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巴伦支海通过海洋的放热将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释放到大气中,被称为北冰洋的“冷却机”。巴伦支海的海洋热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5—8月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近40年来,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增加,海洋向大气放热整体也增加,但开阔海域(无冰区)向大气放热减少,冰区则呈相反的趋势。下图示意巴伦支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上升速率最快的海区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2. 巴伦支海海冰覆盖范围最大的月份是(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3. 近40年来,北大西洋热量在从巴伦支海向北输送的过程中,巴伦支海( )
A. 开阔海域海—气交换增强B. 冰区海域海—气交换减弱
C. 开阔海域暖流势力增强D. 冰区海域海冰融化减少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冷却机”,通过海洋的放热过程将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在此过程中,丁海区为北大西洋暖流的上游区域,海洋热含量上升速率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巴伦支海9月至次年4月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海洋热含量在4月达最低值,因而海冰覆盖范围达到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近40年来,北大西洋热量在巴伦支海向北输送的过程中,海洋增温,导致巴伦支海开阔海域(无冰区)海气温差减小,海—气放热减弱,A错误;而暖流势力增强,更多的海洋热量向极地输送,从而加速巴伦支海冰区的海冰融化,C正确,D错误;导致海冰对冰区海—气热交换的阻隔作用被削弱,冰区海洋放热增加,B错误;故选C。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对全球热量输送和交换的影响、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对航海事业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都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加沙地带的地下水已经不适合饮用。下图为巴勒斯坦地区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加沙地带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B. 海陆位置C. 大气环流D. 纬度
5. 加沙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高山冰雪融水B. 河流水、湖泊水C. 冬季雨水D. 春季积雪融水
6. 下列加沙地区地下水不适合饮用的因素中,与人为原因关联度最小的是( )
A. 过度开发,导致海水入侵B. 大力发展工业,水体重金属超标
C. 化肥中的盐以及硝酸盐的污染D. 污水处理设备不足,废水渗透
【答案】4. C 5. C 6. B
【解析】
【4题详解】
加沙地带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不是地形、海陆位置和纬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加沙地带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丰富,地下水主要补给水源是冬季降水,C正确;纬度较低,海拔较低,没有高山冰雪融水和春季积雪融水,AD错误,河流和湖泊较少,不是加沙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B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该地受以色列封锁,工业少且落后,工业废水少,B描述错误,符合题意;水质变差主要是因为管理水平不高,当地居民任意打井,含水层被过度开发,海水入侵;当地居民环保理念不高,污水处理设备不足,导致含水层被废水渗透,再加上化肥中的盐以及硝酸盐的污染,加沙地区沿海含水层的水已经不适合饮用,AC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河流补给方式有:大气降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河流补给是河流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
在陆地气流的影响下,北海道石狩湾海岸附近有时会在清晨出现层状低云,日出之后海岸云由层状发展为细胞状。下图示意某日石狩湾海岸云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石狩湾海岸云多发的季节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 冬季 辐射冷却B. 冬季 海水运动
C. 夏季 太阳高度D. 夏季 海表温度
8. 石狩湾海岸云由层状发展为细胞状,主要是因为海面上方( )
A. 对流加强B. 风速减弱C. 水汽减少D. 逆温消散
【答案】7. A 8. A
【解析】
【7题详解】
该地冬季昼短夜长,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晴天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之间温差较大,产生气压差,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上蒸发的水汽遇到来自陆地的冷空气,易凝结成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根据右图可知出现细胞状海岸云出现在日出之后且此时逆温层发生高度升高,表明该区域对流加强。石狩湾海岸云由层状发展为细胞状,主要是因为海面上方对流加强,使云体迅速增厚,对流运动强烈,形成的云层越厚,细胞状结构越明显,A正确;风速减弱,对流运动减弱,B错误;水汽减少,对流运动减弱,C错误;从右图中可知逆温并未消散,D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现象是指在特定的大气条件下,地面的温度反而比正常情况下更低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大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大气的温度梯度会逆转,即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反而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在冬季或者初春的时候更容易出现,这是因为这时候的地面温度较低,大气的温度梯度逆转,导致地面的温度比正常情况下更低。这种现象在气象学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影响大气的对流和扩散,进而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山东半岛部分地区出现“冷流降雪”,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超过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同时,山东烟台的蓬莱海面出现了罕见的“海滋”奇观。“海滋”是一种类似海市蜃楼的光学现象,当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出现较大温差时,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大气层发生折射,从而使岛屿等变形,形成奇异而变幻的画面。完成下面小题。
