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景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计25小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从而减小生态足迹
C. 建立沙滩保护区、K值强度的捕捞量等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D. 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种生物的生态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生态承载力会在平均值附近波动。
【详解】A、餐厨垃圾分类、回收与利用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B正确;
C、建立沙滩保护区有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持续K值强度的捕捞量会降低生态承载力,C错误;
D、培育农作物良种、建设生态农业等措施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
故选C。
2. 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特征之一
B.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C. 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高,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详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特征之一,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即两者呈负相关,B错误;
C、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丰富度越高,则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C正确;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的10%~20%的能量
B. 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了第二营养级
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详解】A、10%~20%是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A错误;
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绿色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从而使能量和碳元素进入了生物群落,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D错误。
故选C。
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B. 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
C. 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1. 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能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但不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如硝化细菌是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的,A错误;
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位分解者,B错误;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分解者能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残骸以及动物的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因而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包括细菌,D错误。
故选C。
5.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B. 我国南方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只体现了系统整体性的原理
C. 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D. 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详解】A、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A正确;
B、我国南方水地区的“桑基鱼塘”模式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及物质循环再生等多种原理,B错误;
C、在林业工程建设时要考虑整体性原理,将生态和经济结合起来,防止“前面造林,后面砍林”,C正确;
D、我国农民实施的“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正确。
故选B。
6. 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故A错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B错误;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故C正确;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只有鹰和蛇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 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8条
C.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都在图示食物网中
D. 在最长食物链中蛇属于第五营养级、五级消费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详解】A、蛇被鹰吃,存在捕食关系,蛇和鹰都吃鼠、食虫鸟,存在竞争关系;食虫鸟吃食虫昆虫,存在捕食关系,食虫鸟和食虫昆虫都吃植食昆虫,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图中共有8条食物链,分别为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草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B正确;
C、图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错误;
D、植物→食草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为最长的食物链,蛇属于第五营养级、四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B。
8. 下列哪项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 )
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
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A. ①②B. ①②③
C. ②③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属于生态经济,①正确;
生态经济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②正确;
生态经济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③正确;
生态经济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④错误.
故选B
9. 生态工程可以帮助我们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B. 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平衡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生态工程依据的基本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各自为对方提供物质,A正确;
B、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B正确;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为农作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要适应环境,且生物的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是( )
A. 城市亮灯工程选择夜行生物不敏感的特定波长的光
B. 在洱海鼓励游客用面包等饲喂海鸥,为城市风光增色
C 对城市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进行分区规划和建设
D. 对生态失衡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详解】A、城市亮灯工程选择夜行生物不敏感的特定波长的光,保护了夜行性动物,符合物种多样性原理,A正确;
B、鼓励游客用面包投喂海鸥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错误;
C、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对生态失衡的地区进行生态修复,符合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B. 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
C. 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D.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A正确;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见,生态系统稳态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实现的,B正确;
C、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12. 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
A. 北极冻原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
C. 池塘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调节能力就小;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详解】热带雨林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丰富的热量和季节分配均匀而又充足的水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营养结构复杂.因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抵抗力稳定性最强。故选D。
13.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A、B、C、D、E、F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A代表甲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
B. 图中E可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的能量
C. 由营养级乙流向丙的传递效率可用表示
D. 在食物链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A是甲的同化量,B是乙的同化量,C是丙的同化量,D是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E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详解】A、A是甲的同化量,即甲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总能量,A正确;
B、E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正确;
C、由营养级乙流向丙的传递效率用 表示,C错误;
D、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甲为树,乙为虫,D正确。
故选C。
14. 图是生态工程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 引入蛆蛹、食用菌可使原来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
C. 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和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畜、禽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蛆蛹属于分解者,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
【详解】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以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料,可增加经济效益,A正确;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充分利用了分解者分解残渣的物质,变废为宝,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B正确;
C、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了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流动效率,C错误;
D、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的动物多具有树栖和挖洞的特点
