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2-2023学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榛子(zhēn) 蜜饯(jiàn)
B. 薄雾(bó) 王妃(fēi)
C. 北纬(wěi) 栗子(lì)
D. 挣断(zhēng) 脱缰(jiā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D.挣断(zhēng)——zhèng。
故选D。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腊八粥是老北京的一种习俗,在腊八那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
B. 我很佩服母亲用词的准确、生动,一个“煮”字充满了智慧和温暖。
C. 读完这本书,估计需要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D. 如何开展“珍惜时间”的主题活动,我估计班长一定有想法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搭配不当。句中“腊八粥”是食物,与“习俗”搭配不当,可将“腊八粥”改为“喝腊八粥”。
C.重复啰嗦。句中“大约”和“左右”都表示推测,任选一个删除掉即可。
D.前后矛盾。句中“如何”是疑问句开头,即有不确定的意思,而“一定”表示确定,故应删除掉“一定”。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B.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C. 还没有放学,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到了后背上。
D. 考试得了第一名,放学后我一路小跑回家向妈妈报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春节眨眼就到了啊。”中的“眨眼就到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几乎是一瞬间春节就来临了。
B.“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中的“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八儿高兴到了极点,几乎无法自持的程度。
C.“我已经饿得前胸贴到了后背上。”中的“饿得前胸贴到了后背上”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饿得非常厉害,身体几乎要贴合在一起。
D.“我一路小跑回家向妈妈报喜。”中的“一路小跑”虽然描述了一个较快的动作,但它并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它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没有夸张的成分。
所以加点部分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D项。
故选D。
4. 下列词语中,与“按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句中的“规矩”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规则B. 规律C. 习惯D. 规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
A.规则:指的是为某种活动或行为所设定的标准或准则。
B.规律:事物发展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习惯:指人们因长期重复某种行为而形成的自然行为。
D.规章:组织或团体内部制定的、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条例或章程。
“按照北京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中的“规矩”指的是一种成规或老例,即北京地区长期形成的与春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与“习惯”意思最接近。
故选C。
5. 下列诗词句中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的一项是( )
A.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D.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A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选自:《竹石》,作者郑板桥,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诗人赞颂了竹子的刚毅品格,诗中被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人的志向或者品格。
B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诗句的意思是: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有永久的芬芳留在人间。诗人赞颂了竹子的刚毅品格,诗中被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人的志向或者品格。
C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句的意思是: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诗中被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者品格。
D项:“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诗中被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人的志向或者品格。
6. 下列诗句所对应的节日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④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A. ③④①②B. ③①②④C. ②①④③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节日的掌握。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描写的是中秋节。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
③“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韩翃的《寒食》,描写的是寒食节。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描写的是七夕节。
依次应为: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③④①②。
故选A
填空题
7. 融会贯通:读拼音,写词语,请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这学期,我们认识了①jīng qiǎ _______如诗般的白鹭,②guāi qiǎ _______可爱、十分③jǐng jué _______的松鼠;了解了有力打击敌人,④fěn suì _______敌人阴谋诡计的地道战。而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者无情⑤huǐ miè _______,又让我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明白了中国少年之责任。
【答案】 ①. 精巧 ②. 乖巧 ③. 警觉 ④. 粉碎 ⑤. 毁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拼读题目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
书写时注意“精、乖、警、碎、毁”的正确写法。
8. 读拼音,根据词语写出正确的字。
bàn _____倒 蒜_____ 搅_____
xiā _____遥 元_____ 重_____
【答案】 ①. 绊 ②. 瓣 ③. 拌 ④. 逍 ⑤. 宵 ⑥. 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同音字。
绊倒:行走时因障碍而摔倒。
