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一、基础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川移动和摩拜单车合力启动大数据交通工程,其目的是为了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B.关于《摔跤吧,爸爸》,看似简单的励志故事,实则深刻反映出印度社会的现实问题。
C.随着“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建设规划的提出,成都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D.为提高节目的文化特色,《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重量级专家参与节目的策划与制作。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B.青树翠蔓(青色的树木,翠绿的藤蔓)
C.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像蛇一样,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篁竹(huáng) 清冽(liè) 佁然(yǐ)
B.翠蔓(wàn) 翕忽(xī) 悄怆(chuàng)
C.斗折(zhé) 参差(chā) 寂寥(liá)
D.为嵁(kān) 俶尔(shù) 幽邃(suì)
5.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珮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7.回忆课内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滴水经过丽江》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视角来写丽江呢?
(2)《小石潭记》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了“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为什么?
8.先找出再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下见小潭( )
(3)皆若空游无所依( )
(4)日光下澈( )
(5)斗折蛇行( )
(6)其岸势犬牙差互( )
(7)四面竹树环合( )
(8)近岸( )
(9)凄神寒骨( )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小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大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潭西南望过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曲折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C.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寻找小石潭的过程,为下文写小石潭幽寂的环境,清澈的潭水等内容埋下伏笔。
B.本文观察入微,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设喻,如“犬牙差互”传神地描写了溪流形状。
C.第二段写潭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但其实通过写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D.文中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潭水的清澈,“水尤清冽”是直接描写,游鱼的动静情形是侧面描写。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写景方式。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B.全文不足二百字,但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描绘了小石潭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人之情。
C.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愉悦心情。“心乐之”,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D.作者不仅善于捕捉山水的自然美,而且在山水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岛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2.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 (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 代(朝代)作家魏学洢。
1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来此绝境/空前绝后 具言所闻/别具匠心
B.为外人道/说三道四 可百许头/以身许国
C.其境过清/月明风清 八分有奇/平淡无奇
D.因势象形/因地制宜 清风徐来/按辔徐行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中轩敞者为舱。
15.“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材料内容解释原因。
【链接材料】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三、作文
16.课文以简练的文笔,按作者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征,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以达到情景交融。请你也采用这种写法,写一个游记片段,300字左右。
要求:①游览过程要交代清楚;②要写出景物的特色,重点描写最能吸引游人的景物;③在描写景物时,力求做到情景交融;④如需介绍景点的有关知识,要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C
6.B
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富有童真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水是无形的,流动的,可以巧妙地把古今时空串联起来。丽江的景物大多与水有关(水契合了丽江的外形)。
(2)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游山玩水的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 (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5)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6)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 (8)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9)凄、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
9.B 10.B 11.C
12. 东晋 永州八记 明 13.D 14.①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②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15.与【乙】段文字的“记”相同,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如材料中的“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描写了此处“月光遍布其上,呈现出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的景象”。
16.参考例文
刚进笔架山,在我们面前便展示出一片汪洋大海,海浪拍打着海面,击起一缕缕晶莹透明的水花,仿佛是九天仙女抛下的水晶花。我们乘坐具有独特风味的小艇,向海对面飘去,任海风与激起的浪花直扑自己的脸上,也毫不在意。小艇来到蔚蓝色的大海中央,海风轻轻吹,海浪轻轻的涌,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美不胜收,美不可言。以前听说在这海洋的深处有一条神奇的小路,每当海水退潮时,这条小路就会出现,这条小路将会把你送到海的彼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7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壶口瀑布课时作业</a>,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3932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小石潭记精品精练</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