,6分)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西江月①向子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7.(2023新编,3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8.(2023新编,6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考点25 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一)概括诗歌内容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二、(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发金堤驿王建虫声四野合,月色满城白。家家闭户眠,行人发孤驿。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人睡落堑辙,马惊入芦荻。慰远时问程,惊昏忽摇策。从军岂云乐,忧患常萦积。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家尚苦热,衣服唯轻绤。时节忽复迁,秋风彻经脉。”通过对比,以时序变化表达征人赴边的遥远。B.“慰远时问程,惊昏忽摇策。”通过征人不停询问和摇马鞭的细节来表现他希望赴边杀敌的急切渴望。C.“从军岂云乐,忧患常萦积。唯愿在贫家,团圆过朝夕。”表达了从军的痛苦和对与家人团聚的渴望。D.诗歌主要通过人物独白,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练精悍。2.全诗没有出现“早发”,但多处暗扣诗题中的“早发”。请简要分析。三、(2022·山东日照·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惜黄花·菊赵以夫众芳凋谢。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照眼如画。烂然满地金钱,买断金钱无价。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襟期问与谁同,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此时一段风流,赖得白衣陶写。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注]。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注]三雅:泛指酒器。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时节,众芳已经凋谢,反衬出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的风姿。B.“照眼如画”“满地金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菊花之美。C.词人着野服,戴黄冠,充满古香逸韵,对暖春开放的桃李不屑一顾。D.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4.“故园茅舍”为什么让词人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四、(2021·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①杜甫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②。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注】①江宁曼上人是杜甫年轻时游吴越期间的好友,此诗为杜甫收到许八带来的旻上人的书信后的奉寄之作。②潺湲:水慢慢流动,形容流泪的样子。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并交代了写作目的,“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泪潺湲”则突出内心情绪的波动。B.颔联采用疑问句的形式,将年轻时交往之“好事”与现在新诗无人“传”进行对比,突出“三十年”的变迁。C.颈联借助想象,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暗含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D.全诗语言朴索、平白如话,时间跨度虽近三十年,但以情感为线,诗句前后勾连,毫无断裂之感。6.首联中诗人为何“泪潺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一)概括诗歌内容一、【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二、【答案】1.B2.①虫声四起、月色满城的环境,表现征人出发之早。②家家户户还在闭门憨觉,而征人已从孤驿出发,以此反衬征人早行。③征人因困倦睡着而掉入沟中,可看出起身之早,出发之早。【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希望赴边杀敌的急切渴望”错,“慰远”“惊昏”表达征人对遥远的戍边之途的忧虑。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构思的能力“虫声四野合,月色满城白”这是一句写景句,原野虫声鸣叫,满城月色朦胧,透过“虫声”“月色”可知,这是典型的夜色未尽的早晨,虫声四起、月色满城的环境,表现征人出发之早。“家家闭户眠,行人发孤驿”,家家户户还在闭门憨觉,而征人已从孤驿出发,“家家”与“行人”,“闭户眠”与“发孤驿”,典型场景的对比,反衬征人早行。“人睡落堑辙,马惊入芦荻”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一“人”一“马”,一“落”一“惊”,形象的描绘了因早起困倦而掉入沟中的场景,侧面表现出发之早。三、【答案】3.C4.①故园茅舍中菊的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的品格让词人崇尚。②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③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在醉梦中纾解无奈、遗憾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着野服,戴黄冠”的不是词人,而是“似高人”的菊花。故选项说的内容都是菊花。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堪爱处、老圃寒花幽野……古香逸韵似高人,更野服、黄冠潇洒。向霜夜。冷笑暖春,桃李夭冶”,故园茅舍中菊花凌霜绽放、金黄灿烂,傲视暖春的桃李,傲然高洁、充满古香逸韵。其品格让词人崇尚。“记往昔、独自徘徊篱下。采采盈把”,词人忆往昔未入仕途的生活,怡然自得,有“采菊东篱下”的雅趣。故园茅舍中往昔有菊相伴的隐逸生活让词人怀念。“而今为米负初心,且细摘、轻浮三雅。沈醉也。梦落故园茅舍”,如今词人离开故园茅舍,为生计辜负初心,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梦中回到故园茅舍,纾解无奈、遗憾之情。四、【答案】5.C6.①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诗人与友人分别已久,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勾起了对往日岁月的怀念而不禁潸然泪下。②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苦闷。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无人理解、无人倾诉,这份孤独与苦闷只能深埋心间。③对此时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此时诗人虽在朝为官,却已头发花白、“醉眠”度日、抱负难展,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平。【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达诗人希望未来能与老友对弈、泛舟的美好愿望”错误,颈联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而非对未来的期许。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作者多年未见昔日好友旻上人,特意借此次许八回江宁之便寄诗给他。“三十年”突出了分别之久,时光荏苒,久未见面,此时收到友人的来信,表达了对分别已久的友人的无尽思念。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好事”意为“令人快乐的事”,“谁与传”意为“谁人把他的诗传给‘我’欣赏”。年华老去,而今诗人所作的诗文与心情难以传达给友人,表达了无人能理解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诗人叮嘱许八若是对方问起我,就说我还当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官员,表达了对为官生涯的愤懑不平;头发花白、“醉眠”度日,也有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二)概括情感一、(2022·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二、(2022·广东·深圳市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①乾道二年(1166),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描写了居住环境的优美,可以安心过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味道。