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期生态系统P/R(总生产量/总呼吸量)值小于幼年期的生态系统
B. 成熟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
C. 在陆地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会发展到森林群落
D.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足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2.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昣”出自《诗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去除杂草,翻松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翻松土壤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有利于对腐殖质的吸收
B. 翻松土壤促进所有土壤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提高土壤肥力
C. 去除杂草后,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提高
D. 杂草经处理后可用来培养食用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3. 下图为某养殖池塘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大闸蟹→次级消费者,是一条食物链
B.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 大闸蟹排出的尿液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c
D. 植物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大闸蟹
4. 生物需要在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和分配给存活的能量之间进行权衡,而后者与未来的繁殖相关联。滨螺在两种环境中的生活史不同:①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可保护滨螺免遭波浪和捕食者的危害,但空间有限。裂缝种群壳薄,个体较小。②能动的大石块表面,大石块可以碾碎小个体螺。大石块种群壳厚,个体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裂缝有利于幼体迅速生长到小型成体,使能量更多分配给繁殖
B. 两种群个体大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大石块对具有结实外壳的成体有利,需要能量多分配给生长,少分配给繁殖
D. 石块种群幼体的存活率高于裂缝种群
5. 棉花在蕾期(一般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铃期(8月中下旬)不受害虫影响是棉花高产保证。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害虫是棉盲蝽。为了解棉盲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干旱年份,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较轻
B. 先涝后旱年份与先旱后涝年份相比,前者棉盲椿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大
C. 在四种气候条件下,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最大的是涝年
D. 气候属于影响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掌握气象数据有利于选择合适时间合理防治害虫
6. 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 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 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整体原理
7. 以下发酵工程产品对应的主要菌种及其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8. 人类很早就能制作果酒,并用果酒进一步发酵生产果醋,用果酒发酵生产果醋时,果酒中的酒精含量对果醋的醋酸产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某技术组配制发酵液研究了初始酒精浓度对醋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果酒发酵生产果醋过程中,酒精为醋酸菌提供碳源
B. 用果酒发酵果醋需要接种醋酸菌,并将发酵温度升至30~35℃即可
C. 据图可知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使产酸量下降
D. 醋酸发酵过程中会释放少量能量
9. 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的聚合物。与聚丙烯等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还是较缓慢。某科研机构拟从黄粉虫肠道中筛选PLA降解菌,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培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适宜的温度和pH环境,并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
B. PLA既可为PLA降解菌提供碳源,又对培养基中微生物起选择作用
C. 体外培养可采用平板划线接种,同时将接种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
D. 纯化培养后,可根据菌落形状、大小、颜色及DNA检测等进行菌种鉴定
10. 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引起结核病,主要感染肺部细胞,其细胞壁厚、脂质含量高,能抵御不利自然环境。为探究不同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效果,将患者体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培养基成分主要含有天冬氨酸、甘油、鸡蛋黄、KH2PO4、MgSO4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结核分枝杆菌会引起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此培养基成分中提供氮源的是天冬氨酸
C. 接种过程所用实验器材有酒精灯、涂布器、微量移液器
D. 图中D为含有无菌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
11. 种植型茄子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容易受到线虫侵染,产量降低。野生型茄子具有抗线虫特性。由于种植型茄子和野生型茄子很难采用杂交育种,某科研小组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两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 种植型茄子和野生型茄子的原生质体融合可用PEG或灭活病毒等诱导
C. 杂种细胞经外源植物激素诱导脱分化后,可直接形成杂种植物
D. 与种植型茄子的染色体组数目相比,该新品种的染色体组数目增加
12. 生物工程的操作常常涉及到下面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为核移植过程,则从卵巢中获取的②卵母细胞可直接作为受体细胞和①供体细胞融合
B. 若图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筛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若图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所获得的动物个体不可育
D. 若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则形成的④具有两个亲本的全部优良性状
13. 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植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动物细胞培养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还需添加琼脂以便于动物细胞贴壁生长
C. 与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状态类似,一部分动物细胞也可以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
D. 植物细胞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植物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次生代谢物
14. 抗PD-L1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膜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因而具有治疗某些癌症的作用。如图表示制备PD-L1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脾脏分离B淋巴细胞前,需要对小鼠注射PD-L1
B.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一定能产生抗体
C. 图中细胞群a、b、c、d能大量增殖且含有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D. 图中细胞群a可用于克隆化培养产生所需抗体
