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既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直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光环,或是其他耀眼的金钱、地位,也许会晃了我们。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雀巢,李代桃缰,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1. 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宜(yì)B. 菌子(jūn)C. 附着(zhá)D. 弥久(mí)
    2. 语段中使用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俯拾既是B. 抽丝剥茧C. 鸠占雀巢D. 李代桃缰
    3. 对语段中划线句子的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立”改为“独立”。B. “制约”改为“牵制”。
    C. “光环”和“金钱、地位”调换。D. 划线句结尾加“的眼”。
    4.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
    B.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世说新语》,中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D. 《水浒传》中,武松是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的是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因此从为兄报仇开始,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上反抗的道路。
    5. 下面的情景,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景】王明同学在参加完区运动会后的文化课考试中,因为文化课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刘伟同学想安慰、鼓励他,就对他说:
    A. 不是你考得不好,是这题出得太难,和你没有任何关系。
    B. 你看连我都没考好,你考这些分也可以了,别那么不知足。
    C. 胜败乃兵家常事,重新开始,争取下次运动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D. 一时的输赢说明不了什么,打起精神,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
    6.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 ④①③⑥②⑤B. ②⑤⑥①④③
    C. ⑥④①③②⑤D. ③⑤②⑥④①
    7. 按课文原文填空
    文学作品里常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表达情感。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王维在《使至塞上》中“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内心孤寂飘零之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水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木兰诗》中“⑦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衬托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二、阅读(45分)
    (一)(9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各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缤纷: (2)延: (3)规: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0. 你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二)(9分)
    阅读《器官移植路漫漫》,回答各题。
    ①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个非常了不起的医生,名叫扁鹊。他曾经剖开两个病人的胸膛,换心后,再把刀口缝合。
    ②这个故事,就写在古书《列子》上面。不管故事是真是假,它表明古人就有一种愿望:要是人体器官出了毛病,能换上健康的器官,病不就好了吗!古往今来,不少人都在这样想,少数人却在认认真真地做。直到今天,愿望终于实现了,这就是——器官移植!
    ③从18世纪开始,就有一些科学家在动物身上,不间断地进行着器官移植实验。其中,最着迷的要数卡里和古索利。他们在1902年—1912年这10年里,用猫做实验,把心、肺、肝、肾、胃、肠、脾、卵巢等器官,一个个地从一只猫身上移接到另一些猫的身上,甚至连猫腿也卸下来,装在别的猫身上,他们几乎把猫身上的东西都搬了个家。在这些实验中最使两位科学家振奋的是有一只猫居然在肾移植之后,活了21天!
    ④1936年,俄国医生伏罗诺夫从一个因脑炎而死的人身上,取出肾脏,接到一个尿毒症病人的腹内。尽管这个病人术后只活了2天,但毕竟是人体器官移植的第一次。在这之后,器官移植手术陆陆续续地在增多。但换了器官之后,病人能够长期活下去的却很少。
    ⑤1954年,一位名叫茂莱的美国医生,给一对双胞胎姐妹做肾移植手术,竟取得了成功。那位双肾已失掉工作能力的女孩,完全依靠她孪生姐姐给她的一个肾脏活了下来。这位医生由此领悟到一件事:人体里一定有种东西,非常不欢迎从不相干人身上搬进来的“新客人”,这种东西使人体发生“排斥反应”,(后来研究发现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同种异型抗原)是这种反应竭力阻挠移植的成功(孪生兄弟或姐妹之间就不存在这种反应)。于是,茂莱先后把放射线和压制排斥反应的药物硫唑嘌呤用在病人身上。这一来,病人的排斥反应就减弱或消失了,搬进来的新客人(移植的肾)也就能比较安稳地居住下去。
    ⑥第一种成功移植的器官是肾。肾脏移植成功之后,肝和心脏移植相继取得成功。此后,胰腺、肺、小肠、脾等器官的移植也跟了上来,移植医学顿时热闹起来。
    11. 文章标题中的“路漫漫”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12. 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在这些实验中最使两位科学家振奋的是有一只猫居然在肾移植之后,活了21天!( )( )
    13. 写出第⑤段中加点词语“客人”在文中的含义。(客人是为了交际或事务的目的来探访的人)
    14.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什么?怎样解决这样的排斥反应?
