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题试做 自我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图要
    一、新题试做 自我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底片上的泰山
    闫 语
    当一座山,从我的视野向云里消失,而云影又在我的视野之外,在山的视野之外,一个熟悉的名字就出现了——泰山。这是一张你在日观峰上拍摄的照片,你把它邮寄给我,你说,这是你觉得最满意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我一直想要去的泰山。
    对于我来说,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屹立在照片上的山,一座存活在文字里的山,一座反复出现在你书信里的山,一座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的山,一座我想要抚摸的山。
    你说,山,就是人的经历,人的证明。泰山静静地屹立在这里,为了让人类的经历也复杂一点,让人看清自己,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去体会一个含辛茹苦的过程。然后,在某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当泰山真的出现在眼前时,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岱宗,而是你可以促膝谈心的朋友了。
    你说,泰山是仁爱的。你说,泰山是禅意的。你说,一个人与山水的缘分,就是一种会意。山水的清新,行走的锻炼,唤醒我们去思考生命呈现的那一瞬间,一座山,一片水,加上一个“我”,才有了此时此刻这样的一个自己。
    你说。我听。
    杜甫是真的看见了泰山的,他一个人看,由远及近去看,从山脚下爬到半山腰去看。看到了泰山山脉的绵延辽阔,他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看到了泰山的雄峻磅礴,他说,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时,他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他说,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他想象自己将来登到山顶所能见到的景象时,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看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就在那一刻,他看懂了泰山,也看懂了自己。所以,泰山依旧是泰山,而他已然开始走向伟大。
    李白也是看见了泰山的,他看到的是一个神话传说的泰山,是一个可以在诗中幻化出亦真亦幻仙境的泰山。他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泰山更广阔、更深邃、更完美的神妙之处,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人格向往。也许是泰山感受到了李白多年来的踌躇满志,于是在四月登泰山之后的那个秋天,他突然奉诏入京,有了可以一展抱负的机会。所以,泰山不只是泰山,它可以是神话,也可以是现实。
    “而泰山模糊得如同我第一位友人的灵魂”,这是美国诗人庞德《比萨诗章》里的诗句。读到它,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一位朋友,他是个在火车道边长大的孩子。他说,他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坐火车旅行的,只是觉得自己是被远方抛弃的人,所以一直想追上去看看,可是一到了目的地,却又发现,故乡已经成了另一个远方。他说,有一年夏天,他乘坐的火车路过泰安,看见了泰山的头和肩膀,不免骤然一惊,后来连上半身和下半身也看见了,整个车厢里的人似乎都在一瞬间变得肃穆起来,他觉得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可火车只是叹了一口气就驶过了泰山,泰安站也重新成了一个遥远的地点,而泰山依然是杜甫的泰山,依然是李白的泰山,以至于后来有十几次机会路过泰山脚下,他都因为泰山太深奥,太空灵,而不敢去打扰它天启般的沉思。
    想到这些的时候,忽然发觉我已经记不起他的样貌了,却可以清晰地记得他向我描述过的泰山,比如杜甫的《望岳》,比如李白的《游泰山》。是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可以是人们出发的借口,也可以是人们归来的理由。它可以被深埋在记忆中,任凭时间的敲打,也可以漫游在时间之外,随便人们写写画画,哪怕黎明的光线早已被夜晚涂改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孔子说的“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我把这个想法和别人说起时,大多数人都是一笑了之,偶尔有几个朋友照顾至我的情绪,会默默地看着我点头,却不多说一个字。后来,有幸读到诗人车前子很多年前的一篇散文,里面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泰山在他见过的山中,肃穆庄严,天性一副仁相,用人的脸相来形容它,不是尖嘴猴腮,不是瓜子脸,不是鹅蛋脸,像是国字脸。他说,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伊安·费尔韦瑟,在一九三三年,从上海去往北平的途中路过泰山时,灵感突发地下了车,在泰山得到了启示,于二十八年后终于完成了他的杰作《寺庙》。这幅画尤为难得的是,画家表现了在西方当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的深奥与空灵的宁静,唤起的是精神生活内在的清静与和谐。
    我忽然想,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再倒流,那么,在费尔韦瑟登上泰山的那一天,在山脚下他会不会已经遇上了孔子?然后两个人因为泰山而摒弃了国籍和理念上的分歧,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泰山,就来到了半山腰?这时候,那个想象着登上山顶就可以一览泰山盛景的杜甫,正在专注地吟诵着《望岳》,声音吸引了刚刚到来的两个人,一声赞叹之后,三个人相视一笑,随即结伴继续向上攀登?当他们经过了一段最险要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的一瞬间,李白的身影已然等在那里了?
