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认为“旧红学”阵营的研究者都走错了路,因为“他们不去搜求那些可以考定《红楼梦》的著者、时代、版本等等的材料,却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里的情节。他们并不曾做《红楼梦》的考证,其实只做了许多《红楼梦》的附会”。这话源于那篇在《红楼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红楼梦考证》。此文的发表,标志着红学范式的转型——“旧红学”阵营偃旗息鼓,“新红学”正式登上《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舞台。
以今日红学的进展检视《红楼梦考证》的结论,发现胡适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研究结论尚嫌粗疏,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假设”更是存在主观臆测和意图谬见,如考证曹雪芹系曹頫之子、断定《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且不说证据是否薄弱,仅据《红楼梦》里贾政系员外郎身份且也是贾母次子的身份与曹頫“相合”的类比,就做出“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的结论,这种直线型思维方式,说明胡适的《红楼梦》“自传说”观念多么根深蒂固。
胡适大体确定了《红楼梦》的作者系曹雪芹,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应予肯定。今日的研究者可以据新的文献史料订正其著述中的若干错误论断,但并不影响胡适作为“曹学”首创者的地位,胡适为当代“曹学”的建构打下了基础,但《红楼梦考证》的某些论点仍存在阐释空间,这也恰恰是研究者继续探索《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及其家世问题的缘起。
(摘编自赵建忠《“新红学”百年之际对〈红楼梦〉“作者”及“曹学”的反思》)
材料二:
历史学家顾颉刚不仅首次提出“新红学”“旧红学”两个对应性概念,而且以《红楼梦考证》
《红楼梦辨》为核心标志,正式宣告了新红学的诞生,并由此划分出新、旧红学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总之,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那么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则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完成。尽管两者都未署上顾颉刚之名,但实际上是顾颉刚以其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不仅成就了《红楼梦考证》,而且也进而成就了《红楼梦辨》。俞平伯曾在《红楼梦辨》之《引论》中明确表示:“颉刚启发我的地方极多,这是不用说的了。这书有一半材料,大半是从那些信稿中采来的。换句话说,这不是我一人做的,是我和颉刚两人合做的。”就此而论,应是由胡、俞、顾三人一同创立了新红学。
俞平伯《红楼梦辨》的写作主要经历了开篇、沉寂、重启、高潮与尾声等不同阶段。1921年8月9日,俞平伯在杭州撰成《石头记的风格与作者的态度》,为其《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此文旨在“祛除社会上对于《红楼梦》的谬见”。其中上篇继承胡适的“自传说”,同时也接续了胡适的文献考证与学术批评之路,比如此文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家都喜欢看《红楼梦》,更喜欢谈《红楼梦》;但本书的意趣,却因此隐晦了近二百年,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其实作者的意趣态度,在本书开卷前两回中已写得很不含糊,只苦于读者不肯理会罢了!历来‘红学家’这样懵懂,表面看来似乎有点奇怪,仔细分析起来,有两种观察,可以说明迷误的起源。”所谓“两种观察”: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第二类“红学家”是消闲派。俞平伯强调“这两段题外的文章(即《红楼梦》的前两回),却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红楼梦》作者的真态度,可以排除许多迷惑,不至于蹈前人的覆辙”,俞平伯这一观点实际上具有某种学术史总结与批判之意义。然后再从两种路径探讨“作者的态度”:第一,是从作者自己在书中所说的话,来推测他作书时的态度。第二,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我们所揣测的话。由此可以归结为《红楼梦》“作者的态度”的三层意涵:(1)《红楼梦》是感叹自己身世的;(2)《红楼梦》是为情场忏悔而作的;(3)《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下篇重点探讨《红楼梦》的“风格”,正如作者开篇自谓“上篇所说有些偏于考证的,这篇全是从文学的眼光来读《红楼梦》。原来批评文学的眼光是很容易有偏好的,所以甲是乙非了无标准”。可见在上下篇之间存在着分别注重“考—论”“承—变”之不同,但作者在坚守胡适“自传说”的基础上,重在讨论《红楼梦》的作者、主旨与艺术风格以及对于后四十回的几乎全盘的否定,则成为赴胡适新红学核心观点的新拓展。尽管此文为俞平伯进入红学研究的“初试牛刀”,但对此后撰写《红楼梦辨》却具有先导性与奠基性意义。
(摘编自梅新林《俞平伯与新红学之创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认为,旧红学研究者收罗不相干的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这样不是对《红楼梦》的考证。
B.材料一第二段列举“考证曹雪芹系曹頫之子”等例子,论证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中存在主观臆测和意图谬见。
C.俞平伯《红楼梦辨》的写作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祛除了社会上对《红楼梦》的谬见。
