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山东卷)(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 1 \* ROMAN I卷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细胞自噬对细胞内稳态有重要意义。ATAD3B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与线粒体DNA结合,当线粒体DNA损伤时C端转移到线粒体外膜并与LC3蛋白结合后诱导内质网包裹线粒体形成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结合分解损伤的线粒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DAT3B蛋白失活将导致细胞自噬无法进行
B.缺氧或代谢旺盛的细胞线粒体自噬会加强
C.LC3蛋白具有与ADAT3B蛋白C端结合的区域和与内质网膜蛋白结合的区域
D.提高ADAT3B蛋白表达可以治疗一些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答案】A
【解析】A、ADAT3B突变可能使线粒体自减弱,但无法导致 细胞自噬无法进行,A错误;
B、缺氧或代谢旺盛的细胞线粒体自噬会加强,利用自噬过程的水解产物作为自身细胞代谢的原料,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B正确;
C、由题意“ATAD3B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与线粒体DNA结合,当线粒体DNA损伤时C端转移到线粒体外膜并与LC3蛋白结合后诱导内质网包裹线粒体形成自噬体”可知,LC3蛋白具有与ADAT3B蛋白C端结合的区域和与内质网膜蛋白结合的区域,C正确;
D、提高ADAT3B蛋白表达可以增加ATAD3B蛋白的含量,促进与线粒体DNA结合,加强细胞的自噬能力,可以治疗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D正确。
2.CLCa蛋白是位于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液泡借助该蛋白逆浓度梯度吸收2个的同时向外排出1个。野生型植株CLCa蛋白中一个谷氨酸发生突变后会转化为的通道蛋白(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箭头粗细表示量的多少
A.野生型植株CLCa蛋白运输时需要消耗的电化学势能
B.突变导致CLCa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
C.突变型CLCa蛋白双向运输更有利于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
D.根部特异性表达突变型CLCa蛋白可能会提高植株对氮素的利用率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NO3−进入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故跨膜方式为主动运输,则液泡内的细胞液中H+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说明H+运出液泡是顺浓度梯度,因此方式是协助扩散;液泡膜上的NO3−/H+反向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O3−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O3−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因此该过程NO3−的进入液泡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A、液泡膜上的NO3−/H+转运蛋白能将H+转运出液泡的同时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O3−转运到液泡内,说明NO3−进入液泡的直接驱动力是液泡膜两侧的H+电化学梯度,A正确;
B、蛋白质不同的空间结构代表不同的功能,突变导致CLCa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B正确;
C、突变型CLCa蛋白只能顺浓度单向运输NO3−,C错误;
D、根部特异性表达突变型CLCa蛋白有利于细胞氨基酸的合成,可能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率,D正确。
3.下图表示人类的多种cyclin蛋白基因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其中cyclinB蛋白的活性可被Weel蛋白激酶抑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cyclins的突变可能导致肿瘤发生
B.cyclinsE可能会激发G1期转换进入S期
C.cyclinA激活和参与核DNA和组蛋白的复制
D.Weel活性降低会导致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延长
【答案】D
【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cyclin蛋白可能是促进细胞周期进行的关键蛋白,cyclin蛋白基因一旦突变,可能导致细胞不断增殖,导致肿瘤发生,D-cyclins蛋白是cyclin中的一种,D-cyclins的突变可能导致肿瘤发生,A正确;
B、分析图可知,cyclinA蛋白在G1期合成和增加,推测cyclinsE可能会激发G1期转换进入S期,B正确;
C、S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G2期完成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cyclinA蛋白在S期合成在S期和G2期表达水平较高,与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同步,推测cyclinA激活和参与核DNA和组蛋白的复制,C正确;
D、cyclinB复合物活性增强会让细胞进入分裂期更容易,分裂间期时间减少,D错误。
4.调控寄主基因表达是病菌致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发现,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过程中,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会被转运到小麦细胞核中,结合到小麦TaSIG基因附近。 一方面使得TaSIG所在染色质片段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提高,染色质变得松散; 另一方面直接结合TaSIG基因的启动子,激活其表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麦TaSIG基因的表达量增加可能有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
B.TaSIG基因所在染色质区域变得松散有利于RNA聚合酶的结合
C.PstGTA1与TaSIG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可提高RNA聚合酶含量激活其表达
D.TaSIG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的小麦可能会具有条锈病抗性
【答案】C
【解析】A、在条锈菌侵染小麦的过程中,小麦TaSIG基因的表达量会增加,可能有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A正确;
B、TaSIG基因所在染色质区域变得松散便于RNA聚合酶的结合,B正确;
C、PstGTA1与TaSIG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可激活其表达,但没有信息表明其能提高RNA聚合酶含量,C错误;
D、TaSIG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突变,菌体分泌的PstGTA1蛋白无法与其结合,不利于条锈菌侵染或繁殖,该突变小麦可能会具有条锈病抗性,D正确。
