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北京市第二次模拟考试题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北京卷)(考试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北京卷)(考试版),共12页。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有关细胞和生物体的分子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不一定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B.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糖都可以作为细胞的能源物质
C.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因此脂质是组成所有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D.细胞骨架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2.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又称糖酵解,糖酵解时可产生还原型高能化合物NADH。在有氧条件下,NADH中的电子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载体所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O2获得,下图为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和ATP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通过线粒体内膜进出膜间隙的方式相同
B.NADH中的能量通过H+的电化学势能转移到ATP中
C.NADH全部来自于糖酵解过程
D.电子传递链对线粒体内膜两侧H+梯度的形成起抑制作用
3.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如图1所示)。为探究影响气孔开闭的因素,某同学制片观察四组经不同处理的蚕豆叶片的下表皮的气孔开闭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A.乙组保卫细胞在KCl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消耗的ATP比甲组的多
B.通过甲、乙、丁三组对比可知,K+抑制气孔开放,光照促进气孔开放
C.本实验探究光照、pH、无机盐离子(K+或Na+)等因素对蚕豆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
D.夏季中午保卫细胞气孔关闭会导致叶肉细胞中的C3含量增加
4.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连续自交3次,其子代中aabb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A.1/8B.7/8C.7/16D.3/8
5.如图表示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联会时出现的异常“十字型”结构,其上的字母表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蝇体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均相同
B.该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个A基因和一个a基因
C.该图表示联会后形成一个四分体
D.这种异常的“十字型”结构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6.鸡爪与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为了探究蹼状结构的形成和消失是如何进行的,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将鸭胚胎中预定形成鸭掌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鸡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鸡爪长成了鸭掌;②将鸡胚胎中预定形成鸡爪部分的细胞移植到鸭胚胎的相应部位,结果鸭掌长成了鸡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胚胎发育时期,鸡爪的蹼消失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B.鸡爪蹼的消失可以适应陆地生活,由此可见,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体的生存
C.鸭在胚胎发育时期没有细胞的死亡
D.实验①和实验②形成对比实验
7.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该反射弧由 a、b、c、d、e五部分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 表示效应器,e 表示感受器
B.刺激①处后可在神经纤维 d 上检测到电信号
C.针刺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D.兴奋在 c 突触前膜处会发生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8.《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利用荫坑贮存葡萄的方法(如图)。目前我国果蔬主产区普遍使用大型封闭式气调冷藏库(充入氮气替换部分空气),延长了果蔬保鲜时间、增加了农民收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荫坑和气调冷藏库环境减缓了果蔬中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分解
B.荫坑和气调冷藏库贮存的果蔬,有氧呼吸中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第一、二阶段正常进行,第三阶段受到抑制
C.气调冷藏库中的低温可以降低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中酶的活性
D.气调冷藏库配备的气体过滤装置及时清除氧气,可延长果蔬保鲜时间
9.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是
A.拮抗B.协同C.正反馈D.负反馈
10.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吞噬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
C.过敏反应有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类
D.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11.林窗(Gap),又称林隙或林冠空隙,一株以上主林层(林冠层)树木死亡而形成林间空隙,林窗内植被发生着从草本→灌木→小乔木→大乔木的演替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先在林窗内生长的草本植物属于耐阴草本
B.林窗内草本阶段物种多样性高于林冠下生长的草本层
C.与大乔木阶段相比,草本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D.小乔木阶段和大乔木阶段物种的组成完全不同
12.为了获得全为雌性个体的动物,我国科学家将小鼠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和大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融合,获得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AdESCs)后,再通过胚胎移植产生全为雌性个体的子代,技术路线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胚胎干细胞需从单倍体囊胚中的内细胞团中获得