D.《石头记的风格与作者的态度》接续了胡适的学术批评之路,认为《红楼梦》的意趣被隐晦很久是一件不幸的事。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问世,标志着旧红学阵营偃旗息鼓,新红学正式登上《红楼梦》研究的历史舞台。
B.俞平伯认为历来“红学家”不明《红楼梦》意趣的原因可用“两种观察”来说明:第一类红学家是猜谜派;第二类红学家是消闲派。
C.把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他一生的历史,拿来印证研究者所揣测的话,这是俞平伯主张的探讨“作者的态度”的路径之一。
D.《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在坚守胡适“自传说”的基础上,对《红楼梦》进行否定,这是对红学的新拓展,具有先导性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元妃省亲一段,作者对于皇宫礼仪描写得十分细致,胡适据此考证出曹家曾四次接驾,进而得出“《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结论。
B.在《红楼梦考证》中,胡适虽然不赞同蔡孑民《石头记索隐》中的一些观点,但仍然肯定蔡先生“引书之多”“用心之勤”。
C.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问世后引发了争论:赞同胡适的,大致认为他为红学提供了“考证”的方法;反对胡适的,则认为他的考证难见作者“深心”。
D.胡适早年“考证”《红楼梦》的热情影响到顾颉刚。胡适修改《红楼梦考证》的过程中,顾颉刚曾帮助他寻找材料,提供修改意见。
4.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新红学的创立过程。
5.“新红学”的创立及百年研究史对当代红学研究有何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光的笑容
鲍尔吉·原野
光从长裙似的厚窗帘的脚下射进来时,只有三寸长,它落在提花地毯上,好像要捕捉羊毛里的尘埃。如果你“哗”地掀开窗帘,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还是节省点光吧,我一点点拉开窗帘,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它们只走直线,前方不管是床或者椅子,都要走过去,把自己的衣服摊在上面。
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
这些光线——它虽然被称为线,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是多少根线——真像是我家里的熟人,从窗玻璃上的每一部分穿越而来,从它和煦的温度上可以感到这些光线带着笑意。如此说,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
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它们在镜子里看到了墙壁和吊灯上的光的兄弟。
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熹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当阳光越过前楼的屋檐进入房间时,它们全穿着金色的制服。这些光不乱走,这些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无论遇到什么东西,早晨的光都刻板地为这些东西涂上一层金色。如果你在地板上放一个金黄色的小南瓜,阳光也照样为它涂上金色,虽然南瓜身上一点也不缺这种颜色。
如果我家黑猫飞龙少校端坐在光里,光比平时劳累。把金色洒在飞龙的每一根毛上,而猫毛又如此之多。飞龙如刺猬一样沐浴在晨光里,不时看一看自己爪子上的光,但没等它把光舔进肚子,光已经跑了。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光的速度是人可以理解的速度里面最快的,但飞龙少校从未听说过爱因斯坦,连塔吉克斯坦也闻所未闻,它认为斯坦并不比一只麻雀更重要。
光行进的时候,边走边衍生新的光,即反光,否则光不够用了。反光也是光,你看到光在地板上缓缓推进时,它的反光已经把天花板照亮了,这又省了许多光。没错,墙壁也被照亮了。我家卧房的墙壁露出布达拉宫式的红色,客厅露出小葱的绿色,它们上面进驻了光。
然而我们并没有见到光本身,这样说好像不讲理。怎样说才讲理呢?在光照中,我看到了栗子色的地板、彩色墙壁和其他东西的轮廓与色彩,但它们是地板、墙壁与其他东西,并不是光。光是透明的?当然透明,光从来不是一堵墙。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
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造物主所造的核心物质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储存性,比如空气,光。电来自能源转换而非制造,同时不可储存。
在我们见到光照射万物时,仍然可以说我们不知什么是光,没见过光本身。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
我趴在地板上摆火柴棍测量阳光的行进速度,后因接电话把这项重要试验耽误了。当你趴着看地板上阳光的脚步时,光似乎不动了。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光均匀地走过房间和整个大地,走过上午和下午。光时时在生长,人从来抓不住它们不断生长的尾巴。
从古至今,只有光从容不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一点点拉开窗帘”让光“像客人从一条窄道走下来”,“像客人”是“我”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我”对光的珍重。
B.文章多处运用问句,在引发读者思考的同时,也深化了文章意蕴,如第二段“我”思考光是否是原来的光。
C.第六段补叙黑猫飞龙与光的故事,写猫不知道什么是光,但是并未对它享受光造成任何影响,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行进中的光会衍生出反光。光照射在地板上,它的反光也照亮了天花板、墙壁,以至于“我”家卧房的墙壁、客厅都进驻了光。
