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卷AB卷(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第三单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卷(A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卷(A卷),共13页。
第三单元(A卷)【满分:120分】一、积累与应用(35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雎鸠(jū jiū) 逑(qiú) 窈窕(yǎo tiǎo) 荇(xìn)B.寤寐(wù mèi) 芼(mào) 蒹葭(jiān jiā) 湄(méi)C.溯洄(shuò huí) 跻(jī) 参差(cēn cī) 坻(chí)D.琴瑟(qín sè) 涘(yǐ) 伊人(yī) 晞(xī)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石青糁之B.渔人甚异之 斗折蛇行C.阡陌交通 诎右臂支船D.凄神寒骨 其岸势犬牙差互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字共三十有四C.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石青糁之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窈窕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左右芼之(挑选)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散文家,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记”。C.“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源自《桃花源记》。文中的“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7.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做出的分析或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记述旅途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记录风土人情等。B.柳宗元、苏轼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C.柳宗元、苏轼仕途都比较坎坷,都有被贬的经历,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D.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8.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能以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B.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为宫室、器皿、人物 不足为外人道也D.若听茶声然 并怡然自乐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B.柳宗元,字君实,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因柳宗元祖籍河东,故称“柳河东”。D.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游历山水,寄托情怀,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1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傅雷家书》一书中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周到,遭到困难不气馁,获得大奖不骄傲。B.《儒林外史》中既有对儒林丑恶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和杜少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在车站食堂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保尔窥见了人性的黑暗与世道的艰难,庆幸的是,还有零星的光亮温暖着少年保尔的心灵。D.《简·爱》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坚强、朴实、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12.选出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了雎鸠鸟不停地鸣叫,运用了“兴”的手法。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了男子因思念心仪的女子而觉得悠闲而满足。C.《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D.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爱而不得的忧伤。1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14.理解性默写。(9分)(1)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写桃花源中人满足于桃花源的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二、综合性学习(4分)小郡参加了班级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有任务需要完成。15.在活动中,他得知“唱古诗”时可以选择一些情感基调相合的现成曲谱配乐,于是他整理出了以下搭配。请你帮他参考一下,选出不合适的一项( )(2分)A.用伤感沉郁的歌曲搭配杜甫的《春望》。B.用轻灵可爱的儿歌搭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C.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王维的《使至塞上》。D.用舒缓的山民小调搭配陶渊明的《饮酒(其五)》。16.小郡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订了古诗欣赏集,内容分别为“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编好后,他想选择你的一幅画作为封面,作为画作作者,请从画面内容及意境方面谈谈这幅画最适合做哪一类诗集的封面。(2分)我认为更适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选自《虞初新志・核工记》,有删改)[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17.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A.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B.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C.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D.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2)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20.本文和《核舟记》相比有何异同?(3分)(二)文言文阅读(12分)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峡,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2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从”,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怡然不动,傲尔远逝。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2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4分)[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6分)游洞庭山记陶望龄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扬帆行,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顾反诮①之曰:“此堞②面耳!