9. “冷流降雪”现象主要发生在山东半岛的( )
A. 偏北沿岸B. 偏南沿岸C. 偏东沿岸D. 各沿岸均可发生
10. 本次“海滋”现象的发生条件是( )
A. 较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B. 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
C. 冷锋过境后,水温高于气温D. 暖锋过境后,暖湿气流冷却凝结
11. 大风吹来时“海滋”消失是因为大风( )
A. 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B. 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C. 降低了表层海水的温度D. 加剧大气垂直方向的对流
【答案】9. A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冷流降雪”是从极高纬度喷发出来的冷气团遇到相对温暖的水域产生的强降雪现象,就山东半岛而言,冷气团来自北方的高纬地区,山东半岛北侧地处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北侧多降雪,所以“冷流降雪”主要发生在其偏北沿岸,其他方向不是冬季风的迎风坡,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本次“海滋”现象发生在冬季,冷锋过境后,冷空气占据海面,水温与气温存在较大差异,海面上的空气层产生强逆温,低空海面密度差异较大,阳光折射形成“海滋”,C正确;暖气流流经较冷水面或静风环境,海洋辐射降温都可能形成逆温,但强度有限,不利于“海滋”的形成,AB错误;暖锋过境后海面被暖空气占据,海气温差较小,也不利于形成“海滋”,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大风加剧空气的扰动,导致热量散失,并未破坏原有大气物理状态,A错误;大风不利于雾的形成,B错误;“海滋”的出现主要与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密度、气压变化有关,大风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C正确;大风会扰乱原垂直对流,但对流活动强弱及厚度主要取决于近地面气温高低和气温垂直递减率,D错误。故选C。
【点睛】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
嶂石岩地貌是太行山中部和南部发育的典型石英砂岩奇险景观,以色红、顶平、身陡、棱角明显为特征。这一地貌的岩层大致可分为三层:下层是元古界(距今25亿~8亿年)变质岩;中层为元古界砂岩和砂质页岩;上层则是寒武纪(距今5.41亿~4.85亿年)含砾粗砂岩、砾岩,上覆泥灰岩。岩墙丹崖是嶂石岩地貌最有代表性的景观,如屏如画,非常壮美。它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并称为中国三大砂岩地貌。嶂石岩地貌形成的重要动力来自横向楔状侵蚀作用和横向掏蚀卸荷作用。下图为嶂石岩坡面发育过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与太行山嶂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 )
A. 降水强度B. 构造运动的变化
C. 岩层性质的差异D. 土壤厚度
13. 嶂石岩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
A. 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B.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流水堆积
C. 岩浆活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堆积
D. 沉积作用—地壳下陷—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14. 与我国南方地区的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相比,嶂石岩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特点是( )
A. 流水搬运作用较强B. 化学溶蚀作用较强
C. 流水侵蚀作用较弱D. 风力侵蚀作用较弱
【答案】12. C 13. A 14. C
【解析】
【12题详解】
由于岩石性质差异,岩石硬度不同,性质较为松软的岩层往往先被风化侵蚀,上层的砾岩与下层的变质岩相对中层的砂岩,岩性较硬,不易被侵蚀,而中部的砂岩岩性较软,易被侵烛,当软弱层不断的被掏蚀,上覆岩层承受的力越大,岩层原有的垂直节理加强并产生新生节理,造成整个岩体的不稳定,因此太行山峰石岩横向掏蚀卸荷作用成因相关性最大的是岩石性质差异,C正确;降水强度、构造运动变化、土壤厚度对横向掏蚀卸荷作用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嶂石岩地貌是石英砂岩景观,岩石为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而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后受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重力崩塌等作用,最终形成图示地貌,所以地貌形成过程最可能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重力崩塌,A正确,D错误;岩浆活动不是沉积岩形成的作用力,BC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嶂石岩地貌所在的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南方地区的湖南张家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与我国南方地区的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相比,嶂石岩地貌区因降水相对较少,流水搬运和侵蚀作用、化学溶蚀作用均较弱,AB错误,C正确:太行山区因接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力侵作用较大,D错误,故选C。