7.下列对文中有关光的描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像洪水一般扑进来,占领屋里的每一个角落”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体现出光线的充足。
B.“光永远保持队形,排成一字的方形向前面推进”,表现了晨光熹微时的光线整齐有序、辉煌庄严的特点。
C.“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体现了光虽然可以感知,但无法捕捉的特性。
D.“光似乎不动了”是人的错觉,“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说明光的行进有其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作用。
9.鲍尔吉·原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他最想传达的是“一种深刻的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生命体验”。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作者抒写了哪些生命体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武安君①伐韩,拔野王,上党路绝。上党守冯亭与其民谋曰:“郑道已绝,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受我,秦必攻之;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乃遣使者告于赵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乐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献之太王。”赵王以告平阳君豹,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乐吾德,何谓无故?”对曰:“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弱小,弱小固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得谓之非无故哉?不如勿受。”王以告平原君,平原君请暂受之。王乃使平原君往暂受之,以万户都三封其太守为华阳君,以千户都三封其县令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忍卖主地而食之也!”
五十五年,秦左庶长王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止一裨将、四尉。赵王与楼昌、虞卿谋,楼昌请发重使为媾。虞卿曰:“今制媾者在秦;秦必欲破王之军矣,虽往请媾,秦将不听。不如发使以重宝附楚、魏,楚、魏受之,则秦疑天下之合从,媾乃可成也。”王不听,使郑朱媾于秦,秦受之。王谓虞卿曰:“秦内郑朱矣。”对曰:“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何则?天下之贺战胜者皆在秦矣,夫郑朱,贵人也,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既而秦果显郑朱而不与赵媾。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秦国伐韩》,有删改)
【注】①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因白起数立战功,秦封其为武安君。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其吏民A皆安B于赵C不乐D为秦E有城市邑F十七G愿再拜献H之大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拔,攻克,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拔”字含义不同。
B.日,指“每日”,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日”字含义相同。
C.裨将,在古代是副将之义,古代军队中主帅麾下的副将称裨将,即辅佐主帅的偏将。
D.“秦内郑朱矣”与“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两句中“内”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上党郡,切断上党郡与外界的交通要道,韩国因此无法得到救援。
B.对于是否接受上党郡之事,赵豹与赵胜的态度不一致,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
C.赵王封原上党郡守冯亭为华阳君,赐给他封地,但冯亭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寻求封赏。
D.秦国攻打赵国,楼昌建议派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反对的原因之一是“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被秦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矣。
(2)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14.虞卿是如何看待“秦国接待郑朱”一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三月
韩偓①
辛夷②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③。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④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⑤底眠。
【注】①韩堡:晚唐大臣、诗人。天佑四年,地方军阀朱温篡唐,建国号为“梁”,韩偓作为前朝重臣已被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时所作。②辛夷:一种香草。③蹋青与寒食都是古代节日。④汉陵,即西汉历朝帝王的陵墓,亦称五陵原,在陕西成阳北原。⑤瓮:酒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时间,早春时节,辛夷花刚刚凋谢,小桃花又接续开放了。
