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分层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16《阿房宫赋 六国论》分层练习(含答案),共7页。
课时作业(十六)[基础素养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eq \b\lc\{(\a\vs4\al\co1(六王毕,四海一,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 eq \b\lc\{(\a\vs4\al\co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eq \b\lc\{(\a\vs4\al\co1(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 eq \b\lc\{(\a\vs4\al\co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 [A项,统一/数词。B项,喜欢/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占有,拿。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eq \b\lc\{(\a\vs4\al\co1(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eq \b\lc\{(\a\vs4\al\co1(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 eq \b\lc\{(\a\vs4\al\co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eq \b\lc\{(\a\vs4\al\co1(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A项,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B项,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顺承/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发语词。D项,都为介词“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 [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收集宝藏”的意思,“经营”是“筹划、组织并管理”的意思。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4.对下列句式类型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B.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句)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B [B项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秦人不暇哀自”。]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 D.礼天下之奇才A [A项,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B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C项,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D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C项为副词,A、B、D三项均为介词。C项副词,才。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用。D项介词,用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标记。斗是斗形垫木块,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分。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 ① 。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 ② 。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减少地震等损失。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等损害。第四, ③ 。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①空,从后文“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可知,此句表明斗栱让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得以分开。故可以填入“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第②空,从后文“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可知,这是根据气候的不同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斗拱结构对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非常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③空,从后文“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可知,这是说明斗拱制作的取材比较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答案] ①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②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③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8.