‘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岂欺予哉?”登缥缈峰之日,日色甚薄,烟霭罩空。峰首既高绝,诸山伏匿其下,风花云叶,复覆护③之。于是四望迷谬④,三州遁藏,浩弥之势,得所附益。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仰而视,白云如冰裂。日光从罅处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僧澄源曰:“登山之径不一,从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于寺而登。罡风横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⑤,攀石据地,仅而得留。至顶,蹲岩间,引脰⑥窃望,便缩避。以其游之艰,不可辄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竞相引而下。[注]①诮:讥讽。②堞:同“碟”,碟子。③覆护:覆盖。④迷谬:迷惑谬误,迷茫而产生错觉。⑤武:脚步。⑥引脰:伸长脖子。2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粗字的意思。(2分)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2)故是日炊于寺而登。27.本文和《小石潭记》都写到了作者游览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文中的心理变化。(2分)四、作文(50分)28.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位置,有时体现一个人的荣辱与尊卑;位置,有时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作为。即使处在相同的位置,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请以“位置”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写自己,可写他人;可写历史,可写现实,也可写未来。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荇xìng。C项;溯sù。D项,诶sì。故选B。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C项,“交通”在句中为交错相通的意思,是古今异义的词,没有词类活用;诎,弯曲,无词类活用。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奇妙/零数、余数。B项,是/雕刻。C项,一端/正。D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内容。故选D。4.答案:D解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跻:(路)高而陡。故选D。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故选C。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A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B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项,“落英”指落花,古今词义没有变化。故选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从表中“情感”一栏可以看出,《记承天寺夜游》文,虽然也流露出作者被贬的“落寞悲凉”,但是作者却能随缘自适,自我排遣,旷达而闲适。D项“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表述有误。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可”的意思是“大约”;“日光下澈”中“澈”的意思是“穿透”。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用,拿/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做,这里指雕刻/向。D项,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的样子”。故选D。10.答案:B解析: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11.答案:D解析:D.有误,《简·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故选D。12.答案:B解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现的是对意中人爱而不得的忧伤。B.有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D.有误,句意: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应划分为:四面/竹树环合。故选D。14.答案:(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不足为外人道也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C项不合适,《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因此,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此诗不合适。16.答案:送别诗;画内岸边有小舟,一人乘船离去,几人在岸上送别,符合古人常于岸边送别的情形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画面主体是一人在小船上,岸边有几人在向他挥手,为其送行,因而符合送别诗的情景。17.答案:(1)上下、大约、左右;(2)具有;(3)背着;(4)①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门里面有一个和尚,在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故选D。19.答案:(1)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息,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2)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凭几,靠着茶几;形,情形,样子;若,像;渐寤然,快睡醒的样子。(2)句重点词:晦,昏暗;半规,半圆形;杂,夹杂。20.答案:同:①都以事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和事;②都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③主体部分都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④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⑤都在客观描述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异:说明对象和主题不同: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解析: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清清楚楚,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城顶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负责打更的士兵,拿着鼓槌在敲,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在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我)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息,祥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央杂着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D项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由此推知其中的“从”是“跟随”的意思。故选D。22.答案:(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下,向下;见,看见;尤,格外。(2)句重点词: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项,“‘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说法有误。