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教案配套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二段分析问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借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主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预习任务:1.勾画教材下方的课后注释。2.结合点金训练或翻译蓝本,以及课后注释疏通文意。3.思考:《六国论》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学习目标: 1、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品析第一、二段的行文脉络,体会开门见山式提出中心论点之妙;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散文家,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说:苏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六国:战国时代的齐、楚、韩、燕、赵、魏六个国家。“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既是政论文也是史论文。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经济和军事实⼒都强⼤起来;⽽原本强⼤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连横”这⼀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古义:全都 ,一概今义:率先,率领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译文:六国被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从而实力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第一段的作用: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议论。
本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古义:它的实际数目今义:实际上
祖父:古义:祖辈、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得到邑镇,大的方面就得到城市。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跟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跟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
评析:对比论证。将“贿赂所得”和“战胜而得”的数量进行比较,将“诸侯贿赂而亡”和“战败而亡”的数量进行比较。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评析:比喻论证。将“子孙割城池”比喻成“丢弃小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古义:达到,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得:适宜、得当 之:代上面说的道理
抱薪救火:抱着柴火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扩大
古义:从道理上说。名词作状语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以致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
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译文:回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评析:对比论证。将“创业的艰辛”和“割地的容易”进行对比。
第二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2.思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
评析: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将“割地求和”比喻成“比喻成抱薪救火”。说明“割地求和”这一方法的错误性。证明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2段哪句话可以概括第2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终:坚持到最终),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状语后置。正确语序:赵尝于秦五战。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默读,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列举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
第三段从不赂秦者的角度分析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论证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重用谋士,礼贤下士,团结一致。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弊在赂秦”。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对辽、西夏的军事袭扰采取以贿赂求和荀且偷安的退让态度,讽谏宋王朝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1)暴霜露,斩荆棘(2)暴秦之欲无厌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觉今是而昨非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或曰:六国互丧……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大则得城此言得之诚不得已吾得兄事之当与秦相较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会不相从许
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读děi,必须,应当。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他。
表动作只涉及一方,你。
诸侯之所亡……而亡者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以荆卿为计邯郸为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终继五国迁灭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强弱胜负已判矣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⑴ 其实百倍⑵ 思厥先祖父⑶ 始速祸焉⑷ 可谓智力孤危⑸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⑹ 至于颠覆⑺ 后秦击赵者再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终究,到…结局/表示另提一事
1、不能独完。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3、以地事秦。4、义不赂秦。
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作战,打仗。
5、始速祸焉6、李牧连却之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月。
使动用法,使……退却。
名词作动词,礼遇,礼待。
名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6.2 *六国论完美版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一段文字一个问题,一段历史一种感叹,一个教训一种责任,一种写法一点启示,一种阅读一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文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秦与六国史料补充,战国七雄,正音正字,层次结构,研读文本,“并力西向”,用谋臣,礼贤下士,六国联合,假设论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文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地图,历史的回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