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生物学测试卷共2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3 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进而形成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下列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脂肪由三分子甘油和一分子脂肪酸构成, 室温下一般呈固态
B. 糖类都由C、H、O构成,多糖被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
C. 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与性激素组成元素相同
D. 氨基酸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中均存在氢键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
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酯,即三酰甘油,作用: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1)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2)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3)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详解】A、脂肪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构成,A错误;
B、糖类一般都是由C、H、O构成,不是所有糖都只含C、H、O,几丁质含有N元素,B错误;
C、 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膜, 与性激素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 H、O,C正确;
D、氨基酸分子中不存在氢键,D错误。
故选C。
2. 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过程受到细胞严密的调控,下图表示分泌蛋白加工过程的调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确折叠的蛋白A 直接通过囊泡运输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
B. 错误折叠的蛋白 A 通过直接与内质网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来激活受体
C. 图中错误折叠和正确折叠的蛋白A,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相同
D. 伴侣蛋白和蛋白A的基本单位、 结构和功能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合成并分泌过程:在核糖体上分泌出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详解】A、正确折叠的蛋白A还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才能分泌到细胞外,A错误;
B、据图可知,错误折叠的蛋白A并没有直接结合受体,B错误;
C、 错误折叠和正确折叠的蛋白A,只有空间结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相同,C正确;
D、伴侣蛋白和蛋白A的基本单位相同,都是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3. 细胞和生物个体一样会经历衰老和死亡,细胞死亡方式有多种,如细胞凋亡、细胞坏死 、细胞自噬、 细胞焦亡、 铁死亡等,如图表示细胞的一种死亡方式,其中DLAT、FDX1是不同的蛋白质,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和心肌细胞在同浓度 Cu²⁺溶液中培养,心肌细胞更容易死亡
B. 抑制 Cu²⁺转变成Cu⁺,即可防止细胞死亡
C. 若人体细胞内 Cu²⁺浓度升高,细胞可能会经过如图所示过程后死亡
D. 清除细胞中的 FDX1 后,细胞质中 C₃H₄O₃增多,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都不能正常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2、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详解】A、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心肌细胞有线粒体,在同浓度Cu²⁺溶液中培养,心肌细胞更容易死亡,A正确;
B、Cu²+通过两条途径使细胞死亡,单纯抑制Cu²+转变成Cu+,不能防止细胞死亡,B错误;
C、图示过程说明Cu²+会导致细胞死亡,因此人体细胞内Cu²+浓度升高,细胞可能会经过如图所示过程后死亡,C正确;
D、清除细胞中的FDX1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不能正常进行,导致细胞质中 积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也不能正常进行,D正确。
故选B。
4. 生命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位科学家的细心、勤奋、坚持和对科学的热爱, 下列有关科学家们的事迹,叙述正确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B. 辛格和尼克尔森认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因为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都是可以运动的
C. 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发现F₁中白眼全是雄性,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D. 达尔文认为适应来源于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
2、细胞学说是19世纪的重大发现之一,其基本内容有三条:
(1)认为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它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有所助益;
(3)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没有说所有生物,A错误;
B、 膜上的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不是所有蛋白质,B错误;
C、 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是红眼,F2才出现性状分离,C错误;