B. 海洋生态系统为最大的生态系统
C. 我国草原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鼠害、虫害
D. 我国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是森林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1、荒漠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极度干旱地区;②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2)群落特点: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①分布在半干旱地区;②分布在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2)群落特点: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抗抵干旱;②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1)环境特点: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2)群落特点: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3)生物与环境的适应:①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②植物:阳生植物多居上层,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呈深绿色。
【详解】A、草原上的动物大多具有挖洞或者快速奔跑的特点,而森林动物大多树栖或攀援生活,A错误;
B、生物圈为最大的生态系统,B错误;
C、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因此我国草原退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鼠害、虫害,C正确;
D、我国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是湿地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 分解者就是细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 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也可以作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A正确;
B、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还有一些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细菌不都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分解者也都不一定是微生物,例如腐生生活的动物也是分解者,C错误;
D、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如硝化细菌),也可以作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分解者(如腐生的细菌),D正确。
故选C。
17.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 适时灌溉与定时饲喂
B. 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C. 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 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其信息类型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详解】A、适时灌溉和定时饲喂属于生物对营养物质方面的需求,不属于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方面的运用,A错误;
B、性引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生产中常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此实例属于对化学信息的利用,B正确;
CD、光照属于物理信息的一种,故C、D两项均属于对物理信息的利用,C、D正确。
故选A。
18.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阔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阳光B. 土壤C. 温度D. 水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
【详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因为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造成的。故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温带阔叶林、高山草甸等。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9. 下列有关农业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
B. 立体养殖技术利用了动物的不同习性
C. 桑园中种植大豆是一种间种技术
D. 退耕还林利用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A、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是人类食物生产系统的两大支柱,A正确;
B、充分利用动物的不同习性,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饲养的做法,属于农业生态工程的立体养殖技术,B正确;
C、南方很多地区在桑园中种植大豆运用了间种技术,C正确;
D、退耕还林使物种种类变多,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利用了物种多样性原理,D错误。
故选D。
20. 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A. 森林生态系统B. 农田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D. 海洋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据此解答。
【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A错误;
B、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此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代替,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方,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C错误;
D、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海洋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点睛】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是解题关键。
21. 属于我们学习过的人类生存面临的问题之一的是
A. 粮食问题B. 如何克隆人
C. 培养转基因植物D. 培养转基因动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针对当今世界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联合国多次主持召开了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倡导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资源与环境,以维持全球生态平衡。
【详解】A、由于世界人口过速增长,粮食短缺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A正确;
BCD、克隆人、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只是处于研究或实验阶段,还不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BCD错误。
故选A。
22. 如图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则下列有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的影响夜蛾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日照时数
B. 当日照时数相同时,温度越低,则夜蛾的滞育率也越高
C. 温度20℃时,日照时数越长,则滞育率越低
D. 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12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约为80%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图为三维坐标曲线图,由图知,温度为30℃时,应看最左边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为12小时,滞育率最高为80%;温度为20℃时,应看中间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同样为12小时,滞育率为100%;由此分析可得,夜蛾蛹发生滞育是日照长短和温度的综合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因素还有湿度等。
【详解】A、由图中坐标可以看出,影响夜蛾滞育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日照时数,A正确;
B、比较三种不同温度下的坐标图可以看出,温度越低,夜蛾的滞育率也越高,B正确;
C、由图中坐标可知,当温度20℃时,随日照时数增加,滞育率先降低后又增加,C 错误;
D、从左侧曲线可看出,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12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约为80%,D正确。
故选C。
23. 十九大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响应这一号召,2017年洞庭湖环境保护行动全面展开:全境砍伐欧美黑杨、拆除外湖砂石场、拆除湖洲内的钢制矮围、清退外湖珍珠养殖场、沟渠塘坝清齡增蓄等.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欧美黑杨引进后,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B. 湖洲钢制矮围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长
C. 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将有利于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
D. 长期在洞庭湖进行珍珠养殖会导致水体Na、K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水华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A、欧美黑杨根系发达、生长快且适应性强,被引入洞庭湖区成林后造成该湖区湿地的植被群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洞庭湖区鸟类大量减少,这表明外来物种入侵会降低生物多样性,A正确;
B、湖洲钢制矮围,阻碍了洞庭湖鱼类的洄游,严重影响洞庭湖鱼类的正常繁殖,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增长,B正确;
C、沟渠塘坝清淤增蓄、拆除外湖砂石场,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进而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C正确;
D、水华是由于N、P等元素含量增多引起的,D错误。
故选D。
24. 农民设计“稻田养鱼”的生态经济模式,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可使水稻增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B. 该稻田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C. 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稻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 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是为了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农民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25. 我国古代农民采取间作(指高矮不同的作物间行种植)、“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等措施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间作有利于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
B. 间作有利于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 农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的依据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主要取决它自身结构特点,即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间作能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A正确;间作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正确;农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看田选种,看种种田”的依据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二、解答题(本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26. 图1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
