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县直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县直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共5分)
舟楫千里,尽览千年。河南洛阳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后,一度成为热门打卡地。国内博物馆最大尺寸的浮雕作品——《天工开物·国运泱泱》,首次亮相的“运河一号”——明清双桅运河古船,精美得让人震hàn。在“城与运”沉浸体验区yù内,游客dēng上船,身临其境,仿佛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如今,洛阳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重要切入点,走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和城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jí chánB.jí shànC.yī chánD.yī shà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3分)
震hàn( )区yù( )dēng( )上
2.古诗文默写。(8分)
诗词中有最美的风景,有不尽的深情。读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①_________,②_________”,我们可以欣赏桃花林绚丽的景色;读《子衿》中的“③_________,④_________”,我们仿佛看到独自徘徊于城头的痴情女子的身影;读《关雎》中的“⑤_________,⑥_________”,我们可以体会到那种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⑦_________,⑧_________”,我们可以体悟“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真情。
3.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请你结合《经典常谈》中对下列古籍的阐述,挑选一本古籍推荐大家深入阅读,并说明原因。
《诗经》《战国策》《汉书》
(2)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老旦”是京剧旦行的一种人物表现形式,主要扮演年长的妇女形象。在京剧艺术发展史中,老旦作为独立行当的出现、形成到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京剧艺术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①终于形成了独立的行当
②老旦一角多是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
③而且早期的京剧中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
④比老生、青衣、花脸等行当都晚
⑤但通过前辈演员的精心创造、悉心揣摩、不断完善
A.①②⑤③④B.①④③②⑤C.④③②⑤①D.④②③⑤①
5.学校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共9分)
(1)下面是小文收集的三则新闻标题,请你简要分析这三则新闻标题的共同特点。(3分)
材料:多一份低碳 少一份“霾”怨
垃圾分类一小步 低碳生活一大步
厕所“小”改造 低碳“大”提升
(2)右图为学校准备张贴在校园宣传栏的一张有关低碳生活的海报,你觉得这幅海报设计得很巧妙,请你向同学们介绍该海报设计的巧妙之处。(注:叶子的左半部分为灰色,右半部分为绿色。)(3分)
(3)学校志愿者来到某公园发放科普废旧电池危害的宣传单时,看见一位叔叔正把几节旧电池扔到草坪上,你赶忙上前劝阻。请你结合宣传单中的部分文字对其进行规劝。要求语言得体,内容恰当。(3分)
电池的主要成分为锰、汞、锌等重金属,被遗弃的废旧电池腐烂后,其重金属成分会随渗液溢出,造成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4分)
地菜记
舒飞廉
①大年初二,我姐姐、我、我妹妹,三家人乘坐1561次火车,由武汉到南宁探视住在我弟弟家的父母。祖孙三代十余口人在弟弟的新居聚会,这令父母既忙碌又兴奋,母亲跳五行健身操给我们看,父亲钻研二胡,已经拉得有模有样了。
②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在湖北的故乡过年。腊月腊,正月正,天寒地冻,风雪之中,频密的鞭炮与祝福馨香带来浓厚的年味。吃过了大鱼与大肉之后,大家的兴趣转向了田埂上的野菜,地菜当然是首选。有时候,大年初一的午后,姐姐和妹妹都会不顾初一不能动刀剪、不能干农活的规矩,穿着过年的新衣服,提着提篓,提篓里放着小镰刀,去野外挖地菜。还远未到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地步,田园里,去年的积雪都还未消融,在麦苗与油菜的缝隙里找到一棵一棵的地菜,将一点一点的喜悦汇聚起来,总得花小半天的工夫。往一桌的年菜里加上一盘麻油炒地菜的愿景是如此强烈,能够将穿得花花绿绿的小丫头们引出来,羊群一般,放到春风多厉的田野上。
③我们所说的“地菜”,其实就是荠菜。王磐编《野菜谱》,提到荠菜有好几种,他的介绍是:“春月采之,生熟皆可食。”配上他自作的谣曲:“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今年才出土眼中,挑菜人来不停手。而今狼藉已不堪,安得花开三月三?”地菜大概就是在腊月的霜雪里“出土眼”的,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
④立春雨水之后,田野很快就会变得百草丰茂、千花万卉,如此繁多的植物,为什么单单将“地”这样皇天后土般朴实而有力量的名字赋予荠菜呢?以我的猜想,大概是因为它是冬去春回、岁月更新之后,除越冬作物之外,田园里出现的第一种菜蔬,所谓一阳来复,这生命的“阳气”就包含在它纤弱的外形与清韧的滋味里。乡下人将之加入饺子、春卷、春盘这些春天的食物里,恐怕也是为此。等到“花开三月三”,寒食节来到,抽出细薹(tái)、开出细密白花的老地菜已不堪食用,但还是会被母亲们由田头地脑里扯一把回来,煮毛壳子鸡蛋给孩子们吃。地菜也好,鸡蛋也好,都在象征着生命的“阳气”与“热力”。
⑤民谚又讲:三月三,荠菜胜灵丹。《本草纲目》说地菜明目宜胃。问题是,又好吃又有用的地菜,为什么没有与白菜、萝卜、菠菜等一道,列入菜园种植的时序,而一直被列入“野菜谱”呢?我觉得这可能与王磐讲的“荠菜儿,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关。太多的种子,聚集在地菜伞状的花序上,被风吹入田畴与陂塘,生长出来年正月密密麻麻的地菜,乡下的丫头们再勤快,也不过是“采之一二遗八九”,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粪壤呢?
