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巩固练习
展开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远古时期居民实现定居的根本原因是( )
A.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B.建筑技术的提高
C.采集技术的进步D.家畜饲养的出现
答案:A
解析:农业出现以后,人们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于是开始筑屋定居,故选A项。
2.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有44个。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蚕桑与丝织市镇”“陶瓷业市镇”“造纸业市镇”“纺织业市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分工日益明显,故选B项。
3.下面为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下列对该图认识正确的是( )
A.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城乡之间商品交换日益频繁
C.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只有城中才有商品交易的场所,题干材料未体现城乡之间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故B项错误;“道路四通八达”在题干图片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图片中衙、署在城市中心位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城市的经济功能不突出,仍以政治功能为主,故D项正确。
4.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
A.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B.坊市制度的废除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C
解析:市是商品交换的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与“市”的发展演变,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与城和市关系的发展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的废除是两宋时期城市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5.“镇”在唐朝以前多指边境军事据点,镇将主要管理军务。宋朝以后“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中国古代“镇”的职能演变主要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削弱
B.重农抑商政策放松
C.政府经济管理能力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以前“镇”的军事功能突出,宋朝以后镇的经济功能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由题干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削弱的结论,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地方。下列对两河流域的民居描述正确的是( )
A.建筑材料以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为主
B.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是巢居和穴居
C.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D.出现了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为两河流域民居的特征,B项是中国远古时期民居的两大类型,C项是中国古代民居的特征,D项是古罗马民居的特征,故A项正确。
7.世界各地的民居大多采用天然建筑材料,如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并在房间内壁上涂抹泥土。这一做法是为了( )
A.顺应自然,保护环境
B.防晒保温
C.降低建房的成本
D.突出等级观念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这种房屋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故选B项。
8.右图是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完全继承古希腊建筑的风格
B.为了缓解人口剧增而出现
C.在3世纪广为流行
D.解决了古罗马贵族的需求
答案:B
解析:古罗马建筑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图片反映的是古罗马的集体住宅,其出现是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故B项正确;这一住宅形态的出现是在3世纪,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故C、D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城郊兴起了为数不少的草市。草市这一名称初见于东晋南朝,是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具有时间性,是定期集市。位于东京郊区的草市渐渐发展为城外厢,成为郊区的经济中心,起着中心市场的作用。真宗时东京郊区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业的发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这些草市上,批发业、零售业都很繁盛,有的特别繁盛之处已和市区别无二致。
——摘编自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当时号称村市、草市、墟、会、市、镇等。到了明朝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中流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特别是在十七世纪前后约两百多年间(从十六世纪后半期到十八世纪前半期),发展得最为迅速。从明清两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镇人口增长的情况,有自数百家、数千家以至万家者。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附城草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成为城郊的中心市场;位于交通要道;商业繁荣;突破时间限制。
(2)原因:宋元时期草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的促进。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 000—5 000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摘编自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城市、法律与资本主义起源之关系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东京,是北宋的都城和最大的商业城市……在这里,街市首次作为中国都城中的一种主要存在,并发育成为一种机能多样、形态丰富、相当成熟的城市功能要素,在根本上影响到城市整体,导致了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蜕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坊市在时空上的束缚,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增加。如果把城墙作为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性质的形象代表的话,那么街市就是中国古代城市……趋于近代化的典型标志。
——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
材料三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起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朝城市街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以后中国城市发展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参考答案:(1)特点: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2)影响:导致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态、制度及性质作用上的蜕变;商业突破了传统坊市在时空上的束缚(坊市制度解体,晓市、夜市出现),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的经济职能空前加强;使中国古代城市趋于近代化。
(3)原因: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没有结合在一起;受战乱影响;农耕经济的制约;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和商业官办的遏制;封建制度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2017年6月15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静海区纪庄子进行考古发掘的首批遗迹遗物出土,包括陶釜、陶瓮、铁锄、铁铲等残片。考古专家根据这些遗物和出土层位分析,该遗址为战国时期的村落遗址。这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特色以及村落布局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据此可知( )
A.静海区最早于战国时期形成村落
B.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的历史资料
C.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证明和拓展
D.实物资料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不能说明静海区最早于战国时期形成村落,故A项错误;可信的历史资料除实物资料外,还有被证实的文献资料等,故B项错误;实物资料能够反映真实的历史,但不能反映历史全貌,故D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对静海区纪庄子的考古发掘证实该地区战国时期就有了村落,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对历史的证明和拓展,故C项正确。
2.下面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
C.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可知明清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集市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集市是农村地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这说明明清时期农民和市场的联系不断增强,A项正确;长途贸易与题干图表无关,排除B项;题干图表体现出当时北方地区集市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北方经济发展并未陷入停滞,排除C项;北方的集市密度不及南方,排除D项。
3.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面为唐朝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 )
A.打破坊市界限
B.规范城市布局
C.重视教化百姓
D.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靖安里”“明义里”“崇教里”“安远坊”,可知对“里”“坊”的命名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和谐的期待和寄托,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故选C项。
4.奇平卡姆登镇是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中古时期前后奇平卡姆登镇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古时期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A
解析:中古时期英国的贸易小镇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福建民居——土楼的结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体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等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 )
A.利于邻里和睦
B.突出皇权至上
C.体现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体现高低尊卑、主次分明”“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长幼有序”,可知土楼的结构特点与建筑布局体现了宗法思想,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两宋的城市中,由商贸、制造业、娱乐和服务业所孕育出来的新城市文明,凌驾于传统的行政功能之上,为中国传统城市文明在性质、内容和空间格局上添加了新的内容。有了新发展的两宋城市文明自然地引致新的城乡关系。汉唐的行政型城市是对周边的农业地区具有服务机能的中地。在两宋的商业社会中,城市与农村的分别变得明显:包括了不同的生活节奏、内涵、方式,以及不同的人的素质和追求。两宋城市亦相对较为独立:富有者不一定是农村地主,贫贱者亦多与农村土地脱离关系;而城市的繁华主要建基于国内外贸易,就算是工业生产,也不以地区市场为主要营销目标。由于这些独立性或与传统地域的脱离,在市民阶层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成为心理和实际的必要。
——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两宋时期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城市由依附于政治向顺应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
论述: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商业街区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宋朝的市突破了原先的时空限制,城市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宋朝城市与农村的分别变得明显,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城乡关系;市民阶层兴起,并出现共同的心理诉求。总之,城市的发展对宋朝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 126
74
1 583
陕西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 270
71
1 959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堂检测,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