D、 达尔文认为可遗传变异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对象,而自然选择出来的变异类型是适应自然环境的,故适应来源子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5. 如图,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可以经过不同的途径传递,最终与O₂结合生成H₂O; 图中“物质6→物质7”过程容易被氰化物抑制; 给兔子提供氰化物后呼吸被抑制而死亡,但给天南星科植物提供氰化物,呼吸仍能进行。依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 4→物质5”过程比“物质6→物质 7”过程产生的ATP多
B. 天南星科植物开花时花序温度较高,但 ATP 生成量基本不变,此时途径2 增强
C. 兔子细胞中的[H]传递只有途径1,天南星科植物[H]传递只有途径2
D. 有氧呼吸中的[H]来自于丙酮酸和水,最终在线粒体内膜被消耗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电子、H+需要经一系列传递给分子氧,氧与之结合生成水,如图为其传递过程的两条途径,生物体内存在其中的一条或两条途径,途径1是物质4→物质5→物质6→物质7→氧气,途径2是物质4→氧气,其中途径1中会合成大量的ATP。
【详解】A、“物质4→物质5”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少量ATP, “物质6→物质7”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大量ATP,A错误;
B、ATP生成量基本不变,表明途径1正常进行,但花序温度升高表明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化成热能了,途径2不额外产生ATP,但会产生热量,因此途径2增强,B正确;
C、给兔子提供氰化物后呼吸被抑制而死亡,表明兔子细胞中的[H]传递只有途径1,但天南星科植物呼吸仍能进行,因此天南星科植物肯定存在途径2,但也有可能还存在途径1,C错误;
D、 有氧呼吸中的[H]来自葡萄糖、丙酮酸、水,最终在线粒体内膜被消耗,D错误。
故选B。
6. 下图为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玉米植株在有光照时 O₂释放速率和无光照时的O₂吸收速率图像(曲线每个点代表一次测量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玉米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5℃之间
B. 35℃时玉米植株制造有机物的速率小于25℃
C. 玉米植株在30℃时固定 CO₂的速率是产生CO₂速率的两倍
D. 40ºC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光合作用停止,但呼吸作用还可以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1、呼吸速率表示方法:黑暗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吸收量、CO2的释放量、有机物的消耗量。
2、净光合速率表示方法: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CO2的吸收量、有机物的积累量。
3、真光合速率表示方法: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产生量、CO2的固定量、有机物的制造量。
4、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图中有光照时,O2的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无光照时,O2的吸收速率代表呼吸速率。
【详解】A、图中有光照时,O2的释放速率代表净光合速率,在15-25℃之间净光合速率最大,说明玉米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5-25℃之间,A正确;
B、制造有机物的速率是真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玉米植株制造有机物的速率=1+2=3,25℃玉米植株制造有机物的速率=2+3=5,B正确;
C、固定 CO₂的速率是真光合速率,等于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玉米植株在30℃时固定 CO₂的速率=2+2=4,产生CO₂速率是呼吸速率,30℃时,产生CO₂速率为2,玉米植株在30℃时固定 CO₂的速率是产生CO₂速率的两倍,C正确;
D、40ºC时,O2释放速率光合速率为0,代表净光合速率为0,即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未停止,D错误。
故选D。
7. 有丝分裂整个过程都受到严格的调控,存在诸多检验机制来保证有丝分裂的上常进行。如图表示Mad2检验机制,在分裂中期时,若某染色体着丝粒只与细胞一极的纺锤丝相连,则该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检测到异常后会阻止细胞进入分裂后期; 若染色体着丝粒被细胞两极的纺锤丝相连且排列在赤道板上,则Mad2蛋白会消失,细胞正常进入分裂后期; 若采用微针对异常连接的染色体施加正常情况下的纺锤丝拉力,则细胞也可以进入分裂后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每条染色体上都不存在Mad2 蛋白,细胞才可以进入分裂后期
B. 推测 Mad2 蛋白的作用是检测染色体着丝粒是否被纺锤丝正确连接
C. 若 Mad2 蛋白功能异常,即使纺锤丝未正确连接染色体,细胞也会进入分裂后期
D. 癌细胞即使染色体连接、排列异常仍可以分裂,可能是Mad2检验机制失效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匀分布在赤道板上,是适合观察细胞染色体组数量和形态的时期。由题意可知,Mad2 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 蛋白。
【详解】A、从题中信息来看,Mad2蛋白要消失,细胞才能正常进入分裂后期,因此每条染色体上都不存在Mad2蛋白,细胞才能进入分裂后期,A正确;
B、 纺锤丝异常连接,但只要给予正常拉力,还是能进入分裂后期,表明Mad2蛋白的作用不是检测染色体着丝粒是否被纺锤丝正确连接,而是检测拉力大小,B错误;
C、若Mad2蛋白功能异常,则失去检验机制,因此即使纺锤丝未正确连接染色体,细胞也会进入分裂后期,C正确;
D、 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检测到异常后会阻止细胞进入分裂后期,癌细胞即使染色体连接、排列异常,仍可以分裂,可能是Mad2检验机制失效,D正确。
故选B。
8. 如图2所示为某种碱基缺失造成的遗传病系谱图,图1为相关基因的电泳图。研究人员对Ⅱ-1 个体细胞中关于该病的DNA片段进行电泳,不考虑 XY染色体同源区段,关于该病及电泳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遗传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I-2、Ⅱ-2、 Ⅱ-3 均为杂合子
B. 碱基的缺失、增添、 替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普遍性
C. 若Ⅱ-1 电泳结果为两条带,则Ⅱ-1 和Ⅱ-2 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8