B.上阕三、四句对仗工整,描写了诗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表明了诗人不问世事、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C.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在语意上与上文相反,饱含深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引人深思。D.南宋辛派词人刘克庄评价陆游词的风格可以分为激昂慷慨、飘逸高妙和流丽绵密三类,这首词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2.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具体词句简要赏析。参考答案(二)概括情感一、【答案】1.B2.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二、【答案】1.D2.(1)闲适之情。作者隐居“苍烟落照”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经书相伴,以极写隐居之闲适。(2)无奈之情。“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3)悲愤之情。最后一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语言流畅华美,应该归于流丽绵密一类”错。从词中看,词人生活在苍烟落照、无尘事扰乱的环境里,天天有美酒相陪,然后可以自由地读道家之书,可以在山林中行走,还可以歌咏自得,这些都体现了飘逸高妙的特点,而不是流丽绵密。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词人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第二句中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三四句写自己喝完酒就散步穿过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体现了作者愜意的生活,写出自己生活的闲适。“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看似旷达,实际上是一种迫于现实的无奈。“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怨天实际是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此句道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三)评价观点一、(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①;云山摛锦,朝露漙漙①,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③,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耿耿:明亮。②摛(chī):舒展,铺陈。③漙漙(tuán):形容露水多。④长安:代指宋都汴京。⑤二陆:指西晋诗人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在年青时入洛阳,以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孤”“青”“野”“残”四字,渲染了旅途中凄清孤寂的环境和心境。B.“渐”字领起的十六字形成对仗,所描写的早行景象宛然在目,极具画面感。C.“用舍”三句与“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一样都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D.这首词作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情感起伏跌宕,层次井然,文思连贯。2.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认为这首词的作者并非苏轼,但多数研究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阐述理由,反驳元好问的观点。二、(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杜甫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②,澒洞③不可掇④。[注]①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甫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②终南,山名,终南山。③澒洞,弥漫无际的样子。④掇,收拾,引申为止息。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字有割舍之意,其实诗人是难以割舍的,连邻居都为之呜咽,何况是做父亲的呢?B.五、六句写诗人无法面对孩子饿死的现实,“愧为人父”体现了诗人悔恨和悲愤的心情。C.七,八句写今年的秋收还不错,“登”即丰登,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D.这首诗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诗人把个人遭遇和时代风云融入诗中。2.有评论说,“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呢?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三、(2022·广东潮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渡白沟①刘因②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四海知名③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注】①白沟: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以之为国界。②刘因:元初诗人,一直以南宋为故国。③知名:抗元名士。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季节、地点和羁旅行程,渲染出秋日北国的苍凉肃杀的氛围。B.颔联紧扣所见燕赵辽金故地的山河风物,寄寓内心深沉慨叹,含蓄幽远。C.颈联写诗人骑在马上远望孤城,但见白沟落日秋风、黄云秋雁,百感交集。D.全诗以景结情,意境高远,呈现悲壮之美,颇有杜甫诗歌沉郁雄浑之风。4.后人评价本诗“联联含情,一联一愁”,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一联一愁”?参考答案(三)评价观点一、【答案】1.C2.①上阙 “月华”“晨霜”“云山”“朝露”等意象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意境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②下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表现出作者面对人生的不如意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③下阙“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④整首词多用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词人出世退避意念”错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意思是“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抚今追昔,作者深感他们兄弟俩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中的诗句化入词中,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由往事回到现实,表明作者已从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摆脱出来,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慰安。在议论中发表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抒写了沉郁惆怅的心境。可见,“出世退避意念”曲解文意。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思考创新性解读、个性化理解的能力。上阕“月华”四句意思是“晓月渐渐淡去了白绢似的皎洁,微亮的晨霜一片晶莹;山上云白如展开的锦缎,朝露点点与晨光辉映。