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 变形记(节选)》分层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4《促织 变形记(节选)》分层练习(含答案),共6页。
课时作业(十四)[基础素养练]1.下列各组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B.闻妻言,如被冰雪 虫跃去尺有咫 C.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D.日将暮,取儿藁葬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D [A项,直—值,翼—翌;B项,有—又;C项,裁—才。]2.与例句“成以其小,劣之”中“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辄倾数家之产 B.将军身披坚执锐C.渔人甚异之 D.素善留侯张良C [例句与C项均为意动用法;A项,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3.与例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家祭无忘告乃翁C.尔安敢轻吾射 D.若入前为寿B [例句中的“而”,你的,与B项中的“乃”相同;A项,你;C项,你;D项,你。]4.下列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令以责之里正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③各各竦立以听 ④欲居之以为利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 ⑥天将以酬长厚者 ⑦掭以尖草,不出 ⑧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⑧C.②⑥⑦⑨ D.②⑤⑥⑧D [D项,②⑤⑥⑧中的“以”都为目的连词,来,用来;①为“把”; ③表修饰;④意为“把”; ⑦意为“用”; ⑨意为“用”。]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旬余,杖至百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D.西望夏口B [B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与例句同,都为名词作状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内敛、封闭、羞怯甚至 ① 的性格,而且还内心 ② ,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 ③ ,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 ④ ,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6.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① ② ③ ④ [解析] 第①处是就卡夫卡的性格来说,比内敛、封闭、羞怯更进一步,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性格。懦弱:软弱无能,柔弱。第②处,根据后文“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说明卡夫卡内心比较敏感。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第③处,卡夫卡小说《地洞》中地洞的处境和现代人的处境有相同之处,所以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写照: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时代的特点的文字描写。 第④处,前文说到在《地洞》中,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既然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也就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劫难,可填“在劫难逃”。在劫难逃: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想避免也避免不了。[答案] ①懦弱 ②敏感 ③写照 ④在劫难逃。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林庚《说“木叶”》)C.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苦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鲁迅《祝福》)D.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A [文中画横线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种黑暗的处境比喻成地窖。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困惑不解”一词将鳄鱼人格化。]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为恰当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语句共有两处语病:一,“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成分残缺,应为“与……构成了”,所以应在“种”后面加上“与”;二,“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语序不当,“内在生活”对应的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应将“不是”和“而是”后面所带的内容调换语序。[答案] 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综合素养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武 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选自《聊斋志异》)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B.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C.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 [原文标点为: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钵,是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B.少林,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武术体系。C.尼僧,在佛教中,男子出家为僧,梵语叫作比丘,又叫比呼;女子出家为尼,梵语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众,俗称尼姑。D.《聊斋志异》,明代短篇小说集,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D [D项,《聊斋志异》为清代短篇小说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C [A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原文没有提到;B项,“李超敏而好学”“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错;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应是重在描写人物性格。]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2)李超开始不说,尼姑执意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1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说明了本领高强的人中,还有更强的。就是劝人做人不要自傲,要谦虚。[参考译文]李超,字魁吾,是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我会一点武艺,请让我把武艺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跟从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了,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说,尼姑执意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尼姑才又动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斧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大腿恐怕早就断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文本一:地 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1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A [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15.下列与文本一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锺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C [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16.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17.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课时作业(十四)[基础素养练]1.下列各组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昂其直,居为奇货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B.闻妻言,如被冰雪 虫跃去尺有咫 C.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D.日将暮,取儿藁葬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D [A项,直—值,翼—翌;B项,有—又;C项,裁—才。]2.与例句“成以其小,劣之”中“劣”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辄倾数家之产 B.将军身披坚执锐C.渔人甚异之 D.素善留侯张良C [例句与C项均为意动用法;A项,使动用法;B项,形容词作名词;D项,形容词作动词。]3.与例句“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B.家祭无忘告乃翁C.尔安敢轻吾射 D.若入前为寿B [例句中的“而”,你的,与B项中的“乃”相同;A项,你;C项,你;D项,你。]4.下列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令以责之里正 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③各各竦立以听 ④欲居之以为利 ⑤思试之斗以觇之 ⑥天将以酬长厚者 ⑦掭以尖草,不出 ⑧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⑧C.②⑥⑦⑨ D.②⑤⑥⑧D [D项,②⑤⑥⑧中的“以”都为目的连词,来,用来;①为“把”; ③表修饰;④意为“把”; ⑦意为“用”; ⑨意为“用”。]5.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旬余,杖至百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D.西望夏口B [B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与例句同,都为名词作状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内敛、封闭、羞怯甚至 ① 的性格,而且还内心 ② ,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 ③ ,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 ④ ,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这是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6.依次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或成语。① ② ③ ④ [解析] 第①处是就卡夫卡的性格来说,比内敛、封闭、羞怯更进一步,可以说是一种懦弱的性格。懦弱:软弱无能,柔弱。第②处,根据后文“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说明卡夫卡内心比较敏感。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第③处,卡夫卡小说《地洞》中地洞的处境和现代人的处境有相同之处,所以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写照:反映某一事物或某一时代的特点的文字描写。 第④处,前文说到在《地洞》中,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既然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也就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劫难,可填“在劫难逃”。在劫难逃: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想避免也避免不了。[答案] ①懦弱 ②敏感 ③写照 ④在劫难逃。7.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B.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林庚《说“木叶”》)C.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苦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鲁迅《祝福》)D.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A [文中画横线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那种黑暗的处境比喻成地窖。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是作者的想象。C.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祥林嫂和“安分耐苦的人”都是人,是类比,不是比喻。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困惑不解”一词将鳄鱼人格化。]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为恰当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语句共有两处语病:一,“一种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成分残缺,应为“与……构成了”,所以应在“种”后面加上“与”;二,“不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而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语序不当,“内在生活”对应的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应将“不是”和“而是”后面所带的内容调换语序。[答案] 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综合素养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武 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选自《聊斋志异》)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B.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C.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D [原文标点为: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钵,是指洗涤或盛放东西的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此钵则为向人乞食之用。B.少林,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个武术体系。C.尼僧,在佛教中,男子出家为僧,梵语叫作比丘,又叫比呼;女子出家为尼,梵语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众,俗称尼姑。D.《聊斋志异》,明代短篇小说集,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D [D项,《聊斋志异》为清代短篇小说集。]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C [A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原文没有提到;B项,“李超敏而好学”“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错;D项,“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错,应是重在描写人物性格。]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2)李超开始不说,尼姑执意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13.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说明了本领高强的人中,还有更强的。就是劝人做人不要自傲,要谦虚。[参考译文]李超,字魁吾,是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我会一点武艺,请让我把武艺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跟从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了,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说,尼姑执意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尼姑才又动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斧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大腿恐怕早就断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文本一:地 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离洞口约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1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满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多次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D.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A [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15.下列与文本一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锺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D.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C [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16.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17.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