根据所给插图,写出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描写其建筑结构的四字短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建筑物的内容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段。从图中可知,主要表现的是建筑物的挑檐,那么在上一句和挑檐有关系的词语为“檐牙高啄”和“钩心斗角”。檐牙高啄:檐际翘出如牙的部分。钩心斗角: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翘出的檐角相互交错。图中为屋檐四角高高翘起,没有相互交错,故“钩心斗角”不合适,应用“檐牙高啄”。[答案] 檐牙高啄[综合素养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二十三年十月,越王复伐吴。吴王率群臣遁去,达于秦馀杭山。越兵至,三围吴。吴王书其矢而射种①之军,辞曰:“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大夫种急而攻。大夫种书矢射之曰:“越君勾践下臣种敢言之:昔天以越赐吴,吴不肯受,是天所反。且吴有大过六,以至于亡。伍子胥忠谏而身死,大过一也;公孙圣直说而无功,大过二也;太宰嚭愚而佞,听而用之,大过三也;夫齐晋无返逆行,而吴伐二国,大过四也;吴与越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吴侵伐,大过五也;昔越亲戕吴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伐之,不从天命,而弃其仇,后为大患,大过六也。”大夫种谓越君曰:“中冬气定,天将杀戮,不行天杀,反受其殃。”越王曰:“诺。今图吴王,将为何如?”大夫种曰:“君嗔目大言以执之。”越王乃如大夫种辞吴王,言有顷,吴王不自杀。越王复使谓曰:“世无万岁之君,死生一也。今子尚有遗荣,何必使吾师众加刃于王?”吴王仍未肯自杀。勾践谓种曰:“子何不诛之?”种曰:“臣,人臣之位,不敢加诛于人主。愿主急而命之,天诛当行,不可久留。” 越王复嗔目怒曰:“死者,人之所恶,恶者,无罪于天,不负于人。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吴王乃太息,曰:“诺。”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使其无知,吾负于生。死必连繴组②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死勿见我形,吾何可哉?”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馀杭山卑犹。(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注] ①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②繴(bì)组:丝带。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I处外,还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死者 eq \x(A) 有知 eq \x(B) 吾 eq \x(C) 羞前君地下 eq \x(D) 不忍睹 eq \x(E) 忠臣 eq \x(F) 伍子胥 eq \x(G) 及公孙圣 eq \x(H) 使其无知 eq \x(I) 吾负于生BDH [“使死者”后面跟“有知”,句意完整,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羞前君地下”是省略句,后面也应断开,即D处断开;“使其无知”前面应断开,即H处断开。]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意为失败,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违己交病”中的“病”意思不同。B.听,意为听信,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中的“听”意思不同。C.“大言”,意为夸大的言辞,与现在所说的“大言不惭”中的“大言”意思相同。D.以为,意为用作,与《石钟山记》中的“自以为得之矣”中的“以为”意思不同。C [文中“大言”是“大声说话”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军被越兵重重包围,吴王射书信到文种军中,将文种比作狡兔,将自己比作良犬,表明我们彼此都面临相同的厄运,试图以此劝说文种投降。B.大夫文种认为,昔日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是违反天意,如今气数已定,上天将实行杀戮,越王若违反天意,反而会遭受灾祸。C.大夫文种在信中指出吴国的六大过错,其中越国和吴国在天上对应相同的星宿,在地上同属一个分野,可是吴国却侵略越国,这是第五大罪过。D.吴王临近自杀时叮嘱身边的人,希望在他死后不仅要用编制的丝带罩住他的眼睛,还要用三幅罗绣遮住他的视线,并且不要暴露自己的形体。A [应是将自己比作狡兔,将文种比作良犬,劝文种减缓攻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王乃如大夫种辞吴王,言有顷,吴王不自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越王于是就按大夫文种所说劝告吴王,说完过了一会儿,吴王没有自杀。(2)现在你犯有六大罪过,还不知道惭愧羞耻,反而想求生,难道不鄙陋吗?13.大夫文种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谋略过人,善于审时度势,列举吴王六大罪过,准确把握战机;②忠于越国,不受吴王蒙骗,为破吴竭忠尽智;③明白君臣之分,不贪功邀赏,把劝吴王自裁的机会留给越王。[参考译文]二十三年十月,越王再次攻打吴国。吴王率领大臣们逃跑,到达秦馀杭山。越军赶到,把吴王重重包围住了。吴王把书信绑在箭上射到文种军中,信上写到:“我听说狡猾的兔子一旦死光,优良的猎狗就该被烹食了,现在吴国快失败了,大夫还图个什么呢?”大夫文种加紧进攻。大夫文种也把信系在箭上射给吴王,说:“越王勾践的臣下文种大胆地进言:昔日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这是违背天意。