人世间的行程没个尽头,有限的是这劳顿的人生。似这般无足称道的平庸,难得有欢愉的心境”,描写的自然景物明朗开阔,其阔大的境界与苏轼豪放词的风格一致。下阕“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优游卒岁,且斗尊前”等句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铺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其实重用与否在于时势,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表现出作者自我宽慰、优游度日的豁达情怀,这正符合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下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意思是“幸有妙笔在手文思敏捷,诗书万卷在胸,自以为辅佐圣上使其成为尧舜,该是星月同辉,事业必成”,从而可以看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豪迈自信,这也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写照。上阕一开篇,作者便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下阕作者追忆: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运用了铺叙的手法表现早行的情景和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兼用二陆等典故,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甚至“以文为词”的特点。二、【答案】1.C2.①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②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③诗人从万民的哀乐而想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但是穷苦之人宁愿应征去做戍边的士卒”错误,“贫窭有仓卒”诗意为“穷苦人家仍然弄不到饭吃而导致意外的不幸”。“仓卒”意为意料之外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开篇六句,写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啕大哭,这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无食致夭折”,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这里的意思是:“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节选部分描绘了一幅幼子饿死、举家痛哭、四邻皆悲的凄惨图景。作为父亲,诗人强忍悲痛,感到自责和悔恨。后十句,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像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诗人当时不一定非常困苦,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但他尚且狼狈得如此,那么一般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就要远远胜过他了。诗人想起世上有很多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的来临已迫在眉睫,他的忧愁从中而来,不可断绝,犹如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一样茫茫无际。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痛,他推己及人,想到了远不如自己的那些失去土地的平民和应征戍边的士卒。诗人 “推己及人”,他结合自己的生活,推想到社会群体;从万民的哀乐,来推定一国的兴衰,句句都是真知灼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三、【答案】3.D4.①首联表达了羁旅独行之愁。诗人单人匹马,冒着寒冷渡过宋辽分野的白沟河。②颔联表达了怀念故国之愁。眼前已是异域他乡的风景,由辽金故地想到了宋朝的灭亡。③颈联表达了触景悲秋之愁。诗人通过描写黄云弥漫、孤零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秋雁孤飞,生发了悲秋之愁。④尾联表达了知音难觅之愁。四海之内的抗元名士,本是自己的知己,却已半数亡故,自己也不知道将要投奔何处。【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以景结情”错。“天涯孤剑独谁投”我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声。这句不是写景句,是抒情,并非“以景结情”。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蓟门霜落水天愁,匹马冲寒渡白沟”,诗人由蓟门返乡,只身单骑渡过白沟,正值寒冷的落霜季节。“蓟门”、“白沟”、“霜落”、“水天愁”、“匹马”等意象,构成了一种苍凉肃杀的境界、凝重压抑的氛围,更加突出诗人的羁旅独行之愁。颔联,“燕赵山河分上镇,辽金风物异中州”,“上镇”,今易县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中州”,中原,今黄河中、下游一带。战国时燕、赵疆域以此界分,自宋代与辽金对峙,又是华夏汉族与辽金夷族在风俗文化方面的分水岭。这两句极为含蓄,但又高度概括地透露出“水天愁”的原因所在:这里从战国时的燕赵,到唐宋盛世,一直是北方军事重镇。可现在,华夏沦丧,蒙古入主中原,这里已成为元朝的畿辅腹地,华夷之大防不复存在了,令诗人感到“水天愁”。面对此景,诗人顿生怀念故国之愁。颈联,“黄云古戍孤城晚,落日西风一雁秋”,黄云滚滚弥漫天空,笼罩着古代边戍之地,孤零零的城堡、落日残照、西风萧索、孤雁南飞,面对此景,诗人难免不产生悲秋之愁。尾联,“四海知名半凋落,天涯孤剑独谁投”,诗的尾联写的是,与自己相知及交游的朋友,或逝或隐,多已离去,自己孑然一身,书剑飘零天涯,纵然满怀幽思忠愤,亦无处倾诉,无人知晓自己的心曲了。“凋落”、“孤独”尽发悲凉凄怆之情、知音难觅之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许道宁①画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1.(2019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A项,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抒情。语言浅显直白,没有华丽辞藻。“苍然何郡山?”用疑问句式化虚为实,比正面直接说画中的山似真山婉曲有味,更见新奇,A项正确。B项,由第一句“满眼长江水”可知,画作的主体是江水,“满眼”说明它占据了画作的大部分篇幅;第二句“苍然何郡山”表明山也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之一,B项正确。C项,“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全然入画,浓缩于窗子大小的画框中。这句并非是说“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C项错误。D项,“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的意思是树木带有夕阳晚照之意,云彩本来朝出暮归,画中的孤云却静止不动,不知归还。这是诗人欣赏画中景色的主观感受,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2.(2019全国Ⅰ,6分)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案: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3分)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3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本题,应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根据其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意思是这幅画景色辽阔,意蕴颇丰,意境悠远,文人墨客可以据此生发感慨写出名篇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就算把所有的佳句都说尽了,也无法全然道尽这幅画的妙处和意境。足以看出画家技艺的高超和画作意境幽远,以致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可见诗人给予了这幅画极高的评价,认为其意境深远、韵致悠长,值得不断琢磨。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双调】大德歌·冬景①关汉卿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②。