15. 研究者采集了一只睡眠紊乱明显的猕猴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五只克隆猴用于研究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中,克隆猴相比有性生殖而来的猴,优势在于( )
A. 生长发育时间大大缩短B. 实验对象间的性状差异较小
C. 寿命更长D. 抵抗病害的能力更强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 ③可能由④进化而来
17. 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18. 约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酿制成含有酒精的饮料。现代随着人们对微生物发酵本质的了解,分离和纯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固体发酵开始向半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演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传统的发酵都是混合菌种的发酵,所以不用考虑杂菌的生长增殖情况
B. 消毒和灭菌技术都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达到目的
C. 合适条件下培养基中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就是纯培养物
D. 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菌种后,还要经过扩大培养后再进行接种
19.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由于繁殖力低,幼仔成活率也低,数量非常少。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科学技术介入,大熊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有的科学家尝试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克隆大熊猫,也有人不赞成进行克隆大熊猫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大熊猫,可能导致大熊猫种群野外生存能力下降
B. 由于选择优良个体的体细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的大熊猫,不存在健康问题
C. 相对于核移植理论研究,核移植技术较为滞后
D. 无论是否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大熊猫,都应该保护好现有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
20. 某研究小组从黄色短杆菌(能合成L-亮氨酸)中筛选L-亮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L-亮氮酸)突变菌株,培养皿A和培养皿B的培养基中含有L-亮氨酸,培养皿C的培养基中不含有L-亮氨酸,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使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试管及接种工具等进行灭菌
B. ②接种时,需要保证培养皿B和培养皿C的菌种接种位置基本相同,便于将来比较培养皿B和培养皿C中菌落的差异
C. 培养皿A、B、C中的培养基都要使用固体培养基的原因是便于观察菌落特征和分离目的菌株
D. 研究人员应该从培养皿C中选取目的菌落,选取目的菌落位置的依据是培养皿C中有菌落,而在培养皿B中的对应位置没有菌落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种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已知沼蟹的活动会破坏大米草根系,某含磷杀虫剂(自然环境中可降解)只杀灭食草虫幼虫,喷洒该杀虫剂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存活个体数与各发育期的关系,可反映出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变化,结果如图。根据图中数据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食草虫种群的年龄结构,原因是_________。
(4)请在1、2两处用恰当的文字或箭头补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1_________、2_________
22.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选自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百草园”是一个_________(填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文中的描写来看,景色优美,鲁迅先生幼年生活在这里,心情愉悦,十分惬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2)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后,某班同学决定对“百草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
①土壤中的小动物有加速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改善环境条件的作用,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
②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这是为什么?_________。
(3)整个班级共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对百草园的三个不同地段进行了取样调查。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最后取三个小组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如下表:
①在百草园中三个不同地段取样调查的一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取样调查,其目的是_________。在取样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同时还要控制调查实验的无关变量,请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明_________会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菜畦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比荒地中还低,同学们经过分析并咨询管理者后推测可能与大量使用化肥有关,建议管理者以后多使用_________以改善菜畦的土壤状况。
23. 红心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的红肉猕猴桃变种,对乙烯很敏感,成熟后极易腐烂变质,不能长期贮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营养健康的追求,红心猕猴桃果酒低酒精度、营养健康养生的特性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红心猕猴桃酒制作流程图:
原料洗净、削皮→果肉打浆→低温灭菌→调节pH、糖度→加入果胶酶、糖化酶、酵母和乳酸菌→搅拌→避光发酵→发酵液过滤→滤液乳酸菌发酵→陈酿→灭菌→装罐。
回答有关问题:
(1)通过该流程酿制的猕猴桃酒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得到的产品,为什么?_________。
(2)称取800g红心猕猴桃果浆,发酵温度25℃,加入酵母0.5%,分别进行了乳酸菌添加量、初始糖度对红心猕猴桃果酒品质影响的单因素实验。将研究结果绘成曲线如下:
①猕猴桃果汁中的糖分不能完全满足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可以添加适量_________使果汁中的糖分增加。如图随着初始糖度的增加,一定浓度范围内猕猴桃酒的酒精度_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原料充足,酵母菌_________(填呼吸类型)加强。但当初始糖度过大时,酒精度反而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
②猕猴桃酒中含有有机酸,使果酒产生酸涩的口感,乳酸菌对有机酸(特别是苹果酸)的降解有明显作用,其副产物能增加香气,故生产上用乳酸菌进行二次发酵,由此可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_________、种间关系等都是造成发酵产品不同风味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化生产中,发酵前对菌种进行多次_________培养后再接种,有利于缩短菌种在发酵罐中的发酵时间。发酵时,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的_________(写出两点)等。
