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04782/0-171285942364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04782/0-171285942370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604782/0-171285942373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4分)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4分)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彝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餮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睢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联珠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苕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蔓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7.(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8.(4分)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 )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八棱杯。
9.(4分)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 )
A.B.
C.D.
10.(4分)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穆公闲问由余曰:“古者明王圣帝,得国失国,当何以也?”由余曰:“臣闻之,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愿闻奢俭之节。”由余曰:“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其地南至交陆,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释天下,舜受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销铜铁,修其刃,犹漆黑之以为器。诸侯侈,国之不服者十有三。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缯帛为茵褥,觞勺有彩,为饰弥侈,而国之不服者三十有二。夏后氏以没,殷、周受之。作为大器,而建九傲,食器雕琢,觞勺刻镂,四壁四帷,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有二。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穆公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夫戎辟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厚为由余请期,以疏其间。彼君臣有间,然后可图。”君曰:“诺。”乃以女乐三九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由余归谏,谏不听,遂去。入秦,穆公迎而拜为上卿。穆公奢主,能听贤纳谏,故霸西戎。西戎淫于乐,诱于利,以亡其国,由离质朴也。
(节选自《说苑·反质》)
材料二:
景公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长庲之役,二年未息;又为邹之长途。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公曰:“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对曰: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三年未息也;又为章华之台,五年又不息也;乾溪之役,八年,百姓之力不足而自息也。灵王死于乾溪,而民不与君归。今君不遵明君之义,而循灵王之迹,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于是令勿委坏,余财勿收,斩板而去之。
(节选自《晏子春秋》)
11.(4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寡人A闻邻国B有C圣人D敌国E之忧也F今由余G圣人也H寡人患之。
12.(4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木,意思是砍削树木,与《过秦论》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斩木”意思相同。
B.间,意思是离间,与《屈原列传》中“馋人间之,可谓穷矣”的“间”意思和用法相同。
C.上卿,卿是古代官阶、爵位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的称上卿。
D.三年未息,意思是三年没有停止。其中的“息”与成语“瞬息万变”的“息”意思不同。
13.(4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余认为明王圣帝得国失国的关键在于俭奢,恭俭则得国,骄奢则失国,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
B.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和他交谈后认为他是一位贤才,就和内史廖定计,使由余离戎入秦。
C.与秦穆公虚心纳谏、重视贤才相比,戎王则耽于酒色声乐,不听谏言,这是他亡国的重要原因。
D.景公不恤民力,接连役使百姓,使百姓劳苦不堪。多亏晏婴及时进谏,景公果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14.(4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释天下而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2)公曰:“善!非夫子者,寡人不知得罪于百姓深也。”
15.(4分)劝谏是一门艺术。善谏者往往通过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让君主明辨利害。两则材料中,由余和晏婴的劝谏方式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本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朱熹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装短笠任阴睛。鸣桡细雨沧洲①远,系舸斜阳画阁明。
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②,渔父何劳笑独醒。
【注】①沧州,朱熹晚年在此创立考亭书院,著书讲学。②双佩,《列仙传》中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了江妃二女, 她们解下玉佩赠予郑交甫。
16.(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一个“分”字,表明词人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的人生是寄身于江湖。
B.“任阴晴”,颇有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表现了词人洒脱的气度。
C.三四两句,一朦胧,一明亮,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描绘了一幅江湖晴雨图。