况且吴国有六大罪过,以至于亡国。伍子胥因为忠心直谏而被杀死,这是第一个大罪过;公孙圣正直地进言却没有功劳,这是第二个大罪过;太宰嚭愚昧而奸诈,你却听信并重用他,这是第三个大罪过;齐国、晋国没有倒行逆施的行为,可吴国却攻打这两个国家,这是第四个大罪过;吴国和越国在天上对应着相同的星宿,在地上同属一个分野,可是吴国侵略越国,这是第五个大罪过;过去越人亲手杀了吴国的先王,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而吴国侥幸攻克越国,却不顺从上天旨意,反而放过了自己的仇敌,以致后来酿成大患,这是第六个大罪过。”大夫文种对越王说:“仲冬时节,气数已定,上天将施行杀戮。如果不按上天的旨意进行杀戮,反而会遭受灾殃。”越王说:“是。现在想要吴王死去,将要怎么办?”大夫文种说:“请您瞪大眼睛大声呵斥来将他制服。”越王于是就按大夫文种所说劝告吴王,说完过了一会儿,吴王没有自杀。越王又派使者对吴王说:“世上没有能活万年的君主,死和生都是一样的。现在您还残留一点君主的荣耀,何必非让我的兵众对你动兵刃呢?”吴王仍然不肯自杀。勾践对文种说:“您为何不去杀了他?”文种说:“我处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敢对人君施加杀戮。希望大王加紧命令吴王,上天要施行的杀戮,应当立即执行,不可再久留了。”越王再次瞪着眼睛怒斥道:“死亡,是人所厌恶的。厌恶死亡者,必须是没有得罪上天,没有辜负他人的。现在你犯有六大罪过,还不知道惭愧羞耻,反而想求生,难道不鄙陋吗?”吴王于是长声叹息,说道:“好。”吴王临近伏剑自杀时,转过头对身边的人说:“我活着也内疚,死了也羞愧啊。假如死人还有知觉的话,我没有脸在地下面对先王,也不忍去见忠臣伍子胥和公孙圣。假如死人没有知觉的话,我也对不起活着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编织丝带罩住我的眼睛。恐怕这样还不能完全蒙住我的眼睛,希望你们再加上三幅罗绣,用它遮盖我的视线。我活着的时候眼睛不明,死后不要暴露我的形体。不然我可怎么办啊?”越王于是依照礼仪把吴王埋葬在秦馀杭山的卑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质 eq \x(A) 信 eq \x(B) 极 eq \x(C) 仁 eq \x(D) 严 eq \x(E) 以 eq \x(F) 有 eq \x(G) 礼 eq \x(H) 慎 eq \x(I) 此 eq \x(J) 四 eq \x(K) 者 eq \x(L) 所 eq \x(M) 以 eq \x(N) 行 eq \x(O) 之 eq \x(P) 也DHL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两者之间需断开,即D、H处断开;“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即L处断开。]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D.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C [B.均为“才能出众的人”。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D.均为“变更、改变”。]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C.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B [“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应换成“散其积蓄”。]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18.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羞耻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材料二: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课时作业(十六)[基础素养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eq \b\lc\{(\a\vs4\al\co1(六王毕,四海一,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B. eq \b\lc\{(\a\vs4\al\co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 eq \b\lc\{(\a\vs4\al\co1(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D. eq \b\lc\{(\a\vs4\al\co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 [A项,统一/数词。B项,喜欢/吝啬,吝惜。C项,都是动词,占有,拿。D项,名词,家族/动词,灭族。]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eq \b\lc\{(\a\vs4\al\co1(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 eq \b\lc\{(\a\vs4\al\co1(骊山北构而西折,谁得而族灭也)) C. eq \b\lc\{(\a\vs4\al\co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eq \b\lc\{(\a\vs4\al\co1(多于九土之城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A项,形容词词尾/语气助词。B项,连接两个动作行为,表顺承/表修饰。C项,名词,……的人/发语词。D项,都为介词“比”。]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C.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 [A项,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收藏”是“收集宝藏”的意思,“经营”是“筹划、组织并管理”的意思。D项,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个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4.