5.遗传性肾炎是编码IV型胶原蛋白的A3~A5基因突变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其中A3和A4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A5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3、A4和A5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α3、α4和α5蛋白肽链异常,可能会导致机体患病。某患者的父亲正常,母亲患病,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有,“-”表示没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3异常基因对A3正常基因是显性基因
B.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16
C.该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的女儿都不患病
D.A3、A4和A5基因都能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答案】B
【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父亲含有A3正常基因和A3异常基因,但表现为不患病,因此A3异常基因对A3正常基因是隐性基因,A错误;
该夫妇生育一个不患病女儿,首先要获得到少一个A3正常基因,其概率是3/4,据题可知,A4基因正常为显性,患者有A4正常基因,对于A5来说,父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bY,母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BXb,生育正常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其概率是1/4,因此,生育正常女儿的概率是3/16,B正确;
C、该患者患病的原因是A5异常,其母亲同时含有A5正常基因和A5异常基因,但是母亲患病,说明A5异常基因为显性基因,患者患病类型属于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与正常女性婚配生育的女儿都患病,C错误;
D、A3、A4和A5基因都能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的随机性,D错误。
6.2022年10月,我国科学家在小鼠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上首次实现4号和5号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培育得到ch14+5单倍体小鼠。用野生型小鼠与ch14+5单倍体小鼠为材料可得到chl4+5二倍体纯合子小鼠,但是成功的机率相对于自然状态下产生的后代低很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hl4+5单倍体小鼠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未知隐性基因所控制的表型
B.培育ch14+5单倍体小鼠过程涉及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C.融合染色体无法与正常染色体联会降低ch14+5二倍体纯合子小鼠出现机率
D.ch14+5单倍体小鼠可用于研究染色体融合导致的不孕不育等疾病
【答案】C
【解析】A、单倍体小鼠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只要有一个基因就能表现出特定的性状,因此单倍体小鼠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未知隐性基因所控制的表型,A正确;
B、培育ch14+5单倍体小鼠过程涉及4号和5号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这个过程既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正确;
C、单倍体ch14+5融合小鼠由于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融合染色体不会与正常染色体联会,因此降低ch14+5二倍体纯合子小鼠机率的原因不会是融合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联会降低,C错误;
D、ch14+5单倍体小鼠由于四号和五号染色体发生了融合,与正常小鼠对比,观察ch14+5单倍体小鼠与正常鼠的一些性状差异,可用于研究染色体融合导致的不孕不育等疾病,D正确。
7.研究表明,缺少运动可能会使人体内Piezl蛋白失去活性,会降低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的密度,使血液流动受限而活动变得困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iezl蛋白合成以及发挥作用的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中
B.血液流动受限会影响肌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C.肌肉组织中,CO2一般从毛细血管向组织液运输
D.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重新吸收回淋巴液
【答案】B
【解析】A、Piezl蛋白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是细胞内而非内环境中,A错误;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参与构成内环境,血液流动受限会影响肌肉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B正确;
C、肌肉组织中,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物,一般从组织细胞运往组织液,再经由血液循环运输,C错误;
D、组织液中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D错误。
8.为揭示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科研人员采用一种间隔的、重复的丁酮(由致病菌发出的具有吸引力的气味)训练模式让线虫建立记忆,再通过评估睡眠特征来判断线虫是否进入睡眠状态。研究发现,线虫经丁酮训练后睡眠增多,感知丁酮的AWC嗅觉神经元与相关神经元间的突触数量也增多。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WC嗅觉神经元能感受丁酮的刺激,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
B.睡眠增多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此过程需要脑的参与
C.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的部分结构参与新突触的构建
D.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上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A、感受器由神经末梢组成,它能把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活动变化,感受器是一种信号转换装置,AWC嗅觉神经元能感受丁酮的刺激,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A正确;
B、长期记忆与新突触建立有关,据此判断,增加睡眠会促进线虫长期记忆的形成,记忆的形成与大脑皮层有关,B正确;
C、AWC嗅觉神经元属于感受器的组成部分,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轴突末端部分的细胞膜将作为突触前膜参与新突触的构建,C正确;
D、在丁酮刺激下,AWC嗅觉神经元产生的兴奋传递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都是兴奋部位传到未兴奋部位,D错误。