⑥是的,风吹着地菜花的种子,吹到哪里,地菜就在哪里生长。以我的猜想,第一粒地菜的种子,多半是远在四五千年的文明社会之前,被东亚的季风,由中亚的草原上吹来的,陪伴着它的,是形成黄土高原的亘古风尘——随后,繁衍生发的更多的地菜种子,被季风吹往中国的东南西北,地图上地菜分布的路径,大概就是季风吹拂的路线。
⑦季风在南方的山岭前停下了脚步,任由热带的中国发挥出另外一番风土,这也许就是我姐姐在她居住的地方找不到地菜的原因吧。看来风的脚步,还是不如火车,它花了千万年,也还没有将细羽般的地菜的种子吹入南国,而我们日夜之间,就由北方的冰雪地来到了温暖的南方。我弟弟一家人,他们开枝散叶,马上也会将南宁变成他们的新家乡。晚上酒席间,我对父亲讲,他与母亲大半辈子都生活在故乡的村庄,我们兄弟姐妹,辗转到这个国家的东西南北,等到他的孙子一辈,恐怕就会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了。到时候,不知道他们能否遇到拉二胡、跳五行健身操的人,除旧布新的辰光,他们是否也会想念麻油炒地菜、地菜煮饺子?
6.“关键词”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这些“关键词”可以涉及文中的事、物、情等。请仿照示例,将下面的关键词表格补充完整。(4分)
7.请你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问题。(4分)
(1)十来片嫩嫩的叶子披成两三层,在寒风里簇拥在一起,与菠菜和白菜比起来,它就是一个愧对白富美的灰姑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如此强大的存在感的地菜,又何必与白菜、萝卜去争粪壤呢?(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8.联系全文,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9.语文老师将这篇《地菜记》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外阅读推荐篇目,请你根据第一单元的提示语和目录,说说老师这样安排的合理性。(4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2分)
文本一
宫灯的前世今生
①宫灯又称宫廷花灯,主要是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②宫灯始于汉代,盛于隋唐,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外,宫灯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皇家的富贵和奢华。正统的宫灯造型有四角、六角、八角,各面画屏上一般绘有龙风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喜庆图案。
③说起宫灯,不得不提1968年在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汉代鎏金铜灯,在造型上比较独特,属于人物形宫灯,宫女跪坐持灯的形象是汉代宫女生活的真实写照。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优美,面目端庄清雅。
④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正月十五,洛阳城陈设百戏,遍布宫灯,全城灯火辉煌,半月不息。隋唐以后,每逢元宵节,家家宝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
⑤随着历史的变迁,宫灯制作技术逐渐流传至民间,在此基础上,宫灯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⑥虽然“中华第一灯”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但宫灯发展最辉煌的阶段是明清时期。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了装饰宫殿,他召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来制作灯具。这一举动虽然有点奢靡,但也大大推动了宫灯工艺的发展。
⑦到了清代,宫灯的工艺变得更加精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门设立了“灯库”,专司宫灯的制造和修理,每盏宫灯都配有精美装饰。与此同时,在皇宫外也出现了文盛斋、华美斋等灯铺。这一时期,仿古宫灯由于珍贵而成为皇帝赏赐王公大臣的物品。《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灯数对。”
⑧宫灯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从历史中走来,并逐步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⑨传统宫灯多采用燃蜡的方式照明,外面的灯罩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现代宫灯则经常与现代照明方式相结合,虽然不需要防风,却可以达到柔和灯光的效果,营造出颇具中国风的“朦胧美”。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
文本二
①长信宫灯的造型十分优美。全器为宫女跪坐双手持灯状。宫女身穿广袖长袍,腰间束带,头梳髻,略向前倾,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左臂伸向右方,左手紧握灯座底部的圆形座柄;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的顶部。人执灯,灯映人,人灯合一。
②长信宫灯的结构非常精巧。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合拢时呈圆柱形。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两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动。盘心有一蜡扦,可插蜡烛。灯盘有一平出的方形銎柄。銎柄可安装木柄,用来转动灯盘。灯座分为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上部形似豆座,直接插入灯盘底部;下部形如豆盘,盘口与灯座的上部相扣。
③长信宫灯的设计极为科学。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以及灯罩、灯盘、灯座六部分分别铸造后装配而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可以拆卸,便于移动和清洗。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能够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照射方向和照明亮度。宫女体内中空,左手执灯,右衣袖似在挡风,实为吸收烟臭(tái,由烟凝集成的黑灰)的虹管。点灯后,烟炱通过其右臂形成的虹管进入体腔内,可以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
④长信宫灯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水平,堪称“中华第一灯”。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隋朝以后,宫灯制作技术逐渐流传至民间,这一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B.明成祖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制作灯具,清朝专门设立“灯库”以及皇宫外灯铺的出现,从侧面说明了宫灯发展最辉煌的阶段是明清时期。