对下列句式类型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B.秦人不暇自哀(定语后置句)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省略句)B [B项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秦人不暇哀自”。]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日削月割 B.以地事秦C.义不赂秦 D.礼天下之奇才A [A项,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B项,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C项,义: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D项,礼:名词用作动词,礼遇。]6.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 [C项为副词,A、B、D三项均为介词。C项副词,才。A项介词,因为。B项介词,用。D项介词,用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有的标记。斗是斗形垫木块,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分。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 ① 。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 ② 。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减少地震等损失。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等损害。第四, ③ 。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①空,从后文“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可知,此句表明斗栱让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得以分开。故可以填入“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第②空,从后文“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意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可知,这是根据气候的不同可以采取的措施,所以斗拱结构对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非常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第③空,从后文“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作”可知,这是说明斗拱制作的取材比较方便,故可以填入“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答案] ①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②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③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作8.根据所给插图,写出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描写其建筑结构的四字短语。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在《阿房宫赋》中,写到建筑物的内容有“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段。从图中可知,主要表现的是建筑物的挑檐,那么在上一句和挑檐有关系的词语为“檐牙高啄”和“钩心斗角”。檐牙高啄:檐际翘出如牙的部分。钩心斗角: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翘出的檐角相互交错。图中为屋檐四角高高翘起,没有相互交错,故“钩心斗角”不合适,应用“檐牙高啄”。[答案] 檐牙高啄[综合素养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二十三年十月,越王复伐吴。吴王率群臣遁去,达于秦馀杭山。越兵至,三围吴。吴王书其矢而射种①之军,辞曰:“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大夫种急而攻。大夫种书矢射之曰:“越君勾践下臣种敢言之:昔天以越赐吴,吴不肯受,是天所反。且吴有大过六,以至于亡。伍子胥忠谏而身死,大过一也;公孙圣直说而无功,大过二也;太宰嚭愚而佞,听而用之,大过三也;夫齐晋无返逆行,而吴伐二国,大过四也;吴与越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吴侵伐,大过五也;昔越亲戕吴之前王,罪莫大焉,而幸伐之,不从天命,而弃其仇,后为大患,大过六也。”大夫种谓越君曰:“中冬气定,天将杀戮,不行天杀,反受其殃。”越王曰:“诺。今图吴王,将为何如?”大夫种曰:“君嗔目大言以执之。”越王乃如大夫种辞吴王,言有顷,吴王不自杀。越王复使谓曰:“世无万岁之君,死生一也。今子尚有遗荣,何必使吾师众加刃于王?”吴王仍未肯自杀。勾践谓种曰:“子何不诛之?”种曰:“臣,人臣之位,不敢加诛于人主。愿主急而命之,天诛当行,不可久留。” 越王复嗔目怒曰:“死者,人之所恶,恶者,无罪于天,不负于人。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吴王乃太息,曰:“诺。”吴王临欲伏剑,顾谓左右曰:“吾生既惭,死亦愧矣。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使其无知,吾负于生。死必连繴组②以罩吾目,恐其不蔽,愿复重罗绣三幅,以为掩明,生不昭我,死勿见我形,吾何可哉?”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馀杭山卑犹。