9.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NMJ)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研究认为体液免疫异常是MG的唯一发病因素,多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近期研究显示,细胞因子(CK)参与了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产生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糖皮质激素既可经其受体阻断CK基因转录,又可抑制CK受体从而阻断CK作用通路,糖皮质激素已成为目前治疗MG的有效药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长期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MG可能会引起乙酰胆碱受体被破坏加重病情并产生耐药性
B.重症肌无力可能会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异常,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
C.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
D.糖皮质激素通过改善机体免疫监视功能缓解MG症状
【答案】D
【解析】A、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该类患者的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增高,会竞争性阻断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还会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减少。胆碱酯酶可以分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题干信息:重症肌无力(MG)多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长期单独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MG可能会引起乙酰胆碱受体被破坏加重病情并产生耐药性,A正确;
B、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题干信息: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NMJ)处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故重症肌无力可能会累及心肌、平滑肌甚至呼吸肌功能异常,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B正确;
C、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常用药物,它可诱导异常存活的自身免疫细胞凋亡,从而使血清中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含量降低,缓解病情,即糖皮质激素治疗会抑制免疫系统功能,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会导致机体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C正确;
D、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因此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有关,故糖皮质激素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自稳功能缓解MG症状,D错误。
10.去除取样法是一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其原理为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当单位捕捉力量的捕捉数等于零时,捕捉累积数就是种群数量的估计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放环境中的动物不适合采用此调查方法
B.被调查种群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运动能力)对此法的调查结果无影响
C.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属于此调查法
D.此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且不易被标记的动物
【答案】B
【解析】A、开放环境中动物流动性大,不适合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方法,A正确;
B、被调查种群的个体存在差异如年龄、运动能力,则每个个体被捕捉的可能性不同,对调查结果有影响,B错误;
C、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符合题中描述的去除取样法的操作过程,属于去除取样法,C正确;
D、活动能力强且不易被标记的动物,既不能用样方法,也不能用标记重捕法,可使用去除取样法,D正确。
11.稳态转换是指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大规模、持续和突然的变化,导致生态系统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快速重组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其转换过程可用下图“球—杯模型”解释,小球位于“山顶”代表稳态转换的临界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将变简单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
C.若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答案】A
【解析】A、从生态系统由稳态1转变为稳态2后,即生态系统发生稳态转换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一定会变简单,也可能变复杂,A错误;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火过后,草原生态系统可恢复稳态,说明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了稳态转换,B正确;
C、小球到达临界点前又重新回到谷底,该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识别生态系统的稳态转换临界点,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D正确。
12.2022年10月,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湿地保护的目标任务。下列与保护湿地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湿地主要是因为湿地可为人类提供多种食物、原材料和悠闲场所等
B.保护湿地要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三个方面进行
C.保护湿地可以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使人类获得更多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D.保护湿地的同时要考虑提高周围居民的收入,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答案】D
【解析】A、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在于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持生物多样性等,A错误;
B、在保护湿地时,需要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方面进行,B错误;
C、保护湿地实际上有助于减小人类的生态足迹,而非扩大。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保护湿地意味着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降低人类的生态足迹,C错误;
D、保护湿地的过程中确实需要考虑提高周围居民的生活水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D正确。