Ⅰ、请根据图1回答第(1)(2)(3)题: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________(生态系统成分),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除了以上生物群落外,还必须有________(成分)。
(3)人工湿地可以净化生活污水,但对污水排放量要加以控制,其生态学依据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
Ⅱ、请根据图2回答第(4)(5)题
(4)图2所示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利用和物质的________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5)请写出图2所示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垂直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自我调节能力
(4) ①. 多级 ②. 循环 ③. 低 ④. 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5)农作物→农畜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湿地中黑藻绿藻等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等属于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该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小问1详解】
芦苇、绿藻、黑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它们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生物群落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就是指分层现象,植物分层现象能够充分利用光照等环境资源。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它们能充分的利用光能,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上生物群落包括了黑藻绿藻等生产者,浮游动物等的消费者,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控制污水排放量,不能超过它的承受能力。
【小问4详解】
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
【小问5详解】
食物链是以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图2所示食物链为农作物→农畜。
27. 稻田养鱼(草鱼和杂食鱼类)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养鱼的稻田一般可增加水稻产量5%-10%,一方面鱼的活动减少了________的生长,增加水稻对水肥的利用。另一方面鱼食用大量的田间________,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此外,鱼排出的粪便可以加快________的速度,促进水稻的生长。
(2)在闷热的天气中,稻田中的鱼最容易在________(上午、下午、傍晚、上半夜、凌晨)时出现因缺氧而全部浮头,应及时换水,改善水质。
(3)在秧苗期,养鱼稻田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实验开始第二个月后(稻苗生长旺盛期),检测发现实验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等不足。
【答案】27. ①. 杂草 ②. 害虫 ③. 微生物繁殖
28. 傍晚 29. 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使浮游动物减少,浮游植物数量增多
30. ①. 阳光 ②. 肥料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另外生物之间存在种间竞争、捕食等关系;光照及矿质元素均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小问1详解】
鱼会吃杂草和害虫,减少了杂草的生长,增加水稻对水肥的利用;另一方面鱼食用大量的田间害虫减少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鱼排出的粪便可以加快微生物繁殖的速度,可以将鱼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利用。
【小问2详解】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在闷热的天气中,温度升高,压强减小,溶氧量下降,往往出现在傍晚;
【小问3详解】
因为鱼对浮游动物的捕食,使浮游动物减少,浮游植物数量增多。
【小问4详解】
稻苗生长旺盛期,稻苗比浮游植物高,浮游植物获得的阳光减少,同时稻苗与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关系,使浮游植物获得的肥料减少。施肥对浮游植物增加不明显,说明此时浮游植物的生长不是肥料限制引起的。
28. 西部大开发必须注意改善和保护西部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和生物与有机环境两大类,其中无机环境包括___
A. 阳光、温度、水、动物等
B. 大气、水、土壤、植物等
C. 温度、水、地形、微生物等
D. 阳光、温度、水、土壤等
(2)当生态系统平衡时,它能通过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正常功能.________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就越高.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答案】28. D 29. ①. 负反馈 ②. 越强 ③. 抵抗力 ④. 迅速丧失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小问1详解】
A、动物属于生物成分,A错误;
B、植物属于生物成分,B错误;
C、微生物属于生物成分,C错误;
D、阳光、温度、水、土壤等属于无机环境,D正确。
故选D。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迅速下降,生态系统被破坏。
29. 从细胞到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着稳态调节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水平的稳态调节主要与________(只考虑动物细胞结构)有关,理由是________。
(2)动物个体稳态调节机制是________;而植物个体稳态的调节主要靠________。
(3)种群水平的稳态主要体现在种群数量的稳定;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________附近上下波动。
(4)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性是因其具有________(至少填出两点)的特征。从细胞到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着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29. ①. 细胞核 ②.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0. 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②. 激素调节
31. K值(或环境容纳量)
32. ①. 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②. 负反馈
【解析】
【分析】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
【小问1详解】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从动物细胞结构考虑,细胞水平的稳态调节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小问2详解】
动物个体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植物没有神经和免疫系统,因此主要依靠激素调节维持个体稳态。
【小问3详解】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在一个资源空间有限的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相对稳定,并在K值(或环境容纳量)附近上下波动。
【小问4详解】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性是因其具有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特征。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从细胞到生态系统都普遍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制。
30.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自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__性。
(3)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________。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________。
(5)我市许多景区水域都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晦暗,透明度减小,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__生物。
(6)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__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②草食鱼类可以________,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
【答案】(1)无机盐浓度 (2)抵抗力稳定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5) ①. 污染水体(或环境) ②. 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6) ①. 竞争 ②. 捕食藻类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浮游藻类数量的相对值随着海水中无机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
分析图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入水口附近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浓度都较高,而出水口处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说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小问1详解】
图1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其中浮游藻类数量的相对值随着海水中无机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
【小问2详解】
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入水口附近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浓度都较高,而出水口处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说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小问3详解】
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因此绿潮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
【小问4详解】
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进而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
【小问5详解】
向湖水中投放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会导致污染水体,而且还可能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生物。
【小问6详解】
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形成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也可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生物试题docx、生物答题卡pdf、1_生物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A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A卷,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 2,A 7,氨基, 核苷酸 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东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B)卷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东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B)卷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东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B卷生物试题pdf、山西省运城市景胜学校东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B卷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