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附解析)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十周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50(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十周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50(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文化常识,名篇名句默写,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塞罕坝林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每年可涵养水源量2.84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9.84万吨,牢牢守护着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塞罕坝”是蒙汉语合璧,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谁也无法想象,这里60年前却是 ① 的荒漠,因开围垦荒、大肆砍树,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树木倒下了,飞鸟走禽不见了,伴随而来的是黄沙 ② ,乃至肆虐蔓延,波及北京。为改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近60多年间,三代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毅力,将荒坡成功变为万亩林海。如今,高天流云下,一行行、一排排落叶松、云杉、樟子松,像挺拔的卫士,傲然矗立,铸就了塞罕坝这 ③ 的“绿色屏障”。
九月的塞罕坝迎来了一年中颜色最丰富的季节,层峦尽染、露红烟紫的林间风光吸引着无数远道而来的摄影爱好者。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态修复试验场,( )。如今,绿色“接力棒”已传递至“80后”“90后”林场职工手中,“林三代”们在续写塞罕坝绿色传奇的同时,用青春奏响激昂的奋斗乐章。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三代塞罕坝人凝聚心血和努力,打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生态样本,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B.塞罕坝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和努力,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提供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生态样本
C.三代塞罕坝人凝聚心血和努力,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打造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生态样本
D.塞罕坝凝聚了三代人的心血和努力,提供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生态样本,其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以往判断一件纺织品是不是丝绸, ① 。先是形貌,将织物置于显微镜下,就能明显地看出其特征;其次是结构, ② ,而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各不相同,运用光谱分析,可以明确其是否是丝绸;最后是成分,丝绸是由十八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 ③ ,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而三星堆遗址中的丝绸呈现泥化、矿化和灰化的状态,已经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纺织品范畴,上述常规方法难以奏效。此时,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进入大众视野。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但即便抗原(丝绸的分子标识物丝素蛋白)浓度很低,抗体(丝素蛋白抗体)也能在复杂环境中突破重重障碍,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相比,这种方法的测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推广。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5.请用三个双音节词语概括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的优势。
答:
二、文化常识
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B.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
C.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D.避讳: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
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疏,古代指臣子向皇帝上书直言。如“匡衡抗疏功名薄”中,以“匡衡抗疏”暗指自己因抗疏触怒皇上。
B.讼牒,诉状,封建社会打官司的文书。讼,诉讼;牒,诉状,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来文书。
C.琉球,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出使琉球群岛,诏书中称其琉球,当时的琉球实际上是中国的属国。
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史官性质的官职,是负责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官吏。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直接使用了《诗经·郑风》中的原句“ , ”。
(2)杜甫《客至》中“ , ”两句,不仅表示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邀请客人的意思,更见主客交情之深厚。
(3)古代衣服由于原料的缘故,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意象和与之相关的“砧声”来表现家妇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或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荀子《劝学》中“ , ”两句,设喻取譬,从反面论证学习必须用心专一的道理。
(2)《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写行路既有“ ”的担忧,又有雪满太行山的攀登之难,但他坚信会乘风破浪,最终迎来“ ”的未来。
(3)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路程远近不同,所用的时日和所做的准备也不同:“ ”,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千里之外去,得“ ”。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宿芥塘佛祠【注】