    是的,所有关于泰山的故事里一直不缺少这样的人,也许是他,也许是我,更有可能是你。时间只有通过故事被铭记,泰山,也不例外。这座屹立在时光交错中的泰山,它的众说纷纭的故事中,让人无法分清哪个是现实的场景,哪个又是梦幻般的假设。如艾略特所言: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的时间。
    而最令人惊心的是,流逝的不是时间,也不是泰山,而是我们。一座山,它是一种记忆,甚至它也不仅仅是一种记忆,它可以是一种旅行的情感,是心灵的脚步,是潮湿的灵魂,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五段借助“你”引出“底片上的泰山”,也交代了杜甫、李白、费尔韦瑟等人登临泰山有不同感受的原因。
    B.作者固执地认为“仁者乐山”的“山”指的就是泰山,是因为泰山庄严仁厚,肃穆方正,能带给人灵感与启示。
    C.作者设想费尔韦瑟与孔子、杜甫、李白在不同位置相遇,在虚构的故事里,表达了对泰山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
    D.结尾所表达的关于“物”与“我”关系的理解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感受是一致的。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杜甫、李白登临泰山的叙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赋予泰山以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思考和感受。
    B.文章写作角度巧妙,不写亲身登临,也少有对泰山巍峨、雄峻的直接讴歌,而是着重写了作者和泰山的心灵之约。
    C.文章底蕴厚重,放得开,收得拢,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事情的叙述、情感的表达、哲理的阐释真切自然,耐人寻味。
    7.文中的“泰山”在布局谋篇、主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曾说,在她的散文创作中,“诗歌的手法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 [“感受是一致的”错。依据“是许多盏灯熄灭了又有许多盏灯亮起来,是远远没有结束的阅读和体验”可知,本文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思想,而苏轼《赤壁赋》中的“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二者感受不同。]
    6.C [“彰显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错。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自我感受和民族心理有机糅合,应是表现了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7.①布局谋篇上,“泰山”是行文线索,将照片中的泰山、杜甫等人的泰山及作者思考的泰山串联起来,达到了“形散神聚”的效果。②主旨表达上,“泰山”是作者的情感载体和思想寄托,借此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与自我的独特思考。
    8.①诗歌经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本文选择“底片上的泰山”这个特定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②诗歌讲究韵律,语言凝练优美,本文语句多处使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富有节奏感,有浓浓的诗意;③诗歌经常使用想象与联想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本文联想到与泰山相关的人和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④诗歌言志,注重诗人的情感体验,本文抒情个性化色彩浓郁,情感含蓄隽永。
    二 讲练结合 整体把握
    要点1 人物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散文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当然,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要注意区分散文中人物形象的类型。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上的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相应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所以,掌握了人物形象的分类,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事半功倍。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的平凡之人等。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概括分析散文人物形象“四角度”
    1.从记叙事件的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4.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文章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因此,要准确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还需结合主题和时代背景。
    (2021·天津高考节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一位远征的友人
    ——给到×北工作的L
    方龄贵
    来信说:“……是时候了,我要去了。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还要回北方去。……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
    寄来这么短短的一章,你就毅然去了。
    朋友,眼看你回到北方投身在这神圣的斗争中了,而我还在这边荒的一角,寂寞地活着。我心里有许多话却一时无从叙说。我于是把想象放在一个辽远的地方,你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我屈起手指头,已经不多不少五个年头了,自从我们背起行囊走出那个地方。