(节选自《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第五》)[注] ①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②繴(bì)组:丝带。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I处外,还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使死者 eq \x(A) 有知 eq \x(B) 吾 eq \x(C) 羞前君地下 eq \x(D) 不忍睹 eq \x(E) 忠臣 eq \x(F) 伍子胥 eq \x(G) 及公孙圣 eq \x(H) 使其无知 eq \x(I) 吾负于生BDH [“使死者”后面跟“有知”,句意完整,后面断开,即B处断开;“羞前君地下”是省略句,后面也应断开,即D处断开;“使其无知”前面应断开,即H处断开。]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意为失败,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违己交病”中的“病”意思不同。B.听,意为听信,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中的“听”意思不同。C.“大言”,意为夸大的言辞,与现在所说的“大言不惭”中的“大言”意思相同。D.以为,意为用作,与《石钟山记》中的“自以为得之矣”中的“以为”意思不同。C [文中“大言”是“大声说话”的意思。]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军被越兵重重包围,吴王射书信到文种军中,将文种比作狡兔,将自己比作良犬,表明我们彼此都面临相同的厄运,试图以此劝说文种投降。B.大夫文种认为,昔日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没有接受,是违反天意,如今气数已定,上天将实行杀戮,越王若违反天意,反而会遭受灾祸。C.大夫文种在信中指出吴国的六大过错,其中越国和吴国在天上对应相同的星宿,在地上同属一个分野,可是吴国却侵略越国,这是第五大罪过。D.吴王临近自杀时叮嘱身边的人,希望在他死后不仅要用编制的丝带罩住他的眼睛,还要用三幅罗绣遮住他的视线,并且不要暴露自己的形体。A [应是将自己比作狡兔,将文种比作良犬,劝文种减缓攻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越王乃如大夫种辞吴王,言有顷,吴王不自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君抱六过之罪,不知愧辱而欲求生,岂不鄙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越王于是就按大夫文种所说劝告吴王,说完过了一会儿,吴王没有自杀。(2)现在你犯有六大罪过,还不知道惭愧羞耻,反而想求生,难道不鄙陋吗?13.大夫文种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谋略过人,善于审时度势,列举吴王六大罪过,准确把握战机;②忠于越国,不受吴王蒙骗,为破吴竭忠尽智;③明白君臣之分,不贪功邀赏,把劝吴王自裁的机会留给越王。[参考译文]二十三年十月,越王再次攻打吴国。吴王率领大臣们逃跑,到达秦馀杭山。越军赶到,把吴王重重包围住了。吴王把书信绑在箭上射到文种军中,信上写到:“我听说狡猾的兔子一旦死光,优良的猎狗就该被烹食了,现在吴国快失败了,大夫还图个什么呢?”大夫文种加紧进攻。大夫文种也把信系在箭上射给吴王,说:“越王勾践的臣下文种大胆地进言:昔日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肯接受,这是违背天意。况且吴国有六大罪过,以至于亡国。伍子胥因为忠心直谏而被杀死,这是第一个大罪过;公孙圣正直地进言却没有功劳,这是第二个大罪过;太宰嚭愚昧而奸诈,你却听信并重用他,这是第三个大罪过;齐国、晋国没有倒行逆施的行为,可吴国却攻打这两个国家,这是第四个大罪过;吴国和越国在天上对应着相同的星宿,在地上同属一个分野,可是吴国侵略越国,这是第五个大罪过;过去越人亲手杀了吴国的先王,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而吴国侥幸攻克越国,却不顺从上天旨意,反而放过了自己的仇敌,以致后来酿成大患,这是第六个大罪过。”大夫文种对越王说:“仲冬时节,气数已定,上天将施行杀戮。如果不按上天的旨意进行杀戮,反而会遭受灾殃。”越王说:“是。现在想要吴王死去,将要怎么办?”大夫文种说:“请您瞪大眼睛大声呵斥来将他制服。”越王于是就按大夫文种所说劝告吴王,说完过了一会儿,吴王没有自杀。越王又派使者对吴王说:“世上没有能活万年的君主,死和生都是一样的。现在您还残留一点君主的荣耀,何必非让我的兵众对你动兵刃呢?”吴王仍然不肯自杀。勾践对文种说:“您为何不去杀了他?”文种说:“我处在臣下的位置上,不敢对人君施加杀戮。希望大王加紧命令吴王,上天要施行的杀戮,应当立即执行,不可再久留了。”越王再次瞪着眼睛怒斥道:“死亡,是人所厌恶的。厌恶死亡者,必须是没有得罪上天,没有辜负他人的。现在你犯有六大罪过,还不知道惭愧羞耻,反而想求生,难道不鄙陋吗?”吴王于是长声叹息,说道:“好。”吴王临近伏剑自杀时,转过头对身边的人说:“我活着也内疚,死了也羞愧啊。假如死人还有知觉的话,我没有脸在地下面对先王,也不忍去见忠臣伍子胥和公孙圣。假如死人没有知觉的话,我也对不起活着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编织丝带罩住我的眼睛。恐怕这样还不能完全蒙住我的眼睛,希望你们再加上三幅罗绣,用它遮盖我的视线。我活着的时候眼睛不明,死后不要暴露我的形体。不然我可怎么办啊?”越王于是依照礼仪把吴王埋葬在秦馀杭山的卑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材料一:桓公问管子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若何?”管子对曰:“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公曰:“请问富国奈何?”管子对曰:“力地而动于时,则国必富矣。”公又问曰:“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管子对曰:“诛暴禁非,存亡继绝,而赦无罪,则仁广而义大矣。”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公曰:“攻取之数何如?”