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学习任务单)第1页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学习任务单)第2页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9 说“木叶”(学习任务单)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优秀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优秀学案,共8页。

    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的①②空缺处。
    [答案] ①疏朗空阔 ②暗示性
    (一)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
    2.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词。
    3.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答案] ①微黄 ②干燥、不湿润 ③疏朗、飘零之意 ④繁密绿色 ⑤饱含水分 ⑥春夏之交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5.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二) 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6.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7.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作铺垫。
    8.第2段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9.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10.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答案] 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11.“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句中的“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是说“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上却不同:“木”一般是于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高木”比“高树”更显空阔。
    12.“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试分析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使用的是拟人手法,“躲”字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义,或者说是字面上的相对固定的意义,一般称之为“言内义”。而所谓“暗示意义”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潜在意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称之为“言外义”,它能构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13.“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课文注释中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
    ②“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
    任务活动Ⅱ 综合探究
    1.本文以精细的美学触觉,给我们辨析了诗歌史上使人钟爱的“木叶”形象,旁征博引而又细致入微,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研究方法。但也有人对作者这种“咬文嚼字”的欣赏方法不以为然。你认为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本文是鉴赏法的一种,有它的长处。对于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应该重视“咬文嚼字”。作者运用翔实的例证,有条不紊地层层推进,如抽丝剥茧一般,带领读者寻幽探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示例二)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2.“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板桥”这个词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意,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请你试作分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虽然“木”与“板”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深刻含义,但是在运用中“板桥”就是木板桥,却比“木桥”更有诗味儿,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诗人一般用“板桥”来诠释“木桥”。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诗句脍炙人口,极受称赞。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诗人用板桥而不用木桥,是因为板桥常给人以一种回忆而又亲切的感觉,木桥常给人以一种冰冷无情的感觉,如果换成“木桥”就索然无味了。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也是如此。“木桥”太过乏味,“板桥”则意境深远,格调高雅。诗歌语言的情韵义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而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在诗里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原有的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意更加丰富饱满。
    任务驱动三 读写一体 融会贯通提能力
    妙用古诗词,为文更添彩
    [文本特色]
    在《说“木叶”》一文中,作者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通过精要的比较、分析,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阐述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作者不仅深谙诗歌的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名句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令人读之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
    [技法点拨]
    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1.用于题记,凸显主旨
    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挈全文,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小草的精神》的题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点评] 引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歌颂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既照应了题目,也领起了下文,真是一举两得。
    2.用于开头,夺人耳目
    一篇文章,若能一开篇就引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古诗名句,往往会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又见枝头吐新芽》的开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万物期待的春天,充满希望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我们充满着期待。这一年,是中国人自豪的一年……
    [点评] 开篇妙引诗句,营造气氛,之后点明春天来临,希望升起。这样的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富有意蕴。
    3.穿插文中,提升品位
    如果你的文章不能像太阳那样熠熠生辉,就让它像月亮一样光彩照人;如果不能拥有月亮的光彩,那么,就要留住几颗星星,把文章点亮。从某个角度来说,这里的“太阳”“月亮”“星星”,指的就是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写作文,在文中精心穿插几个名句,定能够提升文章的品位。如作文《收藏友谊》的中间部分:
    友谊能带给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不舍约定……
    友谊能带给你“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慰藉……
    友谊能带给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
    [点评] 引用名句点明了友谊的可贵,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凸显了作者的才情,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4.充当论据,支撑观点
    在议论文中,还可以引用蕴涵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心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磨炼》中的文段:“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但,若是有人等不及雪化,又会如何?项羽别姬,有的是豪情,有的是情义。他是堂堂七尺男儿,为何不能忍辱负重,面对挫折,重新来过?“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正是因为无法面对失败,畏惧失败,项羽才会落得四面楚歌,才会那样无颜而死。
    [点评] 这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成长需要磨炼”这一观点,说服力极强。
    5.置于结尾,升华主题
    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母爱,三月的阳光》一文的结尾:我笑了,终于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平凡,于是那轮小小的太阳又升起在我的心田。也就此明白,爱妈妈,我可以做到的就是珍惜。细细一品,那杯浓浓的奶茶真的好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孟郊《游子吟》中的句子,因其深情地讴歌了母爱的伟大而广受传诵。以它收尾,升华了主题。
    [迁移运用]
    请以“寂寞”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注意引用古诗词名句。(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相关名句]
    1.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马丁·海德格尔
    2.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
    3.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化成最简单的形式。——梭罗
    4.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5.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
    6.我只知道在这个杂乱的世纪能走尽长街,去伫立在一间面包店里等面包出炉的那一刹那,是一件幸福的事。——张晓风
    [课内速记]
    诗人学者一肩挑的林庚
    林庚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才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诗,是他的生命。
    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
    林庚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
    [历史延伸]
    李白的选择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地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士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现实关照]
    在瓦尔登湖上诗意地栖居
    在瓦尔登湖,梭罗真正回归到生命的本质,他重新认识自己,从容地面对生活,卸却了一切繁华绮丽,返璞归真,回到一种最为简单、朴素、纯净的原生状态中。不得不佩服梭罗的勇敢,他甘愿放弃优越而富足的城市生活,追求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亲手搭建小木屋,亲自耕耘,播种、种植作物,自给自足地生活,在澄静的瓦尔登湖,滤净自己思想的杂质,使生命变得更为深邃、纯净和美好。通过他的《瓦尔登湖》,能够领悟到他对生命意义最深刻的思考,透过他的文字深深体悟出“最高贵的心灵,是最能知足自满的”。没错,因为“最高贵的心,有着最高贵的满足”。
    原题呈现:
    请结合自己的感受与经历,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②不得抄袭。
    诗意地生活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①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②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②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②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③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④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篇《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谧、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⑤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上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足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次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束缚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⑥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⑦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⑧
    ①题记切题迅速。
    ②三句古诗为全文设置了诗意的背景。
    ③从古到今,文意转变,一个反问句引人思考。
    ④连用反问句,语势渐强。
    ⑤从平实琐屑的生活画面中,挖掘出了诗意的情感内涵。
    ⑥对“诗意”有了更深的理解。
    ⑦这也是一种“诗意”。
    ⑧水到渠成,回扣中心。
    [点评] 本文开篇匠心独运,用穆罕默德的哲理名言和三位名人的三句精彩诗词开篇,有下笔引人之效,令人一见钟情。紧扣现实巧开掘,文章没有停留于对古人生活的回忆与赞美上,继而用“手捧辞书”“水湿衣襟”“博客传情”三个诗意的画面进行诠释,并回扣中心,结构完整。
    任务驱动四 群文品鉴 文化传承固根本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完成了《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岁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意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素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也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品鉴] 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创作,诗意新颖,语言浅显而含意深邃;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风骨和学者的胸襟、追求完美地统一在林先生身上。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落叶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诗 句
    赏 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