24. 如图表示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胡萝卜—羊角芹”杂种植株的技术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需要在具有一定渗透压的溶液中进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用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时,常用______作为诱导剂。若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胡萝卜和羊角芹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则判断某原生质体是由胡萝卜细胞和羊角芹细胞融合而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是在______(填“避光”或“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的。过程③所用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要求合适,探究此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适比例的大致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④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传统的有性杂交方法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具有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25.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由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流行病专家Hagal Levine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对包含1973年至2011年间42935名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及欧洲等国家男性精液样本的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来精子浓度整体下降了52.4%,精子总数下降了59.3%。
资料二:2019年12月18日,李劲松研究组、陈子江研究组、汤富酬研究组,基于核移植技术体外扩增人类精子的研究,首次建立了人类精子来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可以在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保持单倍体倍性的稳定。这项研究论证了人类精子可以重编程为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为将来的生命科学和生殖医学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1)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构成一个_________,如果全世界的人类都如资料一所叙述的事实一样,那么可能会使人类的_________多样性下降。
(2)资料二基于核移植技术体外扩增人类精子过程中的受体细胞是处于_________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在与精子融合前通常要通过_________去除核物质,以保证_________。
(3)资料二中所叙述的技术在未来可能会用来解决_________的问题。该技术与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相似,采取人工注入供体细胞的方法,而非选择自然受精,这样可能会导致_________。选项
发酵工程产品
主要菌种
菌种分类地位
代谢是否需要氧气
A
酱油、柠檬酸
黑曲霉
真菌
需要
B
泡菜
醋酸菌
细菌
不需要
C
果醋
乳酸菌
细菌
不需要
D
腐乳
青霉菌
真菌
需要
地段
菜畦
石井栏旁
荒地
小动物物种数
25
10
30
小动物个体总数
675
165
810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4月阶段考试
生物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成熟期生态系统的P/R(总生产量/总呼吸量)值小于幼年期的生态系统
B. 成熟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
C. 在陆地上,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会发展到森林群落
D. 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足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详解】A、成熟期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期,有机物积累接近于0,P/R(总生产量/总呼吸量)值接近于1,而幼年期生态系统处于蓬勃发展,大量地积累有机物,P/R(总生产量/总呼吸量)值大于1,A正确;
B、成熟期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更高,组分更多,食物网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B正确;
C、只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群落演替才可能发展到森林阶段,C错误;
D、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足以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2.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昣”出自《诗经》,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去除杂草,翻松土壤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翻松土壤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有利于对腐殖质的吸收
B. 翻松土壤促进所有土壤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提高土壤肥力
C. 去除杂草后,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得到提高
D. 杂草经处理后可用来培养食用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才能维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详解】A、翻松土壤虽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但腐殖质中的有机物必须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后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A错误;
B、翻松土壤只能促进需氧型土壤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土壤微生物有一些是厌氧型的,B错误;
C、去除杂草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C错误;
D、杂草经处理后可用来培养食用菌,杂草中的能量被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D。
3. 下图为某养殖池塘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图解,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大闸蟹→次级消费者,是一条食物链
B. 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C. 大闸蟹排出的尿液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c
D. 植物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大闸蟹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传递,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4)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
2、图中h是大闸蟹粪便中的能量,c是大闸蟹的同化量,f是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是大闸蟹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j表示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详解】A、食物链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植物→大闸蟹→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除了大闸蟹外还应该有其他生物,因此,植物→大闸蟹→次级消费者不属于具体的一条食物链,A错误;
B、由于大闸蟹的同化量c是在消耗植物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有机物中获得的能量)/a×100%,B错误;
C、大闸蟹尿液中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属于大闸蟹的同化量c中的一部分,C正确;
D、能量流动发生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群之间,D错误。
故选C。
4. 生物需要在分配给当前繁殖的能量和分配给存活的能量之间进行权衡,而后者与未来的繁殖相关联。滨螺在两种环境中的生活史不同:①不能动的岩石表面间的狭窄裂缝,可保护滨螺免遭波浪和捕食者的危害,但空间有限。裂缝种群壳薄,个体较小。②能动的大石块表面,大石块可以碾碎小个体螺。大石块种群壳厚,个体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裂缝有利于幼体迅速生长到小型成体,使能量更多分配给繁殖
B. 两种群个体大小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大石块对具有结实外壳的成体有利,需要能量多分配给生长,少分配给繁殖
D. 石块种群幼体的存活率高于裂缝种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繁殖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据题干信息可知,滨螺在两种环境中的生活史不同,从而影响其个体大小及繁殖等。
【详解】A、裂缝空间有限,种群成体个体较小,发育成成体的时间短,能量更多地分配给繁殖,A正确;
B、生活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B 正确;
C、 大石块种群成体个体较大,发育为成体的时间长,需能量多,分配给繁殖的能量就少,C正确;
