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原卷版docx、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Fe-56 Cu-64
选择题(共10分)
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好空气。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A. 二氧化碳B. 水蒸气C. 稀有气体D. 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做气体肥料、灭火、参与植物光合作用等,干冰可进行人工降雨、保存食物等,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不能供给呼吸,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用途:做各种电光源、用做保护气等,不符合题意;
D、氧气用途: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符合题意。
故选:D。
2. 世界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植物生长 B. 冰变成水
C. 火箭发射 D. 粮食酿酒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冰变成水,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火箭发射,有物质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粮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经过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酒,酒的主要成分乙醇,所以这一过程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 二氧化碳B. 硫酸铜C. 氯化钠D. 汞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硫酸铜是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D、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 下列是小明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的一些操作,其中不规范的是
A. 加氧化铜B. 加稀硫酸
C. 加热试管D. 熄灭酒精灯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铜是粉末状固体,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直立起来。A正确规范。
B、稀硫酸是液态药品,取用稀硫酸时,瓶塞倒放,略斜的持试管,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B正确规范。
C、给试管中液体加热,试管中的液体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C操作不规范。
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D正确规范。
综上所述:选择C。
5. 下列关于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制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是化学反应
B. 水凝结成冰后,分子停止了运动
C. 二氧化碳汽化时,分子间隔变小了
D. 二氧化碳汽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是物质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水凝结成冰后,分子仍在运动,因为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汽化时,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故分子间隔变大了,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汽化是物质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所以分子没有发生改变,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6. 古人会将炉甘石()和木炭粉混合,加热到高温后可得到金属锌,实验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① 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 X的化学式为
B. 反应②中C做氧化剂
C. 反应①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改变
D. 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②中反应物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1、2、2,生成物中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0、2、0,故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2个O,故X的化学式为:CO2,不符合题意;
B、氧化还原反应中,能夺取含氧化物中氧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 C在反应②中夺取了氧化锌中的氧,做还原剂,符合题意。
C、反应①中,锌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2,氧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2,碳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4,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中化合物有1种
B. 该反应中生成物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1
C. 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水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
【详解】A、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反应中的化合物有水和一氧化碳,故A错误;
B、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B错误;
C、化合反应的特点为“多变一”,该反应不符合该特点,故不属于化合反应,故C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均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A. 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 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为−2价
C. 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D. 冷却热饱和溶液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的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而有的原子核内无中子,如氢原子,故A不正确.
B、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2价,但过氧化氢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故B不正确;
C、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与也一定有单质生成,所以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有变化,故C正确;
C、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会有晶体析出,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不会析出晶体,故D不正确;
故选:C。
9.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的是
A. 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灼热铜网
B. 氧化铜(木炭粉):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C. 铜粉(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D. KCl(KClO3):加入MnO2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B、木炭粉在空气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C、铁粉能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与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实验方案能达到除杂目的,错误;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混合物中加入MnO2充分加热至反应完全,最终得到的KCl和MnO2混合物,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正确。
故选D。
10. CO、H2还原Fe2O3的过程相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向4.8gFe2O3中不断通入H2,不断加热,实验测得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点对应固体为Fe,其质量为3.36g
B. 从a到d点,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
C. 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
D. b点对应固体中铁氧元素质量比为70:27
【答案】C
【解析】
【详解】A、d点对应固体质量=反应前氧化铁的质量固体残留率=,中铁元素的质量=,所以d点对应固体为,其质量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还原的过程相似,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元素逐渐被氢气夺去,固体中的含氧量逐渐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从a到d点,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固体中所减少氧元素的质量,不等于生成的水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b点对应固体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剩余固体中铁元素质量等于反应前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为,所以b点对应固体中铁氧元素质量比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1.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2个氢分子:___
(2)氢元素:___
(3)水的化学式:___
【答案】(1)2H2 (2)H
(3)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若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则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
【小问2详解】
氢元素的的符合为H。
【小问3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符号在左,显负价的元素符号在右,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简,得到化学式右下角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水中氧元素为-2价,氢元素为+1价,则水的化学式为H2O。
12. 碘元素被称为“智力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1)碘原子核内有_____个质子;
(2)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3)从元素分类角度,碘属于_____元素。
【答案】(1)53 (2)126.9
(3)非金属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3,表示原子序数为5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碘原子核内有53个质子;
【小问2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小问3详解】
碘元素汉字名称中含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
13. 请说出导致下列差异的因素。
(1)CO与CO2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
(2)氧元素和碳元素的元素种类不同,原因是____;
(3)石墨与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原因是______。
【答案】(1)分子构成不同
(2)质子数不同##核电核数不同
(3)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一个一氧化碳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一个二氧化碳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则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小问2详解】
决定元素种类的为质子数或核电核数,由于氧原子和碳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核数不同,则属于不同种元素。