B.子代全为雌性的原因可能是含Y染色体的胚胎干细胞致死
C.可异种杂合二倍体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至原肠胚后再移植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小鼠与大鼠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3.生物实验中常用到对照性原则,设置对照组方法也有多种,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细胞核和无细胞核两部分
B.研究低温对不同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影响时,分别将植物甲和植物乙用低温处理
C.研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0 ℃、60 ℃、100 ℃温度下实验以构成相互对照
D.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时,正常的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是自身对照
14.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有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各15粒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光照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和水分,因变量为种子是否萌发
C.该实验选用有活性且大小相同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属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D.该实验的结论是种子萌发只与光照和水分有关
15.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B.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D.特有的碱基为胸腺嘧啶
二、非选择题(共6题,共70分)。
16(10分).光不但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来源,而且还是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许多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信号,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诱导和器官衰老等。
I、我国科研人员用拟南芥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发现: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
(1)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用蓝光照射,分别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1,实验结果表明: 。
(2)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被蓝光激活的蓝光受体对赤霉素信号通路的影响。用药物阻断野生型拟南芥的内源赤霉素合成,然后分三组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将各组拟南芥的细胞裂解,在裂解液中加入表面结合了蓝光受体抗体的微型磁珠。与裂解液充分孵育后收集磁珠,分离磁珠上的各种蛋白,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其中的蓝光受体和赤霉素受体,处理及结果如图2。
①据图分析,蓝光受体在 条件下才能与赤霉素受体结合。
②请判断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的结合是否依赖赤霉素,并阐述判断依据 。
II、利用药物阻断拟南芥内源赤霉素合成,利用“磁珠”技术进一步证明了蓝光受体与赤霉素受体结合后,后者便无法与R蛋白结合。
(3)相关实验如下表,请完善实验方案(选择下列字母填空)。
a、黑暗b、蓝光 c、黑暗+赤霉素d、蓝光+赤霉素e、有赤霉素受体条带,无R蛋白条带 f、无赤霉素受体条带,有R蛋白条带g、有赤霉素受体条带,有R蛋白条带 h、无赤霉素受体条带,无R蛋白条带
(4)综合上述信息,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模仿野生型植株在黑暗条件下的情况,完善不同植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及相关信号调节通路 (任选一个即可)。
17(12分).科研人员利用B、L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到图1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
(1)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 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 细胞,大量裂解供体肝细胞,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
(2)移植后,三天内死亡的大鼠不计入生存率统计范围,以排除 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丙组结果说明 。由实验结果分析, 组大鼠肝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4)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L-2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
①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 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 甲组大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②乙组大鼠在第3-5天体内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T淋巴细胞的凋亡,由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5天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 ,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③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用 的L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乙两组大鼠生存率进行比较。
(5)免疫抑制剂常作为器官移植的手术后用药,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依据“免疫耐受”的研究,你认为既能克服免疫排斥反应,又能避免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新的医学途径(或设想)可以是 。