作者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他孤戚悲凉的心情。D项,“‘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说法有误。结合“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故选B。24.答案: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评析:[示例一]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示例二]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示例三]部分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也应是不写尽。(或: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也应是不游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并分析鉴赏课文的能力。第一问,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小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链接材料表明了游记写作及游览应“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第二问,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无论是否赞同或部分赞同,都应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古人(写的)游记,把美妙的景色写尽,不如不写尽(美妙的景色)为更好;游览尽美妙的境界,不如不游览得尽兴为更高明。原因是写尽游尽,早已经对境界况味感到索然无味,不写尽不游尽,就显得余下的兴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就是不写尽美妙的景色;潭边不久坐一段,就属于不游览尽美妙的境界。25.答案:①害怕,畏惧;②平坦,平缓;③拉着解析:26.答案:(1)日光的影子像几亩地大的圆镜,像百十个棋子一样分布在湖面上。(2)因此这天(我们)在小湖寺烧火做饭,(吃了饭)然后登山。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若,好像;数,表约数,几;置,放置,这里指分布。(2)句重点词:是,这;炊,烧火做饭。27.答案:本文写作者望太湖心里“惮”,至湖中见诸山四环“意更安稳”,登上缥缈峰“渺然彷徨”,然后“叹”。《小石潭记》写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看见水清鱼游而“乐”,后来因环境过于凄清而感到“凄神寒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心理变化的能力。本文根据“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可知,作者望太湖心里“惮”;根据“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可知,作者至湖中见诸山四环“意更安稳”;根据“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可知,作者登上缥缈峰“渺然彷徨”,然后“叹”。《小石潭记》中,“隔篁竹”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引起作者内心之“乐”;接着作者和清潭中自由自在的游鱼产生共鸣,从自然界中得到了慰藉;最后作者坐潭上,环顾四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参考译文《游洞庭山记》从胥口远望太湖,(我们)对它的广阔感到非常恐惧。扬帆而行,不一会儿,就抵达湖口中央,许多座山从四周环绕着它,好像进入了残破的营垒之中。目光有了凭靠,心情更加安定下来,环顾四周讥讽它说:“这只不过是碟子面罢了!‘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这首诗)难道是欺骗我吗?”登上缥缈峰的那天,日光十分微弱,烟雾笼罩天空。峰顶极高,各山都低伏隐藏到它的脚下,那随风摇摆的花朵和云锦似的树叶又覆盖着它。在这时四下眺望就感到迷茫而产生错觉,三个州郡都隐藏不见,浩荡弥漫的气势,又得到进一步壮大。茫然彷徨,不知道是天地在湖海之中,还是湖海在天地之间。我于是感叹道:“大自然或许认为前面的景象不足以壮大我的观瞻,而变幻出如此景象吧?”抬头仰望,天上的白云好像冰裂开一样。太阳从它的缝隙里漏下来,湖水映衬着它,日光的影子像几亩地大的圆镜,像百十个棋子一样分布在湖面上。澄源和尚说:“登山的路径不一,从西面小湖寺上山的路平缓。”因此这天(我们)在小湖寺烧火做饭,(吃了饭)然后登山。高处强劲的风吹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每每把脚放稳站住,才敢再移动脚步,攀住石崖双脚抓地,才能停留。到了山顶,蹲在石岩之间,伸长脖子探望,就立即缩回躲避。因为行走艰难,不想马上离开,我们又相互鼓励着稍微停留一会儿,可是也不行,最后相互拉着下山了。28.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关键词是“位置”。写作时,首先,要紧扣话题,多角度地探求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拓思路。尽量提炼出多个中心论点,然后按“平中求奇”“陈中求新”“同中求异”“正中求反”等原则,选取最擅长的角度作文。然后,行文时要选用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立意要新颖。如可以横向延伸,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有关“位置”的深刻思想;可以纵向挖掘,逐层拓展有关“位置”的丰富内涵;还可以变换视角,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让它们抒发有关“位置”的喜怒哀乐。标题作者/朝代游历地点创作背景情感《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小石潭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从“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承天寺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既有赏月的闲适,也有被贬的落寞悲凉方法疑难字词方法联结释义课内迁移法长五分许高可二黍许(1)许:_____________城巅具层楼各具情态(2)具:_____________成语关联法负卷帙踉跄行负荆请罪(3)负:_____________查阅字典法有客凭几假寐①(动词)靠着。②盛;大。③(介词)凭借。(4)凭:_____________(写序号)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成语推断]“顾反诮之日”中的“顾”,可以根据成语“义无反顾”中的“顾”推断为“回头看”的意思。颇惮其广①___________[课内迁移]“而诸山四环之”中的“环”,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环”,可以理解为“围”的意思。从西小湖寺上者夷②___________[联系语境]“攀石据地”中的“据”字,联系前文写山风很大,要站稳才敢迈步,可以推断为“按着”的意思。竞相引而下③___________