C.文本一第⑦段引用《清朝野史大观》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清代宫灯的工艺更加精美。
D.文本一中加点的限制性词语“主要”“一般”“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E.文本二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长信宫灯灯盘底部凹槽的宽度和深度。
11.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4分)
12.文本一第③段和文本二均提到“中华第一灯”,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是岁三月朔①,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隐溪②乘小肩舆③,余与立恭徒步。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傍有盘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④。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⑤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⑥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节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释】①朔:旧历的初一。②隐溪:人名。下文“立恭”也为人名。③肩舆:轿子。④森布蒙密:形容树荫浓密。⑤葩(pā):花。⑥平衍:平坦。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光下澈”中的“澈”是穿透的意思,侧面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B.“犬牙差互”中的“犬牙”是指像狗的牙齿那样,形象地写出了溪流岸势交错不齐的样子。
C.“悄怆幽邃”中的“悄怆”是寂静空旷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周围环境之静谧。
D.“遂造焉”中的“遂”是于是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及友人见到茅屋随兴而往的兴致。
14.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5.结合甲文段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3分)
16.甲、乙两文段所写景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结合两文段内容进行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7~18题。(共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7.诗歌颔联中“蒸”和“撼”两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18.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四、作文(50分)
19.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从建筑艺术、民间手工艺、特产、美食四个方面选择一个具体的民俗载体(如灯笼、月饼等)写一篇作文。要求以该载体为线索,调动与之相关的回忆,用一件事或多件事来表达情思。
(2)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前途命运也引发了我们许多思考。请结合以上民俗载体,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文,讲述一下未来的民俗生活是什么样的。
要求:①从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作答,题目自拟。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600字左右。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诊断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1.(1)A(2分)
(2)撼 域 登(每空1分,共3分)
2.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挑兮达兮 ④在城阙兮 ⑤求之不得 ⑥寤寐思服 ⑦无为在歧路 ⑧儿女共沾巾(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共8分)
3.(1)[示例一]我选《诗经》。《经典常谈》介绍了《诗经》的来源、构成与特色、发展历程,经过之前的学习,我了解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国人诗歌启蒙之作,因此深入阅读《诗经》,不仅可以欣赏其语言美,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还可以了解先秦人们的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
[示例二]我选《战国策》。《经典常谈》介绍了《战国策》的时代背景、政治观、后世评价等。《战国策》是一部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深入阅读《战国策》,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纵横家的政治策略和主张,深刻体会到该书“智谋细、虚实间、文辞妙”的特点。
[示例三]我选《汉书》。《经典常谈》介绍了《汉书》的作者、内容、编排体制、后世评价等。《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地位颇高,影响深远,深入阅读《汉书》,可以了解其开创的断代史体制、完善的书志体和相关的史实,也可以学习其高超的叙事写人艺术。(任选一本古籍进行介绍,“原因”言之成理即可。4分)
(2)①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本义。②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③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的故事,感受历史名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能结合名著内容阐述阅读意义,答出两条即可。4分)
4.C(3分)
5.(1)[示例一]三则新闻标题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则通过“多”与“少”的对比,突出低碳生活与雾霾的关系;第二则通过“一小步”与“一大步”的对比,突出垃圾分类对低碳生活的影响;第三则通过“小”与“大”的对比,突出厕所改造对低碳生活的影响。