18(12分).黄顶菊是繁殖能力极强的生态入侵植物,可造成本地植物减产,严重威胁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1)黄顶菊入侵地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共同构成 ,黄顶菊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研究人员在同一实验基地的相同土壤条件下进行种植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①上述实验中A组的处理是 。研究者用上述种植实验代替野外实地检测,目的是排除 等无关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②据表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土壤发生的变化是 。该变化可使黄顶菊在与本地植物的 中占据明显优势。
(3)土壤磷酸酶主要来自于微生物。研究人员推测:黄顶菊入侵后可能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他们利用上述实验中A、D两组的土壤盆栽本地植物旱稻,实验处理及结果见图。从图中找出支持此推测的证据 。
(4)进一步研究发现黄顶菊能分泌某种化学物质,使其根系周围大量聚集可分泌高效磷酸酶的耐寒短杆菌。综合上述研究,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入侵植物导致本地植物减产的原因。
A.土壤磷酸酶等酶活性改变 B.入侵植物分泌化学物质
C.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变 D.土壤营养成分发生变化
外来植物入侵→ → → → →入侵植物在竞争中占优势→本地植物减产。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迁移小体的发现及其功能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这些结构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清华大学俞立教授课题组在研究细胞迁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细胞器,研究人员推测其在细胞迁移过程中具有确定路径和方向的作用,将其命名为迁移小体。
研究者以普通大鼠肾脏细胞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细胞在迁移的过程中会将由其收缩纤维留在胞体后侧。在收缩纤维的横截面处会有很多直径约为3μm的囊泡,即为迁移小体。最终,这些迁移小体会释放到胞外并被周围细胞所吞噬。
迁移小体是如何产生的呢?课题组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得到了细胞裂解物的不同组分,经分析筛选,得到了迁移小体的特异性蛋白TSPAN4。进一步研究发现,TSPAN4蛋白和胆固醇对迁移小体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并提出了迁移小体形成的理论模型:细胞迁移导致TSPAN4蛋白及胆固醇在收缩丝的局部高度富集,增加了富集区域膜的弯曲度,从而形成迁移小体结构。
迁移小体除了与细胞迁移有关,是否还参与了其它的生物学过程呢?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在胚胎发育的某些阶段会产生大量的迁移小体,并且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特定的时空分布。进一步研究发现,迁移小体中存在大量的信号分子,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会随迁移小体的分布形成局部区域信号中心,调节斑马鱼的器官发育。
(1)研究发现在细胞迁移过程中,胞体持续地向迁移小体中运输胞内物质,为后续细胞的迁移提供路线信息,表明迁移小体与细胞间的 有关。
(2)分析上文内容,请写出迁移小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功能。主要化学成分: ,功能: 。
(3)恶性肿瘤的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科学家推测肿瘤的转移与迁移小体的产生有关。根据上文中的研究成果,请你提出一种可能对抑制肿瘤转移有利的治疗思路。
20(12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 功能。为研究某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 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 关系,使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 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在A区和C区的种植顺序应为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的,说明 。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21(12分).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杀死杂草的同时也杀死农作物。它与植物体内的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构相似,可与PEP竞争结合EPSP合酶,阻止PEP转化,影响植物细胞正常代谢。我国科学家从草甘膦施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体内获取草甘膦抗性基因GR29,并将其导入大豆体细胞中获得抗草甘膦的转基因大豆。
(1)结合上述信息推测GR29发挥抗草甘膦作用的途径可能是 。
(2)将GR29导入大豆细胞前,需将其与酶切后的质粒P连接获得 。因GR29基因序列两端无所需的限制酶切位点,据图1推测扩增该基因时需向引物1和引物2的 (5'端/3'端)加上 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荧光定量PCR技术可实现对转基因大豆中目的基因的定量检测。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的荧光探针与模板DNA(目的基因)的某条链互补结合,当合成的子链延伸至探针处,探针被酶切降解,荧光监测系统就会接收到荧光信号,具体原理如图2所示。
①可通过检测 判定待测植物中是否含有模板DNA,且荧光达到某一特定强度所需的循环次数越 ,模板DNA含量越高。
②通过上述技术定量检测目的基因,需从设计的多对引物和多种探针中选择特异性最好的组合,为此需进行多组实验,每个实验组需向反应体系中加入 。(填字母)
a.转基因大豆的DNA模板
b.非转基因大豆DNA模板
c.足量的待测引物
d.定量的待测引物
e.定量的待测荧光探针
f.热稳定DNA聚合酶
g.解旋酶
h.足量的脱氧核苷酸(dNTP)
③预期随时间变化,荧光强度达到一定值后将不再增加,这是由于 。
组别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
日光
23 ℃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
干燥
没有发芽
组别
植株处理
磁珠抗体
抗原-抗体检测
预期结果
对照组
①
赤霉素受体的抗体
赤霉素受体的抗体,R蛋白的抗体
②
实验组
③
④
组别
处理
土壤全磷g/kg
土壤磷酸酶活性mg/(g·h)(该酶可参与有机磷降解)
A
空白组
0.85
0.23
B
本地植物
0.75
0.32
C
轻度入侵
0.73
0.39
D
重度入侵
0.64
0.5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北京卷)(解析版),共23页。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09),文件包含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09doc、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答案09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08),文件包含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08doc、高考生物模拟高考名校仿真模拟联考试题新课标全国卷答案08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