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精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判断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有关晶体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NaCl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形成正八面体
B.在CaF2晶体中,阳离子的配位数为8
C.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与碳碳键个数的比为1∶2
D.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F或FE
2.钴的某种氧化物广泛应用于硬质合金、超耐热合金、绝缘材料和磁性材料的生产,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B.晶胞中的配位数为12
C.根据晶体类型推测,该物质熔点低于硫
D.若该氧化物的密度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则晶胞中两个间的最短距离是
3.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1,2-二溴乙烷的结构简式为
B.含有l个中子的氢原子:
C.氯化钠的电子式为
D.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4.下列有关离子晶体的数据大小比较不正确的是
A.离子键:NaF>NaCl>NaBrB.硬度:MgO>CaO>BaO
C.熔点:NaF>MgF2>AlF3D.1个阴离子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阳离子数为CsCl>NaCl
5.富勒烯()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如超导、强磁性、耐高压、抗化学腐蚀等。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胞中分子沿体对角线紧密排列
B.晶体中每个分子等距且最近的分子有12个
C.该晶体熔沸点高、硬度大
D.每个晶胞中含有14个分子
6.41号元素铌(Nb)的一种氧化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晶胞参数为anm。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b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VB族
B.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bO
C.O原子周围最近的O原子有12个
D.Nb原子与O原子的最短距离为nm
7.实验室在用明矾小晶体培养规则明矾大晶体过程中合理的操作是
①迅速降至室温 ②用玻璃棒摩擦器壁 ③配制90℃的明矾饱和溶液
④自然冷却至室温 ⑤选规则明矾小晶体并悬挂在溶液中央
⑥配制高于室温10~20℃的明矾饱和溶液
A.⑥⑤①B.③⑤④C.③②④D.⑥⑤④
8.元素H、Li、Na位于周期表中IA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B.第一电离能:
C.、Li、NaH晶体类型相同D.碱性:
9.出土的文物竹简需经历浸泡释污、脱水加固、干燥定形、粘接修复等步骤。文物竹简中的被氧化为后,会与竹材中的木质素(多酚类物质)发生络合反应而变黑,变色竹简需用溶液、乙二胺四乙酸和草酸的混合试剂进行脱色处理,最后再经过蒸馏水清洗,即可恢复原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果糖
B.还原性较强,起到还原作用
C.脱色过程中,乙二胺四乙酸和草酸主要作配位剂
D.维生素C也可用于竹简脱色
10.下列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晶体是
①醋酸钠固体 ②氢氧化钾固体 ③过氧化钠固体
④金刚石 ⑤固态乙醇 ⑥氯化钙固体
A.③⑥B.①③C.③④⑤D.②⑥
二、判断题
11.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原子跟卤素原子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___________)
12.碳化硅(SiC)的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和轴承。( )
13.共价晶体的熔点一定比金属晶体的高。(_____)
14.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
15.含阳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有阴离子。(_____)
三、解答题
16.叠氮化钾能促进难以萌发的种子发育,在新作物育种中应用广泛。实验室制备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I.制备:
已知:①制备亚硝酸异丙酯在烧杯中进行;
②制备的D、E和F阶段均在图甲装置中完成。
(1)属于 (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2)仪器A的名称为 ,仪器B的作用是 。
(3)仪器A中发生反应时,与水合肼在碱性条件下,重新生成(异丙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关于上述流程中各步骤的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步骤D还需要的仪器是容量瓶和胶头滴管
B.制备亚硝酸异丙酯时用冰盐浴的目的是防止反应过于剧烈
C.步骤F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促进的溶解
II.纯度检测——“分光光度法”:与反应灵敏,生成红色配合物,在一定波长下测量红色溶液的吸光度,利用“—吸光度”曲线确定样品溶液中的。