贺铸
青青麰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 诗人当时正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并非随兴所至的游览观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从麦苗抽芒写起,首联既点明了春末物候,又暗中交代了诗人在外求宿的原因。
B.“浩荡东风晚更狂”和欧词《蝶恋花》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都以“狂”写暮春风势之大。
C.颈联“未扫”“先烧”不止写了诗人进入佛祠后所见之景,也暗含了佛祠主人殷勤待客之意。
D.“杨花雨”着一“雨”字,以动衬静,把眼前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成了飘散的动态画面。
12.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小题基础天天练50
1.答案:①寸草不生 ②遮天蔽日 ③一望无际(符合语境即可,答案不唯一)
解析:寸草不生:形容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连一点儿草都不长。①处强调土地贫瘠、荒凉,可填“寸草不生”。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广。从后文的“肆虐蔓延”可知,②处强调的是黄沙遮蔽的范围很广,可填“遮天蔽日”。一望无际: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③处强调的是“万亩林海”“绿色屏障”面积之大、空间之广,而非“平坦”,可填“一望无际”。
2.D 根据上句“生态修复试验场”可知,此处应由“塞罕坝”做主语,排除A、C;获得“地球卫士奖”的应是塞罕坝建设者,排除B。故选D。
3.答案: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近60年间,三代塞罕坝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与毅力,成功将荒坡变为万亩林海。
解析:原句共有三处语病:一是“改善”和“形势”搭配不当,应为“改变形势”;二是“近60多年间”重复赘余,应是“近60年间”;三是语序不当,“成功”应放在“将”的前面。
4.答案:①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 ②丝绸是天然高分子材料 ③通过对氨基酸的分析
解析:①处,分析层次内容和结构,后面阐述的内容是“先是形貌……其次是结构……最后是成分……”,说明后文是对前文的展开,此处应是一句总括句,再依据后文具体内容阐述的是丝绸研究的不同角度和方向,据此可推断应填“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研究”;②处,结合后一句“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各不相同”可知,此处这一句应出现了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即可推断应填“丝绸是天然高分子材料”;③处,可通过前一句“丝绸是由十八种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作为入手点判断,提取关键词是丝绸的构成成分“氨基酸”,再结合后句“也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得出结论应该是基于研究分析得出的,而分析的入手点就应是关键词“氨基酸”,即可推断应填“通过对氨基酸的分析”。
5.答案:敏锐、便捷、价廉
解析:在第二段提出了“丝绸微痕检测技术”这一概念,本题答案集中在第二段。“遗址中的丝绸残留物也许非常微弱……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说明“丝绸微痕检测技术”在复杂环境中也能找到抗原并与之结合,说明其有敏锐的特点;“检测时不需要大型设备,测试结果立等可取”说明“丝绸微痕检测技术”非常便捷;“与大型仪器动辄几百块甚至上千块的样品测试单价相比……适合大规模推广”说明“丝绸微痕检测技术”成本较低。题目要求用双音节词语概括,据此可得答案为“敏锐、便捷、价廉”。
6.C “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注意“河”专指黄河。
7.D 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8.答案:(1)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9.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3)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10.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欲渡黄河冰塞川 直挂云帆济沧海 (3)适莽苍者 三月聚粮
11.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以动衬静”错,应该是“化静为动”。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撒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12.答案:全诗可分为“寻宿”和“投宿”两层。①前四句写“寻宿”。首联即写诗人阅田已毕,想寻找地方歇息,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②后四句写“投宿”,先写进入佛祠庭院所见,次写走进祠殿,看僧人点燃夜香,末写转至殿后长廊,意外发现故人的题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全诗可分“寻宿”和“投宿”两部分。前四句写寻宿。诗人从麦田着笔,一则是借大麦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二则也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第二句写风势之大,此处的“晚”不是指日暮时分,当作晚春、暮春解,由此引出下面的“寻寺”之行。诗人写“寻寺”的过程仅用了两个画面。前一个画面是“微径断桥”,一个“短篱高树”的处所。诗的后四句写“投宿”。诗人按入寺过程写来,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见满地堆积着飘落的杨花;次写走进祠殿,看寺僧点燃夜香;末写转至殿后的长廊,意外地发现了故人的题字。落花未扫,寺僧燃香,处处透出寺院所特有的清幽意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写投宿的过程中,还有人物的活动,除了行人之外,就是迎客的寺僧。诗中说“开门”,也就是推门而入,其间已含宾主间一呼一应的意思在内。于是紧接着的“未扫”“先烧”,就不只是写来客的所见,而实在是暗写主人殷勤待客的情意。寺僧原不料会有不速之客来到这幽僻的所在,因未及洒扫庭院而深致歉意;为了便于来客早些安息,故天色未晚就焚香净室。主人待客的殷殷情意,于此跃然纸上。在寂寞与困顿之中,诗人意外地得到温暖,但更意外的,是诗人还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八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38(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八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39(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第八周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小题基础天天练36(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