【注】①此曲写于元朝大德年间。元朝推行重武轻文的政策,科举中断,读书人地位极低,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②艖(chā):小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B.第三句意在表现雪下得很大,遮住了村庄稀稀落落的四五人家。C.全曲色彩明快,画面生机勃勃,饱含了作者对雪景的无限热爱之情。D.全曲描绘了傍晚郊野的雪景,表达了作者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A项是对“雪粉华,舞梨花”的解读,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梨花,描写出雪花的“粉华”颜色和“舞梨花”般的形态,A项正确。B项是对“再不见烟村四五家”的解读,人烟稀少的村庄在雪中隐没不见,体现雪大,B项正确。C项,在大雪与乌鸦这一黑白画面中,黄色的芦花为画面增加了色彩,但荒凉沉寂仍是主要的意境特点,再结合注释①中作者的处境可知“色彩明快”“生机勃勃”理解错误,C项错误。D项,“烟村四五家”,归巢的“晚鸦”和渔夫归去留下的“钓鱼艖”都象征安宁、稳定的生活,再结合注释①给出的时代背景,可知作者是借傍晚郊野雪景表达对安宁、稳定生活的向往,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4.(2023新编,6分)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冬景?请任选两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比喻。“雪粉华,舞梨花”,把雪花比作飘舞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的颜色和形态。②动静结合。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安宁、稳定的生活图景。③渲染。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渲染了空寂的意境。④远近结合。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远近视角的变化让画面层次分明、生动立体。(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要注意表述规范,即分点作答,每点依次指出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使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首元曲中描写冬景的手法很多,如“雪粉华,舞梨花”是比喻。雪花飞舞,晚鸦鸣叫是动景;烟村四五家,黄芦、清江、钓鱼艖是静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大雪漫天飞舞,村庄依稀难辨是远景;晚鸦、黄芦、钓鱼艖是近景,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皑皑白雪、归巢晚鸦、江岸边的黄芦,色彩对比鲜明,是渲染。选择其中的两种手法作答即可,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5.(2018江苏,5分)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答案:表现:把酒当春,(1分)绕道送客,(1分)常去赏花。(1分)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1分)喜欢自然山水。(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的内容,可以从诗题和注释入手,获得相关信息,进而把握整体内容。本诗诗题为“寄和州刘使君”,表明本诗由身在外地的诗人张籍,写给身在和州的刘禹锡。诗的前三联所写之景都是诗人想象的画面,属于虚景。注释中有“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因此前两联中无论是“送客”还是“看花”,主语均为刘禹锡。前两联的意思为刘禹锡与我分离多年,依旧在和州为官。此次和州任职,空闲之时他面对着春风,欣赏着春景,痛快地饮酒。即使送客,也一定会特意绕道沙口堰、水心亭去看花。第一问要求分析“闲”的表现,抓住首联中的“闲”字,概括二、三、四句的诗意,紧紧围绕“饮酒”“绕道送客”“看花”三件事,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要求分析刘禹锡如此表现的原因,可联系刘禹锡的生平,再结合诗句分析。第一个原因可根据第一句得出,“别离已久犹为郡”点出了刘禹锡官职不得升迁,长期在外漂泊为官的现实。另一个原因需要从第二、三、四句中挖掘,这三句诗中的“特过”表现出刘禹锡热爱自然山水的本性。6.(2018江苏,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2分)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2分)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写出了和州的美景,联系颈联“到此诗情应更远”意思为到这美丽的和州,你所写的诗将会更好,一个“更”字透露出诗人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醉中高咏有谁听?”意思为你在醉酒之时所吟咏出来的佳句,谁能够听得到呢?本诗以问句结尾,意蕴丰富。其一,诗人明白刘禹锡在和州无知音相伴的痛苦,他与刘禹锡互为知己,却彼此天各一方,因此在这里表明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其二,要结合本诗首句,诗人能理解刘禹锡酒后无知音、醒后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一个反问,也表现了作者对刘禹锡深深的同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9题。喜 雨杨万里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7.(2023新编,2分)“风乱万畴青锦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雨中(后)万亩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2分)解析:本题考查描述画面,鉴赏意境。解答此类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根据题干可知要赏析的诗句在第二联中。然后理解诗句大意:大风吹过,万亩禾苗如同青色锦被,绿浪翻滚。再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青锦褥”,抓住景物特点,“风”是乱的,“青锦褥”指的是庄稼绿油油得像一条褥子,突出其绿和广阔。最后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简要概括画面特质,可用四字格或二字格进行概括。8.(2023新编,6分)第三联中“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遥”是遥远的意思。(1分)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旧隔河互语的情形。“遥”字生动地描绘了雨后人们的兴奋。(2分)“忽”,是忽然的意思。(1分)描绘了雨后树枝上积水增多,而鹭不知这一变化,仍习惯性地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忽”字形象地点明了雨后自然环境变化。(2分)解析: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还要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等;然后把该字或词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象,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遥”描绘了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隔岸互语的兴奋。“忽”是形容鹭鸟立于树枝之上时,因树枝折断忽然惊飞的情态。这两个字从人、鹭两个角度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效果,照应了标题“喜雨”。9.(2023新编,6分)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和酒,这场雨带来了丰收,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2分)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意思这是一个丰收之年,反衬出对这场雨的“喜”。(2分)③出乎意料:开头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表达喜悦,结尾转写愁情,形成对比,让人出乎意料。结尾的“愁”实际是俏皮话,从反面来写喜雨,使诗歌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根据尾联“岁岁只愁”与“今愁”,将今年之愁与往年之愁进行对比,突出今年之愁的不同,点明今年“愁”的内容;通过“愁”的内容可知,这种“愁”恰恰是一种“喜”,照应标题“喜雨”;最后整体分析,点明如此表达饶有谐趣,有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0题。 