D.“未忘情”,写词人看到奇绝美景后,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
17.(3分)渔父曾笑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本词末句却说渔父“何劳笑独醒”,谈谈你的理解。
18.(本题9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很多时候会让人怀恋自由清新的乡土生活,此时,我们可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语句“ , ”来抒发摆脱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几乎句句见“月”。其中“ , ”两句,虽未着一个“月”字,却用拟人的手法写尽了月无论如何也驱赶不走的缠绵缱绻。
(3)欲立大事,起步之后,须持之以恒。《论语·子罕》中用形象的比喻“ , ”,进,吾往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 ”的建议,希望唐太宗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
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①它建立在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础上面。②不幸的结局之不可避免,③并非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④还因为那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即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封建统治阶级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从一个男性的角度,对女性唱出了热烈的颂歌和沉痛的悲歌。
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揭示贾府衰败和获罪的原因,指出虽有贾氏自身的罪孽,但主要是最高统治者奢靡挥霍和加罪的结果,用血和泪控诉最高统治者对无辜者制造的人间悲剧,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
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 , ,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品读汝自知。
19.(2分)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B.半斤对八两
C.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D.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0.(2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并做修改,修改后的语句需与上下文衔接流畅自然。
21.(2分)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2.(3分)几位学者的解读各有不同,请概括文段涉及哪几种主题?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23.(3分)小说具有多义性,成语也具有多义性。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阐释成语的多重含义,并就其中一层含义举出一个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实例。
不绝如缕 短小精悍 豁然开朗
(本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个冬季,地处祖国东北角的哈尔滨走进了全国甚至全球视野,各大热榜头条持续走红,被称为2024开年首个“顶流”城市。从哈尔滨到“尔滨”,再到“滨”,“冰城”等何成“热点”?让哈尔滨成为“网红”城市的,不仅有独具魅力的冰情雪韵, ① 。196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85年,首届哈尔滨冰雪节启幕,游客不仅可以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还可以坐冰帆、打冰猴,参加冰雪文艺晚会。如今,冰雪旅游和运动、体育、经济相融合,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厚。
这里有“冷”与“热”的极致体验,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这里有“土”与“洋”的碰撞融通,中外文化融汇成新的交响;这里有“闻”与“创”的传承开拓,澎湃出新时代的激情活力。如何使“冷资源”变成“热经济”, ② :文旅部门发布旅游地图和游玩攻略,中央大街为地下通道铺地毯,暖心志愿者免费提供红糖姜茶,景区之间乘坐地铁免费,冻梨切盘,地瓜配勺,豆腐脑撒糖,创意推出黑马骑士、人造月亮、冰面热气球、狂飙气垫船、索菲亚大教堂甜点,“一天一个花样”,满足游客的眼球和味蕾,“尔滨”的种种“操作”既让人应接不暇,又在冰天雪地中温暖了游客的心。
隆冬方启,雪花装点“冰城”,欢聚点燃热情。看得见文化、留得住游客的这座“水城”,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弹起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乐中。
24.(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5.(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26.(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27.(本题6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写文章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高一阶段,我们已经从审题立意、行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高二阶段,当务之急是锤炼语言、提升文采,让作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美感。提升的途径有很多,锤炼字句、变换句式、巧用修辞等等是捷径,表达准确、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富有个性同样重要。
对于“如何锤炼语言、提升文采”这一话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和创见?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和抄袭。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评卷人
得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
评卷人
得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6分)
评卷人
得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9分)
评卷人
得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评卷人
得分
六、作文(共60分)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第一问:①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杀人”。②方东树认为,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而非普通民众。