D. 若Ⅱ-1 电泳结果为一条带, 则Ⅱ-3 和Ⅱ-4 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 1/2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详解】A、该遗传病属于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若为常染色体隐性,则I-2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A错误;
B、碱基的缺失、增添、替换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B错误;
C、若Ⅱ-1电泳结果为两条带,表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1和Ⅱ-2再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8,C正确;
D、若Ⅱ-1电泳结果为一条带,表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3和Ⅱ-4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4,D错误。
故选C。
9. 条形柄锈菌可以影响小麦的基因表达过程,条形柄锈菌在感染小麦时,会合成PstGTA1 蛋白,与小麦细胞核基因TaSIG 的启动子结合,使该基因所在染色质发生组蛋白乙酰化,染色质变得更松散,同时启动基因转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PstGTAl 蛋白结合TaSIG的启动子有利于 RNA 聚合酶的合成和结合
B. 同一株小麦在感染条锈菌前后,遗传信息未变,但表型会发生改变
C. 感染条锈菌后发生的组蛋白乙酰化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
D. 推测 TaSIG基因表达有利于条锈菌的生存
【答案】A
【解析】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PstGTAl蛋白结合TaSIG的启动子,染色质变得更松散,有利于RNA聚合酶的结合,但跟RNA聚合酶的合成没有关系,A错误;
B、同一株小麦在感染条锈菌前后,只发生组蛋白乙酰化,DNA序列未变,因此遗传信息未变,但表型会发生改变,B正确;
C、组蛋白乙酰化属于表观遗传,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C正确;
D、条形柄锈菌使小麦的TaSIG基因表达,因此TaSIG基因表达有利于条锈菌的生存,D正确。
故选A。
10. 内啡肽是内源性的具有类似吗啡作用的肽类物质。内啡肽镇痛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内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的阿片受体结合后会抑制Ca²⁺通道开放,从而减少引起痛觉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P物质释放,最终导致痛觉减轻或消失。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啡肽和P物 质均通过胞吐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
B. P物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导致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C 推测使用阿片受体抑制剂或者P物质受体抑制剂也可以达到镇痛作用
D. 若内环境Na⁺浓度过高,则 P物质更容易使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从图中信息来看,内啡肽和P物质均通过胞吐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A正确;
B、 P物质属于兴奋性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形成动作电位,因此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正确;
C、使用阿片受体抑制剂会抑制内啡肽作用,进而不能减少引起痛觉的兴奋性神经递质P物质释放,导致痛觉加重,C错误;
D、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内流形成的,若内环境Na⁺浓度过高,更容易形成动作电位,则P物质更容易使突触后膜兴奋,D正确。
故选C。
11. 免疫系统具因分自我与非我的能力,这种能力跟一类称为 MHC 的糖蛋白有关,MHC可以分为MHCI类分子和 MHCII类分子,下图表示病毒入侵人体后的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HC具有细胞识别、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免疫等功能
B. 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不同人的MHC不同,导致移植后产生细胞免疫
C. 细胞毒性 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D. 巨噬细胞吞入抗原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答案】B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MHC属于糖蛋白,没有物质运输功能,A错误;
B、 MHC具有识别功能,因此器官移植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不同人的MHC不同,导致移植后产生细胞免疫,B正确;
C、 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巨噬细胞吞入抗原,没有特异性,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12. 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基础生态位是一种理论上的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生物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下图是某区域甲、乙、丙三种生物捕食活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生物的基础生态位部分重叠,一定存在种间竞争
B. 乙、 丙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 甲、 乙、 丙不同时间活动频率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D. 研究生态位,通常还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种间关系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位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 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
生态位的作用:决定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生态位的意义: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
【详解】A、不同生物的基础生态位部分重叠,不一定实际活动空间存在重叠,所以不一定存在种间竞争,A错误;