    当我们跳下车,在北平城里停下我们脚步的时候,发觉这里并不如我们所想象。它太沉闷,太无生气。人们似乎已经遗忘了关山以外的土地,被膏药旗子压得喘不过一口气来。我们的祖国就是这样一个破碎的祖国,苦难的祖国。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来是为了受苦,为祖国受苦。当整个国家在苦难里挣扎的时节,一切轻蔑,损害,污辱都算不了什么。给家里去信,只说:“这里很好,只是太好玩,恐怕心野了收不回来,将来不想回家了。”故意把话说得那么轻松,想减少文字在老人心中所掷放的分量,自己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两年的时光消度过去了,我们到了南京。落日黄昏,山边水崖,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回北平不久,信来了,仿佛生活得非常痛快,如心。接着来了“七七”。七月二十八日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读到这个地方,我用尽所有的力量抑止我眼泪的外流也不可能了。我们无愧于我们的祖国,不是为了她,在家里我们并不缺乏温饱。你嘱我不要为你的贫苦伤心,这对你是一种磨炼,一种经验。你那故作宽慰的苦心双倍加重我的悲哀。没有比有心地隐藏自己的悲哀更可悲的了。
    你已经不能安心读书。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彼此都无消息,完全隔绝在两个世界里。你在哪里呢?到底还是你自己,把这个谜底揭开了。一封信从黄河边上飞到我的手里来,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还说,北方,我歌颂她,她有多么美丽,健康!每天有小米饭吃,像回了家。……
    然而你不满足,说自己太年青,做事的力量不够,你还想学习。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又握到了你的手。
    那是一双多么粗糙有力的手!完全失去了以前的光滑和纤弱。你脸上蒙上一层风尘的颜色,似乎有一点苍老。在那狭小的旅店里,对着酒我们尽情地诉说。夜晚来时,望着满天星月,向我叙说北中国的消息,或者忘情地唱起救亡歌。我就像从前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地听着。年余没见,你的胸襟更扩大了。
    你住下来,你想学一点专门的技能,到敌人后方去工作。你兴奋,你即刻要去长沙,然而问题发生在钱上。那使我一生也忘不了的一天!落着小雨,我们捡点了几件衣服,到街上换钱。那该多么难为情!自己觉得脸上发烧,把慈母的手缀①转让给别人。我们低着头,把衣服的面积折成最小,怕的是遇见熟人。秦琼卖过他的黄骠马,我们现在卖衣服。我们装作买东西,走进店铺里,怯生生地把衣服拿出来,(好像偷来的一样)低声地问他们:“买衣服吗?”那声音模糊得几乎连自己也听不清楚。真想一转身,收起衣服跑回去。然而没有,我们忍住了。一家不成,又走一家,为的是多争几毛或几分。那条二里长的小街被我们走到尽头。眼巴巴地瞧着自己的衣服换了主人,像离别一位患难中的朋友,接过手中的几张票子,头也不回我们走出来了。……外面落着小雨,感觉一阵空虚。一转身我看见你偷偷用手巾擦眼泪。……我把头转到另一方向,我瞩望阴沉的天空。天空怎么那样暗呢。
    你到了长沙。你学习怎样运用你的“武器”。而现在,你是向北方去了,你所怀念的地方。
    我不留恋,也不伤感。我为你欢喜,为你祝福。我们都经历了太多的忧患,感情脆弱得像一支绷紧的弦。这不成:时代不容许我们。你劝我要坚强,现在我自己勉励自己。别以为我们的苦难是偏得的不幸,我们不过是苦难的祖国的一个小小章节,放开眼睛,有多少人失掉乡土,拆散了家,有多少灵魂,为我们的祖国,把血洒在大地上。我们,后死者们,得接替上去,继续把血液输送给祖国的土地,滋养她,肥沃她,使自由在这上面生长。
    朋友,你放心去吧,祖国正需要你。我们来自北方,北方有我们祖先的坟墓,有我们的家乡,还有慷慨悲歌的英雄。朋友,你去了,珍重你自己吧,莫忘记时常给我捎几个字来。我祝福你,愿你平安。(选自1940年2月25、27日《大公报》,有删改)
    [注] ①手缀:此处指母亲亲手做的衣服。
    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题干“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表明题目是要求概括形象特点。
    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
    第三步:依规范,组答案
    答题时,答案要点要清晰,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
    答:

    答案 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
    要点2 物象特点概括分析
    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自然物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由于这些景、物出现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故称作“意象”也无妨。
    散文中的物象受文本语境的制约,因此阅读时需要依文定意,也就是说,要认真阅读文本,从中体味景、物所蕴含的意义。这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不同。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意义和情感意蕴,而散文中物象(意象)的意义却是被临时赋予的,脱离了文本,也就无所谓“意象”了。
    鉴赏作品物象一般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形象特征,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性格、精神品质等);二是它与环境的关系。
    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抓住散文的类别特点,了解物象出现的场合。如写景散文,需标记景观,因为景观就是物象;状物散文,需标记事物。
    2.明确物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3.联系外部环境,把握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等),明确它与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4.明确作者借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概括它在线索、内容、情感等方面对于表现文章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概括分析物象特点“三步骤”
    特别说明 第三步不是答题必有,有些题目只要求概括特点,这一步可省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本一 看花的姿态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绚丽。
