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生物 原卷+解析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 练习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docx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第1页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第2页
    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生物 原卷+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生物 原卷+解析,文件包含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脑脊液向脑细胞供应营养物质,运走脑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脑脊液中含有氨基酸、血红蛋白和激素等多种物质
    B.脑脊液中CO2浓度小于其内生活的细胞中CO2的浓度
    C.脑脊液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 HCO3-、H2PO4-等离子有关
    D.血压高导致的脑血管破裂,会使脑脊液增加从而引发脑水肿
    【答案】A
    【分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因为人体摄入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气,必须通过细胞外液才能进入细胞,而细胞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也都是通过细胞外液才能排出体外。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合成,不分泌到细胞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脑细胞内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通过自由扩散从脑细胞内运输到脑脊液,所以脑脊液中CO2浓度小于其内生活的细胞中CO2的浓度,B正确;
    C、内环境的pH之所以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与其含有很多缓冲对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其次还有HPO42–/H2PO4–等,因此脑脊液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O3–、H2PO4–等离子有关,C正确;
    D、若血压高导致脑血管破裂,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会导致脑脊液渗透压增大,水分子增加引发脑水肿,D正确。
    故选A。
    2.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Ⅳ表示不同的人体系统,甲、乙、丙表示三种体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血浆,机体的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升高
    B.Ⅱ表示消化系统,Ⅲ表示呼吸系统
    C.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可以通过Ⅲ、Ⅳ和皮肤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A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I为循环系统、II为消化系统、III为呼吸系统、IV为泌尿系;由于乙与丙之间是双向箭头,说明一方是血浆一方是组织液,又因为丙的箭头指向甲,说明甲为淋巴液,丙为组织液,因此乙为血浆。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A、乙为血浆,血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若机体的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则可能会导致乙的渗透压下降,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II表示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后方能进入体内且为单向的,则II是消化系统,Ⅲ与内环境是双向交换,可表示呼吸系统(气体交换),B正确;
    C、III为呼吸系统、IV为泌尿系统,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除了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还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等方式排出,而细胞产生的CO2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正确;
    D、由于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因此细胞生活依赖于内环境,又因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细胞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故选A。
    3.高考期间有少数考生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心跳加速、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甚至呼吸急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C.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D.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时刻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成绩
    【答案】C
    【分析】1、神经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人 的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 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 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 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 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 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详解】A、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见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是由在交感神经的支配下抑制了胃肠的蠕动导致的,A错误;
    B、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不受意识控制的能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可见在考试期间过度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 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可见考试期间在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并不会时刻处于兴奋状态,D错误。
    故选C。
    4.科研人员将枪乌贼离体的两个神经元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图甲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其中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电表M的两个电极均接在细胞膜外侧,电表N的两个电极接在细胞膜两侧,其中某个电表测得的膜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乙是由电表N在无刺激发生时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B.刺激P点后,电表M的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若增大培养液中K+浓度,电表N的读数将明显增大
    D.若在培养液中加入Na+通道阻断剂,图乙中C点将下移
    【答案】D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图乙是由电表N在受到刺激发生时(产生了动作电位C)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P点,不能从从左边神经元传到右边神经元,电表M只偏转一次,B错误;
    C、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若增大培养液中K+浓度,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减小,电表N的读数将明显减小,C错误;
    D、动作电位的形成与钠离子内流有关,若在培养液中加入Na+通道阻断剂,动作电位时Na+内流过少,C点下移,D正确。
    故选D。