D、能动的大石块会碾碎小个体螺,因此石块种群幼体存活率低,D错误。
故选D。
5. 棉花在蕾期(一般是6月中旬至7月上旬)和铃期(8月中下旬)不受害虫影响是棉花高产的保证。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害虫是棉盲蝽。为了解棉盲蝽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面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干旱年份,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较轻
B. 先涝后旱年份与先旱后涝年份相比,前者棉盲椿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大
C. 在四种气候条件下,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最大的是涝年
D. 气候属于影响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掌握气象数据有利于选择合适时间合理防治害虫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由a图可知,在干旱年份,蕾期和铃期棉盲蝽的种群数量分别是0-300、200左右,棉盲蝽种群数量小,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较轻,A正确;
B、由c、d两图可知,先涝后旱年份与先旱后涝年份,在蕾期棉盲蝽的种群数量大约相同都在0-600,在铃期,先涝后旱年份棉盲蝽的种群数量100左右,先旱后涝年份棉盲蝽的种群数量1000-2000,后者棉盲椿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大,B错误;
C、由b图可知,涝年在蕾期和铃期,棉盲蝽的种群数量可达3000左右,在四种气候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多的,棉花受棉花产量受棉盲蝽的影响最大,C正确;
D、气候属于影响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掌握气象数据有利于选择合适时间合理防治害虫,D正确。
故选B。
6. 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 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 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整体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详解】A、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A正确;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造成的小种群会减少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使小种群易于灭绝,因此不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在不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非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整体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D正确。
故选C。
7. 以下发酵工程产品对应的主要菌种及其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A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发酵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条件温和、反应安全,原料简单、污染小,反应专一性强,因而可以得到较为专一的产物。发酵工程在医药、食品、农业、冶金、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详解】A、柠檬酸和酱油是通过黑曲霉发酵制得的,黑曲霉是一种真菌,且为好氧菌,A正确;
B、制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B错误;
C、果醋制作利用了醋酸杆菌进行发酵,醋酸杆菌是一种细菌,需要消化氧气,C错误;
D、腐乳制作过程中用到了曲霉、酵母菌和毛霉等微生物,其中毛霉是制作腐乳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且为真菌,需要氧气,D错误。
故选A。
8. 人类很早就能制作果酒,并用果酒进一步发酵生产果醋,用果酒发酵生产果醋时,果酒中酒精含量对果醋的醋酸产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某技术组配制发酵液研究了初始酒精浓度对醋酸含量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果酒发酵生产果醋过程中,酒精为醋酸菌提供碳源
B. 用果酒发酵果醋需要接种醋酸菌,并将发酵温度升至30~35℃即可
C. 据图可知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使产酸量下降
D. 醋酸发酵过程中会释放少量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醋酸菌是好氧菌,最是生长温度为30~35℃。微生物最常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详解】A、微生物生长基本营养物质:氮源,碳源,水,无机盐等,果酒发酵生产果醋过程中,酒精作为碳源,A正确;
B、醋酸菌是好氧菌,酒变醋的过程中除了接种醋酸菌、提高发酵温度外,还应通入氧气,B错误;
C、据图可知,酒精浓度为6%时,醋酸含量最高,是发酵的最适浓度,酒精浓度为10%时醋酸含量最低,则较高浓度的酒精会抑制醋酸菌的生长,使产酸量下降,C正确;
D、醋酸发酵过程中会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能量储存在醋酸中,D正确。
故选B。
9. 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的聚合物。与聚丙烯等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但在自然条件下降解还是较缓慢。某科研机构拟从黄粉虫肠道中筛选PLA降解菌,按照如图流程进行培养鉴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适宜的温度和pH环境,并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
B. PLA既可为PLA降解菌提供碳源,又对培养基中微生物起选择作用
C. 体外培养可采用平板划线接种,同时将接种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
D. 纯化培养后,可根据菌落形状、大小、颜色及DNA检测等进行菌种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从黄粉虫肠道中筛选PLA降解菌,那么培养基中要加入PLA,且是唯一碳源。
【详解】A、微生物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营养、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故实验过程中需要设置适宜的温度和pH环境,并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A正确;
B、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的聚合物,故可为PLA降解菌提供碳源,不能利用PLA的微生物无法在该培养基上生存,故PLA又对培养基中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体外培养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同时将接种和未接种的平板倒置培养,C错误;
D、菌落形状、大小、颜色及DNA检测等是进行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故纯化培养后,可根据菌落形状、大小、颜色及DNA检测等进行菌种鉴定,D正确。
故选C。
10. 结核分枝杆菌可以引起结核病,主要感染肺部细胞,其细胞壁厚、脂质含量高,能抵御不利自然环境。为探究不同抗生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抑菌效果,将患者体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培养基成分主要含有天冬氨酸、甘油、鸡蛋黄、KH2PO4、MgSO4等。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结核分枝杆菌会引起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此培养基成分中提供氮源的是天冬氨酸
C. 接种过程所用实验器材有酒精灯、涂布器、微量移液器
D. 图中D为含有无菌水的滤纸片作为对照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其中碳源和氮源常采用蛋白胨和牛肉膏,因为它们来源于动物原料,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需求。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包括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的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肺部,属于寄生细菌,会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正确;
B、培养基中的天门冬氨酸和鸡蛋黄都含有N,故此培养基成分中提供氮源的是天门冬氨酸和鸡蛋黄,B错误;
C、结合图示,本探究实验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故接种过程所用实验器材有酒精灯、涂布器、微量移液器,C正确;
D、实验中圆纸片D(不含有抗生素)用作实验对照,为了保证单一变量,对圆纸片D的处理方法是浸过无菌水,D正确。