13.张九龄有诗云:红泥乍擘绿蚁浮,玉碗才倾黄蜜剖。寥寥数语生动描绘了色香味俱全的客家米酒。客家米酒的特点之一是甜腻入口,这与其酿酒过程使用的甜酒曲有关,甜酒曲主要含有根霉、毛霉和酵母菌等微生物。下列有关酿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酿制的米酒呈酸味,可能与长期封闭酿酒容器有关
B.酵母菌在密闭酿酒容器内初期种群数量呈近似J型增长
C.客家人用稻草为酿酒容器“保暖”,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酵母菌增殖
D.根霉、毛霉与酵母菌构成竞争关系,应控制酒曲中各种微生物的比例
【答案】A
【解析】A、若酿制米酒时是利用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的酒精发酵,如果呈酸味,说明酿酒过程中封闭性不好,导致氧气进入产生了乙酸,A错误;
B、酵母菌在密闭酿酒容器内初期环境和食物空间充裕、种内竞争种弱,所以种群数量呈近似J型增长,B正确;
C、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 ℃,客家人用稻草为酿酒容器“保暖”,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酵母菌增殖,C正确;
D、根霉、毛霉与酵母菌它们的代谢类型不同,都可以利用葡萄糖进行不同的发酵,因此构成竞争关系应,控制酒曲中各种微生物的比例,D正确。
14.CD20抗原是一种B细胞分化抗原,可位于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上。CD20抗原基因在95%以上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表达,而在造血干细胞、浆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细胞中不表达。利妥昔单抗是针对CD20抗原的一种单克隆抗体,其与肿瘤细胞上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析以上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妥昔单抗能特异性识别CD20抗原并发挥作用
B.利妥昔单抗为肿瘤细胞提供了诱导细胞凋亡的信息
C.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B细胞的过程中,CD20抗原基因进行表达
D.当受到病原体和相应辅助T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刺激时B细胞即可活化
【答案】D
【解析】A、利妥昔单抗是针对CD20抗原的一种单克隆抗体,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利妥昔单抗能特异性识别CD20抗原并发挥作用,A正确;
B、利妥昔单抗与肿瘤细胞上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说明利妥昔单抗为肿瘤细胞提供了诱导细胞凋亡的信息,B正确;
C、CD20抗原基因在95%以上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表达,则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B细胞的过程中,CD20抗原基因进行表达,C正确;
D、当受到病原体刺激、相应辅助T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特定分子刺激,以及辅助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活化,D错误。
15.萤火虫的荧光素酶能催化ATP激活的荧光素氧化发光,这一现象在生物检测和成像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解决天然荧光素酶不能高效催化人工合成的荧光素DTZ发光的问题,研究人员采用蛋白质工程(又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对它进行了改造。下列关于蛋白质工程改造天然荧光素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化学诱变剂可定向改造天然荧光素酶的基因序列
B.改造天然荧光素酶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不需要启动子和终止子
C.改造后的荧光素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DTZ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D.可用PCR方法检测突变的荧光素酶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
【答案】C
【解析】A、通过化学诱变剂可以让天然荧光素酶的基因序列进行随机突变,但化学诱变通常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改造天然荧光素酶所用的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包含启动子和终止子,启动子是驱动基因转录的元件,而终止子是指示转录终止的位置,B错误;
C、改造后的荧光素酶在一定条件下催化DTZ发光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C正确;
D、PCR 方法主要用于检测 DNA 的存在或者染色体 DNA 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为蛋白质的方法为抗原﹣抗体杂交,D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茶树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引种和种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种植地区的最低极限温度及持续时间。某研究小组监测了-5℃条件下,2个茶树品种叶片内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可清除逆境胁迫下产生的超氧自由基)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低温时产生超氧自由基,会损伤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处理2天SOD活性降低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处理2~8天SOD活性上升说明两种茶树均有一定的低温适应能力
D.推测舒茶早品种比乌牛早品种更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种植
【答案】AC
【解析】A、低温时产生超氧自由基,自由基会攻击蛋白质分子和磷脂等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会损伤细胞的生物膜系统,A正确;
B、处理2天SOD活性降低的原因是低温降低了相关酶的活性,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
C、由图可以看出,处理2~8天SOD活性都上升了,说明两种茶树均能适应一定的低温环境,具有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C正确;
D、乌牛早品种的SOD活性高于舒茶早品种的,可推测乌牛早品种比舒茶早品种更适合在低温环境下种植,D错误。
17.遗传平衡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在遗传中稳定不变,适用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现有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设雄性群体中XA的基因频率为m,雌性群体中XA的基因频率为n(m不等于n),让初始种群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1代,继续随机交配至Fn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若A、a位于常染色体,则只需随机交配一代就能达到遗传平衡
B.F1雄性群体和雌性群体中X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n和(m+n)/2