送王昌龄 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0.(2018浙江,6分)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答案:①“送君多暮情”一句,点出了作者的伤别之情。(2分)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地烘托了离别之情。(2分)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全诗主旨,“悠悠江海行”用江水流逝表达了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之情。(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点,点明;染,渲染。“点染”即先点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再借助景物、人物渲染该情感。答题时先指出作者是如何“点”出情感的,然后结合全诗分析是如何一步步渲染这种情感的。本诗中诗人用“送君多暮情”直接点明离别,然后用“野寺”“孤山”“夕阳”“微波”“月”等景物增添离别的惆怅,最后用“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情,用远远而逝的流水烘托离别的伤感、不舍。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1.(2021新高考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A项,根据诗歌的题目、注释①和第三句的“湓浦”可知,此时白居易的身份为“江州司马”,结合《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白居易以“江州司马”自称,由此判断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较为接近,均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A项正确。B项,对应“湓浦曾闻似衣带”,诗句中“曾闻”与后句“见说”呼应,颔联意在描写作者听闻的湓江与庐山的景致,“似衣带”是形容湓江蜿蜒如衣带一般的形态,没有表现“天涯若比邻”的情感。B项错误。C项,第六句中“阙”原指皇宫门前两侧供瞭望的楼,这里代指京城;“望阙天遥”指距离京城遥远。联系《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等诗句可以推断,“病鹤”指的是白居易。C项正确。D项,对应尾联,意思是不要沉迷于听佛诵经被此拘束,未来仍旧有远大的前途。青云,代指高官显爵。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12.(2021新高考Ⅰ,6分)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劝诫”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直接点明,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听佛诵经,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3分)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进行铺垫。(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要求分析前人对本诗第二句的观点,即“委婉劝告”,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对题干所给诗论进行分析。尾联两句是作者直接劝勉白居易不要流连空门,要对前途充满信心,由此可知“劝告”的确是本诗贯串始终的主题。首联第一句诗人问候白居易后,忽然笔锋一转,在第二句问起“惠远东林”,则是在为尾联的直接劝谏进行铺垫,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可以理解为“委婉劝告”。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①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13.(2020江苏,6分)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答案: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常州农事荒废,民生艰难;(2分)由“厨传相仍”可知常州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2分)由“荆溪两岸春”可知常州自然风景优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归纳概括诗中的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诗句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由“沟塍半废田畴薄”可知常州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农事荒废;但在这种情况下,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厨传相仍”中的“仍”有继续、接续的意思),而由“市井贫”可知常州为官者只顾迎来送往、徒悦过客,而不体恤百姓贫苦、民生艰难。最后一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是说作者想念荆溪两岸的春光,由此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美。14.(2020江苏,5分)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位优秀的官员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要善于抓住诗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境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忽逢佳士得朱轮”中的“佳士”指沈康,“朱轮”指贵族的车子。“忽逢”二字体现了作者因常州百姓得到一位优秀的官员而喜悦,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期望。“殷勤话此还惆怅”中的“惆怅”表达了作者自己此前在常州时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中的“荆溪”位于常州,作者曾在此任职,“忆”字体现了作者对常州山水的喜爱之情。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15.(2020山东冲刺,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畅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C.诗中作者既写自己的观感,又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书法造诣非凡。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A项,诗题中带有“歌”字,是明显的歌行体的标志;并且从诗句内容来看,本诗是长诗的节选,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具有叙事性,可以判断是歌行体。A项正确。B项,由“吾师醉后倚绳床”可知是写怀素酒后疾书的状态,“须臾扫尽数千张”写出怀素写草书时的狂放淋漓。后面紧跟着的几句以一连串的比喻、夸张渲染出怀素笔走龙蛇、激情奔涌的形象。B项正确。C项,本诗写怀素疾书时的形象,同时也是作者观感的体现,C项正确。D项,“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你的笔墨?说的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且并没有体现“人口不多”,D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16.(2020山东冲刺,6分)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答案: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③诗歌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先明确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表达效果和传达的感情。“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是一个重要的答题提示,可以结合李白的创作风格来分析本诗。“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怀素创作之速。“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怀素的赞叹之情。