故选B。
11. 种植型茄子是夏季主要蔬菜之一,容易受到线虫侵染,产量降低。野生型茄子具有抗线虫特性。由于种植型茄子和野生型茄子很难采用杂交育种,某科研小组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了具有两个品种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
B. 种植型茄子和野生型茄子的原生质体融合可用PEG或灭活病毒等诱导
C. 杂种细胞经外源植物激素诱导脱分化后,可直接形成杂种植物
D. 与种植型茄子的染色体组数目相比,该新品种的染色体组数目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A错误;
B、进行原生质体间的融合,人工诱导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灭活的病毒适用于动物细胞融合,B错误;
C、杂种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即脱分化和再分化)获得杂种植物,C错误;
D、新品种是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而成,因此,与种植型茄子的染色体组数目相比,该新品种的染色体组数目增加,D正确。
故选D。
12. 生物工程的操作常常涉及到下面的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图为核移植过程,则从卵巢中获取的②卵母细胞可直接作为受体细胞和①供体细胞融合
B. 若图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需要筛选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C. 若图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所获得的动物个体不可育
D. 若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则形成的④具有两个亲本的全部优良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详解】A、若图为核移植过程,在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应选择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此需要将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中期,不是直接作为受体,A错误;
B、若图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则①和②是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形成融合细胞需要经过筛选,筛出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B正确;
C、若图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所获得的是杂交细胞,而不能获得动物个体,C错误;
D、若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则形成的④杂种细胞,具有两个亲本的全部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13. 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植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 动物细胞培养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还需添加琼脂以便于动物细胞贴壁生长
C. 与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状态类似,一部分动物细胞也可以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
D. 植物细胞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植物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次生代谢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增殖;另一类则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大多数细胞属于这种类型,这类细胞往往贴附在培养瓶的瓶壁上,这种现象称为细胞贴壁。悬浮培养的细胞会因细胞密度过大、有害代谢物积累和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而分裂受阻。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血清等天然成分,不需要添加琼脂,需要用液体培养基,B错误;
C、体外培养的动物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细胞能够悬浮在培养液中生长增殖;另一类则需要贴附于某些基质表面才能生长增殖,C正确;
D、植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规模的细胞培养,以获得人类所需的细胞次生代谢产物,D错误。
故选C。
14. 抗PD-L1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膜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因而具有治疗某些癌症的作用。如图表示制备PD-L1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脾脏分离B淋巴细胞前,需要对小鼠注射PD-L1
B.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一定能产生抗体
C. 图中细胞群a、b、c、d能大量增殖且含有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D. 图中细胞群a可用于克隆化培养产生所需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利用的是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该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筛选,第一次筛选需要用到选择培养基,其目的是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第二次筛选需要进行单克隆培养和抗体检测,其目的是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详解】A、在分离B淋巴细胞前,需要对小鼠注射PD-L1进行免疫,产生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A正确;
B、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抗体检测,B错误;
C、细胞群a~d是经特定选择培养基筛选后获得的细胞,因此都是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兼具骨髓瘤细胞能大量增殖的特点,又含有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具有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特定抗体的特点,C正确;
D、图中细胞群a呈阳性,说明能产生抗PD-L1抗体,可扩大化培养生产抗PD-L1单克隆抗体,D正确。
故选B。
15. 研究者采集了一只睡眠紊乱明显的猕猴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获得了五只克隆猴用于研究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中,克隆猴相比有性生殖而来的猴,优势在于( )
A. 生长发育时间大大缩短B. 实验对象间的性状差异较小
C. 寿命更长D. 抵抗病害的能力更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克隆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体细胞繁殖后代的无性生殖技术。
【详解】克隆猴属于无性生殖,克隆获得的五只猴是经过分裂、分化而来,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五只猴的性状差异较小。有性生殖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通过有性生殖获得的子代,其遗传物质不完全相同,性状差异较大。该实验是研究生物节律与衰老疾病之间的关系,所选实验个体生理状态等生命特征应该相同。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 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 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 ③可能由④进化而来
【答案】A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一方面为了获得交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雌性获得更多营养物质繁殖后代,这是-种长期形成的适应性行为,A正确;
B、根据题意,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④虽然是一种仪式化行为,但对缝蝇繁殖也具有进化意义,B错误;
C、在求偶过程中,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更受雌蝇的青睐,容易获得交配机会,留下后代的机会多,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
D、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不需要食物也能求偶成功,④与③在外观上具有相似性,可推测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D错误。
故选AC。
