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宇,能正确读写15 个生字和词语,运用多元的方法理解“蜿蜒、孔隙、突兀森郁”等词语。
2.梳理文章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感受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及相关资料感受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体会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板块一 解题导入,疏通字词
1.复习《海上日出》的写景方法
2.引出课题
(1)齐读课题
(2)本文标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古代文人也写了许多游记,如《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游褒禅山记》等。
(3)观看双龙洞图片
师:看图片,你们觉得这洞好看吗?特别吗?
——不好看。
——挺普通的。
——我们重庆有好多比这个好看的洞。
那这双龙洞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叶圣陶爷爷印象深刻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文字一起去观赏金华的双龙洞吧。
3.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注意难读难写的字词。
4.疏通字词
第一组:浙江 蜿蜓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1)自由读
(2)抽生读,强调“浙”的读音 “蜿”的读音是wān,“臀”的读音是 tún,
(3)借助图片,理解“蜿蜒”,注意书写要点
第二组:
杜鹃 突兀森郁 大会堂 聚集 孔隙
漆黑 石笋 石钟乳 变化多端 颜色各异
(1)自由读,齐读
(2)释义难点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突兀森郁”
(3)指导书写:臀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顺序
1.默读课文,勾面描写作者游览踪迹的语句。
(1)普及表示游踪的关键词句
(2)生默读勾画课文中表示游踪的句子
(3)交流
(4)观察思考:这些语句都出现在段落的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这些句子不是在段首,就是在段尾,都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齐读所有表示游踪的过渡句
2.梳理路线,体会顺序
(1)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的游览顺序图。
(实际教学时,这个板块是放在寻找游踪语句之前的,本来以为这个题蛮简单的,应该会过得比较快。但是在学生思考填写的过程中,我发现情况不妙,全班基本就没有完全填写正确的,于是立马调整这个环节的教学。)
①抽生交流自己填写的游览顺序(全班出现了5种情况,见下图)
②提示:有个很重要的景点被所有同学忽略了。
于是有孩子立马反应过来——孔隙!
③把孔隙加上,再次调整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2)结合游览顺序,讲述游览过程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环节放在寻找游踪句之后效果更好,更能达成教学目标。)
板块三 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1. 概括特点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里,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这几个主要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呢?请你再阅读课文,尝试概括。
(1)生默读,寻找
(巡视过程中,发现孩子们找得五花八门。于是在确认所有学生完成自主思考之后,临时增加了小组交流的环节,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每个小组都交流了,最终达成了一致。果然,团结力量大,哈哈!)
(2)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路上:有花有水,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洞口:宽大
外洞:宽大
孔隙:狭窄
内洞:漆黑,有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3)找到相关句子,朗读
2. 学习孔隙部分
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孔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哪三个?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窄?
(1)孔隙部分写了三个内容,哪三个?(见闻(小船、进洞方式)+感受)
(2)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窄?
(3)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个部分详写?
——这是双龙洞最优特色的地方,也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
(4)生齐读
(5)试着用“见闻+感受”的方式,说一说黄山的“陡”或者溪水的“清澈、清凉”。
自由练习——抽生交流
3.略写部分的表达也很准确优美,找两处,分享感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破冰环节,导入,开火车读词语,巩固基础知识,理清顺序学习,写清地点之间距离,学会抓重点,写感受,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时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