B、乙、丙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存在重叠,因此乙、丙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C、甲、 乙、 丙不同时间活动频率不同是进化的结果, 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正确;
D、 研究生态位,通常还要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种间关系等,D正确。
故选A。
13. 异戊烯焦磷酸(IPP)在植物体内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合适的条件下,IPP可以生成脱落酸、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最可能在短日照条件下产生
B. 植物在夏季生长加快的原因可能是长日照增加了赤霉素的产生
C. IPP生成不同激素需要不同的条件
D. 在短日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可能变黄,并逐渐脱落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①细胞水平: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②器官水平: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如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的发育。
赤霉素: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③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①促进细胞分裂;②促进芽的 分化,侧枝发育和叶绿素的合成。
乙烯: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开花;③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脱落酸: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气孔关闭;③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④维持种子休眠。
【详解】A、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抑制分裂,细胞分裂素不可能由胡萝卜素转化而来,最可能是在长日照下产生的,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夏季日照时间长,赤霉素增加, 可能促进该植物的生长,B正确;
C、据图,IPP可转变为脱落酸、赤霉素,会在不同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植物激素,C正确;
D、短日照条件下,胡萝卜素增加导致叶片变黄,脱落酸增加导致叶片脱落,D正确。
故选A。
14. 泡菜是一种在低浓度食盐液中泡制的蔬菜乳酸发酵加工品。下列有关泡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泡菜坛边加水的目的是隔绝空气,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 制作泡菜时,保留原来坛中的泡菜汁,可以缩短泡菜的成品时间
C. 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可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其进行计数
D. 制作泡菜过程中对盐水进行煮沸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详解】A、制作泡菜时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因此泡菜坛边加水的目的在于隔绝空气,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A正确;
B、原来坛中的泡菜汁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可以增加乳酸菌的数量,缩短发酵时间,B正确;
C、泡菜主要利用的是乳酸菌,微生物计数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C正确;
D、对盐水进行煮沸只能达到消毒目的,不能灭菌,D错误。
故选D。
15. 2017年,世界上第一例、第二例体细胞克隆猴先后在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国在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科学家为了提高胚胎发育率和妊娠率,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 mRNA 注入重构胚,同时用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TSA) 处理,简化过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去核”指的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B. 体细胞和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可以采用电融合、PEG融合等方法
C. 胚胎移植前需要对代孕母猴进行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处理
D. 重构胚一般需要发育到囊胚或原肠胚后才进行胚胎移植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
【详解】A、将卵母细胞培养到MII期后进行去核操作,此时细胞核退化,出现的是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故去核的实质是去除卵母细胞中的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而不是细胞核,A错误;
B、动物细胞融合可以采用电融合、PEG融合、灭活病毒诱导等方法,B正确;
C、代孕母猴不需要进行超数排卵处理,供体母猴才需要,C错误;
D、重构胚一般发育到囊胚或桑椹胚才进行细胞移植,而不是原肠胚,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为揭示黄土高原乡土草赖草的抗盐碱能力,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8个Na₂CO₃浓度梯度(0、50、75、 100、 150、 200、 300、 400mml/L)对赖草幼苗进行胁迫,研究Na₂CO₃胁迫对赖草幼苗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
(1)CO₂的固定需要用到分布于赖草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部位) 的 Rubisc 酶, 该酶的酶活性可以用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具体指标) 来表示。