    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待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赏,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洒,浓艳,馥郁,白先生啧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那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鲁大学到香港大学讲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惆怅,在港台影响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行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我愿引愁予先生的几句诗,来为这篇小文作结: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
    文本二 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选自《云烟过客·总序》,有删改)
    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题干要求“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首先我们要明确“‘野草’的气韵”是什么,即我们要挖掘“野草”这一物象的内在品格,然后分析其在文本一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步:联文本,细分析
    从文本二看,“野草”有两大特点,一是充满生机,二是率性。另外,“野草”还能净化人心,引人深思。首先,由文本二第一、二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生命力顽强并且“相互搀扶”、令人“惊艳”的特点,文本一中的白先勇和郑愁予的生活经历同样具有“野草”这种特点:二人是“风雅的人”,“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二人对生活的态度,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会以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绿意荡漾”。其次,由文本二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率性”“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的特点,文本一中的白先勇和郑愁予以及他们的作品同样具有“野草”的这种特点:二人与“我们”“看花姿态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白先勇先生“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他们的人生和作品都有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最后,由文本二第四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净化内心,引人深思的作用,文本一中,作者通过对白先勇先生和郑愁予先生及其作品风格的叙写,引出了对当下文化的反省,“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这些反省也正是文本二中“野草”所具有的气韵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第三步:整合要点,规范作答
    答:

    答案 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郑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了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白、郑两位先生和他们的作品如“野草”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白、郑两位先生和他们的作品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
    要点3 物象作用分析
    散文中的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欣赏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形象。对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的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物象作用在高考中往往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要物象的作用,二是次要物象的作用。这两种物象的作用是有一定区别的,需要注意。
    提示 如果是考查局部现象(或景物形象)描写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考虑局部描写文字的表达技巧及其效果。
    分析物象作用“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物象
    通读文本,确定题干所涉及物象的类型(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明确其是主要物象还是次要物象。
    第二步:多角度思考
    圈画文本中涉及该物象的内容,参照上面表格所提示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象,结合文本内容,多角度思考相应物象的作用,尤其是“艺术构思方面”。
    第三步:规范作答
    物象的作用一般涉及多个方面,答题时应先答最重要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结合文本内容分点表述,注意运用术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失去了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刘亮程
    ①不久前我在鄯善迪坎儿村,见一大棵梭梭树长在路旁。我从小认识梭梭,见了亲切得很,就像看见一个亲人站在那儿。我对这个村庄也一下有了兴趣。一棵本来只能当烧柴的梭梭,在村里枝条完好地长了这么多年,一直长到老,谁在护着它呢?迪坎儿村紧挨沙漠,走进一户人家,门前一渠沟水流,葡萄藤蔓覆盖了整个院落。转到屋后,发现后墙已经被流沙淹埋掉大半,沙漠从这户人家的后墙根,一望无际地远去,没有一点绿色。