B.一年最好的时间是三月,人的少年时期好比春天般美好,然而时光易逝,让人感伤。
C.“汉陵魂断”写汉朝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草连天”寄寓人生短促的感叹。
D.“须就邻家瓮底眠”写诗人只能在邻家酒瓮旁烂醉而眠,借酒消愁,但愁意未减。
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本诗的抒情方式。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最后写了三件史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件事共同表现了秦王朝土崩瓦解的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戏曲与电影有着①__________,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将电影和京剧两种经典艺术融合互补以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京剧电影工作者”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选有剧种代表性和艺术性、能体现当代京剧艺术家实力水平的大戏,又经过案头剧本的认真。
加工、排练场上的反复打磨、电影棚里的精心摄制,制作出一批能够广泛传播、永久留存的影片。
京剧剧目②__________,单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骨子戏就有200余种,足见“三国戏”在京剧剧目中所占比例之高、地位之重。京剧讲究阵容齐全、文唱武打兼擅、形式丰富多样,非常适合演绎气势恢宏、波谲云诡、斗智斗勇的人物故事。《群英会·借东风》便是其中历经锤炼的一部。20世纪50年代,由马连良等人主演的该剧舞台艺术片,堪称当时的京剧“群英会”,完整记录了前辈们的表演风采,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③__________,弥足珍贵。此次重新拍摄的新版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由叶少兰等代表性艺术家担纲,运用更先进的电影工具和科技手段,展现当代京剧人传承国粹的艺术高度和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粗词语“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总是在注意错过太多,却不注意自己拥有多少。
B.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C.这次运动会比赛,我们班得了第一,真是振奋人心啊。
D.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们为何要去南极?其实,南极广袤的冰原下生机盎然,①_____________,这里鱼类约200种,磷虾总藏量常年维持在50亿吨,每年可渔获5000万吨鱼虾且不会影响生态平衡。南极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南极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当丰富,还拥有巨大的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南极已发现煤、铂、铀、铁、锰、铜、镍等矿产资源。其中,煤、铁储量均为世界第一。同时,南极大陆②_____________,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安全与全球环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简言之,南极科考是对未来的投资。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干枯,暗藏于南极冰盖下的资源,③_____________。如今,南极科考已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科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权益象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框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字。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祛除了社会上对《红楼梦》的谬见”错误,把目的说成事实,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是“俞平伯在杭州撰成《石头记的风格与作者的态度》,为其《红楼梦辨》的开篇之作。此文旨在‘祛除社会上对于《红楼梦》的谬见’”。
2.答案:D
解析:“对《红楼梦》进行否定,这是对红学的新拓展,具有先导性意义”曲解文意,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表述是“作者在坚守胡适‘自传说’的基础上,重在讨论《红楼梦》的作者、主旨与艺术风格以及对于后四十回的几乎全盘的否定,则成为赴胡适新红学核心观点的新拓展。尽管此文为俞平伯进入红学研究的‘初试牛刀’,但对此后撰写《红楼梦辨》却具有先导性与奠基性意义”。
3.答案:A
解析:A项,可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胡适……在红学史上的贡献应予肯定”这一观点。B项,体现的是胡适的治学态度;C项,体现的是胡适《红楼梦考证》引发的争论;D项,体现的是胡适考证《红楼梦》对其他学者的影响。
