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探究新知,练习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例名称
平均数
教师姓名
学段学科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情分析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4.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这些苹果怎样分好呢?(找学生上黑板上动手分一分)
教师引导:6个苹果,分给两位同学,每人分3个,那么这6个刚好分完,并且每人分得的个数都相同,这种分法叫平均分。每位同学平均分3个苹果,这里的3就是平均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一样多吗?(不一样多)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法。
师: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师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动画演示过程),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可以求出四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瓶子的个数。
(2)运用公式求平均数
师: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队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吗?
师:要使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同样多,相当于把该小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因此可以先求出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用总数量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份数,求得平均数。(小结: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3.观察比较平均数“13个”和每个学生收集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多,有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师:求几个比较小的数的平均数,我们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或计算的方法得到。如果数字很大,该怎么解决呢?
引导理解:如果一组数据中的数字很大,或数间差距较大,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不现实,这时应采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
(二)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图、表
引导学生观察成绩记录表。
师:请大家观察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的成绩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师:哪个队的成绩好?比较总成绩合不合理?
如果每队人数不一样,要通过求出每队的平均成绩来比较。
学生计算两个队的平均成绩之前,学生估算一下平均数。
估算后,再精确计算两个队的平均成绩,教师指名说一说怎么算的。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
三、练习巩固
1.“做一做”。
2.判断对错。(采用希沃课堂活动)
3.计算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采取比赛的方式,最后奖励“抽盲盒”)
课堂小结
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等学习方法和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出平均数,讨论探究,感知平均数,拓展深化,丰富概念,巩固应用,培养数据意识,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设计理念及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免费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内容,课时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