查阅文献可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加入5.0 mL(足量)溶液,摇匀后测量吸光度,可绘制标准溶液的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
乙
纯度检测步骤如下:
①准确称取晶体,配制100mLFeCl3标准液(与文献浓度一致)。
②准确称取样品,配制成100 mL溶液,取5.0 mL待测溶液,向其中加入V mL(足量)标准液,摇匀后测得吸光度为0.6。
(5)配制溶液需要用到下列操作:
a.打开容量瓶玻璃塞,加入适量水,塞紧塞子,倒立;
b.将塞子反转180°,倒立;
c.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
d.冷却至室温;
e.轻轻振荡容量瓶;
f.称取0.36 g试样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
g.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h.定容,摇匀。
上述给出操作的正确顺序:a→_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____→h(操作可重复)。
(6)步骤②中取用标准液V= mL,样品的质量分数为 。
17.CuCl是常见的有机合成催化剂。某实验小组设想用CuCl2和Na2SO3溶液制备CuCl。
资料:①CuCl为难溶于水和酸的白色固体
②CuI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③Cu+在酸性环境中易歧化为Cu和
④
Ⅰ.CuCl的制备
(1)用离子方程式表示CuCl制备的设想依据: 。
(2)Na2SO3溶液易变质,使用前需要标定,配制该Na2SO3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试剂瓶、玻璃棒和 。
【实验一】CuCl的制备
(3)将实验一中的白色沉淀分离后,通过 (填字母)证明了白色沉淀为CuCl,且不含其他杂质。
A.X射线衍射实验 B.柱色谱 C.核磁共振氢谱
Ⅱ.橙黄色沉淀的成分探究
(4)实验一中橙黄色沉淀存在时间较短,难以获得。为成功制备该沉淀,可将实验一中的CuCl2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等浓度的 。
【实验二】实验小组依据体系中相关物质的性质推测:橙黄色沉淀可能为Cu2SO3、CuSO3,或二者的混合物。为进一步证明该推测,实验小组继续做了下列实验。
(5)实验小组观察到实验a中 (填字母),证明了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2SO3。
A.反应后溶液呈蓝色 B.有紫红色固体析出
(6)若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由于 ,实验b中上清液呈无色且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若橙黄色沉淀仅有Cu2SO3,现象与实验b相同。因此仅通过实验b不能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CuSO3,但可以通过检验上层清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其实验方案为: 。
18.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元称之为晶胞。NaCl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手段越来越多,测定精确度也越来越高。现有一简单可行的测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①将固体食盐研细,干燥后,准确称取m gNaCl固体并转移到定容仪器A中。②用滴定管向仪器A中加苯,并不断振荡,继续加苯至A仪器的刻度线,计算出NaCl固体的体积为VmL。回答下列问题:
⑴步骤①中A仪器最好用 (填仪器名称)。
⑵能否用胶头滴管代替步骤②中的滴定管 ,其原因是 。
⑶能否用水代替苯 ,其原因是 。
⑷经X射线衍射测得NaCl晶胞中最邻近的Na+ 和Cl- 平均距离为acm,则利用上述
方法测得的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表达式为NA=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溶液和溶液混合
立即有橙黄色沉淀生成,3min后沉淀颜色变浅并伴有少量白色沉淀产生,再振荡1min后沉淀全部变为白色。
实验
实验操作
a
取少量洗净的橙黄色沉淀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
b
注:实验所用试剂均经过除氧处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A.氯化钠晶体中,距Na+最近的Cl−是6个,即钠离子的配位数是6,6个氯离子形成正八面体结构,故A正确;
B.由图可知,Ca2+位于晶胞顶点和面心,Ca2+周围的F-离子有8个,故B正确;
C.在金刚石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两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则每个碳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平均为4×=2,所以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与碳碳键数之比为1:2,故C正确;
D.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含有4个E和4个F原子,则该气态团簇分子的分子式为E4F4或F4E4,故D错误;
答案选D。
2.D
【详解】A.据“均摊法”,晶胞中含个、个,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错误;
B.以体心钴离子为例,晶胞中的配位数为6,B错误;
C.分子晶体沸点低于离子晶体,根据晶体类型推测,(分子晶体)熔点低于(离子晶体),C错误;
D.设晶胞棱长为acm,1个晶胞中含有4个,则晶体密度为,晶胞棱长,两个间的最短距离为=,D正确;
故选D。