【点睛】丹霞地貌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副高和台风是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重要天气系统,他们位置和强弱变化给我国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根据下图副热带高压脊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时雨带位置在南部沿海B. 江淮地区出现梅雨
C. 我国东南沿海此时狂风暴雨D. 此时大致7月或8月
16. 关于副高与台风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影响我国台风一般多形成于副高北侧B. 副高越强,台风越易形成
C. 台风移动方向取决于副高周围引导气流D. 副高东退,台风路径西移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从海洋来的气候位于我国东南地区,A错;江淮地区受到暖湿气流影响,出现梅雨,此时大致为5-7月,B对D错;我国东南沿海此时受到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C错;故选B。
【1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大多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且大多产生于副高的南缘,并沿着副高的外围移动,台风移动方向取决于副高周围引导气流,A错C对;在台风方面,生成台风需要温度较高的海洋表面积聚充足能量,并由上升气流带来旺盛的对流活动,从而催生热带扰动。而在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热带海域很难生成台风,B错;当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而且比较强时,位于其南侧的台风多稳定地自东向西移动;当副热带高压脊减弱东撤,处于高压西南侧的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当台风移到高压西侧,这时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共同作用下,将转向东北方向移动,D错;故选C。
【点睛】在高温方面,在副高控制下的地区,有强烈的下沉辐散,使得低层水汽难以成云致雨,造成晴空万里的稳定天气,时间久了就可能出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在降水方面,副高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了水汽输送路径,而副高的强度则关系到水汽输送是否可以长时间维持,进而决定了降水的持续时间。今年入汛以来,副高持续偏强、偏南,导致我国主雨带长时间徘徊在江南至华南北部一带,南方多地遭到多轮密集强降雨的影响。在台风方面,生成台风需要温度较高的海洋表面积聚充足能量,并由上升气流带来旺盛的对流活动,从而催生热带扰动。而在势力庞大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里,却盛行下沉气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热带海域很难生成台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方的新喀里多尼亚岛东北侧森林茂盛。该岛地质构造活跃,多火山地震,富含硫化镍的蛇绿岩覆盖面积占岛屿1/3。当地开发的镍矿资源主要富集在沿海10~30m深的红土层中,储量约占全球25%,采矿业是其支柱产业。
材料二、图1为新喀里多尼亚岛及周边地区简图,图2为该岛地质剖面示意图。
(1)分析该岛东北侧森林茂盛的原因。
(2)推测该岛红土层中镍矿的形成过程。
(3)简述露天开采和加工镍矿资源过程中可能对近海珊瑚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山地东侧为迎风坡,形成地形雨,降水多(东侧为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纬度较低,热量充足。
(2)板块挤压,蛇绿岩出露地表;蛇绿岩受风化、侵蚀,形成碎屑物;碎屑物经流水搬运,在沿海低地沉积;高温多雨,土壤淋溶作用强,含镍矿物在红土层下部淀积。
(3)露天开采:破坏地表植被,入海泥沙增多,海水透光性减弱,影响珊瑚生长;泥沙沉积,掩埋珊瑚。加工过程:废弃物(废水、废渣)的排放,影响珊瑚的生长和繁殖。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喀里多尼亚岛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植被的因素、工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岛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北方,纬度较低,热量充足;根据图1可知,该岛东北侧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降水丰富;该岛附近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使当地降水较多。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该岛地质构造活跃,多火山地震,富含硫化镍的蛇绿岩覆盖面积占岛屿1/3”可知,蛇绿岩富含硫化镍,根据图2可知蛇绿岩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幔及软流层上的硫化物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该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断裂,含有硫化镍的蛇绿岩出露地表;根据材料“当地开发的镍矿资源主要富集在沿海10~30m深的红土层中”可知,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碎屑物,碎屑物经流水搬运,在沿海低地沉积;当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作用强,含镍矿物在红土层下部淀积,形成镍矿。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的镍矿埋藏较浅,故以露天开采为主,露天开采过程中,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海水透明度下降,影响珊瑚生长;同时泥沙在海洋中沉积,掩埋珊瑚;根据材料,采矿业是该岛的支柱产业,镍矿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工业废水,污染海水,影响珊瑚生存;镍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废弃物,导致海水污染,影响珊瑚生长和繁殖。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附近,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第二大 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下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
