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框中的内容可以印证的观点是( )
A.杨坚在8年内实现了国家统一B.杨坚建立隋朝的方式为外戚夺权
C.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D.杨坚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2.“(隋炀帝)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上述材料介绍的运河河段被称为( )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3.对下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官制度的变革始终推动教育发展B.显示了封建社会当官的基本内容
C.隋朝时期应填入的主要内容是才华D.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等级性
4.“唐朝贞观八、九年间,当时农业丰收,米价每斗约为四五钱,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出门数月也不用闭门,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每斗只值两钱。”这里介绍的是“贞观之治”的( )
A.背景B.表现C.举措D.影响
5.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御试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才得参与殿试。殿试的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加以区别,用于选拔官员等。为殿试作出突出贡献的皇帝是( )
A.隋文帝B.唐高祖C.唐太宗D.武则天
6.以下是唐朝某位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举措,这些举措产生的影响是( )
A.边疆得到巩固B.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C.农业生产得到恢复D.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7.太宗对侍臣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以上内容的出处应该是《贞观政要》之( )
A.《务农》B.《教戒太子诸王》
C.《求谏》D.《君臣鉴戒》
8.下方知识结构图中“?”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各自为政,改朝换代B.被动求变,墨守成规
C.矛盾激化,成效衰微D.传承制度,延续政策
9.据所学知识,指出以下解读符合图中所示劳动工具的是( )
A.这是唐朝人发明的曲辕犁B.优点是利用水力,节省人力
C.说明了科举制度得到推广D.显示了唐朝手工业的兴盛
10.以下对示意图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安西都护府职能的显现B.体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C.体现了唐与吐蕃的友好交往D.反映赤德祖赞仰慕唐朝文化
11.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是唐朝某一方面的场景。这里的“某一方面”应是( )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民族交往方面D.对外交流方面
12.学者章林指出: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12次正式派遣唐使来华。每次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使团来华充分说明了( )
A.日本到中国海路的通畅B.唐诗是中日交流的载体
C.隋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D.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
13.结合下表内容,可以确定表格中涉及的主人公是( )
A.魏征B.文成公主C.玄奘D.鉴真
14.下图反映了隋、唐、两宋和元朝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情况,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的原因是( )
A.节度使势力膨胀B.民族关系比较紧张
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
15.化学反应中,催化剂有加速或减缓化学反应的作用。据所学知识,指出下图中▲处发挥“催化剂”作用的是( )
A.安史之乱B.黄巢起义C.五代出现D.十国并立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记载,隋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元605年4月14日),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随后几年,隋炀帝又分别开凿了永济渠、邗沟、江南河。
材料二: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摘编自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
(1)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具体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作用,并指出作者对大运河的态度。
(3)材料一为今天的白话文叙述,材料二为我国古代的文言文,请简要说明二者分别有什么优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给予外商钱粮方面的补贴,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
——摘译自《唐律疏议》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的对外政策,并归纳唐朝政府为此采取的相关措施。
材料二:《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用一句话归纳你对唐朝的印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前,某中学七年级一班开展了“唐朝走向衰亡”主题研学活动。
【资源共享】
材料一:唐末节度使兵力统计表
材料二: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
(1)据材料一,请算出当时边镇兵力的数量。当时中央军兵力共9万人,据此分析唐朝兵力呈现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唐末藩镇状况延续了中央政权的统治。据材料二,写出相关依据。
【思维共鸣】
(3)同学们用以下结构图来形容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状况。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类似的史事。
19.融入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唐诗我们能了解一个形象、全面的唐朝。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①②③分别是对唐朝哪一行业的描述,并指出④⑤展现了盛唐时期怎样的城市景象。
材料二:
(2)材料二中诗作的作者被称为“诗圣”,请写出他的名字。该作品反映的社会状况跟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有关,请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唐诗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周宣帝岳父杨坚辅政……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可知,杨坚是外戚,他建立隋朝的方式为外戚帝权,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隋朝589年统一全国,无法得出杨坚在8年内实现了国家统一,也无法表明隋朝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C项;材料只是展示了杨坚建立隋朝的历史,无法体现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可知,这条运河从洛阳出发,通到涿郡,即今天的北京,因此这是永济渠,A项正确;通济连接黄河与淮河,排除B项;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排除C项;江南河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终点是余杭,即今天的杭州,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世袭制(血缘),军功授封制(军功),察举制(贤孝),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隋朝开创科举制,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选官依据是才华,C项正确;选官制度的变革始终推动教育发展,图片中没有体现选官制度变革对教育的影响,排除人项;“显示了封建社会当官的基本内容”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等级性”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朝贞观八、九年间,当时农业丰收,米价每斗约为四五钱,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出门数月也不用闭门,到了贞观十五年,米价每斗只值两钱”可知,题干材料介绍的是“贞观之治”的表现。B项正确;背景、举措、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D项正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A项;唐高祖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与殿试无关,排除B项;唐太宗改革科举制度,增加了考试科目,但没有创立殿试,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可知,“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等都是唐玄宗前期治理国家的措施,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力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唐玄宗的这些措施没有提及边疆治理,无法从中得出边疆得到巩固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后期阶级矛盾激化,前期的阶级矛盾并没有基本消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没有具体到农业生产,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农业生产,因此,材料应出自《贞观政要》之《务农》,A项正确;《教戒太子诸王》是唐太宗教育太子诸王的文章,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求谏》是唐太宗关于求谏的文章,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臣鉴戒》是唐太宗关于君臣关系的文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体现的是传承制度,延续政策。