3.A
【详解】A.1,2-二溴乙烷的结构简式为,A正确;
B.含有l个中子的氢原子:,B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C错误;
D.硫原子呈电中性,硫的核外电子和核电荷数相等为16,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离子所带电荷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离子半径:F-<Cl-<Br-,则离子键强度:NaF>NaCl>NaBr,A项正确;
B.离子所带电荷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硬度越大,离子半径:Mg2+<Ca2+<Ba2+,则离子键强度:MgO>CaO>BaO,硬度:MgO>CaO>BaO,B项正确;
C.离子所带电荷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熔点越高,离子半径:Na+>Mg2+>Al3+,Na+、Mg2+、Al3+所带电荷逐渐增大,则晶格能:NaF<MgF2<AlF3,熔点:NaF<MgF2<AlF3,C项错误;
D.CsCl晶体中1个Cl-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Cs+有8个,NaCl晶体中1个Cl-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Na+有6个,D项正确;
答案选C。
5.B
【详解】A. 晶胞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晶胞中C60分子沿面对角线紧密排列,故A错误;
B. 以顶点分子为例,晶体中每个分子等距且最近的分子有3×1/2×8=12个,配位数为12,故B正确;
C. 该晶体为分子晶体,熔沸点低,硬度小,故C错误;
D. 每个晶胞中含有8×+6×=4个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Nb为41号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VB族,A项正确;
B.该晶体中Nb的个数=,O原子的个数为,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bO,B项正确;
C.以最上面面心的O原子为例,该晶体中与之周围最近的O原子有4个,上面的晶体中还存在4个,则O原子周围最近的O原子有8个,C项错误;
D.根据晶胞结构可知,面心上O原子与棱心上的Nb原子距离最近,则Nb原子与O原子的最短距离为nm,D项正确;
答案选BC。
7.D
【详解】①环境温度的变化,应使饱和溶液缓慢冷却,降至室温,故①错误;
②所用容器必须洁净,用玻璃棒摩擦器壁,不利于形成明矾大晶体,故②错误;
③在培养规则明矾大晶体过程中,需要配制高于室温10~20℃的明矾饱和溶液,配制90℃的明矾饱和溶液错误,故③错误;
明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培养规则明矾大晶体过程中,需要配制高于室温10~20℃的明矾饱和溶液,选规则明矾小晶体并悬挂在溶液中央,随着自然冷却至室温,明矾饱和溶液变为过饱和溶液,导致明矾析出,明矾晶体会附着在规则明矾小晶体上,形成规则明矾大晶体,故正确操作为⑥⑤④;
故选:D。
8.B
【详解】A.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原子半径:,A错误;
B.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变大,原子半径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小;第一电离能:,B正确;
C.为分子晶体、Li为金属晶体,NaH为离子晶体,C错误;
D.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碱性:,D错误;
故选B。
9.A
【详解】
A.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A项错误;
B.还原性较强,能将还原为,B项正确;
C.脱色过程中,乙二胺四乙酸和草酸与反应生成配合物,作配位剂,C项正确;
D.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其原理与Na2S2O4溶液相同,可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也可用于竹简脱色,D项正确;
故选A。
10.B
【详解】①醋酸钠固体由醋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醋醋酸根内碳碳键为非极性键;
②氢氧化钾固体由钾离子和OH-构成,OH-内只有极性键;
③过氧化钠固体由Na+和OH-构成,O内只有非极性键;
④金刚石是非极性键构成的原子晶体;
⑤固态乙醇是分子晶体;
⑥氯化钙固体是离子晶体,但不含共价键;
本题选B。
11.错误
【详解】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原子跟卤素原子结合时,所形成的化学键不一定是离子键,如HCl,错误。
12.正确
【详解】在碳化硅(SiC)晶体中,每个C原子与4个Si原子通过4个共价键结合,每个Si原子通过4个共价键与4个C原子结合,它们形成立体网状结构,这种结构向空间扩展,就形成SiC晶体。由于共价键是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断裂消耗很高能量,因此SiC的硬度大,熔点高,故可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和轴承,这种说法是合理的。
13.错误
【详解】金属晶体的熔点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其金属阳离子半径越小,单位体积内自由电子数目越多则熔点越高,可能比共价晶体的高,如:钨;错误。
14.正确
【详解】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15.正确
【详解】含有阳离子的晶体可能含有阴离子或电子,离子化合物一定由阴离子和阳离子构成,故正确;
16.(1)离子化合物
(2) 三颈烧瓶 冷凝回流兼平衡气压
(3)