[示例二]三则标题都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第一则采用谐音和对偶,突出低碳生活与雾霾的关系;第二、三则新闻标题通过对偶,分别突出了垃圾分类、厕所改造对低碳生活的影响。(意思对即可。答出共同特点1分,作简单分析2分,共3分)
(2)[示例]同学们,该海报的整体背景是一片树叶,树叶分成了两半。左边的一半叶片是灰色的,上面是一辆小汽车;右边的一半叶片是生机勃勃的绿色,上面是一辆自行车。该海报中的树叶左右两侧对比鲜明,清晰地传达出对绿色出行的倡导。(意思对即可。3分)
(3)[示例]叔叔,你好,废旧电池不能随便乱扔,乱扔的话对环境危害非常大。电池中的重金属成分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日积月累,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电池使用完之后,要放到专门的回收处。平时购买电池,最好选择可以充电的电池,可重复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多注意保护环境,地球家园才会更美丽。
(符合交际情境,1分;劝说合理、内容准确、表达清晰,2分。共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共14分)
6.(1)过年(1分)
(2)乡情(或:民俗、故乡)(1分)
(3)[示例]文章围绕乡情展开(或:文章写了正月摘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文章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留恋)(2分)
7.(1)运用拟人和比喻(或:对比)的修辞手法,用“簇拥”“灰姑娘”等词语,写出荠菜外形的纤弱,表达作者对荠菜的怜爱。(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共2分)
(2)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反问句形式阐发观点,更加突出表现了荠菜广泛播种自己。生命力顽强、所在地域广阔的特点。(意思对即可。2分)
8.写出作者对后代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还能否记得故乡、能否记得祖辈的猜测,(1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传统习俗淡去的伤感,以及对现存的美好传统能否延续的担忧。(1分)(共2分)
9.本文以地菜为对象,写了老家正月摘地菜、吃地菜的习俗,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画卷”。(1分)本单元重在展现各地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习俗,(1分)阅读《社戏》《灯笼》等文章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的深情眷恋,(1分)此文同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1分)
(共4分)
(二)(共12分)
10.AC(一项2分,共4分)
11.文本一整体上是按照逻辑顺序对宫灯艺术进行介绍的,(1分)先介绍了什么是宫灯,(1分)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宫灯的发展演变史进行介绍,并对宫灯的功能、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着重进行了介绍。(2分)(共4分)
12.文本一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宫灯的发展演变,中间提及了宫灯造型,而“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是宫灯发展、演变过程中人物形宫灯的一个代表,因此侧重于介绍其造型;(2分)
文本二的写作目的是说明为什么长信宫灯堪称“中华第一灯”,因此侧重于从造型、结构、设计三个方面详细说明原因。(2分)(共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共11分)
13.C(2分)
14.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经历就离开了。(意思对即可。2分)
15.由“乐”变“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听到水声,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感到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
(答出由“乐”变“凄”并解释说明。3分)
16.①自然环境都很优美:甲文段中有“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乙文段中有“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等。②都没有喧嚣,很安静:甲文段中有“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乙文段中有“坐久,闻鸡犬声”。(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课外文言文译文】
【乙】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隐溪乘坐轿子,我和立恭步行。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蹚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有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荫掩映,十分茂密。当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鸟儿的叫声各不相同。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
(二)(共4分)
17.“蒸”“撼”两个词语锤炼精妙,富有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气象,以及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意思对即可。2分)
18.诗人以写洞庭湖为发端,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巧妙过渡,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意思对即可。2分)
四、作文(50分)
19.参考2022年河南省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定。关键
词理由
地菜
全文内容都围绕“地菜”展开
(1)_________
用眼前的过年引出回忆,用儿时的过年叙写关于荠菜的往事,又用眼前的过年阐发关于亲情乡情的感慨
(2)_________
(3)_________
单元提示语
本单元目录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县直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诊断试卷八年级语文(人教版)答案,共5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区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