(2)Na₂CO₃浓度为150时, 胞间 CO₂浓度最低,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Na₂CO₃浓度为400 时,赖草叶片释放氧气速率最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 胁迫下,赖草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仍然较完整,在高浓度 胁迫下,虽然部分叶绿体受损消失,但仍然存在部分叶绿体; 而用低浓度 处理不耐盐碱的植物,叶绿体内外膜会受损,用高浓度 处理会导致叶绿体结构破坏,基粒片层消失。说明赖草具有抗盐碱能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叶绿体基质 ②. 固定CO₂的量(或C₃含成量, C₅消耗量)
(2) ①. 此时叶片释放氧气速率最大,表明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暗反应消耗CO₂更快,导致胞间CO₂减少 ②. 此时叶绿素含量减少,限制了光反应的进行, 导致释放氧气速率最低
(3)低浓度Na₂CO₃胁迫下,叶绿体结构仍然较完整,叶绿素含量、胞间CO₂浓度相对稳定,赖草仍然维持较大的净光合速率,可以正常生存; 高浓度Na₂CO₃胁迫下,虽然光合色素、 气孔导度均有下降,但赖草仍然留存部分叶绿体维持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虽下降,但仍然足够维持赖草生存
【解析】
【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固定CO2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因此Rubisc酶应该也分布在叶绿体基质; Rubisc酶催化C5和CO2反应生成C3,因此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固定CO2的量、C3合成量、C5消耗量都可以用于指示酶活性的大小。
【小问2详解】
胞间CO2浓度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气孔导度均有关系,题干及表格所给信息未涉及呼吸作用大小,因此无法考虑呼吸作用的影响;气孔导度对此有影响,但此时气孔导度比对照组大,因此气孔导度不是限制因素; 光合作用会从胞间吸收CO2,观察表格数据发现,此时叶片释放氧气速率最快,因此考虑是由于光合作用加快,导致CO2消耗加快,最终使胞间CO2浓度降低。 Na2CO3浓度为400时,叶片释放氧气速率最低,从表格数据来看,气孔导度虽然也较小,但胞间CO2浓度和对照组相差不大,因此气孔导度和CO2浓度不是限制因素;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组降低较多,考虑应该是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低浓度Na2CO3处理不耐盐碱的植物, 叶绿体内外膜会受损,用高浓度Na2CO3处理会导致叶绿体结构破坏,基粒片层消失,因此要解释赖草具有抗盐碱能力的原因需要和不耐盐碱的植物进行比较说明,从低浓度和高浓度Na2CO3两个方面去解释。分析表格数据,在低浓度Na2CO3处理下,赖草的叶绿素、 胞间( 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均变化不大,且叶绿体仍然较完整; 高浓度Na2CO3胁迫下光合色素、气孔导度均有下降,但部分叶绿体仍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维持赖草的生存。
17. 赏食兼用型紫色辣椒是辣椒中稀有的种质资源,为了研究辣椒果色的遗传,某学校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利用白色亲本甲和紫色亲本乙杂交,得到 Fi植株共 132株,全部结白色辣椒; F₁自交得到F₂,表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注:+表示紫色,十越多表示紫色越深)
(1)辣椒果色的白色对紫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上述实验,第一小组同学认为辣椒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色之所以具有深浅的不同,可能是因为温度或光照不同导致色素合成量不同,并设计了如下实验来证明他们的猜测:利用 F₁自交得到 F₂,将F₂植株全部种植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下, 观察F₂辣椒果实的表型。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他们的猜想正确。
(3)经过实验检验,第一小组同学的猜想被推翻,第二小组同学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辣椒果色的遗传受三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其中1对控制色素能否合成,另外两对控制紫色深浅,并且紫色的深浅跟显性基因的个数相关。请根据第二小组同学的推测, 写出F₁植株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应基因分别用A(a)、 B(b)、 D(d)表示)。
(4)若第二小组同学的猜想正确,则白色辣椒的基因型总共有_______________种;将表型为+ + + +的紫色辣椒和F₁进行杂交,子代中结+ + +辣椒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显 ②. F₁全为白色,F₁自交发生性状分离得到紫色,因此紫色为隐性性状
(2) ①. 温度和光照均相同 ②. 紫色辣椒颜色深浅均相同
(3)AaBbDd (4) ①. 19 ②. 1/4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白色亲本甲和紫色亲本乙杂交,F1全为白色,F2发生性状分离出现紫色,因此白色为显性,紫色为隐性。
【小问2详解】
第一小组同学认为辣椒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色之所以具有深浅的不同,可能是因为温度或光照不同导致色素合成量不同,据此设计实验,即利用 F1自交得到 F2,将F2植株全部种植在相同的环境中,即控制温度和光照相同,观察紫色辣椒颜色深浅是否相同即可确定猜想正确与否,若深浅均相同,紫色辣椒颜色深浅均相同。
【小问3详解】
根据第二小组的猜想,结合表格中紫色辣椒的颜色深浅,推测++++应该表示具有4个紫色相关的显性基因,依次推理,+表示具有1个紫色相关的显性基因,没有紫色相关的显性基因应该就是白色,因此++++的基因可以表示为BBDD,再考虑到白色相对于紫色为显性,因此++++的植株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BBDD,所占比例为2/(98+2+8+12+8) =1/64=1/4×1/4×1/4,进而可以推理出F1自交得到aa、 BB、 DD的概率均是1/4,最终推出F1的基因型为AaBbDd。
【小问4详解】
白色辣椒的基因型为A_和aabbdd,总共有2×3×3+1=19种;表型为++++的紫色辣椒基因型为aaBBDD,F1基因型为AaBbDd, 杂交表型为+++的辣椒需要有3个紫色相关显性基因,计算可知比例为1/2×1/2×1/2×2=1/4。
18. 刚刚过去的秋冬季节,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让许多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防不胜防, 下图是支原体和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过程图解。
