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第1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第2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第3页
    还剩3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加与减(二)课时教案,共40页。
    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单 元 导 语  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教材利用小兔请客的情境引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量关系以及算法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如果以“十”为计数单位,那么计算方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相同。  2.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教材创设“采松果”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3.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在学习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之后,教材设计了“青蛙吃虫子”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教材预设了三个问题,前两个分别探究解决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通过对比巩固知识。  4.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材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出问题,列出算式。在解决时教材呈现的计算方法都是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分别转化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等,同时借助小棒、计数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提供了“回收废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的含义,利用生活经验与实际操作,把它与加减法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引导。一方面通过直观操作、转化、类推、迁移、对比等方法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知识类比为已经掌握的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学的知识与类比后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自主操作探寻方法和结果。利用操作、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迁移——类比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时候重点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转化为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加减法,归纳计算方法;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运用类推的方法,明白所加或减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加或减,如果是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加或减,进一步强化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设 计第1课时 小 兔 请 客第2课时 采 松 果第3课时 青蛙吃虫子第4课时 拔 萝 卜第5课时 收 玉 米第6课时 回 收 废 品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49-50页“小兔请客”。内容简析  问题串1:情境图中把每个盘子里的10个果子作为一个整体,以“十”为计数单位,把整十数的加法转化为10以内的加法。  问题串2:将每盘10个果子作为一个整体,以“十”为计数单位,把整十数的减法转化为10以内的减法。  问题串3:借助上面两个情境中的算式,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学生。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3.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主要是运用直观和对比的教学方法:首先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利用摆小棒和计数器计算20+30、50-10;其次是用对比的方法,更好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述法:有一天,小白兔到森林里摘了好多果子,它想,这些果子我不能自己吃,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们一起分享,于是它把好朋友们都请到家里来做客。小白兔非常热情,早早就把果子准备好了,好朋友们陆陆续续都到了,小白兔担心果子不够吃,就又取来了些果子,边走边说:“朋友们,尽情地吃吧,每盘有10个果子,准备了好几盘呢!”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呢?吃几盘后还剩多少个果子呢?从而导入本课知识的学习。【品析: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实物展示法:早上老师路过一个卖糖葫芦的小店,先买了3串糖葫芦(展示糖葫芦),每串有10个红果,后来觉得不够大家吃,又买了2串一样的糖葫芦,老师买的糖葫芦一共有多少个红果?吃了3串后还有多少个红果呢?从而过渡到本课知识的学习。【品析: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从信息到问题的产生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问题串1: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出示教材第49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  师:请你数数小兔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又拿出了多少个果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每盘10个果子,先拿出3盘是30个果子,又拿出2盘是20个果子。  指导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师: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求一共有多少个,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0+30。  师:20+30怎样计算呢? 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使用学具——小棒或者计数器,动手操作,再给大家介绍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操作后,交流方法。  生1:我用小棒摆一摆。1捆小棒是10根,摆20+30,就是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就是5捆小棒,5捆小棒就是5个十,5个十就是50,所以20+30=50。  生2:我用计数器拨20+30。在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表示20,再拨3个珠子,表示30,合起来是5个珠子,表示50,20+30=50。  生3:30和20都是整十数,20是2个十,30是3个十, 3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所以20+30=50。  生4:我用数数的方法,十个十个地数,30,40,50。  生5:因为3+2=5 ,所以30+20=50。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想出了那么多的好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学生梳理后,教师再出示一道整十数加整十数的题目让学生计算。【品析:学生自由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问题串2:还剩下多少个果子?  师:小兔一共端来50个果子,正当大家准备品尝果子时,(课件出示情境图2)小刺猬为了让大家高兴,想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说着来了一个前滚翻,把一盘果子都黏在身上带走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根据故事和画面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原来有50个果子,小刺猬带走了10个,还剩多少个果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还剩多少个果子?  师:怎样计算呢?请把你的算式和结果写在口算卡上,并想想你是怎样算的。  生: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用减法来计算。列式为:50-10。  师:50-10,怎么计算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生1:摆小棒计算:1捆小棒有10根,先摆5捆即50根,从5捆中拿走1捆,还剩4捆小棒,4捆小棒就是4个十,就是40根,所以50-10=40。  生2:用计数器计算:先在十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50,再从十位上拨走1个珠子,表示10,还剩4个珠子,表示40 ,所以50-10=40。  生3:利用数的组成计算:50和10都是整十数,从5个十中减去1个十,剩4个十,也就是40,所以50-10=40。  再次优化算法,并进行练习。【品析:根据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问题串3:认一认。  师:你们知道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生1:30表示原来有30个果子,20表示小兔又端来了20个果子,50表示一共有50个果子。  生2:50表示一共有50个果子,10表示拿走了10个果子,40表示还剩下40个果子。  师:在加法算式中,每个数除了有它表示的意义以外,还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两边的数叫作加数,把算出的得数叫作和。(“=”后面的得数叫作和)在30+20=50中,30叫加数,20也叫加数,50叫和。(边说边板书)  师:那么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怎样的?  生:在减法算式中,“-”前面的数叫作被减数,“-”后面的数叫作减数,“=”后面的得数叫作差。  教师板书: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品析:认识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叙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我们研究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多种计算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摆小棒”和“计数器”都要实物,“利用数的组成”和“想成10以内加减法”只需口算即可,所以抛开实物计算的方法更简便。【品析:根据经验,比较后总结最优的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5题。2.拓展题。(1)小明比小亮多收集了几节废电池?