17. 影响昆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像食物、空间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随种群密度的大小而改变,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寒冷、干旱等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无关,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
B. 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流行性疾病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 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
D. 非密度制约因素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如被捕食者(食物)对捕食者的数量变化的影响就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被捕食者(食物)减少,使捕食者减少,反之,捕食者减少增加,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流行性疾病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 K 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若昆虫的种群数量超过 K 值,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密度制约因素作用会增强,C错误;
D、非密度制约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可影响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D。
18. 约9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利用微生物将谷物、水果酿制成含有酒精的饮料。现代随着人们对微生物发酵本质的了解,分离和纯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固体发酵开始向半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演变。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传统的发酵都是混合菌种的发酵,所以不用考虑杂菌的生长增殖情况
B. 消毒和灭菌技术都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达到目的
C. 合适条件下培养基中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就是纯培养物
D. 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菌种后,还要经过扩大培养后再进行接种
【答案】AC
【解析】
【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就是纯培养。
【详解】A、传统的发酵往往是混合菌种的发酵,需要考虑杂菌的生长增殖情况,否则也会影响发酵产物和产品质量,A错误;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消毒和灭菌技术都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达到目的,B正确;
C、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微生物的群体称为培养物,而纯培养物是指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C错误;
D、现代发酵工程选育出菌种后,还要经过扩大培养后再进行接种,缩短发酵时间,D正确。
故选AC。
19.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由于繁殖力低,幼仔成活率也低,数量非常少。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科学技术介入,大熊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有的科学家尝试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来克隆大熊猫,也有人不赞成进行克隆大熊猫的研究。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 )
A. 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大熊猫,可能导致大熊猫种群野外生存能力下降
B. 由于选择优良个体的体细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的大熊猫,不存在健康问题
C. 相对于核移植理论研究,核移植技术较为滞后
D. 无论是否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大熊猫,都应该保护好现有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
【答案】AD
【解析】
【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用核移植方法得到的动物称为克隆动物。
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①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促进良畜群繁育;②保护濒危物种,增大存活数量;③生产珍贵的医用蛋白;④作为异种移植的供体;⑤用于组织器官的移植等。
.3、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1)核移植技术的成功率仍然非常低,各个技术环节也有待进-步改进。
(2)相对于技术研究,核移植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需要与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相结合。
(3)动物健康存在问题,许多克隆动物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
(4)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研究仍在继续深入,人类对克隆技术的应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详解】A、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的大熊猫,在人工环境下生长的大熊猫不经过野化训练,难以适应野外环境,可能会导致其野外生存能力下降,A正确;
B、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的大熊猫,一般存在动物健康存在问题,许多克隆动物表现出遗传和生理缺陷,B错误;
C、相对于技术研究,核移植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需要与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相结合,C错误;
D、无论是否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繁育大熊猫,都应该保护好现有大熊猫及其生存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D正确。
故选AD。
20. 某研究小组从黄色短杆菌(能合成L-亮氨酸)中筛选L-亮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L-亮氮酸)突变菌株,培养皿A和培养皿B的培养基中含有L-亮氨酸,培养皿C的培养基中不含有L-亮氨酸,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使用干热灭菌法对培养基、试管及接种工具等进行灭菌
B. ②接种时,需要保证培养皿B和培养皿C菌种接种位置基本相同,便于将来比较培养皿B和培养皿C中菌落的差异
C. 培养皿A、B、C中的培养基都要使用固体培养基的原因是便于观察菌落特征和分离目的菌株
D. 研究人员应该从培养皿C中选取目的菌落,选取目的菌落位置的依据是培养皿C中有菌落,而在培养皿B中的对应位置没有菌落
【答案】BC
【解析】
【分析】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
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 ;
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详解】A、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湿热灭菌法,主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A错误;
B、②接种时,要使培养皿B和培养皿C的菌种接种位置相同,用来比较培养皿B和培养皿C中菌落差异,以便确定目的菌株的位置,B正确·;
C、培养皿A、B、C中的培养基都要使用固体培养基的原因是便于观察菌落特征和分离目的菌株,因为液体培养基无法形成菌落,也无法达到分离菌株的目的,C正确;
D、在不含 L-亮氨酸的培养基中,突变菌株由于不能合成L-亮氮酸不能生长,而在含 L-亮氨酸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因此培养皿B的菌落中可挑选出突变菌株。确定目的菌落位置的依据是在相同的培养基位置上观察培养皿B和培养皿C有无菌落长出,若B有C无,则对应的培养皿B中的菌落为目的菌株,D错误。
故选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下图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种间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_________(填“是”或“不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2)已知沼蟹的活动会破坏大米草根系,某含磷杀虫剂(自然环境中可降解)只杀灭食草虫幼虫,喷洒该杀虫剂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从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存活个体数与各发育期的关系,可反映出不同发育时期的死亡率变化,结果如图。根据图中数据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食草虫种群的年龄结构,原因是_________。