C.F2雌雄个体中XA基因频率的差值的绝对值比F1中的差值绝对值大
D.A和a的初始频率差异越大,达到遗传平衡所需时间越长
【答案】C
【解析】A、若A、a位于常染色体,雄性群体中基因频率为:A=m,a=1-m,雌性群体中基因频率为:A=n,a=1-n,初始种群随机交配,则F1中雌性和雄性的基因型频率均为AA=mn,Aa=m(1−n)+n(1−m)=m+n−2mn,aa=(1−m)(1−n)=1−m−n+mn,雌性和雄性的基因频率均为A=mn+(m+n−2mn)×1/2=(m+n)/2,a=1-(m+n)/2,按照该计算方法可继续计算出F2的基因频率仍为A=(m+n)/2,a=1-(m+n)/2,因此当A、a位于常染色体时,只需随机交配一代就能达到遗传平衡,A正确;
B、根据题意,雄性群体中基因频率为:XA=m,Xa=1−m,Y=1;雌性群体中基因频率为:XA=n,Xa=1−n。初始种群随机交配,则F1中雌性的基因型频率为:XAXA=mn,XAXa=m(1−n)+n(1−m)=m+n−2mn,XaXa=(1−m)(1−n)=1−m−n+mn。其中雌性群体的基因频率为:XA=(m+n)/2;雄性的基因型频率XAY=n、XaY=1−n,雄性群体的基因频率为:XA=n,B正确;
C、由上面分析继续计算可得,F1中雌性和雄性中XA基因频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可继续计算出,F2中雌性和雄性XA基因频率的差值的绝对值为,因此F2雌雄个体中XA基因频率的差值的绝对值比F1中的差值绝对值小,C错误;
D、由上面计算结果可以推知,种群中每随机交配一代,雌性和雄性XA基因频率的差值的绝对值减少一半,因此A和a的初始基因频率差值越大,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就越长,D正确。
18.细胞分裂素介导应激反应,可能在植物的昼夜节律中发挥效用。现有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Cylkininrecepterknckut)的某植物和其正常对照组(WT)。实验人员在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的环境中培养12天后放置于四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如图)。之后测定了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情况。下列选项那些是合理的( )
A.增加植物的光照长度是引起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
B.12h光照和16h黑暗的实验环境使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C.植物细胞的死亡与正常昼夜节律的打破有关
D.细胞分裂素帮助“校准”了与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了植物细胞的存活
【答案】BCD
【解析】A、由图可知,第二组和第三组均增加了光照时间,但第三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比第二组的高,因此增加植物的光照长度不是引起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死亡的主要因素,A错误;
B、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第三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显著增加,由此可见,12h光照和16h黑暗的实验环境使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细胞的死亡率明显增高,B正确;
C、第一组按照8小时光照16小时黑暗的环境进行,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最低,二三四组实验环境光照和黑暗时间改变,致使昼夜节律改变,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增加,因此植物细胞的死亡与正常昼夜节律的打破有关,C正确;
D、由图可知,对照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在四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均低于实验组,三四组显著改变了正常昼夜节律后,实验组细胞分裂素受体敲除的植物叶片中细胞的死亡率相较于对照组的明显增加,说明细胞分裂素帮助“校准”了与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维持了植物细胞的存活,D正确。
19.通常情况下,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种群中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迁出的个体数逐渐增加。图示曲线①~④表示影响某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曲线③、④可分别表示该种群的迁出率和迁入率
B.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曲线①来间接影响该种群数量
C.在 t1~t2期间,推测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
D.t2时开始出现环境阻力,导致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AD
【解析】A、分析题意可知,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③表示迁入率、④表示迁出率,A错误;
B、性别比例只能通过影响①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B正确;
C、t1~t2期间,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因此其年龄结构类型为增长型,C正确;
D、环境阻力从一开始就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导致种群数量在t2时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20.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不能生长,如果发生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其营养要求在表现型上与野生型相同)后则能生长。诱变剂A只有进入机体并在肝脏的解毒过程中才能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可以使用细菌营养缺陷型是否发生回复突变来检测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诱变剂A。将疑似含有诱变剂A的食品样品中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经一段时间保温后吸入小圆形滤纸片中,然后将圆形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且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观察滤纸片周围菌落的生长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没有产生大量菌落,则说明食品样品中可能不含诱变剂A,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接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出现少量菌落可能是自发突变的结果
B.食品样品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诱发肝脏突变产生能够合成组氨酸的相关酶
C.若滤纸片周围出现了抑制圈,抑制圈外产生大量菌落,推测食品样品中可能含有高浓度诱变剂A
D.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突变为原养型是在食品样品中诱变剂A的作用下等位基因发生回复突变的结果
【答案】AC