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三位帝王所在朝代都是唐朝,排除A项;武则天和唐玄宗在位时期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是墨守成规,排除B项;三位帝王统治时期,政局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这是唐朝时期出现的筒车,它可以利用水力,节省人力,B项正确;图片中的农具是筒车,不是曲辕犁,排除A项;图片反映的与农业生产有关,无法说明科举制的推广和手工业的兴盛,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时所带的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松赞干布的行为都有利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西域设立,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涉及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排除B项;赤德祖赞迎娶唐朝金城公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反映的历史与文成公主入藏有关,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方面的历史,C项正确;《步辇图》反映的是汉藏友谊,属于民族交往范畴,与政治、经济和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日本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使节到中国进行学习,反映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日交流,不是强调日本到中国海路的通畅,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日交流,未体现唐诗是中日交流的载体,排除B项;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受唐朝文化更深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绝域求生……享誉佛国”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部纪录片的主要内容是玄奘西游天竺。唐贞观年间,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的佛教圣地天竺。在天竺,玄奘用大约17年的时间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享誉佛国。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把印度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介绍到中国,是研究7世纪中亚和南亚各国,特别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C项正确;魏征是唐太宗时期的谏臣,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友谊,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答案:A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权力增强,这主要是因为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安史之乱后更是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看出民族关系比较紧张、北方经济趋于停滞、科举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发动大规模起义,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项正确,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益腐败,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标志唐朝的从此由盛转衰,但没有直接导致唐朝灭亡,排除A项;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16.答案:(1)原因:隋朝国力强盛;皇帝的号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2)作用:便利了隋炀帝巡幸江都和南方物产向北方的运送;沟通了南北方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等等。态度:肯定大运河的价值。
(3)优点:材料一通俗易懂;材料二简洁,有利于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等。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随后几年,隋炀帝又分别开凿了永济渠、邗沟、江南河。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具体原因有:隋朝国力强盛;皇帝的号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等。
(2)作用:据材料二“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相继。”得出,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发挥的作用是:便利了隋炀帝巡幸江都和南方物产向北方的运送;沟通了南北方交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等等。态度:据材料二“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得出,作者对大运河的态度是:肯定大运河的价值。
(3)优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为今天的白话文叙述,优点是通俗易懂;材料二为我国古代的文言文,优点是简洁,有利于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等。
17.答案:(1)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措施:颁发通行证;给予钱粮补贴;对官员提出具体要求;等等。
(2)特点: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人员多;中外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唐朝对外国影响大;等等。原因:唐朝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辉煌灿烂等。
(3)唐朝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等。
解析:(1)政策:根据材料“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给予外商钱粮方面的补贴,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可以看出唐朝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措施:根据材料“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得出颁发通行证;根据材料“同时唐朝政府还给予外商钱粮方面的补贴”得出给予钱粮补贴;根据材料“并且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得出对官员提出具体要求等等。
(2)特点:根据材料“《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来到长安。”得出与唐朝交往的国家、人员多;根据材料“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对很多国家很有吸引力。波斯(伊朗)曾不断派遣使者前来长安,波斯商人遍布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得出中外交往频繁、活动范围广;根据材料“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得出唐朝对外国影响大;等等,原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如唐朝政治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昌盛,文化辉煌灿烂等。
(3)印象:可从唐朝的繁荣着手回答,如唐朝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等。
18.答案:(1)数量:44.94万人。特点:内轻外重,节度使掌握大量兵力。
(2)“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的官员仍由朝廷任命;设置藩镇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叛乱、驻守边疆和防盗贼等。
(3)史事: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子弟到地方,结果其随着势力的增强,最终引起七国之乱;等等。
解析:(1)数量:根据材料“唐末节度使兵力统计表”计算其中“兵力得出44.94万人。特点:根据材料当时中央军兵力共9万人“而边镇44.94万人可以看出内外比例不协调,内轻外重,节度使掌握大量兵力。
(2)根据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类型一列可以看出“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的官员仍由朝廷任命;根据材料“兵额与功能”一列可以看出,设置藩镇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叛乱、驻守边疆和防盗贼等。
(3)史事:根据图示中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对比,可结合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和汉朝分封的局限性进行举例,如西周时期,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子弟到地方,结果其随着势力的增强,最终引起七国之乱等等。
19.答案:(1)行业:丝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景象:展现了长安城布局严整、商业繁荣、管理严格、民族关系融洽的城市景象。
(2)名字:杜甫。事件:安史之乱。
(3)唐诗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是对社会状况的形象描述;等等。
580年,宣帝病死,8岁的静帝继位,周宣帝岳父杨坚辅政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长安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中原文化,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集数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题目
乱世孤旅
绝域求生
踏上圣土
享誉佛国
归心似箭
节度使名称
河东
朔方
范阳
剑南
陇右
河西
北庭
安西
岭南
兵力/万人
5.5
6.47
9.14
3.09
7.5
7.3
2
2.4
1.54
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防叛乱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不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序号
作者
诗句
①
李白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②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④
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⑤
李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夏传子,家天下, 文字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