材料二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一种现象,自2020年年中开始,全球经历了持续3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到2023年3月,本轮拉尼娜事件正式结束,厄尔尼诺即将登场。专家预测厄尔尼诺或在2023年底前出现,认为2024年恐成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
(1)说明圣克鲁斯岛凉季初期大气稳定的原因。
(2)分析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气温的影响。
(3)分析厄尔尼诺产生对南美洲秘鲁附近海域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底部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
(2)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该岛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或海面)辐射增多,导致气温升高。
(3)厄尔尼诺产生,东南信风减弱,沿岸上升流减弱,从海底带来的营养物质减少;水温升高,不适宜部分海洋生物生存,海洋生物数量和种类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克鲁斯岛和厄尔尼诺现象为材料,涉及大气性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图示圣克鲁斯岛位于赤道附近的南半球,凉季初期在6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西侧,其东南部海域有秘鲁寒流流经,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底部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对流运动较弱,使得大气稳定。
【小问2详解】
厄尔尼诺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导致秘鲁寒流减弱,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该岛附近海域地面或海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或海面辐射增多,导致气温升高。
【小问3详解】
秘鲁寒流通过秘鲁渔场,因而该渔场主要以冷水性鱼类为主,厄尔尼诺能使海水急剧升温,洋面平均温度骤升约3-5摄氏度,冷水性鱼类因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而大量死亡,致使鱼群数量锐减;厄尔尼诺现象致使水中含氧量减少,因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水中氧的含量降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秘鲁渔场位于东南信风带,在东南信风和近岸海域的离岸风作用下,盛行涌升流,鱼类食物丰富,厄尔尼诺现象的爆发,会导致东南信风减弱,使该渔场涌升流削弱,鱼类食物减少,鱼类数量因而减少。
【点睛】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是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体交换的通道,其中望加锡海峡是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主要通道,两大贯穿流在流向和流速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左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所在区域海陆分布,右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和望加锡海峡上层沿海峡方向海流的季节变化,其中海流沿海峡向北为正,向南为负。
(1)指出卡里马塔海峡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
(2)根据材料判断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的成因类型及季节变化。
(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部分海水最终会抵达澳大利亚西北部,简析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答案】(1)北半球夏季盛行偏南风(西南风),北半球冬季盛行偏北风(东北风)。
(2)成因类型:风海流。季节变化:北半球夏季(6-9月)自南向北流,北半球冬季(10月-次年5月)自北向南流。
(3)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形成于赤道海域,海水由低纬向高纬流动至澳大利亚,属于暖流;暧流使澳大利亚西北部气温上升,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
【解析】
【分析】本题以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洋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北半球夏季受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影响,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该地盛行偏南风(西南风);北半球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盛行偏北风(东北风)。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北半球夏季(6-9月)盛行偏南风(西南风),推动海水自南向北流,北半球冬季(10月-次年5月)盛行偏北风(东北风),推动海水自北向南流。这种盛行风引起的洋流为风海流。
【小问3详解】
读图可知,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印度尼西亚贯穿流抵达澳大利亚西北部的流向为由低纬流向高纬,属于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可以使使澳大利亚西北部气温上升,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加。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省级联测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省级联测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省级联测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省级联测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