    ②我生活的新疆地域辽阔,大块地存有一些自然风光,除了几个国家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在相对疏松的村镇之间,连绵的农田间隙,还有幸能看到荒野草原、沙漠戈壁,这些暂时没被人侵占的地方,长野草野树,或寸草不生,任风沙吹刮。不像内地中原,城市村庄紧凑相连,农田密布,整个大地住满人长满人吃的粮食,没有一块闲地供野草生长,更别说有野生动物了。自然退居到偏远边疆和那些不易人居的荒芜山岭。城市的野生动物只剩下苍蝇和老鼠,乡下也差不多。
    ③美好的自然景观离人们远了,迫近的却是自然灾害:地震、泥石流、旱涝、反常气候。这是自然的另一面。其实自然从来就没有远离我们,无论身居都市还是乡村,我们一样在自然的大怀抱中。包括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所有的城市、政权、宗教、文化文明,都建立在一个最大的自然——大地之上,苍天之下。它动一动身,这一切便都不存在。但它厚爱着我们,不会轻易动身。我们却常常忘记承载我们的大地,护佑我们的苍天。
    ④古人云:厚德载物。宽厚的大地承载江河山岳,也承载毛虫小草;承载秀水江南,也承载荒漠西域。它的德是公正。而说出厚德载物的人,则听懂了大地的语言。庄子懂得自然的语言,那些古代优秀的文学家都懂,他们通过草木虫鸟、云霞水土跟自然交流,心灵在天地万物中神游,获得启迪和智慧。
    ⑤《诗经》中上百种动植物,个个有名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只叫雎鸠的鸟,关关地鸣叫着出现在《诗经》的开篇,这是古代诗人给一只鸟的待遇,有声音有名字,有尊严有位置。如果在现代诗人笔下,很可能就写成“一只鸟在河边叫”了。至于是只什么鸟,大概没多少人在意。
    ⑥现在大地上所有动植物都有名字,我们却不知道或不懂得用名字去称呼它们,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读到的多是对动植物的称呼,把地上长的都叫草,天上飞的都叫鸟,不懂得去单个地叫出一棵草、一只鸟的名字。一方面是不认识,另一方面在意识中或许没有对所书写对象的敬重。
    ⑦有一颗能跟自然交流的心灵,懂得尊重自然,敬畏人之外的生命,才可能听懂自然,知道一棵草一朵云在说什么,漫天星星在说什么。自然跟我们交流的唯一渠道是心灵。现代人也有心,但是不灵了。小时候,夜晚躺在草垛上,看见身边的狗在看星星,也跟着看,我从来不认为狗看不懂星星,狗大概也不这样认为我。看星星其实再简单不过,抬抬头,就可以看见那些遥远的星星,你能感到它们一直在注视着你,你也在注视着它们。
    ⑧包括地上的一块石头,一个土疙瘩,也一直这样注视着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灵了,感觉不到一个土疙瘩的注视。自然不跟我们交流了,我们也早已失去和自然交流的语言。
    ⑨鄯善迪坎儿村的人们还在自然中,他们从来就懂得怎么和沙漠荒芜一起生活,怎样和仅有的一点水源、一架葡萄还有一棵梭梭树一起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懂得怎样贫穷地生活。
    文章写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步:确定物象
    从本文看,题目中的“梭梭树”属于主要物象,是景物形象。
    第二步:多角度思考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要分析梭梭树“在行文脉络、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上的作用”,解答此题时,先圈画文本中涉及“梭梭树”的内容,再从这样几方面思考:①从行文脉络方面思考。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梭梭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从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方面思考。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以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由此可见,梭梭树成为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
    第三步:规范作答
    分两个要点作答,运用“线索”“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等术语,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答案 梭梭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始于“梭梭树”,终于“梭梭树”,中间又围绕“梭梭树”展开联想和对比。梭梭树是作者的情感依附和思想寄托:全文借助梭梭树的生存状况,揭示其生存下来的原因,借此表达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倡导人类要学会和自然共存。
    三 跟踪练习 落实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鹤的舞蹈
    张抗抗
    ①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20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鹤立河农场,隶属于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的白鹤、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
    ②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而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③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地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
    ④1977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们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20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⑤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⑥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
    ⑦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情色彩了。20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栖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