第三单元(A卷)【满分:120分】一、积累与应用(35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雎鸠(jū jiū) 逑(qiú) 窈窕(yǎo tiǎo) 荇(xìn)B.寤寐(wù mèi) 芼(mào) 蒹葭(jiān jiā) 湄(méi)C.溯洄(shuò huí) 跻(jī) 参差(cēn cī) 坻(chí)D.琴瑟(qín sè) 涘(yǐ) 伊人(yī) 晞(xī)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石青糁之B.渔人甚异之 斗折蛇行C.阡陌交通 诎右臂支船D.凄神寒骨 其岸势犬牙差互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字共三十有四C.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石青糁之4.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窈窕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 左右芼之(挑选)B.君子好逑(配偶) 寤寐求之(日日夜夜)C.白露未晞(干) 在水之涘(水边)D.蒹葭采采(采摘) 道阻且跻(高)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是东晋诗人、散文家,是中国古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发表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记”。C.“世外桃源”这一成语源自《桃花源记》。文中的“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芳草鲜美,落英缤纷7.下面是某同学根据以下知识卡片做出的分析或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大多是记述旅途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记录风土人情等。B.柳宗元、苏轼均有散文名篇传世,他们与韩愈、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C.柳宗元、苏轼仕途都比较坎坷,都有被贬的经历,以上两篇文章都是在被贬期间写的。D.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都会写寄情于山水的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8.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A.①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②水尤(格外)清冽B.①潭中鱼可(可以)百许头 ②日光下澈(清澈),影布石上C.①斗折蛇(像蛇那样)行 ②其岸势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D.①凄神寒(使……寒冷)骨 ②悄怆幽邃(深)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能以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B.启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C.为宫室、器皿、人物 不足为外人道也D.若听茶声然 并怡然自乐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B.柳宗元,字君实,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因柳宗元祖籍河东,故称“柳河东”。D.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游历山水,寄托情怀,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11.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傅雷家书》一书中傅雷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周到,遭到困难不气馁,获得大奖不骄傲。B.《儒林外史》中既有对儒林丑恶的揭露和讽刺,也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王冕和杜少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在车站食堂这个微缩的小社会里,保尔窥见了人性的黑暗与世道的艰难,庆幸的是,还有零星的光亮温暖着少年保尔的心灵。D.《简·爱》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坚强、朴实、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12.选出下列对《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2分)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写了雎鸠鸟不停地鸣叫,运用了“兴”的手法。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描写了男子因思念心仪的女子而觉得悠闲而满足。C.《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D.这是一首歌咏爱情的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爱而不得的忧伤。1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四面竹树/环合14.理解性默写。(9分)(1)文中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写桃花源中人满足于桃花源的生活,不愿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二、综合性学习(4分)小郡参加了班级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现有任务需要完成。15.在活动中,他得知“唱古诗”时可以选择一些情感基调相合的现成曲谱配乐,于是他整理出了以下搭配。请你帮他参考一下,选出不合适的一项( )(2分)A.用伤感沉郁的歌曲搭配杜甫的《春望》。B.用轻灵可爱的儿歌搭配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C.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王维的《使至塞上》。D.用舒缓的山民小调搭配陶渊明的《饮酒(其五)》。16.小郡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订了古诗欣赏集,内容分别为“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编好后,他想选择你的一幅画作为封面,作为画作作者,请从画面内容及意境方面谈谈这幅画最适合做哪一类诗集的封面。(2分)我认为更适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3分)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选自《虞初新志・核工记》,有删改)[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17.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8.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2分)A.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B.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C.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D.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2)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20.本文和《核舟记》相比有何异同?(3分)(二)文言文阅读(12分)小石潭记柳宗元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峡,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21.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隔篁竹”中的“篁”,根据其偏旁是“从”,可推测其意与“竹”相关。B.“空游无所依”中的“依”,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依傍”。C.“不可知其源”中的“源”,以成语“源远流长”来印证,可知其意为“源头”。D.“隶而从者”中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怡然不动,傲尔远逝。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文中作者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B.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如“蒙络摇缀”一句,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树枝藤蔓的各种姿态。C.作者停留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D.本文写景善用比喻,“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巧妙而贴切。24.下面的链接材料表明了对游记写作及游览的一种观点,请简要概括。你是否赞同链接材料中画线部分对《小石潭记》的分析?请简要评析。(4分)[链接材料]古人游记,写尽妙景,不如不写尽为更佳;游尽妙境,不如不游尽为更高。