管子对曰:“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公曰:“然则取之若何?”管子对曰:“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公曰;“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对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公曰:“来工若何?”管子对曰:“三倍,不远千里。”桓公曰:“吾已知战胜之器、攻取之数矣。请问行军袭邑,举错而知先后,不失地利若何?”管子对曰:“用货,察图。”公曰:“野战必胜若何?”管子对曰:“以奇。”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寡人睹其善也,何为其寡也?”管仲对曰:“夫寡,非有国者之患也。昔者天子中立,地方千里,四言者该焉,何为其寡也?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故圣王之牧民也,不在其多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节选自《管子·小问》)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质 eq \x(A) 信 eq \x(B) 极 eq \x(C) 仁 eq \x(D) 严 eq \x(E) 以 eq \x(F) 有 eq \x(G) 礼 eq \x(H) 慎 eq \x(I) 此 eq \x(J) 四 eq \x(K) 者 eq \x(L) 所 eq \x(M) 以 eq \x(N) 行 eq \x(O) 之 eq \x(P) 也DHL [“质信极仁”“严以有礼”结构基本一致,两者之间需断开,即D、H处断开;“者”一般用于上句末尾,后面断开,即L处断开。]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政治家,受鲍叔牙举荐而辅佐齐桓公,使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B.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举天下之豪杰”的“豪杰”意思相同。C.攻取之数,意为攻取敌人的策略,“数”与《六国论》“胜负之数”的“数”字含义相同。D.泽命不渝中的“渝”意思是“变更、改变”,与成语“坚贞不渝”中的“渝”含义相同。C [B.均为“才能出众的人”。C.错误,含义不同,分别是“策略”和“天数、命运”。D.均为“变更、改变”。]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问如何治而不乱,明察而不受蒙蔽,管仲认为须明确责任而后安排官职;桓公又问如何富国,管仲回答要努力耕种而顺应农时。B.桓公询问战胜敌人的武器,管仲认为需选豪杰、聚良器、招巧匠;针对如何攻取敌人,管仲提出烧毁装备、夺取粮食、攻占坚固城池之策。C.桓公问怎样招致天下的精材,管仲说出高价,不要在价钱上限定数目;问如何招募工匠,管仲说给予三倍的报酬,他们就会不远千里而来。D.桓公苦于民众太少,管仲认为治国者若不解民生疾苦,缺乏仁德,用刑罚恐吓,靠暴力压制,会使民众多怨多诈,离去的人不愿返回。B [“攻占坚固城池”错,原文“毁其备,散其积,夺之食,则无固城矣”,其中“则无固城矣”意思是“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也就是能够攻占敌人的城池了,可见“攻占坚固城池”是结果,不是策略。应换成“散其积蓄”。]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欲行广仁大义,以利天下,奚为而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2)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18.孔子“为政”强调“德”与“礼”,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强调德,是因为施行仁政民众就能减少怨恨;②强调礼,是因为礼会激发民众赞美国君,同时还会使民众自觉遵守规则且有羞耻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桓公问管仲说:“怎样才能做到治而不乱,明察是非而不受蒙蔽呢?”管仲回答说:“分清责任来安排官职,就可以做到治而不乱,明而不蔽了。”桓公说:“请问怎样才能使国家富裕起来?”管仲回答说:“努力耕种土地而合于农时,就一定能使国家富裕了。”桓公又问说:“我想要施行大仁大义,使天下人获利,怎么做才可以呢?”管仲回答说:“惩罚暴国,禁止恶行,使覆亡之国复存,斩绝之嗣得续,并赦免无辜的罪人,那就是大仁大义了。”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问题?”管仲回答说:“选取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桓公说:“攻取敌人的策略如何?”管仲回答说:“摧毁他们的设备,消散他们的积蓄,夺取他们的粮食,就没有什么坚固城池可守的了。”桓公说:“那么如何选取豪杰之士呢?”管仲回答说:“嘉奖并且以礼招待他,厚待而不欺骗他,那么天下的豪杰之士就来了。”桓公说:“收集天下的精材怎么办?”管仲回答说:“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不可在价钱上限其定数。”桓公说:“招请良工巧匠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出三倍的工钱,他们就不远千里而来。”桓公说:“我已经听明白关于胜敌的武器和攻取敌人的策略了,请问出兵袭击城邑时,举措预知先后,不失地利,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要花钱收买耳目,要了解敌国地图。”桓公说:“怎样才能保持野战必胜呢?”管仲回答说:“运用奇兵。”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用刑罚恐吓,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问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材料二: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