“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了对怀素的赞美。“怳怳”“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全诗善用夸张、比喻、联想等手法,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都是李白诗歌的典型特点。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7~18题。贺新郎·西湖文及翁一勺西湖水。渡江①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②谁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③未遇,傅岩④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⑤,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注】①渡江:指宋高宗建炎元年渡过长江,在杭州建都。②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中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③磻(pán)溪:指姜太公在磻溪垂钓,遇周文王而拜相的故事。④傅岩:在山西平陆。相传商朝大臣傅说曾筑墙于此,被商王武丁拔识于奴隶之中,后成一代贤相。⑤林处士:林逋,北宋人,隐居西湖孤山三十年,养鹤种梅以自娱。17.(2019湘赣十四校二模,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一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B.这首词为词人游览西湖时所作,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词人的愤懑之情和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整首词风格婉约,含蓄隽永。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而发表政见,议论国事。D.这首词的主旨是通过近乎散文的笔法,一系列设问、感叹的句式,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的。答案:B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A项,水仅“一勺”,极言西湖之小,而南宋君臣“歌舞”“酣醉”仍沉溺其中。A项正确。B项,“整首词风格婉约,含蓄隽永”解读有误,这首词风格酣畅恣肆,显示了议论风生的豪放特色,B项错误。C项,本词题目为“贺新郎·西湖”,上片起始两句从西湖所见写起,引出“千古恨,几时洗”的悲慨,下片继续抒写有志报国却不得重用的无奈,并议论国事表达对时局的担忧。C项正确。D项,这首词上片追忆北宋亡国惨剧,揭露和斥责南宋统治者只知享乐、不思进取的现实。西湖只见画舫歌女,难找中流击楫之人,发出“千古恨,几时洗”的问责和声讨。下片批判世风堕落,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天下事,可知矣”的感慨和“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的设问,使议论激昂,感慨深沉,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纵向抚今追昔,横向多方面揭示现状,层层递进。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18.(2019湘赣十四校二模,6分)后人评价这首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加以概括,并结合词句简要分析。答案:①南宋君臣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如词中“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写的是南宋统治者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写像林逋那样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不问国事,逃避现实。②不重用人才。如词中“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写出了有志之士得不到重用的悲愤与无奈之情。③不积极备战。如词中“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指南宋君臣把抵抗敌人入侵的重任寄托在天险长江上,没有积极备战。(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大致意思,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题目要求从南宋灭亡原因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中“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写的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指斥南宋统治者耽于享乐、不思复国。结合注释⑤可知,“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是说像林逋那样的士大夫自命清高、不问国事,只知隐居逃避现实。“余生自负澄清志”言明自己素有报国之志,但结果却是“磻溪未遇,傅岩未起”,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无用武之地,可见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作者自问自答说抗敌的军国大事只是依靠长江天险来支撑,“便都道、江神堪恃”,直接指出统治阶级耽于享乐,不积极备战。综上,分点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③。因吟郢岸百亩蕙④,欲采商崖⑤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⑥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③裁诗:作诗。④百亩蕙:《楚辞·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⑤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⑥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2020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题目中“杜门见寄”意思是闭门谢客,寄诗给“我”,二人以诗会友,所以“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B项,由首联的“失期”和“未裁诗”可知正确。C项,根据颔联和注释可知作者在潜心教学。首联提到曾与好友相约饮酒赋诗赏春,尾联又表达了希望好友目疾康复,能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的期待,可知作者是盼望走进自然的。C项正确。D项,结合注释⑥可知正确。故答案为A项。2.(2020全国Ⅰ,6分)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的美好生活的展望。(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可见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表露了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尾联用典,作者表达了只要好友目疾痊愈,不愁没有美景欣赏的宽慰和祝愿。“但医沈约重瞳健”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进行展望。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谒狄梁公①庙(节选)惠洪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君看洗日光②,正色甚闲暇。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注】①狄梁公:狄仁杰,唐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仪凤元年(676)升为大理丞,天授二年(691)九月拜相,后被诬陷谋反,下狱,以死抗争,被贬为彭泽令,神功元年(697)复相。力劝武则天立李嗣,唐祚得以维系。睿宗时追封梁国公。②洗日光: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唐代文学家吕温称赞狄仁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意思是狄仁杰能从虞渊把太阳拉回来,能在咸池把太阳洗得更光亮。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咸池,神话中太阳洗浴的地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一句写出长江九派,巨浪汹涌,一个“粘”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远浪与天相连的壮阔景象。