4.答案:①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②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完成。③顾颉刚首次提出了“新红学”“旧红学”两个对应性概念,以《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为核心标志,正式宣告了新红学的诞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可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②结合“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则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完成”可知,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完成。③结合“历史学家顾颉刚不仅首次提出“新红学旧红学”两个对应性概念,而且以《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为核心标志,正式宣告了新红学的诞生“可知,顾颉刚首次提出了“新红学旧红学””两个对应性概念,以《红楼梦考证》《红楼梦辨》为核心标志,正式宣告了新红学的诞生。
5.答案:①敢于质疑:胡适批判了一些旧红学研究者的做法,启示我们应理性对待前人言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并存: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既有“大胆假设”,也存在“主观臆测”,启示我们应将设想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客观求证。③合理继承,积极合作: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既体现出对胡适新红学核心观点的继承,又受到顾颉刚的诸多启发,启示我们要继承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做到积极合作、兼收并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敢于质疑:结合材料一“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认为‘旧红学’阵营的研究者都走错了路”可知,胡适批判了一些旧红学研究者的做法,启示我们应理性对待前人言论,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②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并存:结合材料一“胡适对曹雪芹及其家世的研究结论尚嫌粗疏,研究方法上的大胆假设”“更是存在主观臆断和意图谬见”可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既有“大胆假设”,也存在“主观臆测”,启示我们应将设想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客观求证。③合理继承,积极合作:结合材料二如果说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奠定了新红学的基石,那么俞平伯《红楼梦辨》的问世则标志着新红学创立的最终完成。尽管两者都未署上顾颉刚之名,但实际上是顾颉刚以其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可知,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既体现出对胡适新红学核心观点的继承,又受到顾颉刚的诸多启发,启示我们要继承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并做到积极合作、兼收并蓄。
6.答案:C
解析:“补叙”错误,这里应是“插叙”。
7.答案:B
解析:“晨光熹微时的光线”错误,这里应是天亮后的阳光。
8.答案:①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光线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晨光熹微时和煦、带笑的光线,此时的光线与人最熟悉亲近。②照应标题“光的笑容”,画横线部分是对光的笑容的集中描写。③引出后文对天亮后的阳光、行进中衍生的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的喜爱与亲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艺术、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穿越而来”和“煦的温度”“带着笑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光线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晨光熹微时温暖和煦、带笑的光线,把光人格化,表现光线与人的熟悉与亲近。②“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照应标题“光的笑容”,“光坐在地板上笑,坐在橱柜、枕头、书本、床头眼药水上笑,它们坐在垂直的镜子上笑”是对光的笑容的集中描写。③结构上,“这些光线只是光的先头部队,是天色嘉微之后进入屋子里面的亮,我称之为泛光,而整齐的光的队伍在后面”引出下文对天亮后的阳光、行进中衍生的光的描写,这些温暖和煦、带笑的光线,细腻生动,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光的喜爱与亲近。