盖写尽游尽,早已境味索然,不写尽不游尽,便见余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节选自清代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6分)游洞庭山记陶望龄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扬帆行,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顾反诮①之曰:“此堞②面耳!‘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岂欺予哉?”登缥缈峰之日,日色甚薄,烟霭罩空。峰首既高绝,诸山伏匿其下,风花云叶,复覆护③之。于是四望迷谬④,三州遁藏,浩弥之势,得所附益。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仰而视,白云如冰裂。日光从罅处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僧澄源曰:“登山之径不一,从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于寺而登。罡风横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⑤,攀石据地,仅而得留。至顶,蹲岩间,引脰⑥窃望,便缩避。以其游之艰,不可辄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竞相引而下。[注]①诮:讥讽。②堞:同“碟”,碟子。③覆护:覆盖。④迷谬:迷惑谬误,迷茫而产生错觉。⑤武:脚步。⑥引脰:伸长脖子。2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粗字的意思。(2分)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影若数亩大圆镜,百十棋置水面。(2)故是日炊于寺而登。27.本文和《小石潭记》都写到了作者游览时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文中的心理变化。(2分)四、作文(50分)28.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位置,有时体现一个人的荣辱与尊卑;位置,有时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作为。即使处在相同的位置,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请以“位置”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写自己,可写他人;可写历史,可写现实,也可写未来。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荇xìng。C项;溯sù。D项,诶sì。故选B。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C项,“交通”在句中为交错相通的意思,是古今异义的词,没有词类活用;诎,弯曲,无词类活用。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奇妙/零数、余数。B项,是/雕刻。C项,一端/正。D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内容。故选D。4.答案:D解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跻:(路)高而陡。故选D。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故选C。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A项,“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B项,“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D项,“落英”指落花,古今词义没有变化。故选D。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从表中“情感”一栏可以看出,《记承天寺夜游》文,虽然也流露出作者被贬的“落寞悲凉”,但是作者却能随缘自适,自我排遣,旷达而闲适。D项“都表达出他们无法自拔的落寞悲伤情绪”表述有误。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有误,“潭中鱼可百许头”中“可”的意思是“大约”;“日光下澈”中“澈”的意思是“穿透”。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项,用,拿/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做,这里指雕刻/向。D项,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的样子”。故选D。10.答案:B解析: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11.答案:D解析:D.有误,《简·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故选D。12.答案:B解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现的是对意中人爱而不得的忧伤。B.有误,故选B。13.答案:D解析:D.有误,句意: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应划分为:四面/竹树环合。故选D。14.答案:(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不足为外人道也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能力。C项不合适,《使至塞上》是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因此,用热情动感的舞曲搭配此诗不合适。16.答案:送别诗;画内岸边有小舟,一人乘船离去,几人在岸上送别,符合古人常于岸边送别的情形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画面主体是一人在小船上,岸边有几人在向他挥手,为其送行,因而符合送别诗的情景。17.答案:(1)上下、大约、左右;(2)具有;(3)背着;(4)①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门里面有一个和尚,在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根据句意可断句为: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故选D。19.答案:(1)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息,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2)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凭几,靠着茶几;形,情形,样子;若,像;渐寤然,快睡醒的样子。(2)句重点词:晦,昏暗;半规,半圆形;杂,夹杂。20.答案:同:①都以事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和事;②都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③主体部分都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④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⑤都在客观描述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异:说明对象和主题不同: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解析:参考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清清楚楚,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城顶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负责打更的士兵,拿着鼓槌在敲,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在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我)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息,祥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央杂着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唐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能力。