(4)请在1、2两处用恰当的文字或箭头补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
1_________、2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是 ②. 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2)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藻类→植食性线虫→沼蟹”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破坏大米草根系,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下降。(合理即给分)
(3) ①. 不能 ②.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图中反映出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而不是各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总数
(4) ①. 植食性线虫、海螺、食草虫 ②.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等。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小问1详解】
食物链中只含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存在分解者,而细菌是分解者,所以不是食物网。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的食物。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可知,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藻类→植食性线虫→沼蟹”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破坏大米草根系,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下降。
【小问3详解】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图中反映出的是不同发育期存活数量的变化,而不是各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总数,所以图中数据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种群的年龄结构。
【小问4详解】
食草虫以大米草为食,海螺和植食性线虫以藻类为食,所以大米草的能量流入食草虫中,藻类的能量流入海螺和植食性线虫中,细菌可以为食细菌线虫提供能量,也能分解食细菌线虫的遗体残骸,所以细菌和食细菌线虫之间用双箭头连接。所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如下:
22. 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选自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百草园”是一个_________(填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文中的描写来看,景色优美,鲁迅先生幼年生活在这里,心情愉悦,十分惬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
(2)征得有关单位同意后,某班同学决定对“百草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
①土壤中的小动物有加速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改善环境条件的作用,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
②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这是为什么?_________。
(3)整个班级共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对百草园的三个不同地段进行了取样调查。每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最后取三个小组调查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如下表:
①在百草园中三个不同地段取样调查的一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取样调查,其目的是_________。在取样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同时还要控制调查实验的无关变量,请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明_________会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菜畦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比荒地中还低,同学们经过分析并咨询管理者后推测可能与大量使用化肥有关,建议管理者以后多使用_________以改善菜畦的土壤状况。
【答案】(1) ①. 生态系统 ②. 直接
(2) ①. 分解者 ②. 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
(3) ①.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实验误差太大 ②. 随机取样 ③. 时间 ④. 取样的深度 ⑤. 不同地段 ⑥. 农家肥
【解析】
【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小问1详解】
依题意可知,“百草园”是一个生态系统,从文中的描写来看,景色优美,鲁迅先生幼年生活在这里,心情愉悦,十分惬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小问2详解】
土壤中的小动物有加速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改善环境条件的作用,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而且身体微小,因此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不适合用样方法。
【小问3详解】
①在百草园中三个不同地段取样调查一个大组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进行取样调查,其目的是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实验误差太大。在取样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同时还要控制调查实验的无关变量,例如取样的时间和取样的深度等。
②题干信息可知,“整个班级共分为三个大组,分别对百草园的三个不同地段进行了取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可以说明地段会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菜畦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比荒地中还低,同学们经过分析并咨询管理者后推测可能与大量使用化肥有关,建议管理者以后多使用农家肥以改善菜畦的土壤状况。
23. 红心猕猴桃属中华猕猴桃的红肉猕猴桃变种,对乙烯很敏感,成熟后极易腐烂变质,不能长期贮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营养健康的追求,红心猕猴桃果酒低酒精度、营养健康养生的特性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红心猕猴桃酒制作流程图:
原料洗净、削皮→果肉打浆→低温灭菌→调节pH、糖度→加入果胶酶、糖化酶、酵母和乳酸菌→搅拌→避光发酵→发酵液过滤→滤液乳酸菌发酵→陈酿→灭菌→装罐。
回答有关问题:
(1)通过该流程酿制的猕猴桃酒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得到的产品,为什么?_________。
(2)称取800g红心猕猴桃果浆,发酵温度25℃,加入酵母0.5%,分别进行了乳酸菌添加量、初始糖度对红心猕猴桃果酒品质影响的单因素实验。将研究结果绘成曲线如下:
①猕猴桃果汁中的糖分不能完全满足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可以添加适量_________使果汁中的糖分增加。如图随着初始糖度的增加,一定浓度范围内猕猴桃酒的酒精度_________,这主要是因为原料充足,酵母菌_________(填呼吸类型)加强。但当初始糖度过大时,酒精度反而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
②猕猴桃酒中含有有机酸,使果酒产生酸涩的口感,乳酸菌对有机酸(特别是苹果酸)的降解有明显作用,其副产物能增加香气,故生产上用乳酸菌进行二次发酵,由此可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_________、种间关系等都是造成发酵产品不同风味的重要原因。
(3)工业化生产中,发酵前对菌种进行多次_________培养后再接种,有利于缩短菌种在发酵罐中的发酵时间。发酵时,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的_________(写出两点)等。
【答案】(1) ①. 不是 ②. 从该酿酒过程的操作分析,利用的不是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2) ①. 蔗糖(葡萄糖) ②. 上升 ③. 无氧呼吸 ④. 初始糖度过大,酵母菌会渗透失水,进而影响发酵 ⑤. 代谢特点
(3) ①. 扩大 ②. 温度、PH、溶氧