【解析】A、由题干可知,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若含有少量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没有产生大量菌落,说明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可能没有发生回复突变,故食品样品中可能不含诱变剂A;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在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无法生长,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可以自发突变为原养型,但是突变的频率很低,因此不含有组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接种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出现少量菌落,可能是自发突变的结果,A正确;
B、食品样品加入新鲜鼠肝脏匀浆液保温一段时间的目的是使诱变剂A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因为诱变剂A只有进入机体并在肝脏的解毒过程中才能形成有害的诱变物质,B错误;
C、滤纸片周围出现了抑制圈,应是有害的诱变物质所致,抑制圈外产生大量菌落,说明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发生了回复突变,因此可推测食品样品中可能含有高浓度诱变剂A,C正确;
D、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突变为原养型是在诱变剂A形成的诱变物质的作用下等位基因发生回复突变的结果,而不是食品样品中诱变剂A的作用,D错误。
第 = 2 \* ROMAN II卷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光系统Ⅱ复合体(PSⅡ)是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上的一种光合作用单位,它包括中心色素和D1、D2蛋白等结构。如图为PSⅡ的工作和结构示意图,其反应为吸收光能后,将H2O氧化形成O2和H+,同时生成电子用于光系统Ⅰ生成NADPH。当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中产生超氧阴离子()和单线态氧(1O2),会损伤D1蛋白,产生光合速率下降的光抑制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光系统Ⅱ复合体(PSⅡ)发生的反应属于 .。限制本反应的外界环境因素主要有 .(答2点)。
(2)据图分析,当光照过强时,发生的光抑制现象对光合作用的终产物的影响是 .请解释相关的原因: 。
(3)一些学者猜测,光抑制不是光合机构(如D1蛋白)被破坏的结果,它仅仅是一些防御性的热耗散过程加强的反映。若该学者的猜测是正确的,则光抑制发生的意义是: 。
(4)为验证这些学者的猜测,请以水稻幼苗为材料设计实验,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
预期结果: 。
【答案】(1) 光反应 光照、温度
(2) 终产物产生的量减少 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中产生超氧阴离子和单线态氧,损伤D1蛋白,使光合速率降低,终产物减少
(3)光照过强时叶片蒸腾作用强,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要的原料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4) 设置水稻幼苗分别在强光照射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放到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强光处理前、强光处理后和适宜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的光合速率 若强光处理后光合速率和适宜条件下处理后的光合速率相差不大,说明光抑制是光合机构被破坏的结果,若强光处理前光合速率和适宜条件下处理后的光合速率相差不大,说明光抑制时一些防御性的热耗散过程加强的反应。
【解析】(1)由图可知这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光照强度和温度可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2)光抑制会导致终产物产生的量减少;其原因是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中产生超氧阴离子和单线态氧,损伤D1蛋白,使光合速率降低,终产物减少
(3)光照过强时叶片蒸腾作用强,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叶片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暗反应所需要的原料减少,光合速率降低
(4)设置水稻幼苗分别在强光照射下处理一段时间后,放到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强光处理前、强光处理后和适宜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的光合速率;若强光处理后光合速率和适宜条件下处理后的光合速率相差不大,说明光抑制是光合机构被破坏的结果,若强光处理前光合速率和适宜条件下处理后的光合速率相差不大,说明光抑制时一些防御性的热耗散过程加强的反应。
22.(14分)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现有果蝇品系甲为一种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利用该品系进行一系列的杂交实验,其中品系甲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暗红色,F1继续和品系甲正反交,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推测A/a基因和B/b基因分别位于 染色体上(均不考虑XY同源区段)。品系甲的基因型为 。
(2)根据F2的表型及比例,推测这A/a、B/b两对基因的存在位置关系是 。根据表中数据,推测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 。
(3)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Ⅰ时,发现极少数实验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不变。这种F1雄蝇被称为雄蝇T。已知野生型果蝇及品种甲均为S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雄蝇T的一个SD+基因突变为SD基因,S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以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
①据此判断雄蝇T杂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SD基因是 (填“显”或“隐”)性突变产生。
② 研究人员将雄蝇T与品系甲杂交,子代表型是 。将子代雄果蝇与品系甲雌果蝇杂交后代全为暗红色,由此推出SD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关系 。
③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蝇T,得到一只变异的雄蝇X,两者体内部分染色体及等位基因(SD、SD+)如下图所示。将X与品系甲的雌果蝇杂交,所得子代全为雌果蝇,且暗红眼与白眼比例约为1∶1.据此推测,精子不育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r有关(其在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对应的序列记为R),请在雄蝇X的图中标注序列r和序列R最可能的位置。请解释X与品系甲的雌果蝇杂交子代全为雌果蝇的原因是 。
【答案】(1) 常染色体和常 aabb
(2) 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雄果蝇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互换,而雌性可以发生互换
(3) ①该F1雄蝇产生的携带a、b基因的精子不育 显