D项有误。“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从”,可理解为“学习”,而“隶而从者”意思是跟着同去的人,由此推知其中的“从”是“跟随”的意思。故选D。22.答案:(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2)(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下,向下;见,看见;尤,格外。(2)句重点词:怡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联系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记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描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物。C项,“‘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他感觉闲适宁静”说法有误。作者坐潭上,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反映了他孤戚悲凉的心情。D项,“‘斗折蛇行’写岸势,‘犬牙差互’写溪身”说法有误。结合“潭西南而望……不可知其源”可知,“斗折蛇行”写溪身,“犬牙差互”写岸势。故选B。24.答案:概括:不写尽不游尽(或: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评析:[示例一]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就是不游尽。[示例二]不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应是不写尽。[示例三]部分赞同,遥望潭西南一段,所见之景极多,但作者只写了溪身和岸势(或:作者只写了潭西南方向之景,未写其他方向之景),这就是不写尽;潭上不久坐一段,只写了对环境的感受,未写内心的贬谪之愁,这也应是不写尽。(或:遥望潭西南一段,见溪流却不知其源,这应是不游尽;潭上不久坐一段,作者游了小石潭之后,即无心再游,这也应是不游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并分析鉴赏课文的能力。第一问,解答时,认真审读材料,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通过材料中“古人游记小便见余兴无穷”的内容可知,链接材料表明了游记写作及游览应“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第二问,解答时,围绕链接材料中“不写尽不游尽”的观点和“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便是不写尽妙景;潭上不久坐一段,便是不游尽妙境”的评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无论是否赞同或部分赞同,都应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链接材料]古人(写的)游记,把美妙的景色写尽,不如不写尽(美妙的景色)为更好;游览尽美妙的境界,不如不游览得尽兴为更高明。原因是写尽游尽,早已经对境界况味感到索然无味,不写尽不游尽,就显得余下的兴致无穷。篇中遥望潭西南一段,就是不写尽美妙的景色;潭边不久坐一段,就属于不游览尽美妙的境界。25.答案:①害怕,畏惧;②平坦,平缓;③拉着解析:26.答案:(1)日光的影子像几亩地大的圆镜,像百十个棋子一样分布在湖面上。(2)因此这天(我们)在小湖寺烧火做饭,(吃了饭)然后登山。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重点词:若,好像;数,表约数,几;置,放置,这里指分布。(2)句重点词:是,这;炊,烧火做饭。27.答案:本文写作者望太湖心里“惮”,至湖中见诸山四环“意更安稳”,登上缥缈峰“渺然彷徨”,然后“叹”。《小石潭记》写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看见水清鱼游而“乐”,后来因环境过于凄清而感到“凄神寒骨”。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心理变化的能力。本文根据“自胥口望太湖,颇惮其广”可知,作者望太湖心里“惮”;根据“少顷,抵中流,而诸山四环之,似入破垒中也。目得凭杖,意更安稳”可知,作者至湖中见诸山四环“意更安稳”;根据“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叹曰:‘夫造化者,将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观而为此耶?’”可知,作者登上缥缈峰“渺然彷徨”,然后“叹”。《小石潭记》中,“隔篁竹”听到“如鸣珮环”的水声引起作者内心之“乐”;接着作者和清潭中自由自在的游鱼产生共鸣,从自然界中得到了慰藉;最后作者坐潭上,环顾四周“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参考译文《游洞庭山记》从胥口远望太湖,(我们)对它的广阔感到非常恐惧。扬帆而行,不一会儿,就抵达湖口中央,许多座山从四周环绕着它,好像进入了残破的营垒之中。目光有了凭靠,心情更加安定下来,环顾四周讥讽它说:“这只不过是碟子面罢了!‘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这首诗)难道是欺骗我吗?”登上缥缈峰的那天,日光十分微弱,烟雾笼罩天空。峰顶极高,各山都低伏隐藏到它的脚下,那随风摇摆的花朵和云锦似的树叶又覆盖着它。在这时四下眺望就感到迷茫而产生错觉,三个州郡都隐藏不见,浩荡弥漫的气势,又得到进一步壮大。茫然彷徨,不知道是天地在湖海之中,还是湖海在天地之间。我于是感叹道:“大自然或许认为前面的景象不足以壮大我的观瞻,而变幻出如此景象吧?”抬头仰望,天上的白云好像冰裂开一样。太阳从它的缝隙里漏下来,湖水映衬着它,日光的影子像几亩地大的圆镜,像百十个棋子一样分布在湖面上。澄源和尚说:“登山的路径不一,从西面小湖寺上山的路平缓。”因此这天(我们)在小湖寺烧火做饭,(吃了饭)然后登山。高处强劲的风吹得人们东倒西歪,人们每每把脚放稳站住,才敢再移动脚步,攀住石崖双脚抓地,才能停留。到了山顶,蹲在石岩之间,伸长脖子探望,就立即缩回躲避。因为行走艰难,不想马上离开,我们又相互鼓励着稍微停留一会儿,可是也不行,最后相互拉着下山了。28.答案:略解析:【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关键词是“位置”。写作时,首先,要紧扣话题,多角度地探求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拓思路。尽量提炼出多个中心论点,然后按“平中求奇”“陈中求新”“同中求异”“正中求反”等原则,选取最擅长的角度作文。然后,行文时要选用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立意要新颖。如可以横向延伸,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有关“位置”的深刻思想;可以纵向挖掘,逐层拓展有关“位置”的丰富内涵;还可以变换视角,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让它们抒发有关“位置”的喜怒哀乐。标题作者/朝代游历地点创作背景情感《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小石潭写于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从“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北宋承天寺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既有赏月的闲适,也有被贬的落寞悲凉方法疑难字词方法联结释义课内迁移法长五分许高可二黍许(1)许:_____________城巅具层楼各具情态(2)具:_____________成语关联法负卷帙踉跄行负荆请罪(3)负:_____________查阅字典法有客凭几假寐①(动词)靠着。②盛;大。③(介词)凭借。(4)凭:_____________(写序号)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成语推断]“顾反诮之日”中的“顾”,可以根据成语“义无反顾”中的“顾”推断为“回头看”的意思。颇惮其广①___________[课内迁移]“而诸山四环之”中的“环”,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环”,可以理解为“围”的意思。从西小湖寺上者夷②___________[联系语境]“攀石据地”中的“据”字,联系前文写山风很大,要站稳才敢迈步,可以推断为“按着”的意思。竞相引而下③___________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