蒜瓣:大蒜的组成部分,用于食用或调味。
搅拌:指用工具或人力使某物混合均匀。
逍遥: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或节日食品汤圆。
重霄:指极高的天空,形容极高或至高无上的地位。
9. 查字典,完成练习。
“袭”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_____,再查 _____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_____,再查音节 _______。它在字典典中的意思有:①袭击;侵袭。②照样做;依照着继续下去。③继承。④量词,用于成套的衣服。下面句子中的“袭”分别是什么意思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她身穿一袭红裙,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_____
(2)桂花开放时,香气袭人,沁人心脾。 _____
(3)重阳节登高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 _____
【答案】 ①. 龙 ②. 6##六 ③. X ④. xí ⑤. ④ ⑥. ① ⑦. 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多义字。
“袭”读“xí”,共十一画。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龙”,除去部首再查六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X”,再查音节“xí”。
(1)本题指她穿了一套红裙,袭:量词,用于成套的衣服。故选④。
(2)本题指桂花开放时的香气侵袭人。“袭”表示侵袭、冲击的意思,故选①。
(3)本题指重阳节登高是依照着古代的风俗习惯继续下去的。沿袭:照老样子继续下去。袭:照样做;依照着继续下去。故选②。
10.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然后照样子填写词语。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
最美人间四月天。各种花儿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 _________,热情的杜鹃花 _________,美丽的海棠花 _________,处处花香醉人。
【答案】 ①. 吐露芬芳 ②. 绽放笑容 ③. 傲然盛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句子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原句用了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仿写时要注意。
表现花儿盛放状态的成语有:摇曳生姿、姹紫嫣红、亭亭玉立、含苞初放、蓓蕾初放 含苞吐萼。
如:最美人间四月天。各种花儿欣然怒放,艳丽的桃花亭亭玉立,热情的杜鹃花摇曳生姿,美丽的海棠花姹紫嫣红,处处花香醉人。
11. 给句子中划线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只填序号。
“徘徊”在字典中的解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1)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煎熬,那种取舍不定的挣扎是非常痛苦的。 _____
(2)他在河边徘徊着,脸上露出茫然的神色。 _____
(3)这个厂每月产值一直在三百万元左右徘徊。 _____
【答案】 ①. ② ②. ① ③. 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词。
(1)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在坚持和放弃之间犹豫不决的煎熬。徘徊:比喻犹疑不决。故选②。
(2)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在河边来回地走。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故选①。
(3)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厂的产值在三百万元左右来回波动。徘徊: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故选③。
默写
12. 按原文填空
中国——世界风云榜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上下五千年,世代相传民族魂。中国人有“生当做人杰,__________”的气魄;有“____________,任你东西南北风”的胆识;有“粉身碎骨浑不怕,____________”的骨气;有“我吃的是草,__________”的精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的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的气节。民族英魂造天下英雄,(以下填人名)________驱逐荷虏,收复台湾;________打击侵略,虎门销烟;_______隐姓埋名,研制导弹;杨利伟遨游太空,飞天圆梦。
【答案】 ①. 死亦为鬼雄 ②. 千磨万击还坚劲 ③.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④. 挤的是牛奶 ⑤.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 留取丹心照汗青 ⑦. 郑成功 ⑧. 林则徐 ⑨. 于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古诗词默写。
默写时注意“雄、磨、劲、清、取”的正确写法。
“驱逐荷虏,收复台湾”是郭沫若所写的挽联。写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开垦,发展贸易,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复台湾、建设台湾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则徐打击侵略,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于敏隐姓埋名,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语言表达
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3. 鲁滨逊忽然发现海边沙滩上的脚印。(缩句)
_____________
【答案】鲁滨逊发现脚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缩句
句子缩写后,只保留主谓宾即可。提炼出句子的主干,本题中主语:鲁滨逊,谓语:发现,宾语:脚印,省略所有的修饰词和副词,使得句子更加精炼,意思不变。如:鲁滨逊发现脚印。
14. 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把“煞白”的状态描写得更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像一张白纸一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扩写句子。
本题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描写,描写“煞白”的程度,可以运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如:汤姆的脸立刻变得煞白,如同雪后初晴的苍白大地。
15. 结合你对“时间之流”的感触,根据提示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了金黄的麦穗;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成了 __________;时间在工人辛苦的劳动里,建成了 __________;时间在 ____________,变成了 __________。
【答案】 ①. 美丽的画卷 ②. 高大的楼房 ③. 孩童快乐的玩耍中 ④. 美好的回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补充句子。
“时间之流”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农民在长时间的耕耘中,收获了金黄的麦穗。按照要求只要写出不同的人物在时间的变化中而有的收获即可,注意句式要一致,前后内容的关联。