9.答案:①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思考光、自然、人,体现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关系。②作者将“光"的无形无色与爱、智慧、仁慈等也看不见、摸不着进行类比,但光、爱、智慧、仁慈等依然可以被人感知,蕴含作者对爱、智慧、仁慈等的呼唤。③作者将“光从容不迫”、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前行与“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进行对比,寄寓对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的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文以“光”这一自然界物象为核心,“每天从窗外进入我家里的光是原来的光吗昨天、前天、许多天以来的光?”“光带着笑容来到我家。是的,否则它来此做什么呢?”然而透明的水、玻璃与水晶都有实体,而光的实体在哪里?”“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文章多处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思考光、自然、人,深化文章意蕴,体现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关系。②“你说光原本不存在也未尝不可,说它存在,你怎么指给人看呢?爱在哪里?智慧和仁慈在哪里?人没办法指出它们,尽管它们就在那里”作者将“光”的无形无色与爱、智慧、仁慈等也看不见、摸不着进行类比,但光、爱、智慧、仁慈等依然可以被人感知,蕴含作者对爱、智慧、仁慈等的呼唤。③“你伸出手,当你看到你的手时,光就在你的手里,你却握不住它,更不能把光藏起来。以人的贪婪的本性而言,如果可以把光藏起来,不知有多少人藏起多少光,大街上到处是卖光的人,行贿也会贿之以光,但太阳没让人这样做”“从理论说,光每秒每刹那都在行走。从实践以人的视网膜、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说,它不曾移动,而人一转身,它又迈了一大截”作者将“光从容不迫”、按照自己的步伐不断前行与“人的无法安住的心念”进行对比,寄寓对人本性贪婪、心念无法安住的反思。
10.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于赵“是“安”的后置状语,“其吏民”作皆安于赵”的主语,在状语“于赵”后断开,即C处;“为秦”是“不乐”的宾语,主语承前省“其吏民”,句子结构完整,在“为秦”后断开,即E处;“十七”是“城市邑”的后置定语,二者共同作“有”的宾语,在“十七”后断开,即G处。故在CEG三处句读。
11.答案:D
解析:两句中的“内”含义相同,都同“纳”,接纳。
12.答案:B
解析:“赵王决定亲自去接受韩国上党郡”错误,原文意思是,赵胜劝赵王暂时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暂时接受上党郡。
13.答案:(1)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
(2)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守,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亲”,亲善;“一”,一体;“当”,抵挡。(2)“走”,逃往;“军于长平”,在长平驻守;“按据”,接应。
14.答案:①大王肯定看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要被击破了,因为这是秦国使的计谋。②各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秦王肯定会把郑朱赴秦求和之事大肆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向秦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赵。③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②由原文“王必不得媾而军破矣”可知,大王肯定看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要被击破了,因为这是秦国使的计谋。②由原文“秦王、应侯必显重之以示天下。天下见王之媾于秦,必不救王”可知,各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秦王肯定会把郑朱赴秦求和之事大肆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向秦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赵。③由原文“秦知天下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矣”可知,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上党郡与外界通道被切断。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与百姓商议说:"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被切断,秦国军队每日向前推进,韩国无法抵挡,不如将上党归顺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定进攻他们;赵国面对秦兵,一定会与韩国亲善;韩、赵联为一体,就可以抵挡秦国了。”于是派使者去告诉赵国说:“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郡,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共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赵王把此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说:“圣人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不是好兆头。”赵王说:“别人仰慕我的恩德,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回答说:“秦国蚕食吞并韩国土地,从中切断要道,不使它们相通,本来以为可坐着等待上党归降。韩国人之所以不把它献给秦国,就是想把灾祸转移给赵国。秦国付出千辛万苦而赵国坐收其利,即使我们赵国强大也不能这样从弱小手中夺取利益,何况我们本来就弱小无法与强大秦国相争啊!这难道还不是无缘无故吗?我们不应该接受上党。”赵王又把此事告诉平原君赵胜,赵胜却劝赵王暂时接受。赵王于是派赵胜前去暂时接收上党郡,封原上党郡守为华阳君,赐给他三个拥有万户百姓的城市做封地,又封县令为侯,赐给三个拥有千户百姓的城镇做封地,官员和地方人士都晋爵三级。冯亭流着泪不愿见赵国使者,说:“我实在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去享用它!”