【解析】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 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小问1详解】
从该酿酒过程的操作分析,利用的不是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而传统的发酵技术利用的是天然的微生物,因此通过该流程酿制的猕猴桃酒不是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得到的产品。
【小问2详解】
①由于猕猴桃果汁中的糖分不能完全满足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因此可以添加适量蔗糖(葡萄糖)使果汁中的糖分增加。据图分析可知,随着初始糖度的增加,一定浓度范围内猕猴桃酒的酒精度上升。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酵母菌无氧呼吸加强,产生的酒精增多。如果始糖度过大时,酒精度反而降低,可能是因为初始糖度过大,酵母菌会渗透失水,进而影响发酵。
②发酵产品的风味受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代谢特点、种间关系以及发酵时间、原料等因素有关。
小问3详解】
工业化生产中,发酵前对菌种进行多次扩大培养后再接种,有利于缩短菌种在发酵罐中的发酵时间。发酵时,需要严格控制发酵的温度、PH、溶氧等因素。
24. 如图表示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胡萝卜—羊角芹”杂种植株的技术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需要在具有一定渗透压的溶液中进行,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用化学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时,常用______作为诱导剂。若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胡萝卜和羊角芹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则判断某原生质体是由胡萝卜细胞和羊角芹细胞融合而成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③是在______(填“避光”或“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过程③所用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要求合适,探究此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适比例的大致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④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传统的有性杂交方法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具有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②. 维持原生质体内外的渗透压平衡,保证原生质体正常的形态和活力(合理即可)
(2) ①. 聚乙二醇##PEG ②. 该原生质体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3) ①. 避光 ②. 用不同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杂种细胞,比较各比例下的愈伤组织形成率(合理即可)
(4) ①.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②. 能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能打破不同生物的生殖隔离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①表示去壁过程,常用酶解法;②表示融合的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的过程;③表示脱分化过程;④表示再分化过程。
【小问1详解】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会阻碍细胞间的杂交,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时,必须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在具有一定渗透压的溶液中制备原生质体,可以维持原生质体内外的渗透压平衡,保证原生质体正常的形态与活力。
【小问2详解】
诱导原生质体间的融合常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来诱导细胞融合。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胡萝卜和羊角芹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后,未融合的胡萝卜细胞表面以及胡萝卜细胞与胡萝卜细胞融合成的细胞表面只有红色荧光,未融合的羊角芹细胞表面以及羊角芹细胞与羊角芹细胞融合成的细胞表面只有绿色荧光,而胡萝卜细胞和羊角芹细胞所融合成的细胞表面既有红色荧光又有绿色荧光。
【小问3详解】
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是在避光条件下进行的。在探究诱导愈伤组织形成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合适比例的实验中,需要用不同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处理杂种细胞,通过比较不同组别的愈伤组织形成差异来确定合适比例。
【小问4详解】
过程④是再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让两个不同种的植物细胞进行融合,从而培育成杂种植物,显著优点是能克服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5. 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由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流行病专家Hagal Levine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对包含1973年至2011年间42935名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及欧洲等国家男性精液样本的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来精子浓度整体下降了52.4%,精子总数下降了59.3%。
资料二:2019年12月18日,李劲松研究组、陈子江研究组、汤富酬研究组,基于核移植技术体外扩增人类精子的研究,首次建立了人类精子来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可以在增殖和分化过程中保持单倍体倍性的稳定。这项研究论证了人类精子可以重编程为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为将来的生命科学和生殖医学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技术储备。
(1)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构成一个_________,如果全世界的人类都如资料一所叙述的事实一样,那么可能会使人类的_________多样性下降。
(2)资料二基于核移植技术体外扩增人类精子过程中的受体细胞是处于_________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在与精子融合前通常要通过_________去除核物质,以保证_________。
(3)资料二中所叙述的技术在未来可能会用来解决_________的问题。该技术与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相似,采取人工注入供体细胞的方法,而非选择自然受精,这样可能会导致_________。
【答案】(1) ①. 种群 ②. 遗传
(2) ①. MⅡ中 ②. 显微 ③. 重组细胞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精子
(3) ①. 精子浓度下降(或为精子浓度过低的男性人工扩增精子) ②. 后代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解析】
【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2、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小问1详解】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全世界所有的人类构成一个种群,如果全世界的人类都如资料一所叙述的事实一样(40年来精子浓度整体下降了52.4%,精子总数下降),那么可能会使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小问2详解】
资料二基于核移植技术体外扩增人类精子过程中的受体细胞是处于MⅡ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在与精子融合前通常要通过显微操作去除核物质,以保证重组细胞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精子。
【小问3详解】
资料二中所叙述的技术在未来可能会用来解决精子浓度下降的问题(或为精子浓度过低的男性人工扩增精子)。该技术与体细胞核移植过程相似,采取人工注入供体细胞的方法,而非选择自然受精,由于扩增的精子的遗传物质相同,这样可能会导致后代的遗传多样性降低。
选项
发酵工程产品
主要菌种
菌种分类地位
代谢是否需要氧气
A
酱油、柠檬酸
黑曲霉
真菌
需要
B
泡菜
醋酸菌
细菌
不需要
C
果醋
乳酸菌
细菌
不需要
D
腐乳
青霉菌
真菌
需要
地段
菜畦
石井栏旁
荒地
小动物物种数
25
10
30
小动物个体总数
675
165
8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2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