②全为暗红眼 SD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 ;果蝇X产生的含变异Y染色体的精子不育
【解析】(1)品系甲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说明控制眼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甲为一种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由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可知:甲的基因型应为aabb。
(2)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品系甲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暗红色,说明野生型为AABB,F1个体基因型为AaBb,品系甲基因型为aabb,由杂交组合一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暗红眼:白眼=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组合一中的雄果蝇AaB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眼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互换,只产生2种配子,而组合二中的雌果蝇AaBb可以发生互换,产生4种配子。
(3)①杂交组合Ⅰ中雄蝇F1基因型为AaBb,可产生AB、ab两种精子,极少数实验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则可推测这些极少数的F1雄蝇所产生的含ab的精子不育,这种F1雄蝇被称为雄蝇T。由S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可判断SD基因相对于 SD+基因为显性。
②将雄蝇T(AaBb)与品系甲aabb杂交,雄蝇产生AB一种可育精子,故子代全为暗红眼。子代中的雄果蝇与品系甲雌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暗红眼,由此推测SD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③标注序列r和序列R可能的位置如图: 。推测雄蝇X特定类型精子不育的机理是,SD基因编码的蛋白G可与序列r相互作用,使含有序列r的精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即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死亡,故X与品系甲的雌果蝇杂交子代全为雌果蝇。
23.(10分)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可分为Ⅰ、Ⅱ两种类型。2023 年某糖尿病研究协会公布了一项随机试验的中期结果,表明 PB-119 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胰岛 B 细胞功能。PB-119是GLP-1受体激动剂,GLP-1 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细胞分泌的肠促胰岛素。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物,作用类似于胰岛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糖浓度在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相对稳定。当饭后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细胞可直接接受 和 (填信息分子)的刺激,其中后者会引起胰岛B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改变,进而产生兴奋,分泌胰岛素。
(2)推测 PB 119、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途径分别是 、 。
(3)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推测其患病原因是 ,而Ⅱ型糖尿病往往还要辅助其他药物治疗。
(4)另有研究发现,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请根据题干并结合沃泰默及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 葡萄糖 神经递质 钠离子(Na+)
(2) PB-119是GLP-1受体激动剂,其可促进GLP-1与其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3)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含量下降)
(4)小肠中存在感受葡萄糖的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小肠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口服葡萄糖会促进肠道细胞分泌肠促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胰岛B细胞,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解析】(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既有神经调节过程也有体液调节过程,故胰岛B细胞可直接接受葡萄糖和神经递质的信号刺激。其中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膜上的受体后,会引起胰岛B细胞膜对钠离子(Na+)的通透性改变,从而引起钠离子(Na+)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分泌胰岛素。
(2)根据题意可知,PB-119能促进GLP-1与其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二甲双胍的作用类似于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及转化为非糖物质。
(3)通过注射胰岛素能有效控制血糖浓度,说明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故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含量下降)。
(4)口服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静脉注射,根据促胰液素的发现实验分析,口服后存在除血糖调节之外的调节途径,可能是小肠中存在感受葡萄糖的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且小肠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
24.(10分)地球上存在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不同的生态系统在物种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在消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害虫时,喷施了易在生物体内残留的杀虫剂Q,一段时间后,在该草原不同的生物种类中均监测到Q的存在,其含量如图所示(图中数据是土壤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体内Q的平均值)。由图可知,随着营养级的递增,Q含量的变化规律是 ;在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之间,Q含量也存在差异,如一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Q含量较高的是 。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的变化趋势为 。
(2)农田是在人为干预和维护下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对其进行适时、适当地干预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例如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种组成和 ;在稻田里施无机肥,是干预了系统 过程。
