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3.2 *蜀相一课一练,文件包含《蜀相》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蜀相》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达标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_______________功绩做出高度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 ①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候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美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_______________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_______________,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堞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杋。( ② ),农人时常送給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子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合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_______________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B.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D.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答案】B
【解析】磊磊:形容石头很多。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匡时济世:压,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悬壶济世: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万紫千红:用来形容花草;也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旺,事物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芸芸众生: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众多的平常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人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B.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C.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导觅许久的赤液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D.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出乎意料地”放在“找到了”之前,“纯洁”改为“纯朴”。B“出乎意料地”放在“找到了”之前,“从”改为“在”,使前后介词一致。C“纯洁”改为“纯朴”,“从”改为“在”,使前后介词一致。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答案】①却有伤今之意;②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二、课外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小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晋。
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开篇摹写南征途中见到的秀丽之景,营造了欢快、轻松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悲苦的心情,与首联的描写形成极大反差,增强诗的艺术性。
C.颈联“老病”与“君恩”形成对比,道出诗人无法报效朝廷的愧疚。
D.尾联诗人以“百年”“未见”,写出当下的窘境,也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悲剧命运。
【答案】C
【解析】C.“愧疚”错。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老病无奈南征,但内心却未尝忘怀朝廷,表达诗人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朝廷。“愧疚”之情于文中无据。
5.杜甫在《南征》中写道“适远更沾襟”,他在《蜀相》中也写道“长使英雄泪满襟”。请结合全诗内容,比较“沾襟”和“泪满襟”在感情上的异同。(6分)
【答案】同: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苦。《南征》尾联写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蜀相》“英雄”包括诗人自己,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异:①《南征》“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②《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有包括自己在内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感慨。可见诗人不仅是为自己,也为诸葛亮,为天下“英雄”而流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相同点:《南征》的尾联写到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在当时社会里,文章上的知音,也就是事业上的援手。所以“沾襟”表达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蜀相》的尾联写到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这里面的“英雄”可以指蜀相诸葛亮、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但是也包括诗人自己,诗人想要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但是却一生不得志,所以抒发了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建立一番功业,一生不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无奈。
不同点:《南征》的颔联写到为了活命我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所以“偷生”“长避地”“适远”表现诗人晚年为了苟全性命,常年颠沛流离使诗人泪满衣襟。
《蜀相》的尾联中“长使英雄泪满襟”中“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蜀相》“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泪满襟”可以联系“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知,诸葛亮并未实现收复失地的壮志,所以“泪满襟”有诗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因为“英雄”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匡扶社稷的有志之士,所以“泪满襟”不仅是为诸葛亮而流泪,也为自己,为天下的那些怀有壮志但是却不能实现的“英雄”。
(二)名句默写(8分)
6.(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 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 。
(2)《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 。
(3)《蜀相》结尾两句 , ,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4)《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 , 。
【答案】(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能力提升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7~10题。
杜甫传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léi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①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泝[su同“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②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注:①窭(jù):贫寒。②汙:同“污”,污点。
7.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B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C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D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答案】D
【解析】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B.故事:可以解释为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本文指的是典故。
C.参军:职官名。东汉置,掌参谋军务。至隋唐时兼为郡官。
D.节度:官名。三国吴孙权始置,掌管军粮。至唐以后则为领兵之官。即节度使。
【答案】B
【解析】B项,“故事”在本文中之“旧业”。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
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琯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
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
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
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
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
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沅、湘,在漂泊中去逝。
【答案】B
【解析】B项,“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5分)
(2)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5分)
【答案】
(1)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2)有一天,严武想杀掉杜甫,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
(或“多次”)。
【解析】(1)关键词:立(即位)、为贼所得(被动句)
(2)关键词:集吏于门(状语后置)、冠钩于帘(被动句)
【译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在长安城中。
天宝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杜甫被提拔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帖,被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和宰相房琯是平民时的朋友,房琯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又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交,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以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
1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班级:
姓名:
得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寒假作业】统编版 高中语文 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 专题02《蜀道难》《蜀相》(基础知识+提分作业)-练习.zip,文件包含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2《蜀道难》《蜀相》基础知识+提分作业原卷版docx、寒假作业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寒假巩固提升训练专题02《蜀道难》《蜀相》基础知识+提分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2 *蜀相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3.2 *蜀相同步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题材上看,《蜀相》属于,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