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AB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卷(A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部编版单元检测卷(A卷),共12页。
第四单元(A卷)【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面依次填入括号内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 )了事。……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 )性的意见。……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 )切,念,顺口,听,( )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A.lǜ sháo 垦 悦 B.shuài zhuó 恳悦C.lǜ zhuó 垦 兑 D.shuài sháo 恳 兑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A.修润 别扭 鞠躬尽粹 香气四溢 B.譬如 恳切 学而不厌 以身作责C.妥贴 朦胧 宽厚待人 心安理得 D.竹篾 饥饿 驿路梨花 忧国忧民3.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A.下课了,小俞不耻下问,跑到办公室去向老师请教问题。B.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C.小明和小强都很健谈,海阔天空,聊起来没个完。D.中小学生防溺水教育任重道远,有赖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面通力合作。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B.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D.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5.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奋斗者攻坚克难,笃行不怠。“北斗”全球组网、________九章________横空出世、“嫦娥”飞天揽月、“天和”筑梦天河________一项项不凡成就________激励我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________骨气、底气。A.《 》 —— , ,B.“ ” —— 。 、C.《 》 …… 。 ,D.“ ” …… , 、6.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选出加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2分)A.有仙则名 B.不蔓不枝 C.不蔓不枝 D.无丝竹之乱耳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B.“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C.“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D.在我国,不同的植物往往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莲花”象征隐逸,“牡丹”象征富贵。9.根据上下文内容,对文中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理解】因无人打理,青苔长满了阶石,一片翠绿;杂草爬上窗棂,满室葱青,显出了一片荒芜的景象。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理解】难以听到世俗的音乐,忘记处理官府的公文。因此,作者在陋室中感到身心舒畅。C.孔子云:何陋之有?【理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刘禹锡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是相符合的。10.下列对语段中加粗词词性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雷锋的偶像是黄继光,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一代人。雷锋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所做的那些小事,犹如萤火烛照,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如果遇到了困难,谁不想身边有个“活雷锋”呢?尤其是在今天,我们更要学习、宣扬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A.“在”是介词。 B.“了”“过”“的”都是动态助词。C.“我们”“谁”都是代词。 D.“呢”是语气助词。11.默写。(7分)☆《陋室铭》(1)刘禹锡《陋室铭》开头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文章主旨。(2)刘禹锡虽身在陋室,但“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交往的都是品性高雅的朋友。(3)《陋室铭》中,表明作者因远离了世俗的娱乐和烦琐的公务,而感到无比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陋室铭》中“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体现了安贫乐道的雅趣。☆《爱莲说》(1)予谓菊,___________。(2)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___________”两句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3)《爱莲说》中,周敦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不同流合污、不自我炫耀的心性。二、综合性学习(9分)学完本课,某校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近叶圣陶”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12.为了传承叶圣陶办报的编辑理念,同学们准备制作一张“走近叶圣陶”手抄报,你准备设计哪几个栏目?(3分)13.叶圣陶不仅是作家、编辑家,还是语文教育家。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对你改进学习方法有何启发。(3分)1978年3月,叶圣陶先生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4.下面是语文课代表摘抄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片段,其中有几处错误,请你修改。(3分)[A]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担过编辑。商务印书馆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B]还有教科书,都不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①[A]处画线句有语病,应将“_______________”删去。②[B]处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现象,应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三、阅读(3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甲]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书幽芳亭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有删改)[注]①楚之逐臣:这里指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隐藏自己美好的德行,以待时机施展。含章,包含美质。15.用“/”给下列的句子划分停顿,每句限标一处。(2分)(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自古人知贵兰16.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4分)(1)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_(2)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_(3)其香蔼然__________________(4)平居与萧艾不殊__________________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18.