    5.切断动物脊髓与脑的联系后,与脑离断的脊髓会出现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脊休克现象,经过一段时间,一些因脊休克消失或减弱的简单反射活动能逐渐恢复,反射活动恢复后,在断面以下再次切断脊髓,脊休克不会重现。随意运动是受意识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方向的运动,区别于先天的不受意识支配的心跳、眨眼等不随意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意运动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条件反射
    B.导致脊休克的根本原因是脊髓被切断时的机械损伤
    C.简单反射活动恢复是因为脊髓与脑之间切断的神经纤维重新联通
    D.脊休克后能逐渐恢复的反射活动均为不随意运动
    【答案】D
    【分析】随意运动,是指意识支配下受大脑皮层运动区直接控制的躯体运动。它是个体后天学习得来的复杂的机能系统,属于条件反射的性质。像穿衣、吃饭、走路等,是简单的随意运动;学习、劳动、社交等是复杂的随意运动。即随意运动是受大脑意识的支配的躯体运动。
    【详解】A、随意运动,像吃饭、走路、学习等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条件反射而不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A错误;
    B、脊髓在切断与脑的联系后,其反射活动会受到影响,出现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现象,这就是脊休克,而当再次切断脊髓时,脊休克不会再次出现,说明脊休克不是由机械损伤造成,B错误;
    C、简单反射活动恢复的原因并非是脊髓与脑之间切断的神经纤维重新联通,实际上,当脊髓与脑的联系被切断后,神经纤维的联通并没有立即恢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脊髓中的神经元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重新建立了低等的反射活动,C错误;
    D、随意运动即受大脑意识的支配,脊休克后后脊髓与大脑已经切断联系,所以脊休克后能逐渐恢复的反射活动均为不随意运动,D正确。
    故选D。
    6.激素旧称“荷尔蒙”。各种激素的协调作用对维持身体的代谢与功能是必要的。科学家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来研究各种激素的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斯他林和贝利斯将稀盐酸、稀盐酸与小肠黏膜磨碎制成的提取液分别注射到狗的静脉中,发现注射稀盐酸组狗的胰腺分泌胰液
    B.母鸡卵巢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能证明是雌性激素影响了母鸡的雌性特征
    C.班廷和贝斯特将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体内,血糖恢复了正常
    D.阻断实验动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导致其生殖器官萎缩,该实验表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直接控制
    【答案】C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该组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在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过程中,是将稀盐酸、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提取液分别注射到同一狗的静脉中,发现稀盐酸和小肠黏膜提取液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母鸡卵巢的摘除和重新移植实验中自变量是卵巢的有无,实验结果只能证明母鸡卵巢影响了母鸡的雄性特征,不能证明雌性激素的作用,B错误;
    C、班廷和助手贝斯特将实验狗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血糖升高,后将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同一条狗(患糖尿病)体内,其血糖恢复了正常,C正确;
    D、阻断实验动物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血液联系,导致其生殖器官萎缩,本实验只能证明(下丘脑垂体)与性腺功能有关,但不能证明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受垂体的直接控制,D错误。
    故选C。
    7.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过程如图甲。5-羟色胺是使人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其调节情绪过程如图乙。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会随体液定向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B.当情绪压力增大刺激下丘脑引起长期压力效应时,肾上腺皮质属于该反射弧的效应器
    C.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可能会抑制5-羟色胺载体运输5-羟色胺
    D.抗抑郁药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来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此图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分泌的调节过程,其中激素a为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详解】A、激素由由分泌器官分泌,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A错误;
    B、由图可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过程受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此时肾上腺皮质不是效应器,下丘脑的相应分泌细胞才是效应器,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糖皮质激素的持续升高会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推测糖皮质激素持续升高促进5-羟色胺载体运输5-羟色胺进入突触前膜,从而使突触间隙中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C错误;
    D、抗抑郁药是让患者产生愉悦情绪,说明该药可能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进而让5-羟色胺更多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产生愉悦情绪,D正确。
    8.人体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将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体温调定点)。病理条件下的发热是发热激活物(如细菌、病毒、类固醇等)作用于受体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细胞因子),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P与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使体温调定点上移
    B.发热是机体仅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系统使产热增加的结果
    C.长时间39℃发热状态下,机体产热多于散热
    D.长时间发热有利于机体代谢,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反应
    【答案】A
    【分析】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人的体温调节有产热和散热双重调节机制,可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机体体温的恒定。
    【详解】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神经细胞的表面含有EP受体,EP与该受体直接接触释放相关介质,上调体温调定点,作用于相关效应器,使体温升高,A正确;
    B、发热时,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系统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使心跳加快、产热增加,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来减少散热,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B错误;
    C、长时间发热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不变,机体产热等于散热,C错误;
    D、短时间发热有利于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反应,对机体有利,若长时间发热会影响酶的活性,使代谢紊乱,从而对机体免疫不利,D错误。
    故选A。
    9.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