(1)能够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除DC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答两种)。
(2)DC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会分泌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 B细胞,促进B细胞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感染过一次支原体肺炎后,短时间内不太容易再感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氨溴索口服液可用于止咳,研究发现北沙参溶液可能也可以治疗病毒性肺炎造成的咳嗽,为了探究北沙参溶液是否具有比氨溴索口服液更好的止咳效果,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①将年龄、性别相同且生理状况相似的3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甲、 乙、丙3组。
②取肺炎病毒气溶胶, 喷雾作用于甲、 乙、 丙小鼠鼻腔,使之感染成为病毒性肺炎小鼠后,分别测定并记录 1 小时内___________________,并对每组数据求平均值。
③接着连续两天在 10 点、16 点分别对甲组饲喂适量蒸馏水,对乙组饲喂_________________ , 对丙组饲喂__________________, 其余条件保持相同且适宜。
④第三天10 点分别测定并记录1 小时内甲、乙、丙三组每只小鼠咳嗽的次数,并对每组数据求平均值。
⑤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a. 若饲喂后咳嗽的次数甲>乙>丙,则说明北沙参溶液具有比氨溴索口服液更好的止咳效果;
b. 若饲喂后咳嗽的次数甲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丙(填“<”“>”或“=”),则说明北沙参溶液和氨溴索口服液的止咳效果相同;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北沙参溶液止咳效果弱于氨溴索口服液;
d. 若饲喂后咳嗽的次数甲=丙>乙,则说明北沙参溶液没有止咳效果。
【答案】(1)B细胞、 巨噬细胞
(2) ①. 细胞因子 ②. 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③. 初次感染后会产生记忆B细胞和抗体,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已经存在的抗体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3) ①. 甲、乙、丙三组每只小鼠咳嗽的次数 ②. 等量氨溴索口服液 ③. 等量北沙参溶液 ④. > ⑤. = ⑥. 若饲喂后咳嗽的次数甲>丙>乙
【解析】
【分析】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其作用是可以对抗原进行摄取和加工处理,然后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细胞。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科学性原则。
【小问1详解】
抗原呈递细胞主要有三种,树突状细胞、B细胞、 巨噬细胞。
【小问2详解】
DC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信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此时辅助性T细胞一方面会增殖分化,另一方面还会分泌细胞因子,即辅助性T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因此,感染过一次支原体肺炎后, 产生的记忆B细胞和抗体还留存在人体中, 在抗原再次入侵时,抗体继续发挥作用,同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因而人体表现为对该病原体的抗性。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北沙参溶液是否具有比氨溴索口服液更好的止咳效果,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对患病小鼠使用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咳嗽次数的变化,因此实验设计如下:
①将年龄、性别相同且生理状况相似的3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甲、 乙、丙3组。
②取肺炎病毒气溶胶, 喷雾作用于甲、 乙、 丙小鼠鼻腔,使之感染成为病毒性肺炎小鼠后(获得患病小鼠),分别测定并记录 1 小时内甲、 乙、丙三组每只小鼠咳嗽的次数,作为对照。
③接着连续两天在 10 点、16 点分别对甲组饲喂适量蒸馏水,根据实验目的可确定乙组应该饲喂等量氨溴索口服液,丙组饲喂等量北沙参溶液。
⑤a. 若饲喂后咳嗽的次数甲>乙>丙,则说明北沙参溶液具有比氨溴索口服液更好的止咳效果;
b. 北沙参溶液和氨溴索口服液的止咳效果相同,则甲次数最多,乙=丙。
c. 北沙参溶液止咳效果弱于氨溴索口服液,表明丙组的咳嗽次数应该比对照组甲小,但比乙组大,即咳嗽的次数甲>丙>乙,则支持上述结论。
19.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草原总面积将近4 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为现有耕地面积的 3 倍。
(1)草原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样,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草原上的羊茅属于第一营养级,羊茅的能量除了未被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外,其余的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马熊常捕食藏野驴,藏野驴听到藏马熊的叫声会逃跑躲避,藏马熊的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信息,该过程体现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作用。
(3)有牧民认为草原上的鼠兔数量太多,影响了牧草的生长,于是在鼠兔活动区域施用有毒物质,在杀死鼠兔的同时,也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最终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让你给牧民提供建议,你认为应该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治效果最好。
(4)草原风景优美,常吸引游客驻足欣赏,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答案】(1) ①.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②. 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2) ①. 物理 ②.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①. 降低 ②. 生物