第二问: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本文更赞同方东树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两个理论都对“士”和“民”作了区别来对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错,根据第一段可知,“尽心”主要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并没有要求他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错,根据原文“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且人人皆善,但未必人人都“尽心”。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原文没有对“天理”这一概念作出阐释。
C.“再彻底否定该观点”错,根据第七段“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可知第七段没有彻底否定这一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错,文章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论争围绕着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展开,并非关于《孟子》性善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图表,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图中可填入的文字有“无恒产”“有恒产”“不能尽心”“能尽心”。根据原文,“士”是能尽心的少数人,他们可以有恒产,也可以没有恒产;“民”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即不能尽心,有了恒产,才可能有恒心,即能尽心。
①包含了全部的“士”和少部分的“民”,如果①填入“有恒产”,那么全部的“士”都有恒产,与原文不符,所以①填入“能尽心”最恰当,据此也可排除AB两项。
根据原文,“民”无恒产,一定不能尽心,有了恒产,未必都能尽心,那么②填入“无恒产”最恰当,③填入“有恒产”最恰当,可排除D项。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问:
①由“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可见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杀人”。
②由“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可见方东树认为,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而非普通民众。
第二问:
“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
“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本文更赞同方东树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两个理论都对“士”和“民”作了区别来对待。
6.B 7.A 8.D 9.B 10.对象分别是动物纹样、卷草纹。第一则侧重论述不同时代社会、审美情趣被赋予哲理观念,对纹样图案的影响;第二则侧重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错。结体肥壮,形象丰美,是盛唐之后的特征。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错。由原文“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与“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主要指的是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错,由原文“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可知,应该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而不是“花鸟画”。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尾段观点为: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
D.该项是器型的再创造,而不属于图案。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推断、推理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可知,唐代流行纹样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
B.该项是以植物花卉为纹样的卷草纹。
其它三项为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第一则材料首段以“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摹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引出论说对象动物纹样;第二则材料由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引出论述对象卷草纹。
第一则由“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躯体肥壮,形象丰美,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知,此则材料侧重论述不同时代社会、审美情趣被赋予哲理观念,对纹样图案的影响。
第二则由“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可知,此则材料侧重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
11.DFH 12.B 13.A 14.(1)虞舜舍弃天下(禅让帝位),大禹接受了,制作祭器,外面漆上油漆,里面还用朱红色涂面。
(2)景公说:“好啊!如果不是先生,我还不知自己招百姓怀恨这么厉害呀。”
15.由余和晏婴都善于举前代君主的事例说理,起到了良好的劝谏作用。由余列举尧舜禹等君主的事例劝谏秦穆公要勤俭治国;晏婴则举楚灵王的事例劝谏齐景公要体恤民力。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邻国出了圣人,是敌对国家的祸患,现在西戎的由余是个圣人,我担忧这件事。
“寡人”是主语,“闻”是动词,“邻国有圣人”是宾语,D处应断开。
“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都是判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都停顿,所以FH处应断开。
故选DFH。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均为砍削树木。句意:砍树木裁制而成。/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B.错误。隔阂。/离间。句意: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C.正确。
D.正确。停止。/呼吸。句意:三年没有停止。/在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尧舜禹就是恭俭得国的典范”错误。从材料一可知,尧非常恭俭,所以天下无不顺服;而舜、禹则越来越奢侈,所以不顺服的国家也越来越多。所以在由余看来,舜、禹算不上恭俭得国的典范。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释”,舍弃;“作为”,制作;“朱画”,用朱红色涂面。