    B.树突状细胞主要抑制记忆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细胞的分化可能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D.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可能有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答案】B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详解】AD、调节性T细胞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说明调节性T细胞增多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扩增可能有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AD正确;
    B、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主要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细胞因子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B错误;
    C、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B。
    10.爱利森和本庶佑在研究中发现:NK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利用其细胞表面的PD-1来识别并保护正常细胞(如图1),某些癌细胞常常具有免疫逃逸现象,其机理是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NK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NK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如图2)。据此,科研团队开发出PD-1抑制剂类药物,能阻断癌细胞表面的PD-L1与NK细胞的PD-1结合,从而使NK细胞可以清除癌细胞(如图3)。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根据上述机理,也可使用PD-L1抑制剂来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
    C.机体出现癌细胞后细胞免疫会发挥作用,这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自稳的功能
    D.用PD-1抑制剂类药物阻断癌细胞与PD-1结合,可能会导致免疫细胞不能识别正常细胞
    【答案】C
    【分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是淋巴细胞家族成员,因此推测NK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A正确;
    B、某些癌细胞常常具有免疫逃逸现象,其机理是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质可与NK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导致NK细胞停止攻击癌细胞,因此如果要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只要不让癌细胞和NK细胞相互结合就好,B正确;
    C、机体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免疫监视作用,进而清除癌细胞,C错误;
    D、可使用PD-L1抑制剂来阻止癌细胞免疫逃逸,也可制备攻击PD-L1的单克隆抗体,或者是改造癌细胞的基因使PD-L1无法表达,进而使NK细胞正常攻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11.哮喘是由过敏原引起的,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抗体IgE, IgE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引发哮喘,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哮喘症状越严重
    B.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胺和其他化学物质,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
    C.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D.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的过敏原
    【答案】B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抗体的量越多,结合的肥大细胞越多,产生的组胺等过敏介质越多,哮喘症状就越严重,A正确;
    B、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胺和其他化学物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B错误;
    C、哮喘是由过敏介质释放后与受体结合引起的,故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C正确;
    D、由于过敏反应是机体接触过敏原才发生的,故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D正确。
    故选B。
    12.下图表示某人饥饿时体内的血糖调节途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方式①可表示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促进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B.方式①可表示下丘脑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促进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素
    C.方式②可表示血糖浓度直接作用于胰岛α细胞和胰岛β细胞
    D.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下丘脑产生饥饿感并通过植物性神经作用于胰岛
    【答案】C
    【分析】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2、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同时血糖浓度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素,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A、方式①为神经调节,可表示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促进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错误;
    B、肾上腺素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不存在分级调节,因此垂体不分泌促肾上腺素,B错误;
    C、方式②为体液调节,血糖浓度变化可以通过体液运输直接作用于胰岛α细胞和胰岛β细胞,C正确;
    D、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饥饿感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D错误。
    故选C。
    13.下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琼脂片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分析】据图分析: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玻璃片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直立生长。图b单侧光使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背光弯曲生长。图d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则植株尖端右侧可间断的接受光照,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左侧分布较多,故弯向右侧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
    【详解】A、a由于尖端被玻璃片隔开,单侧光无法使生长素跨过玻璃片横向运输到背光侧,故尖端两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分布均匀,故a直立生长,b单侧光使生长素在尖端横向运输到背光侧,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b向光弯曲生长。c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单侧光一侧,生长素集中向下运输分布在向光侧,向光侧生长快,故c背光弯曲生长,A错误;
    B、生长素在琼脂片的运输方式属于扩散,不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则只有纸盒开口转向单侧光一侧,才能使尖端右侧接受光照,使左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植株向右侧弯曲生长,C错误;