如:时间在学生笔墨的流淌中,绘成了完美的答卷;时间在工人辛苦的劳动里,建成了宏伟的大厦;时间在人们忙碌生活中,变成了脸上的笑容。
阅读回答各小题。
某小学六年级某班开展了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对该小学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细心阅读,完成练习。
调查项目: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读物
16. 分析上面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少于两点)
17. 读完上面的表格.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
对教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同学,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除调查统计表中的项目外.你还想增加哪些项目?请写出一项:____________。
【答案】16. ①小学生对卡通漫画类读物比较感兴趣。
②小学生中,喜欢阅读综合性报纸的比例很小,只有5%。
17. ①. 多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读报活动。 ②. 少读些卡通漫画书,阅读的种类应多样化。
18. 是否做读书笔记。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表格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表格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有45%的小学生喜欢看卡通漫画,小学生对卡通漫画类读物比较感兴趣;只有5%的小学生喜欢看综合性报纸,喜欢阅读综合性报纸的小学生很少。
【17题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从表格可以得知,小学生最喜欢看卡通漫画,其次是小说及其他文学作品、科学知识读物,很少人喜欢看综合性报纸。所以,我们应该建议老师多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应建议同学们多看好书,少看卡通漫画。
【18题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时,可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体验与积累作答。调查主题是小学生的阅读情况,所以可以增加“每天阅读时间”“是否做读书笔记”等项。
现代文阅读
阅读。
与爱一起跋涉
①《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②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③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 (讨厌 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 (连续 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④《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19. 联系上下文,用“ ”画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20.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不同的意见。 _______
②指劳心、费心,辛苦劳动的意思。 _______
21. 文中把“爱”分别比作 _______和 _______,说明了爱的无影无形和无穷的力量。
22. 联系生活实际和你的经验说说你认为爱是什么。(举出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读短文中画“ ”的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
【答案】19. 厌倦 持续;
20. ①. 异议 ②. 操劳
21. ①. 空气 ②. 旅游
22. 爱是无私奉献,比如边防战士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爱是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每天给自己洗衣做饭;
23. 妈妈,我每天都生活在你深深的母爱里,而我却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这是多么的不应该呀。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讨厌: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强烈的不喜欢或反感。
厌倦:表示对某种活动或状态长时间的厌烦和疲劳。
连续:描述事物或动作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紧密相连,没有间断或空隙。
持续:强调事物或状态在时间上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即使受到干扰或挑战,也能保持其存在或进行。
结合语境可知,指对于将生活视为服刑这一沉重、单调状态的强烈反感,故选择“厌倦”;文中写生活这场旅游的延续性,无论时间长短,都愿意保持热情继续前行,故选择“持续”。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从第③自然段“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可知,指有人持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异议:不同的意见。故文中相应的词语是“异议”。
从第①自然段“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可知,指父母为了孩子劳心、费心。操劳:指劳心、费心,辛苦劳动的意思。故文中相应的词语是“操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从第①自然段“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可知,把爱比作空气,强调了爱的普遍性和无形性,它虽然不易察觉,但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第③自然段“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可知,把爱比作一次愉快的旅游,表达了爱的持久性和愉悦性,它让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不断发现美好,享受快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回答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表达出对爱的独特理解即可。如:爱,于我而言,是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温暖而贴心。记得那次生病,妈妈彻夜未眠,细心照料,她的眼神里满是担忧与关爱。爱是无声的陪伴,是困难时的扶持,是彼此间的理解与包容。它存在于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与力量。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解答本题,需结合画线句子及日常生活体验来回答。如: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深深地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常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与付出。每当我疲惫归家,看到父母为我准备的热腾腾的饭菜,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每当我遇到困难,父母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给予我坚定的支持和鼓励。我想对父母说:谢谢你们无私的爱,是你们让我茁壮成长。我会珍惜这份爱,努力成为你们的骄傲。愿你们身体健康,快乐每一天!
