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预习检查,夯实基础检查字音字形,朗读课文,品读课文,合作探究,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课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小组合作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应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联系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一单元以民俗为主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课作者刘成章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腰鼓这门独特的民族艺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既是对安塞腰鼓的热切的赞美,更是对陕北人民蓬勃生命力的赞美。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习生活,对语文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要鼓励学生放声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有张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
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资料链接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穿越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它气势磅礴,是激情与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课件展示腰鼓表演画面。)
二、明确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三、预习检查,夯实基础检查字音字形:
亢 kàng奋 晦 huì 暗 羁 jī绊 bàn蓦 mò然
颤 zhàn栗 lì 冗 rŏng杂 戛 jiá然 烧灼 zhuó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听读全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明结构说明: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 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
4.知内容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五、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第1—4节,轻缓陈述;
第5—7节中“狂舞在你的面前”,短促有力;
第7节中“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急速高昂;
第7节末句—8节,深情赞颂;
第9—11节,抒情而变短促再变一字一顿;
第12节,急促有力;
第13节,慢、顿、响,重音在“好”;
第14节,常速;
第15节,常速;
第16节,常速;
第17节,低缓,重音在“好”;
第18节,赞美;
第19—21节,深情、中速;
第22节,渐高;
第23节,抒情;
第24节,有力短促;
第25—27节,重音“愈捶愈烈”;
第28—30节,轻缓。
1.如果我们朗读这篇文章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明确:开头和结尾应低沉一些,更深情一些,中间部分应激情澎湃,情绪激昂。)
2. 本文描述了一个场面?
(明确:安塞腰鼓表演)
3.文章既然描写了一个场面,那么必然有构成这个场面的要素,想一想文章中构成场面的东西有哪些?
(明确: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子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4.想象一下,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诸如粗犷、豪放、狂野、大气磅礴、活力等。)
六、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1、寻美点布置分组赏读,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2、重点语句赏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3、为什么说“只有你(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
4、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3.排比、反复、比喻修辞的运用与作用。
明确:找出文中排比、反复、比喻的例句。
排比作用:增强文章气势,语气连贯,有节奏感;
反复作用:突出强调某种意思、情调;
比喻作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作家刘成章用他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场面,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复、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同学们,黄土高原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在这里,大将军蒙恬曾率军三十万对阵匈奴;范仲淹、沈括等文臣武将曾浴血奋战西夏;王昭君梦断关河;花木兰纵马驰骋。在这里,久远的文明曾雄睨世界。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这两部作品,进一步感受秦汉雄风、黄土神韵。(推荐阅读:贾平凹《秦腔》;刘成章《扛椽树》。)
2、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1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5--13)火烈的场面。
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14--17)沉重的响声。(18--22)击鼓的后生。(23--27)梦幻的舞姿。
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
3.教师寄语
•其实,
•人活得就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
•是上进心,
•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希望同学们学习上有股猛劲。
•放飞梦想,
•张扬个性,
•活出自己有”劲”的人生。
课后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展开教学。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子,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
2.抓住重点语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悟文意。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去领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遗憾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课文,查找腰鼓资料,初读课文,感受腰鼓特点,美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思读课文,感受腰鼓内涵,仿写美句,学会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达标检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感腰鼓,品腰鼓之好,悟腰鼓之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