(2)“20+30+40=90(节)”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分析:(1)求谁比谁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2)给出的是加法算式,根据图中信息表示将三人收集的废电池节数相加。【参考答案】(1)40-20=20(节)  (2)小亮、小军和小明一共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品析:巩固练习部分的安排,通过从简到难,让孩子掌握并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有哪几种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在计算时,可以用“摆小棒”“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利用数的组成”等方法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利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更简便。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如果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该怎么计算呢?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示例:  回顾本节课,亮点之处有:这节课有两次对算法的探究,我都采用了自主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探究出拨计数器、摆小棒、数数、口算、画图等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记忆去回顾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拨、摆、画等动手操作活动逐步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在展示交流中体会算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算理借助学具形象化,既便于掌握算法,也为后续的归纳总结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新授知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因为提问方法不够精确,不够清楚,导致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最后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理没有得到加深。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小兔请客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还剩下多少个果子?20+30=50(个) 50-10=40(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教材第51-52页“采松果”。内容简析  问题串1:借助情境图,提出加法和减法的相关问题。  问题串2:借助小棒、计数器模型,进行直观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问题串3:借助小棒、计数器模型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理。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算理。教法与学法1.本课时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主要是运用直观和对比、类推的教学方法:首先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计算25+4、25-4;其次是用对比、类推的方法,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本课时学生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承前启后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谜语猜测法: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采松果。”(松鼠)教师出示松鼠图片:你们知道松鼠喜欢吃什么吗?(松果)今天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一起去采松果,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看看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和板书课题“采松果”)从而过渡到本课知识的学习。【品析:通过猜测谜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故事描述法:秋天到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它提议要和小松鼠进行一场采松果的比赛。经过激烈的比赛,结果出来了。你想去看一看吗?看看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从而导入本课知识的学习。【品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轻松和愉悦。】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问题串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从情境图上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同学们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1: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师:采完了松果,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3: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4:小松鼠采的松果和松鼠妈妈采的松果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也可以说小松鼠比松鼠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第二位同学和第三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以合成一个问题。问题串2: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出示: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解决呢?  生:25+4。  师:同学们真聪明!25加4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或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指名上台演示摆和拨的过程,且边演示边叙述:  生1:我摆小棒算的。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2: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学生边说教师边演示)  教师板书:25+4=29(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离开小棒和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  小结:教师一边演示摆小棒的过程一边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口算的过程中,都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当然我们也可以先把5个一和4个一相加起来等于9个一,再与2个十合起来就是29。  师:同学们25+4=29你会算了,那么4+25你知道等于多少吗?为什么25+4=29,4+25也等于29呢?【品析: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体会口算和笔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渗透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思想,便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笔算教学。在此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因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问题串3: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第二个数学问题“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同样请各小组用小棒和计数器代替松果摆一摆、拨一拨。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和怎样拨的,想一想在摆和拨的过程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讨论计算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从个位上拨走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1个珠子,就是21。  生2:我摆小棒计算的。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从5根里拿走4根,就剩下21根。  师:通过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大家发现了什么?离开小棒和计数器,大家会口算吗?(学生回答,集体评议)  生: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教师板书:25-4=21(个)  小结:在口算的过程中,要注意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要个位减个位,不要减到十位上。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剩下的一个问题自己解决吧。(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品析: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教师要强调计算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我们研究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多种计算方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要注意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减,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品析: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应牢记的一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学生形成了这种认识后,才能在笔算学习中不出现大的偏差。】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一练”第1~5题。2.拓展题。(1)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人?  (2)比大小。2820+6    32+77+32    46–4 40+613+620 19 26-6 63 68-3分析:(1)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小红前面的人数加上小红后面的人数,最后再加上小红本人。(2)此题利用比较大小的形式,练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形式灵活。【参考答案】(1)3+23+1=27(人)  (2)> =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