课外阅读。
低头与昂首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
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一开始就把调定得老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也唱不出来。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低头,既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不是互相矛盾之结论吗?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4. 用“_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25. 第二自然段中加点词语“低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自然段加点词语“昂头”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4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
27.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选项。
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列举年轻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
A.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B.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28. 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低头处世,昂首做人”的理解。
_____________
【答案】24.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5. ①. 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②. 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26. ①. 过渡 ②. 承上启下
27. ①. B ②. A
28. 为人处世时我们要谦虚,放低姿态,但并不是丢弃尊严,低声下气,该争取时也应昂首做人。
【解析】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中心句。
中心句的特点: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文章通过富兰克林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文中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因此中心句是“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一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联系上下文可知“低头”就是“低头处世,谦虚做人”
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年轻人在受到不公的待遇时,勇敢反击,维护自己的尊严,这里的“昂头”指的是“做人应该有尊严,昂首做人”。
【26题详解】
此题考查过渡句。
低头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是一个过渡句,总结了上文的“低头”,引出下文的“昂头”。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过渡句的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提取信息。
短文列举富兰克林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做人要学会“软起首”,低头处世,谦虚做人;列举年轻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低头”不是放下尊严,做人同时也要有尊严,昂首做人。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低头”不是身体上的一个动作,不是认输,应当是低调、谦虚、不露锋芒,在工作或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自己的实力说话。而“昂头”是我们在生活中不能丢了自己,丢弃尊严,不用低声下气,该争取时要争取,昂首做人。
习作
29. 生活是一本书,有开心,有难过,有失败,也有成功……,请选择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书写规范整洁;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字数5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这件事让我后悔
现在的同学们都知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如果考不好,一定会面对老师、家长的责骂。
还记得,三年级时的一次考试,我得意洋洋地把考卷交上去,觉得这次考得很好。可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这次居然考了八十五分,我呆住了。我把刺眼的八十五分挡住,忐忑不安地想:我该怎么办?我从来没有考过九十分以下,要怎么向父母交差?欺骗?坦白?我非常纠结。坦白,怕父母责骂。欺骗,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我欲哭无泪,一些要好的朋友纷纷过来安慰我。我勉强冲她们苦笑,又耸了耸肩,就埋头检查质量检测卷错误的地方。这时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我一进办公室,就感到紧张,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向来都考得不错,这次怎么考砸了呢?要争气啊,孩子。”“是,是,是,我会注意的。”我说道。虽然老师说的话很轻很轻,但每一句话都紧紧地扣住我的心,如同一块块的石头砸向我的心。
回到家,我把考卷交给父母,妈妈瞪大了眼睛!接着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你看看,这么容易的题都会错,都是因为粗心而错的,去把错的题抄十遍,知道了吗!”妈妈下了最后通牒。至今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我流着泪抄着题,大概抄了两个小时左右,才开始写作业,当我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二点了。
这件事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了,我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该那么粗心了,应该先检查几遍再交考卷。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就算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件事让我无法忘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为自命题作文。要求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回顾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什么样的经历让你印象深刻,选择你最想表达或分享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抓住题眼“难忘”去写,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中间: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读物
卡通漫画
小说
科学知识读物
综合性报纸
占总人数比例
45%
31%
19%
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2023-2024学年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