[甲][乙]两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堪称君子?请分别概括回答。(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何陋轩记王守仁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①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②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③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④孔子之言。(有删改)[注]①上国:国都。②郁:阻滞。③莳(shì):栽种。④信:同“伸”,伸张。1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2分)A.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B.予尝圃于丛棘之右(园子)C.惟吾德馨(德行美好) D.因名之曰“何陋”(命名)20.请用“/”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子之居夷也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君子居之,何陋之有?22.[甲][乙]两文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什么相似之处?两位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相似的人生态度?纬合两篇文章内容及相关背景简要分析。(4分)(三)现代文阅读(11分)忆与二月河先生二三事高贤信①初识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②那时,我正奋战在省内外交通公路建设第一线。当时的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长曾在方城县做下乡知青多年,对南阳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项目一线回宛之际,他特意嘱托我去看望二月河先生,并讨要新作签名。因此我与先生约定到家面叙。那是一个傍晚时分,刚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个表面锈迹斑斑的煤炉上,架着一个没有盖锅盖的铝锅,锅内几节羊骨头随着沸腾的汤水起起伏伏,蒸腾的热气在这凹凸不平的沧桑老锅中逸散开来。先生迎我进屋后,我匆匆浏览了这位已是著名作家的斗室。方寸之地,陈设甚是简单,一张不大的书桌上随意摆放着一些作品手稿。我与先生就在书房内促膝而谈。当我提起“南唐北凌”之说时,先生很是高兴,却谦虚地说自己是没法与唐浩明先生相比的。还有一个印象较深的话题是先生参评“茅盾文学奖”未果一事,在他的脸上我看不到一丝芥蒂。③与二月河先生结识后,我不时受朋友之托,找先生讨取签名。但由于工作繁忙,深谈不多。适逢2004年初夏,田永清将军回宛,卧龙区档案馆的吕琦女士热心地邀请我参加了田将军与二月河先生的餐叙。当时我们谈到美丽的白河,先生朗声道:“我们的白河水面是好几个西湖!”他为母亲河的烟波浩渺、格局之大而自豪。出于对西湖千百年来文化积淀的浅显认知,我就不恭地与先生争论了起来。先生听后思忖良久,对我的说法未置可否。而后,先生在散文《初记白河》中就提到要把白河的“学历”弄清楚,刘秀“粜米渡口”应该就在白河这片土地上,刘秀的妻子阴皇后也应随丈夫来了南阳,在白河边“浣衣梳洗”;张衡、张仲景等南阳名人,也应在白河边读过书,在白河边游玩过。同时,先生多次在一些场合谈到白河,提出“没有文化的白河是苍白的”,主张把南阳的历史文化从“线装书”、从博物馆走向群众。④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当500多万字的“落霞三部曲”问世后,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二月河,而面对鲜花和掌声,他称这是人生的“佐料”。随着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先生越发声名鹊起,但他依旧朴素如初。先生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社会,把书稿收入捐赠工会用来帮助下岗职工,捐给希望工程用来培养青少年,捐给农村用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他是一位鲜为人知的慈善家。他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以‘文’化天下,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积极宣传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他的拳拳报国之心,令人敬佩。⑤先生晚年曾回到山西昔阳老家,重温故土,游览了“三晋”的河山,特地去了晋城的皇城相府。关注到先生行踪,我忽然想到皇城相府内康熙写给老师陈廷敬的一副楹联,可以用来归结先生暮年的追求和情怀,那就是“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⑥在先生离开我们周年之际,聊记二三事,以慰先生。(有删改)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②段中的“南唐北凌”,“唐”是唐浩明,“凌”则是二月河。B.从文章内容来看,二月河先生是一位专职作家。C.二月河先生声名鹊起,主要因为他是一位慈善家。D.“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正值二月河先生去世一周年。24.文中写了与二月河先生有关的哪些事?请根据提示概括。(3分)在家中:先生接待初次见面的“我”,愉快交谈。餐叙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名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文中写道:“随着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先生越发声名鹊起,但他依旧朴素如初。”请结合全文说说先生“朴素”的具体表现。(用原文句子回答)(3分)26.联系[链接材料],说说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与本篇文章在结尾段的写法上有何异同,试进行分析。(3分)[链接材料]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四、作文(50分)27.按要求完成作文“良言”好话,有益的话。比如师生间交心的话,家人间关切的话,朋友间规劝的话,陌生人宽容的话,书本上警策的话……好话还得好好说;长话可以短说,直白的话可以含蓄地说,严肃的话可以轻松的说……说好话,好好说话,都会让人如沐春风。以“良言如春”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率”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时读lǜ,其余都读shuài。根据句意,此处是“不加思考,不慎重”的意思,故应读shuài。2.答案:D解析:A.粹→瘁。B.责→则。C.贴→帖。3.答案:A解析: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用在此处,不合语境。4.答案:D解析:“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后面的引号应放在句号后。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九章”在这里是指我国的量子计算机,是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用双引号;“‘嫦娥’飞天揽月、‘天和’筑梦天河”后面语意未尽,是列举的省略,应该用省略号;“一项项不凡成就”后面话还没有说完,应该用逗号;“志气”“骨气”和“底气”三者是并列关系,应该用顿号。故选D。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D项,“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选项是名词作动词。8.答案:D解析:D.有误,“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高洁。故选D。9.答案:C解析:A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思是“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这里是以景色之雅突出陋室不陋,而非“显出了一片荒芜的景象”。B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意思是“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故选C。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词性的能力。B项,“了”“过”是动态助词,“的”是结构助词。11.