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秦国又派左庶长王进攻韩国上党,并攻克上党。上党百姓逃往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守,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秦王于是挥兵攻打赵国,赵军迎战,几战都不胜,一员副将和四名都尉阵亡。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地位高的使节与秦国讲和。虞卿说:"和与不和,控制权在秦国;秦国现在已下决心要大破赵军,我们即使去求和,秦国也不会同意。我们不如派出使者用贵重珍宝拉拢楚国、魏国,楚国、魏国一接受,那么秦国就会疑心各国重新结成了抗秦阵线,那时讲和才可能成功。赵王不听虞卿的意见,仍派郑朱赴秦国求和,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便对虞卿说:“秦国接纳郑朱了。”虞卿说:“大王肯定见不到和谈成功而赵军就被击破了。为什么呢?各国都派使者赴秦国祝贺胜利,郑朱是赵国地位很高的人,秦王、应侯肯定会把郑朱来求和的事向各国大肆宣扬。各国看到赵王派人去求和,便不会再出兵援救赵国;秦国知道赵国孤立无援,就愈发不肯讲和了。”不久秦国果然大肆宣扬郑朱来求和,而不与赵国进行和谈。
15.答案:C
解析:“‘雄连天’寄寓人生短促的感叹”错误,汉陵连天的芳草应是寄寓着家国灭亡的无奈与哀痛。
16.答案:①借景抒情:遥远的吴地,江流入海,汉家陵墓如今只剩春草连天,惹人肠断。诗人看着眼前景象,不由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感慨自己功业未成。②直抒胸臆:“新愁旧恨”“无奈”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借景抒情:“吴国地遥江接海”,吴国即吴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哺乳的地域,长江经过吴地最后流入浩瀚的东海,故诗人说“江接海”。汉陵是汉朝天子陵墓,“汉陵魂断草连天”,汉朝天子建立的辉煌大业早已成为历史,今也只剩陵墓断碑伴着杂草丛生。诗人看着眼前景象,不由哀叹国势颓危的晚唐王朝,感慨自己功业未成。②直抒胸臆:“新愁旧恨真无奈”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在瓮底,还以做什么来扭转故国火亡的乾坤呢?“新愁旧恨”“无奈”都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直接表达,新增添的忧烦苦闷和旧有的遗憾悔恨,让诗人也无可奈何。
17.答案:(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解析:
18.答案:①不解之缘;②浩如烟海;③无价之宝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有丰富的成语积累,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紧密结合句子的语境,从词义、语法、适用对象、感情色彩、谦敬、使用习惯等多方面分析,做出恰当判断。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原句①处是说戏曲与电影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应该用“不解之缘”。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原句②处说京剧剧目多,后面举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骨子戏就有200多种为例也是证明京剧剧目多,此处应该用“浩如烟海”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原句③处说20世纪50年代由马连良等人主演的“群英会”舞台艺术片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此处应该用“无价之宝”。
19.答案:①《定军山》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②这部电影将电影和京剧两种经典艺术融合互补。③这部电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要注意先压缩主干,将其变为句子,再分析修饰限制成分,把它跟中心语组成句子,最后要注意排好变换出来的几个句子的顺序,不能改变原意。
20.答案:A
解析:A项与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其他三项的“我们”都有具体的范围。
21.答案:①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②几乎被冰川覆盖;③有助于缓解人类正面临的能源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说“南极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再结合横线后说的鱼类、磷虾等生物资源非常多,所以此处可填“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第二处,后文说“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此处应指南极大陆绝大多数的面积被冰川覆盖,所以可填“几乎被冰川覆盖”;第三处,上文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枯竭,那么人类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生存所需要的能源危机问题,南极冰盖下的资源则有助于缓解人类面临的这一问题,所以此处可填“有助于缓解人类正面临的能源危机”。
22.答案: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枯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成分残缺,“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缺主语,“使”字淹没主语,应去掉;二是搭配不当,“自然资源”与“干枯”搭配不当,“千枯”应改为“枯竭”。修改后:随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在加速枯竭。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则材料解释了何为“停”以及“停”的意义。古人建亭,供人休憩,以便更好地前行。然后由古人建亭引出关于“停”的思考。短暂的“停”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身处于快节奏的时代,有时候“停”下来,可以让我们思考如何继续前行,反思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走向未来之路。因此,我们可围绕“停”的内涵和意义,结合时代、自身学习和生活,展开思考和立意。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每个人都感觉时间不够用,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赶,而恰恰是追赶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如果偶尔给自己放半天假,停下快节奏的工作或生活,我们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美好。当我们的工作或学习遇到了“瓶颈”,不妨停下来,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许我们会豁然开朗。其实,有很多科学研究,往往是在停下来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然后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观点:停下来,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主体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先分析什么是停下来,再分析为什么要停下,最后分析如何停下来等。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及自身情况分析。最后,再照应开篇。
立意:
1.“停”是慢慢沉淀的过程。
2.“停”是积蓄力量,更好前行。
3.适度的“停”,是蓄势待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豪洋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答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