(4)直接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物体内同化的能量一般有以下去向:未被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所以羊茅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除了未被利用和流向下一营养级外,其余的流向是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小问2详解】
声音属于物理信息; 藏马熊的叫声会引起藏野驴躲避,因此可以体现出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有毒物质造成生物死亡,会造成物种数量和种群密度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与有毒物质的施用相比较, 生物防治的效果更好,是最好的方法。
【小问4详解】
草原风景优美,常吸引游客驻足欣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20. 青霉菌产生青霉素需要持续性提供高氧环境。考虑到血红蛋白携带氧气的能力很强,科学家们设想了以下两种方案来得到含有血红蛋白的青霉菌。方案一:提取血红蛋白基因,转入青霉菌细胞,血红蛋白基因表达从而得到含血红蛋白的青霉菌;方案二:将含有血红蛋白的透明颤菌与青霉菌融合,得到含血红蛋白的杂种青霉菌。方案二如图所示:
一些科学家尝试采用方案一:
(1)请补充完整具体的操作过程。第一步:筛选并获取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将目的基因和质粒用限制酶处理后, 再利用_________________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在一起形成基因表达载体;第三步: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第四步:检测与鉴定。
(2)通过检测以下转基因青霉菌的哪些项目可以确定方案一是否成功? 。
A. 单位时间内青霉素的产量B. 是否含有血红蛋白基因
C. 是否含血红蛋白基因的 mRNAD. 耗氧速率
E. 血红蛋白含量
另一部分科学家采用方案二:
(3)现有蛋白酶、溶菌酶、纤维素酶、 脂肪酶、淀粉酶可选,处理②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处理③后会得到多种类型的细胞,请简述通过处理④筛选出杂种菌株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处理③用于融合动物细胞,则特有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方案三:
(6)利用青霉菌和透明颤菌作亲本进行杂交,筛选得到含有血红蛋白的杂种菌。 该方案是否可行?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血红蛋白基因 ②. DNA连接酶 (2)ADE
(3)溶菌酶 (4)在缺乏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培养基培养融合细胞,能够生长的即为杂种菌株
(5)灭活病毒诱导 (6) ①. 不可行 ②. 杂交育种应用在同种生物不同品种的选育上,而青霉菌和透明颤菌为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且细菌的生殖方式为无性生殖,因而不可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进行育种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物理法(离心、振动、电激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等)。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培育作物新品种。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基因工程首先要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在本题中是血红蛋白基因;要连接目的基因和质粒,需要用DNA连接酶。
【小问2详解】
题干中最终目的是要得到含有血红蛋白的青霉菌,所以可以通过测量青霉菌的血红蛋白含量或者单位时间内青霉素的产量或者耗氧速率来确定方案一成功与否,故选ADE。
【小问3详解】
处理②是去掉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可以去掉细菌的细胞壁,所以选溶菌酶。
【小问4详解】
图中的杂种菌株是由甲硫氨酸营养缺陷型青霉菌和精氨酸营养缺陷型透明颤菌融合形成的,则杂种菌株应该表现为在缺乏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而其他的两种自融类型的菌株则不会在该培养基中生长,据此经过处理④从融合细胞中筛选出目的菌株。
【小问5详解】
如果是动物细胞融合,处理③特有的方式是用灭活病毒诱导法。
【小问6详解】
杂交育种用于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之间,而后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品种,而本题中的青霉菌和透明颤菌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即不是同一个物种,因而不可用杂交育种的方式培养出杂种菌株,且细菌的生殖方式一般为无性繁殖。Na₂CO₃浓度
叶绿素a
叶绿素 b
类胡萝卜素
叶片释放O₂速率
气孔导度
胞间CO₂浓度
0
8.36
2.61
1.70
11.2
138
462
低浓度
50
7.98
2.50
1.90
8.1
175
478
75
8.20
3.13
1.73
8.9
162
472
100
8.28
2.03
1.34
10.6
151
483
150
8.46
2.32
1.42
11.9
148
435
高浓度
200
7.14
2.48
1.45
8.3
121
460
300
5.43
2.02
1.22
8.0
134
464
400
5.20
1.58
1.26
6.5
96
458
辣椒颜色
白色
+ + + +
+ + +
++
+
植株数量
98
2
8
12
8
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文件包含康德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试题docx、康德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试题pdf、康德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参考答案docx、康德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四生物参考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生物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调研生物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重庆市(康德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重庆市(康德卷)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三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