B.前四句从狄梁公庙所在地长江写起,突出长江冲决阻拦奔腾东下的气势,指出地点并兴起下文。C.七、八两句描写狄仁杰作为政治家虽深谋远虑却无事可做的神情,寥寥十字,宛然在读者眼前。D.结尾两句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和情感表达,句法劲健有力,与内容相应,上句造语尤新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项,“派”的意思是江、河的支流,“九派”即长江的九条支流,九派汇合之处就是诗句中的“九江”。“粘”字别出心裁,表现出水天相接、水势浩大的场面,生动而形象。A项正确。B项,第一句中“九江”直接点出地点,从长江写起;第二、三、四句写长江气势浩荡、奔腾东下,重重叠叠的“万山”将它勒回,到了此地还是“竟倾泻”,“必”和“竟”写出长江的不可阻遏。第四句中的“此”即狄梁公庙所在地,引起下文对狄仁杰这一历史人物的描写。B项正确。C项,“无事可做”说法错误,七、八两句描写的是狄仁杰作为政治家庄重安详、深谋远虑的神情气度,“闲暇”是形容其泰然从容,并非“无事可做”。C项错误。D项,“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意思是使周朝未能颠覆唐朝,唐朝得以复兴,谁能做到狄公这样呢?这两句是对狄仁杰功绩的总结性评赞,把狄仁杰的功绩提到所有卫唐功臣之上。“唐不敢周”,实际上是“周不敢唐”,反用其意,造语新奇。第十句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强烈的赞佩之情。五言诗节奏铿锵,又用了反问句式,句法劲健有力。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4.(2023新编,6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①热烈赞颂狄仁杰忠心为国、犯颜直谏的刚决勇敢。开篇由眼前奔泻的长江联想到狄仁杰的“廷诤”,比拟贴切新奇。②赞美狄仁杰作为政治家庄重安详、深谋远虑的神情气度。七、八句中“正色”“闲暇”等描写展现狄仁杰的风度。③高度赞扬了狄仁杰挫败武周、复兴唐朝的盖世功绩。结尾对狄仁杰功绩的总结性评赞,把狄仁杰的功绩提高到“使唐不敢周”的高度,提到所有卫唐功臣之上,可谓无以复加。(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注意逐句分析,要点全面。诗歌前四句写长江奔泻的气势,接着一个“如”字,用长江之势比拟狄仁杰“廷诤”之时的情态,“一快那顾藉!”突出其忠心为国、犯颜直谏的刚决勇敢,表达了作者对狄仁杰的称赞。第七句以太阳再放光明指狄仁杰使唐王朝从衰落中复兴,七、八两句说狄仁杰看着洗日重光,神态庄重(“正色”)而安详平和,称赞了狄仁杰的政治家风度。最后两句是说狄仁杰使武则天建立的周政权终于败亡,而使唐朝得以复兴,将狄仁杰的功绩提到所有卫唐功臣之上。综上分条作答即可。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5~6题。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注】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5.(2019北京,3分)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A项,第一首诗第二句“此花风韵更清姝”有明显的褒扬倾向,第四句“桃李依然是仆奴”是对桃李的贬低与鞭挞。一褒一贬,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A项正确。B项,第一首诗后两句意思是任凭画家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格调,而浓艳的桃李与之相比依然是下品。这是用梅与桃李的对比夸赞梅花,并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人,B项错误。C项,对应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含章檐下春风面”借用典故,以美人“春风面”衬托梅花的高洁,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C项错误。D项,对应第二首诗最后两句,其意思是画的意蕴足够便不必追求形色的相似,画师的前身定是那相马的名手九方皋。前一句表达了求“神似”不求“形似”的艺术境界,后一句借九方皋相马的精准赞美画师技艺的高超,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D项错误。故答案为A项。6.(2019北京,6分)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陈与义认为墨梅图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2分)第一首诗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2分)第二首诗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2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综合两首诗来概括;第二问要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别作答。第一问,概括诗人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需要提炼两首诗的关键内容。“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说水墨点染的梅花,格调上胜过色彩绚烂的桃李;“意足不求颜色似”直接点明观点,墨梅画只要意蕴足,便不必追求颜色形貌的相似。综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二问,第一首诗的关键句是“此花风韵更清姝”,全诗围绕梅花的“清姝”展开叙述,并通过与桃李对比突出梅花的风姿,因此第一首诗侧重于赞颂梅花美丽、孤高傲世的品质;第二首诗的关键句是“前身相马九方皋”,诗中用“春风面”“造化功成”“意足”等词突出梅花图的精妙,表现出画家的绘画技法如九方皋的相马技巧般高超,因此第二首诗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A项考查对诗歌首联的理解,“一片花飞”从景象落笔,写出了暮春季节花落的特点,“正愁人”三字,表明诗人见景生情,结合注释中诗人的经历,这里的“愁”不仅有伤春之愁,还有国难之愁、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分析正确。B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片花瓣飘落是极细微的,诗人却从中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可见诗人感觉的敏锐,“引起惆怅”是符合诗人此时心境的。这种见一片花落便知春去与“一叶知秋”有相同的妙处,选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花“欲尽”只能“且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心已“伤多”,禁不住继续“酒入唇”,可见愁绪之浓。“且”“莫”等虚词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选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刘禹锡的诗虽然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没有杜诗中的荒凉破败感,选项分析有误。故答案为D项。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要留恋官位荣华,要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解答该题可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一片花飞减却春”描绘了花谢春尽之景,蕴含着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自然“物理”现象。联系注释所给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可知诗句中的“物理”,不仅指眼前看到的自然界的枯荣变化,还指国家的盛衰和人世的变化。诗人由景及人,借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人生慨叹。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细推“物理”,蓦然觉得人生应“行乐”、弃“浮荣”,这种抛却荣华束缚、及时行乐的想法,看似洒脱、旷达,却与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生情怀相矛盾,实际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语。