(4)AC
(5)bfdcge
(6) 5.0 90%
【分析】D阶段是将65gKOH固体溶解在无水乙醇中,E阶段是水合肼、KOH、亚硝酸异丙酯发生反应得到产品叠氮化钾KN3,F阶段是处理KN3溶液使其形成晶体析出,得到粗品后再次处理得到产品58.3g。
【详解】(1)是活泼金属钾与氮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故答案是离子化合物;
(2)仪器A的名称为三颈烧瓶;仪器B是冷凝管,作用是冷凝回流兼平衡气压;
(3)仪器A中发生反应时,与水合肼在碱性条件下,重新生成(异丙醇),并得到产品KN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D阶段是将65gKOH固体溶解在300-400mL无水乙醇中,需要称量固体和量取乙醇,故步骤D还需要的仪器是天平、500mL量筒,胶头滴管等,故选项A错误;
B.亚硝酸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故制备亚硝酸异丙酯时用冰盐浴的目的是防止反应过于剧烈,B项正确;
C.F阶段是处理KN3溶液使其形成晶体析出,故步骤F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将低溶解度,促进的析出,C项错误;
故答案是AC。
(5)用容量瓶配制溶液的步骤是:称量→溶解→转移→洗涤烧杯并摇匀→加水至刻度1-2mL→定容→摇匀→贴标签。容量瓶使用前需要捡漏,故上述给出的正确顺序是a→b→f→d→g→c→g→e→h,故答案是b;f;d;c;g;e;
(6)已知图像是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分别加入5.0 mL(足量)溶液,摇匀后测量吸光度。故步骤②中取用标准液V=5.0mL;当摇匀后测得吸光度为0.6时,由图像知KN3的浓度是0.04ml·L-1,则100mL溶液中产品浓度也是0.04ml·L-1,则样品的质量分数为=90%;
17.(1)
(2)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3)A
(4)CuSO4溶液
(5)B
(6) (或CuSO3)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uI和I2,I2可继续被还原为 取少量实验b中的上层清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盐酸酸化,再滴加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
【详解】(1)铜离子具有氧化性,亚硫酸根离子具有还原性,CuCl制备的离子方程式;
(2)配制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试剂瓶、玻璃棒、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3)晶体可以发生X射线的衍射,则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可证明白色沉淀为CuCl;
(4)反应过程中需要铜离子参与反应,且不含有具有氧化性的离子,为成功制备该沉淀,可将实验一中的CuCl2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等浓度的CuSO4溶液;
(5)根据Cu+在酸性环境中易歧化为Cu和Cu2+,实验小组观察到实验a中有紫红色固体析出,证明了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2SO3;
(6)若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由于(或CuSO3)与反应生成白色沉淀CuI和I2,I2可继续被还原为,实验b中上清液呈无色且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若橙黄色沉淀仅有Cu2SO3,现象与实验b相同。因此仅通过实验b不能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CuSO3,但可以通过检验上层清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其实验方案为:取少量实验b中的上层清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先加入足量盐酸酸化,再滴加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橙黄色沉淀中含有CuSO3。
18. 容量瓶 否 实验中需要准确量取苯的体积 否 若用水代替苯,NaCl会溶解,造成NaCl的体积不能准确测定出来
【分析】(1)容量瓶为定容仪器,能够较准确的测定体积;
(2)实验中需要准确量取苯的体积,因此不能用胶头滴管代替滴定管;
(3)NaCl会溶解,造成NaCl的体积不能准确测定出来;
(4)由实验中NaCl的质量与体积,可以得到NaCl晶体的密度,均摊法计算晶胞中Na+、Cl-数目,用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出晶胞质量,最近的Na+与Cl-间的平均距离为acm,则晶胞棱长=2a cm,而晶胞质量等于晶体密度与晶胞体积乘积,联立计算。
【详解】(1)能够较准确的测定NaCl固体体积,所以步骤①中仪器最好用容量瓶;
(2)实验中需要准确量取苯的体积,因此不能用胶头滴管代替滴定管;
(3)不能用水代替苯,若用水代替苯,NaCl会溶解,造成NaCl的体积不能准确测定出来;
(4)NaCl的密度为g/cm3,最近的Na+与Cl-间的平均距离为acm,则晶胞棱长=2a cm,NaCl晶胞的体积=(2a)3cm3,晶胞中Na+离子数目=1+12×=4、Cl-数目=8×+6×=4,则NaCl晶胞的质量=g=g/cm3×(2a)3cm3,整理得N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课时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练习,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沪科技版(2020)离子键和离子晶体课后测评,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