    (三)(15分)
    阅读《向17岁半的先生道歉》,回答各题。
    向17岁半的先生道歉
    ①完全昏了头,那天晚上,他在那个偌大的琳琅满目的超市里转来转去,拿了几件极其廉价的物品后,鬼使神差地,他将一只价格略微贵一些的剃须刀塞进了袖子中……
    ②他才17岁半,读到高中,家里实在没有钱供他继续念书了,想念书,就得自己去赚学费。
    ③他跟着同乡来到城市,一头扎进尘土满天、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他干得很卖力,觉得楼每高一层,离自己的梦想就进了一步。原本就有些消瘦的身板,耗得几乎瘦成了一根竹竿,心里却是充满了喜悦。可是,在年快临近的时候,却要不回来自己辛苦大半年为数不多的血汗钱。
    ④他年少的心,承受了梦想被彻底粉碎的绝望。终于没有忍住,他站在那里,背过身去,眼泪很没出息地落了下来。怨恨就在那些眼泪中无声地流淌着,一点点塞满了他的心。心好像要炸开了,想发泄,想做些什么……
    ⑤他擦了把眼泪,把同乡拉扯着进了离工地不远的大超市。大半年的时间,他连一次都没有去过。那时候他想,等拿到钱,一定进去给爹和娘买点东西带回去……想着,他的眼泪又来了。
    ⑥琳琅满目的商品慢慢牵住了他的视线,他看到了许多甚至叫不出名字的东西,它们那么光鲜诱人,就那样摆在面前,似乎唾手可得。那些衣着同样光鲜的城里人随手挑拣着,他却不敢碰它们,怕弄坏了,因为不敢,他心里更加地恨,恨这个世界的不公。
    ⑦他拿了一瓶两块五毛钱的二锅头,两块钱一大袋的膨化食品,还有两个打折后不足两元的面包,然后他跟着同乡朝门口移动,袖子里,塞着那只沉甸甸的剃须刀。他想,他要把它带回去送给爹,爹还没见过这么好的剃须刀呢。这是城市欠他的,他也用这样的方式,来对待骗了他的城里人。
    ⑧终于挨到了付款台前,他的心忽然开始狂跳起来,藏在袖子里的小东西忽然变得格外沉重。他掩饰着,却觉得脸在出火……
    ⑨收款的女孩看起来比他大不了几岁,笑容和蔼,小眼睛,看着格外亲切。女孩收款,找钱,然后将东西仔细装进袋子中,说,请走好。他松了口气,趁人不注意,他迅速将袖子中藏的剃须刀放进了袋里,朝着那个收款台正对的出口走去。
    ⑩他只迈出一只脚,报警器就刺耳地响了起来。他愣住了,他压根儿就不知道也不会想到,看似管理疏忽的超市,竟然还有这样的装置。他能感觉到周围人的眼神都朝这边投了过来,而不远处,保安也正迅速朝着他走过来。他站在那里,看着保安的逼近,完全傻掉了。
    ⑪就在保安到达他身边之前的一刻,那个女孩,那个收款的女孩竟突然地挡在了他面前,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大声说:“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我不小心把一件没有刷过的商品丢进了您的购物袋里了,请您原谅。先生,实在对不起……”她连声地道着歉。他更加傻了,一连串的事情让这个不足17岁半的农村少年,根本无法应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他只是那样呆呆地站着,任由那个女孩拿过他手里的袋子,一脸歉意地跟保安解释着,然后带着他走出人群。
    ⑫他,像个木头人一样,机械地呆滞地跟随着。心都好像不再跳了。
    ⑬回到收款处,女孩在台子上将袋子打开,拿出那个剃须刀,放到一边,好像真的是她不小心放进去的一样。然后她又重新将他的袋子整理好,递给他,“先生,刚才真的对不起了。”他慌乱得说不出话来,压根儿不敢抬头看她。她跟他道歉,还叫他先生。他来到这个城市大半年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对他。而她,他相信她是故意这样做的,她是为了他。
    ⑭“酒要是买给自己的,就少喝点,你还小呢,碰到事,要朝宽处想……”女孩叮嘱道。心,忽然就是说不出的酸,说不出的委屈,又有说不出的感动。他依旧低着头不敢看她,一把抓过袋子,几乎是奔跑着逃了出去,一直跑出灯火辉煌的超市,急急穿过马路,眼泪爬满了一张脸。再也忍不住,他将手里的东西丢出去,蹲在地上放声大哭。
    ⑮半年后,他回到了学校。三年后,他考上了大学。他一边打工一边读书,这样的生活里,也有过许多委屈,可他一直咬牙坚持着,他始终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地对待着他的人生。他知道,那样的错误,他今生不会再犯。因为他一直记得,17岁半的时候,一个女孩为了掩盖他的过错,尊敬地叫他“先生”,给予他昂贵的道歉。他便是在那一刻开始,长大成人。
    15. 梳理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了赚学费进城打工→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冲动偷拿剃须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选文第⑫段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他,像个木头人一样,机械地呆滞地跟随着,心都好像不再跳了。
    17. 联系文章分析⑭段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他依旧低着头不敢看她,一把抓过袋子,几乎是奔跑着逃了出去,一直跑出灯火辉煌的超市,急急穿过马路,……
    18. 请分别说说文中第④段和第⑭段中他流眼泪的原因。
    19. 为什么收款女孩给予他道歉是“昂贵”的?
    (四)(12分)
    阅读议论文《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回答问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另外还有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20.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1)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 )
    (2)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 )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
    22. 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23. 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 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 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三、作文(50分)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命题作文
    24. 按要求写作。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梳理过往,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呢?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在答题卡上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材料作文
    25. 给材料作文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汉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那年,武陵的少数民族发动叛乱,马援主动请求带兵出战,并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遂带兵出征,同年病死在军中。是“马革裹尸”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则材料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些道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应主动承担应尽的责任;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价值……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相关试卷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初级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校中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句子默写,课内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