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67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7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74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7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78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80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82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87202/0-171249070383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人称代词我,第二人称代词你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指示代词这,无定指代词有的人,疑问代词谁,连词表并列关系又,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六类。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目前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往往融合到翻译题和断句题中隐性考查。在文言虚词中,“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最常见、最常用的。
学案46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其推断方法
复习目标:1.梳理并总结六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一、六类虚词系统归纳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这些人
注意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谓语动词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和“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撞”与“破”,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和“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④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⑥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此
连词,表假设关系,假使,如果
连词,表假设关系,即使
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③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 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⑤生乎吾前(《师说》)( )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⑦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⑧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
介词,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凭借
注意(1)“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如“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嬉戏莫相忘”中的“相”就是偏指“我(刘兰芝)”。(2)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如:“请京,使居之。”“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三岁为妇,靡室劳矣(《氓》)( )③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④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 )⑤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尔其无忘乃父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⑧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⑩伏惟启阿母(《孔雀东南飞并序》)( )
范围副词,全都、一概
语气副词,祈使语气,一定
指代副词,代指“我”
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①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⑦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
助词,句末语气词,不译
助词,表要发议论等,不译
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相当于“于之”或“于是”)、盍(相当于“何不”)、曷(同“盍”,相当于“何不”)、叵(“不可”的合音)等。
教材题点链接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①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②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 )③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④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 )⑤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解牛》)( )
二、掌握文言虚词推断的五种方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表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师说》)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动动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哪些起标志作用。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① ),曰:“若国有妖乎(② )?”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③ )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④ )。”一虏对曰:“此则(⑤ )妖也,虽然(⑥ ),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⑦ ),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⑧ )。”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⑨ ),贵其言也(⑩ )。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
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吗
参考译文 武王战胜殷商后,抓到两个俘虏,问他们说:“你们国家有怪异的事吗?”一个俘虏回答说:“我们国家有怪异的事,白天出现星星,天上降下血雨,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怪异之事。”另一个俘虏回答说:“这诚然是怪异之事,即使这样,但还算不上大的怪异。我们国家特大的怪异是儿子不顺从父亲,弟弟不服从兄长,君主的命令不能实行,这才算最大的怪异之事呢。”武王急忙离开座席,向他行再拜之礼。这不是认为俘虏尊贵,而是认为他的言论可贵。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动动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用对称分析法。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⑤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⑥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成语)( )
“以”“而”同义,连词,不译
“因”“乘”同义,副词,趁着
“矣”“思”同义,语气词
“乎”“哉”同义,语气词,表感叹语气
“比”“如”同义,均为动词,像
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分句中的“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第三个分句中的“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第三个分句中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不表示实在意义。
动动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用语法分析法。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① )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② )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③ )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其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④ )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⑤ )有学之贫贱,比于(⑥ )无学之富贵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诘难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学贯古今,文武双全,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重视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金、玉经过琢磨,就比未经冶炼的矿、璞更美;一截木头、一块石头,总是比经过雕刻的要丑陋。但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就胜过尚未琢磨过的金、玉呢?所以,不能拿有学问的人的贫贱,去和没有学问的人的富贵相比。”
4.位置推断法同一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其”的用法:“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指项庄)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用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吾其(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用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
动动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可根据位置推断。 夫(① )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② )作者未始不欲其(③ )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④ )民捍患兴利,其(⑤ ) 遗迹往往而在。使其(⑥ )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偃虹堤记》)
处于句首,发语词,不译
处于句首,发语词,不译
参考译文 事情不怕干不成,就怕容易败坏。建造者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后人常常疏于保护,使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智慧的人,为了百姓清除祸患,兴办有利的事,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如果后人都像建造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可以受到它们的恩惠,天下哪还会丢掉有利的事物呢?这也是滕子京忧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5.句意推断法理解句意是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动动手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看看哪些是通过句意推断出来的。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① )往,至则洒然(② )忘其归。觞而(③ )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④ )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⑤ )明;返思向之(⑥ )汩汩荣辱之(⑦ )场,日与(⑧ )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节选自苏舜钦《沧浪亭记》)
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
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
参考译文 我常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洒脱地忘记了回去。(有时)举起酒杯放声歌唱,(有时)坐着仰天长啸,人迹罕至,只与鱼鸟同乐。形体得到了休息,心灵得到了净化,看到的、听到的没有邪恶,那么人生的道理也就明白了;回过头来想想以前动荡不安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阻隔,不是太庸俗了吗!
对点训练1.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
参考译文 我们郡县凭借诗歌闻名于天下,到嘉靖年间达到顶峰;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最;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先生既身负才华,有了盛名,然而秉执刚劲的节操,多受他人抵触。因此从虞部郎开始被贬谪辅佐黄州,逐渐升迁为南司勋部郎,就又被贬谪去辅佐开州,遇赦酌情调迁婺州。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被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自己的为官的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当时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大概先生的诗歌的精巧,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比起那些诗人谁早谁迟,只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微领会了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3题。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节选自《东坡志林·秦废封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始皇既并天下 既: (2)理固当然固: (3)非人之私智独见也也: (4)所谓不失时者所谓: (5)而学士大夫多非之非: (6)然卒王韩信卒: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2)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参考答案(1)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2)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5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技巧与方法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EFG,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6理解概括文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角度2比对人物,角度5比对关系,答案D,比对分析,先生的爱国精神,忠义之气,依附他物获取的声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5文言文阅读任务3熟知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特点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点一判断句,题点二被动句,题点三省略句,题点四倒装句,题点五固定句式,我同徐公比谁美,您不是三闾大夫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