(3)热带雨林是陆地上非常高大、茂密的生态系统,物种之丰富、结构之复杂在所有生态系统类型中极为罕见。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 。雨林中动物种类丰富,但每种动物的个体数不多,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事实存在的原因是 。
【答案】(1) 大幅增加(升高) 多年生植物 降水量 变小
(2)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3) 空间高,分层多且复杂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当输入到每一营养级的能量一定时,某营养级生物种类越丰富,每个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就越少
【解析】(1)分析题意可知,杀虫剂Q是难以降解的物质,图中的草本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是一条食物链,结合图中数据可知,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递增,Q的含量逐级积累;与一年生植物相比,多年生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Q更多,故Q含量较高;因某些环境因素变化,该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荒漠,影响演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素是降水量。生态位是指群落中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其他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该演替过程中,草原中的优势种所占据生态位将逐渐减小;
(2)运用物质循环规律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物质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在水稻田里采用灯光诱杀害虫、除草剂清除杂草、放养甲鱼等三项干预措施,其共同点都是干预了系统的物种组成(生物种类)和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在稻田里施无机肥,则减少了微生物分解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干预了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群落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如果仅从群落垂直结构的角度审视,“结构复杂”具体表现在其在垂直结构上分层现象明显,动植物的种类都较多,如热带雨林中的下木层和灌木层还可再分为 2∼3个层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每一级的生物都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雨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在该营养级能量一定的前提下,则每种动物的个体数较少。
25.(10分)腺病毒是可侵染人体内分泌腺的DNA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E1基因控制合成的E1蛋白能启动基因组的复制。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以5型腺病毒为载体,制备该疫苗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注:新冠病毒表面抗原主要为S蛋白,由S基因控制合成。
(1)S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要以S蛋白的RNA为模板,在 酶的作用下获取S蛋白基因;科研人员对腺病毒DNA进行人工改造,删除了E1基因,主要目的是 。
(2)图2、3中EcRI、SmaI、BamHI和HindⅢ为限制酶,箭头所指位点为相应的酶切位点。科研人员欲用图3中载体构建S蛋白基因表达载体,应选择的限制酶是 以提高S蛋白基因和载体连接的正确率,其原因是 。
(3)在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时,应选择的引物为 。对含S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进行扩大培养的操作是 。
(4)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疫苗效果会明显下降,原因是 。
【答案】(1) 逆转录 限制腺病毒DNA的复制,提高安全性;增大对目的基因的载量
(2) BamHI和HindⅢ 避免载体和S蛋白基因自身连接或反向连接
(3) 引物4、引物5 先在体外大量培养HEK细胞,然后接种含S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继续培养一段时间
(4)机体存在针对腺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消灭接种的疫苗,致使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不能表达并释放S蛋白
【解析】(1)由于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蛋白基因表达载体构建过程中,要以S蛋白的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获取S蛋白基因;由于E1基因控制合成的E1蛋白能启动基因组的复制,科研人员对腺病毒DNA进行人工改造,删除了E1基因,删除E1基因的主要目的是限制腺病毒DNA的复制,提高安全性;增大对目的基因的载量。
(2)科研人员欲用图3中载体构建S蛋白基因表达载体,应选择的限制酶是BamHI和HindⅢ,原因是使用限制酶BamHI和HindⅢ切割,能获得完整的S蛋白基因,而且载体上存在这两种酶的切割位点。BamHI和HindⅢ双酶切可以提高S蛋白基因和载体连接的正确率,避免载体和S蛋白基因自身连接或反向连接。
(3)任何一条子链都是从5'端到3'端合成的,另外考虑基因的完整性,在利用PCR技术扩增S基因时,应选择的引物为引物4、引物5。对含S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进行扩大培养的操作是先在体外大量培养HEK细胞,然后接种含S蛋白基因的复制缺陷重组腺病毒,继续培养一段时间。
(4)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机体存在针对腺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迅速消灭接种的疫苗,致使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不能表达并释放S蛋白,疫苗效果会明显下降。
A3正常
A3异常
A4正常
A4异常
A5正常
A5异常
患者
+
+
+
-
-
+
父亲
+
+
+
-
+
-
母亲
+
+
+
-
+
+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2表型及比例
Ⅰ
F1
品系甲
暗红眼∶白眼=1∶1
Ⅱ
品系甲
F1
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辽宁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辽宁卷)(解析版),共18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江苏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江苏卷)(解析版),共21页。
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湖南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湖南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大麻是二倍体植物, 人类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