答案:《陋室铭》(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往来无白丁(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苔痕上阶绿《爱莲说》(1)花之隐逸者也(2)亭亭净植(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解析:12.答案:作者简介、佳句摘抄、作品人物、逸闻趣事、作品感受。解析:13.答案:在学习上要能够举一反三,从例题出发引发思考,发散思维,要把学、思与练结合起来。14.答案:①担过;②特许容许15.答案:(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自古/人知贵兰16.答案:(1)多;(2)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3)代词,指兰花;(4)不同17.答案:(1)我唯独喜爱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它)生长在深山丛生的草木中,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18.答案:[甲]文认为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具备美好的姿态和气质的人才堪称君子。[乙]文认为在无人赏识的时候能耐得住寂寞,屡遭打击仍不改自己的操守,善于把握时机施展才华的人才能堪称君子。解析:[参考译文][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美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人知道但内心没有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野蒿臭草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它的香气芬芳,放在室内满室(都香),放在厅堂满堂(都香),这就是所说的隐藏自己美好的德行,以待时机施展。19.答案:B解析:句意:我曾在丛棘的右面开园种菜。圃:名词活用为动词,开园种菜。20.答案: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21.答案:(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2)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解析:22.答案:[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有着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两篇文章的作者虽处在被贬的处境,但仍以君子的品性要求自己,仍然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解析:[参考译文][乙]当初,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上古蔡国属地以外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来自国都,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个月,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道路阻滞;迁到东峰,靠近石洞住下,却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面开园种菜,夷民纷纷砍伐木材,在那块地上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来遮蔽屋子,又栽种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在这里聚集起来了。到我轩房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边远之地。于是(我)给轩房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23.答案:C解析:根据第④段中的“当500多万字的‘落霞三部曲’问世后,炙手可热,好评如潮”“随着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先生越发声名鹊起”可知,他声名鹊起的原因是“落霞三部曲”的问世和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24.答案:(餐叙时)“我”与先生围绕白河争论。(成名后)先生不忘初心,为国为民,贡献良多。(晚年)先生回到山西老家,游览“三晋”河山。25.答案:①刚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个表面锈迹斑斑的煤炉上,架着一个没有盖锅盖的铝锅。②方寸之地,陈设甚是简单,一张不大的书桌上随意摆放着一些作品手稿。③面对鲜花和掌声,他称这是人生的“佐料”。26.答案:相同点:总结全文,表达怀念之情。不同点:本文篇末点题,交代写作目的;[链接材料]结尾深化文章主旨,流露出追思景仰之情。27.答案:①爷爷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会来接他。路不好走,母亲的裙子总是被弄脏。②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爷爷主动请缨加入修路的队伍,并努力修路。③隔一天夜里,风雨大作,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遮盖。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①~⑤段是回忆的内容,依次回顾了与爷爷相关的几件事:在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时,六十七岁的爷爷主动请缨参加修路;爸爸回忆了当年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是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来接他,使得衣服鞋子都弄脏了,爷爷琢磨着该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夜里,风雨大作,爷爷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据此概括作答。28.答案:(1)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爷爷修路时的卖力用劲儿,表明爷爷对修路的用心和想要修好路的决心。(2)“坑坑洼洼”原本指地面表面高一块低一块,文中是指爷爷一生当中为实现替母亲修一条路的愿望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①“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中的“牢牢地”一词,具体传神地写出了爷爷修路时紧紧抓住铲子的情形,表现了爷爷的卖力和用心,从而表现出爷爷决心要修好路的决心。②语句“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中的“坑坑洼洼”,在文中是既指爷爷为实现为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也指爷爷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29.答案:①孝顺母亲。从文中爷爷想要为母亲修一条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可以看出。②吃苦耐劳。从文中爷爷修路的细节可以看出。③执着。从文中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路可以看出。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从文章叙写爷爷修路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个吃苦耐劳,责任感强的人;从爷爷要修路的目的来看,他是一个讲求孝心的人;从爷爷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好路来看,他是执着而坚定的人。30.答案:环境描写,写出了夜里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为下文爷爷急着遮盖修路的黄沙一事做铺垫,衬托了爷爷的人物形象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风大和榕树摇摆发出的声音,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为下文叙写爷爷去遮盖修路的黄沙的事作铺垫。从而突出了爷爷是一个吃苦耐劳,且有责任感的人。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31.答案:“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路”组织安排材料;一语双关,既指爷爷为母亲修的水泥路,又指爷爷实现孝顺母亲的愿望的心路。解析:选择“路”,可从文章的线索、叙写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来阐释理由。32.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