    D、图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能从开口进入,且只能照射到朝向开口一侧的尖端,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因此植株弯向纸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
    故选D。
    14.某水果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开花三周内,发育中种子合成的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运输到子房,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
    B.若花期遭遇持续降雨出现大量落果,主要由果实中种子过少导致生长素浓度过低造成
    C.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增多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D.多种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和对环境适应的调控,具有按照一定顺序共同调控的现象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水果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控,不同的激素在不同的阶段含量、变化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在开花的三周内,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明显呈上升趋势,而到后期果实成熟过程中,脱落酸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详解】A、发育中种子合成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子房,不通过韧皮部,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A错误;
    B、若花期遭遇持续降雨出现大量落果,是由雨水影响受粉,正在发育中的种子过少,导致生长素浓度过低造成的,同时也受脱落酸浓度较高的影响,B正确;
    C、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增多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正确;
    D、多种激素按照一定顺序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A。
    15.如图表示红光(R)和远红光(FR)对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开花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夜闪光对于植物能否开花并无明显影响
    B.植物光敏色素可感知红光和远红光信号并据此调整生长发育
    C.暗期用红光照射,可以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和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
    D.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是否开花取决于末次光照类型
    【答案】A
    【分析】1、不同植物开花所需的日照长度是不同的,有的植物开花必须大于一定的日照时数(长日照植物),这个一定的日照时数称为临界日长;短日照植物的日照时数短于临界日长时,如果缩短日照长度则可提早开花,长日照植物在超过临界日长时则光照越长开花越早。
    2、红光能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而远红光能够促进短日照植物开花、抑制长日照植物开花。
    【详解】A、当光照时间小于长日植物的临界日长,在暗期中给予一定光照时,长日植物也能开花,这说明长夜闪光对于植物能否开花有影响,A错误;
    B、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在受到某种波长的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会影响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调节植物生长发育,B正确;
    C、据图分析,将图中从左向右分别标号1、2、3、4、5、6,结合2、3可知,暗期用红光照射,可以抑制短日植物开花,而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C正确;
    D、据图可知,末次光照是R时,长日照植物开花,短日照植物不开花,末次光照是FR时,短日照植物开花,长日照植物不开花,即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是否开花取决于末次光照类型,D正确。
    故选A。
    16.植保专家调查了某草原上褐家鼠的种群密度,在选定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放置了 200个捕鼠笼,捕获了60 只褐家鼠,全部做上标记;第二次放置了180个捕鼠笼,捕获了50只褐家鼠,其中有标记的褐家鼠15 只。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选择褐家鼠鼠害严重的地点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B.调查期间不能发生大量褐家鼠的出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
    C.该草原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约为200 只/公顷
    D.该方法也适用于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答案】B
    【分析】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m 。
    【详解】A、褐家鼠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在应用时也要遵循随机取样原则,A错误;
    B、两次调查期间不能发生大量被调查个体的出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否则会使调查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B正确;
    C、依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Nx=(N1×N2)÷N标=(60×50)÷15=200只,调查范围为2公顷,故种群密度为100只/公顷,C错误;
    D、该方法不适合用于草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调查草原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B。
    17.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图乙中t₁时的种群很可能属于图甲所示的这种年龄结构
    C.若该种群为某鲢鱼种群,图乙中t₁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选择 时左右进行捕捞最合适
    D.图乙所示曲线模型对应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
    【答案】B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出生率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生物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通用)生物原卷+解析,文件包含高一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一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二生物(全国通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二生物(全国通用)-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考试版docx、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答题卡docx、高二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答题卡pdf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开学摸底考】高三生物02(全国卷)-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

    这是一份【开学摸底考】高三生物02(全国卷)-2023-2024学年高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zip,文件包含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02全国卷解析版docx、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02全国卷考试版docx、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02全国卷答题卡docx、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02全国卷答题卡pdf、高三生物开学摸底考02全国卷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等5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