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咏兰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兰叶清新雅洁、俊逸不俗、灵动自然的特点,间接表达了自己对兰叶的喜爱、赞美之情和自己不从流俗的高雅情怀;(3分)而《咏泉州刺桐》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忧民切”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对百姓生活深切忧虑的真挚感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把握作者情感。《咏兰叶》中,诗人通过对兰叶在阳光和风中姿态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对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则直接说出自己“只爱青青不爱红”是因为“忧民切”,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等,其特征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景或物之中,借景或物抒发感情。注意既要答出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也要答出抒情方式的不同。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答案:《咏兰叶》中,诗人“看叶胜看花”的原因是自己具有高雅纯洁的情怀,内心崇尚不从流俗的高雅品格,表达的是一位高雅之士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3分)《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只爱青青不爱红”的原因是他内心有着对百姓生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忧虑。青青绿叶象征丰年,因此才说“只爱青青不爱红”。(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答题时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感情、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等。《咏兰叶》一诗中“兰”这一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清幽、淡雅的象征,“俗人那解此”一句便道出诗人高雅不俗的情怀。《咏泉州刺桐》中“我今到此忧民切”一句则直接地表达出“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5.(2020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A项,全诗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人和事,而是就普遍现象表达自己的历史观,A项正确。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根据诗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事迹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是说人们在建功立业时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在死后这一切又得不自主地任人摆布、任人剪裁,对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B项错误。C项是对颔联的理解,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评说的,“黮闇犹承误”,即使是历史人物在世时也难免被误解,世俗传言众说纷纭,后世说法就更加失真了。C项正确。D项,颈联上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有时只是糟粕而非精华,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下句则说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人的精神,揭示了外表易写而内心和精神不易写的道理,是警策之语。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6.(2020全国Ⅱ,6分)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道理: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3分)启示: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谈启示离不开诗歌所阐发的道理。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境遇。在当时,高贤们已经受到误解;而后来书中所载更会失真,甚至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事迹真相被掩盖。这说明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这首诗所昭示的对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哲理意义。书是他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并不都是客观真相的正确反映,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甄别,批判地继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读书时必须以辩证、理性的目光去择取、吸收,进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西江月①向子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7.(2023新编,3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A项,“柳绿如烟”是地上之景,“苍穹红云”是天上之景,视角由低到高,A项正确。B项,“萧萧白发”中的“萧萧”意为冷落凄清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头发花白。“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是马嘶鸣的声音。两句中的“萧萧”意思不一样,B项正确。C项,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与当时的权臣秦桧意见不合,所以“时人”应指像秦桧一样专权误国之辈。“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心志,C项正确。D项,上片首句写柳烟云红,可以是晨烟朝霞,也可以是暮霭之景,而下片首句描写江月林风,应是晚间之景。写作顺序上,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D项不恰当。故答案为D项。8.(2023新编,6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先看注释。由注释“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可以看出,作者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专权误国之辈的蔑视,不受金诏的行为正是作者对国家忠贞的表现。再分析词句,抓住词中的典型意象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片,首句写景,“绿”“红”等色彩词均为亮色,“烟绿”“云红”之景十分美好,由此可推断出作者对眼前的山村之景是喜爱的。第二句,“萧萧白发”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尽显作者与李公休年老之貌,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不与时人同梦”,表明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立场。下片,作者抛弃高官厚禄,徜徉林间,是对时局的不满,也是对高官厚禄的蔑视,由此可见作者对国家的忠贞;“世间万事转头空”,既然不能实现报国理想,不如徜徉山林之间,作者对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见。

    相关课件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原卷版+解析),共4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3诗歌的表达方式【亮点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3诗歌的表达方式【亮点练】(原卷版+解析),共44页。

    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亮点练】(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亮点练】(原卷版+解析),共4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