    ⑧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鹤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
    ⑨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保护区,在这20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
    ⑩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外侄女,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鹤立与鹤飞(我事先并不知情)——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
    (有删改)
    1.(概括分析物象特点)第⑤段对鹤舞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了鹤的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答:

    2.(分析物象作用)请简要分析“鹤”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散文中“我”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4.(分析人物形象作用)文章在第⑧段写到王克举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

    1.(1)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如对鹤的外形、神态、鸣声、动作等的刻画是正面描写,直接、生动、鲜活地展示出鹤的形象;“我”的心理、情感和联想等是侧面烘托,间接强化、突出了鹤的形象和品性;正面描写中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绘声、绘形、绘色地描摹出鹤的音容美姿。(2)突出了鹤的美丽高雅、真诚率性的特征。
    2. ①是全文的线索。“鹤”贯穿全篇,并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集中表达了主旨。“鹤”是作者精神寄托的物象,作者借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以及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而作出更多努力的强烈愿望。
    3.①钟情而善于欣赏美。对鹤由衷地喜爱,用一颗诚挚的心发现鹤之美,用美丽动情的文字去描摹鹤的舞蹈之美。②执着。“我”多年执着于鹤之梦,执着地相信自己与鹤有缘。③有社会责任感。作者借鹤呼吁保护其生存环境,愿为动物保护而做出努力。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记叙事件的角度
    ①从开头的信中“祖国喂养我二十年,是为她出力的时候了”“我决定二次北征”等,直接交代了朋友二次北征、投身抗战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祖国怀有深厚感情;②后来“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你被困在里面了,情形混乱,敌兵到处搜查,拘捕,风声鹤唳。你呢,家里的接济断了,两个铜板,到街上换一个烧饼,不是为了果腹,只是为了运动嘴唇,慢到不能再慢地咀嚼着。有时连这也得不到,便只有硬呷两口白开水”,从中可以看出友人隐忍坚毅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由“如果我倒下来,请为我的光荣欢喜,节制你的悲哀,并设法通知我远在松花江边的家,告诉他们我躺在祖国的原野上了”可以看出,他愿意为了祖国牺牲自我
    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①友人和“我”先到了北平,后来又到了南京,“你总是惆怅地向远遥望着,怀念烽烟的北国。江南的山水,你一点也不留恋,你只想呼吸离家较近一点的地方的空气。你不能安于这种平静的生活,终于在一个迷雾蒙蒙的早晨,又背起你的小行囊,向北迈开你的步子”“祖国在呼唤你,战争呼唤你。你为她的远景所吸引,控制不住自己的热情,随着××训练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友人不恋安逸,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②“原来你到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找工作。信上充满了战斗的热情,说从早到晚都可听到炮火和炸弹爆裂的声音,并不惮烦琐地描绘着,描绘着你怎样在炮火和炸弹的空隙处理你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投身革命,追求光明,不畏牺牲
    主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总结起来就是要注意物象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串联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起充实作用,对主旨起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与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联结,伏笔悬念的设置

    相关学案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1: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1: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题试做 自我体验,讲练结合整体把握,跟踪练习落实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33:分析概括散文的形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题试做 自我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26:分析小说的形象艺术: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26:分析小说的形象艺术,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题试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