【小问3详解】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则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14. 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加速革”。
(1)净水:自来水生产中,常用活性炭的_____性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2)探水: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该反应可证明水是由_____元素组成的;
(3)护水:下列关于爱护水资源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B.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C. 水体有自净能力,所以生活污水不必集中处理和排放
【答案】(1)吸附 (2) ①. 2H2O2H2↑+O2↑ ②. 氢、氧##H、O (3)AB
【解析】
【小问1详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小问2详解】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填:2H2O2H2↑+O2↑;氢、氧或H、O;
小问3详解】
A、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大量节约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体有自净能力,但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使水质恶化,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因此生活污水不能任意排放,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B。
15. 燃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
(2)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我国某油田已实现将捕集来的二氧化碳输入岩层中驱油,并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缓_____;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之一是____。
【答案】(1)天然气 (2)温室效应
(3)太阳能##核能##风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较高会引起温室效应,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其中,则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温室效应。
【小问3详解】
目前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或风能等,故填太阳能、核能或风能等。
16. 下表是NH4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数据: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表可知,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____;
(2)NH4Cl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
(3)烧杯A中是60℃时含有100g水的NH4Cl不饱和溶液,经过下图1的变化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则C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____g;
(4)某同学欲验证NH4Cl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设计如图2实验,通过观察到 (填序号)现象得以验证。
A. a端液面高于b端液面
B. a端液面低于b端液面
【答案】(1)50.4g
(2)KNO3 (3)133.3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上表可知,50℃时,NH4Cl的溶解度为50.4g,故填:50.4g;
小问2详解】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故填:KNO3;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降温至10℃后,溶液中有晶体析出,说明C烧杯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33.3g,此刻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0g+33.3g=133.3g,故填:133.3;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水中加入氯化铵后,U形管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说明氯化铵溶于水温度降低,吸收热量,故填:A。
17. 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CO2,可选用的装置________(填序号);
(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
(4)用高锰酸钾制取O2,装置A还需要做的一点改动是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答案】(1)长颈漏斗
(2)BC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到火焰熄灭,则已经集满
(4) ①. 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①是长颈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是固体和液体,则选择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用装置C;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所以集气瓶中CO2已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到火焰熄灭,则已经集满;
【小问4详解】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一团棉花,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所以装置A还需做的一点改动是: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
18. 人类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下图做了简单梳理,回答下列问题:
(1)用铜、铁、锌三种金属重温格劳贝尔实验,会“消失”的金属有________;
(2)卡文迪许制取的“可燃空气”是________;
某同学想运用贝开托夫得出的规律解决问题。查阅资料了解到“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黏合而成,为确定成分,将“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观察到现象为“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查阅资料】
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锡(Sn)和铝中,活动性较强的是________;
(4)根据实验现象,结合贝开托夫得出的规律可知,“锡纸”中的金属成分为________;
(5)下列溶液中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
A. 氯化铜溶液
B. 硫酸锌溶液
C. 氯化锡溶液
D. 硫酸亚铁溶液
【答案】(1)锌、铁 (2)氢气##H2
(3)铝##Al (4)铝##Al (5)BCD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氢>铜,则锌、铁能和盐酸反应,铜不能和盐酸反应,则会“消失”的金属有锌和铁。
【小问2详解】
活泼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则卡文迪许制取的“可燃空气”是氢气。
【小问3详解】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锡位于铝后面,则铝比锡的活动性强。
【小问4详解】
将“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观察到现象为“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而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锌>锡,铝能和氯化锌反应,但锡不能和氯化锌反应,则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成分为铝。
【小问5详解】
A、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锡>铜,铝、锡都能和氯化铜反应,则不能用氯化铜替代氯化锌,不符合题意;
B、由于铝能和硫酸锌反应,但锡不能和硫酸锡反应,则可用硫酸锌替代氯化锌,符合题意;
C、铝能和氯化锡反应,则能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成分为铝,可用氯化锡替代氯化锌,符合题意;
D、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铁>锡,则铝能和硫酸亚铁反应,但锡不能和硫酸亚铁反应,则可用硫酸亚铁替代氯化锌,符合题意。
故选BCD。
19. 如图为市场上销售的一种“自嗨锅”,其发热包内的物质注入冷水,就可迅速升温至150℃,从而使得上层食材锅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内的物质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成分探究】
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明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__(填名称)。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红将另一份粉末加入冷水中,触摸烧杯外壁,发烫,证明原粉末中含有________;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铝粉;
猜想二:只存在炭粉;
猜想三:_________;
【实验探究】
(4)大家又进行了以下探究:
【总结反思】
(5)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正确的是_______;
a.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用过的发热包内的固体,可大量堆积或随意丢弃
c.与水混合能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发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d.使用发热包时,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要避免明火
【答案】(1)铁粉 (2)生石灰 (3)铝粉和碳粉
(4) ①. 有气泡产生 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ad
【解析】
【小问1详解】
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因为铁粉能被磁铁吸引;
【小问2详解】
小红将另一份粉末加入冷水中,触摸烧杯外壁有发烫感觉,证明原粉末中含有生石灰,因为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小问3详解】
根据猜想一和猜想二可知,猜想三可能是同时含有铝粉和碳粉;
【小问4详解】
1、铝和稀硫酸能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根据结论可知,含有铝粉,因此观察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根据结论可知,含有碳粉,碳粉燃烧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取实验1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5详解】
a、发热包中含有氧化钙,氧化钙能与水反应,因此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故正确;
b、发热包含有氧化钙等物质会造成危害,不能随意丢弃,故错误;
c、浓硫酸与水混合也能放出大量的热,但是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作发热包材料,故错误;
d、使用发热包时,不要在汽车等密闭、狭小的环境中使用,要避免明火,故正确,
故选:ad。
20. 北宋沈括编撰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用CuSO4溶液熬制胆矾的铁釜,使用时间久了也可以化作铜。如果向足量的CuSO4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以得到Cu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6.4g
【解析】
【分析】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详解】解:设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以得到Cu的质量是x。
答:充分反应后,理论上可以得到Cu的质量是6.4g。
10℃
30℃
50℃
70℃
序号
实验操作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样品A加入足量稀硫酸
固体部分溶解,______。
含有铝粉
2
取实验1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________
含有炭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湖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湖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北湖学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二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