(2)“善”,表示应诺,对、好;“非夫子者”是否定式判断句,如果不是先生;“深”,厉害,表程度。
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面对秦穆公的“愿闻奢俭之节”,由余说“臣闻尧有天下,饭于土簋,啜于土铏……君好文章,而服者弥侈,故曰:俭其道也”,面对景公的“途将成矣,请成而息之”,晏婴回答说“明君不屈民财者,不得其利;不穷民力者,不得其乐。昔者楚灵王作顷宫……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可知,由余和晏婴都善于举前代君主的事例说理。秦穆公,认为由余是圣人,景公评价晏婴说的对,可知二人的劝谏也都起到了良好的劝谏作用。
由余劝谏说明的是得国失国“当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由尧舜禹等君主的事例得出结论“俭其道也”,劝谏秦穆公要勤俭治国。晏婴劝谏以楚灵王为例,说出自己的担忧及建议,“婴惧君有暴民之行,而不睹长庲之乐也,不若息之”,是劝谏齐景公要体恤民力。二人都做到了让君主明辨利害,是善于劝谏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穆公闲谈时问由余说:“古时候圣明的帝王,得国、失国的原因是什么呢?”由余说:“我听说,因为恭俭得国,因为骄奢失国。”穆公说:“我想听听骄奢和恭俭的界限。”由余说:“我听说唐尧拥有天下时,用土碗吃饭,用土鼎喝水。他的领土,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到日出、日落的地方,没有不归顺的。唐尧禅让帝位,虞舜接受了。制作食具,砍树木裁制而成,熔化铜铁,铸造成长长的兵刃,还漆成黑色用它作为器具。诸侯认为奢侈,不肯臣服的诸侯国竟有十三个。虞舜舍弃天下(禅让帝位),大禹接受了,制作祭器,外面漆上油漆,里面还用朱红色涂画。用锦帛做席褥,酒杯和勺子还涂上彩色,装饰更加奢侈,这时不肯臣服的诸侯国已达到三十二个。夏后氏灭亡以后,商、周接管天下。他们制作大型的礼器,设置九旒(liú)仪仗,食器酒器都要精心刻画,墙上要有帷幔的装饰,席褥都有彩色的图案。这比过去更加奢侈了,不肯臣服的诸侯国多到五十二个。君王喜欢奢侈。那些臣服的国家就更加奢侈,所以说:俭朴是得国的道理。”由余退出以后,穆公召来内史廖,告诉他说:“我听说邻国出了圣人,是敌对国家的祸患,现在西戎的由余是个圣人,我担忧这件事,我该怎么办?”内史廖说:“西戎偏僻离中原很远,从来没听过中原的音乐。君王派些歌舞女子过去,用来扰乱他们的政事,并且替由余请求延长归国日期,来疏远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我们就可以想办法了。”穆公说:“好。”秦穆公就派了许多歌舞女子到西戎,趁机为由余请准延期回国。戎王看见歌舞女子果真非常喜欢,只知饮酒作乐,一年下来也不迁移放牧的地方,马牛羊死亡超过半数。由余回国劝谏,戎王不听,由余就离开西戎。到了秦国,秦穆公迎接他并拜他为上卿。穆公原来也是个奢侈的君王,因为能够听信贤臣,接受谏劝,所以称霸西戎。西戎的君王迷恋歌舞声色,贪图财利,以致亡国,这是由于背离了朴实啊。
(节选自《说苑·反质》)
材料二:
齐景公修筑寝宫的高台,三年没有停止;又开始了修建长台的劳役,两年没有停止;又修建到邹国的长路。晏子进谏说:“百姓的劳役太多了,国君不停下来吗?”景公说:大路快修完了,修完了再停止吧。晏子回答说:“圣明的君主不枯竭民财,(枯竭民财的国君)得不到好处;圣明之君不穷尽民力,(穷尽民力的国君)得不到安乐。从前楚灵王修建顷宫,三年不停止;又修建章华之台,五年也没完成;伐吴的乾溪战役,打了整整八年,百姓的力量不够用,自己就停息下来。灵王死在乾溪,百姓也不帮助灵王回到本国。现在君王不遵循圣明之君的仁义,而沿着灵王的足迹,我害怕国君激起百姓的愤怒,而不能有看到长台的快乐了,不如停下来吧。”景公说:好啊!如果不是先生,我还不知自己招百姓怀恨这么厉害呀。于是下令不要损坏已修好的路,剩余的钱财不再继续收缴,砍断筑板的绳索而离开那里。
(节选自《晏子春秋》)
16.D 17.①渔父笑屈原“独醒”,希望屈原放下执念,能够与世推移;②本词化用渔父典故,写不需劳烦渔父笑“独醒”,表达了词人坚定的人生信念。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既想归隐又难以忘怀世事的矛盾心理”错,“奇绝处,未忘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江湖奇绝之处的深深眷恋,即使身处江湖之中退隐山林,但他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情感和追求,因而并没有什么矛盾心理。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众人皆醉我独醒”,意为: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这句话意味着在世人都沉迷于世俗或昏庸不堪的环境中,只有屈原一个人保持清醒和纯洁,不同流合污。渔父笑屈原“独醒”,是嘲笑屈原不能随波逐流,做个明世事的“智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下执念,能够改变自己的理想,能够与世推移。
本词“渔父何劳笑独醒”,意为:不需劳烦渔父笑屈原“独醒”。诗人化用渔父典故,是说渔父嘲笑屈原,却也改变不了屈原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词人对屈原崇高理想的肯定和赞美,诗人也借此暗示自己会坚定的人生信念。
18.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羁”“渊”“砧”“拂”“譬”“覆”“篑”“简”“择善”。
19.A 20.语句③修改为:不仅/不止/不但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 21.示例:一段时代悲歌,亦嗔亦怒,亦喜亦悲。 22.①封建家族衰亡
②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
③宝黛爱情悲剧
④封建社会青年女性普遍悲剧
⑤影射曹家破败(作者身世说) 23.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结合《赤壁赋》理解。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结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理解。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结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理解。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由后文的“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可知,此处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想法观点,故应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半斤对八两:两个人的水平都很一般。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只有经过相互比较,才能看出优劣,找出差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③④句是递进关系,③处的“并非”应改为“不仅/不止/不但”。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根据语境,此处应结合前文的“一曲爱情悲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首身世悲歌,可歌可泣,可哀可叹”进行仿写。整个句子结构应为“一曲+双音节名词+悲歌,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两个“abac式”的四字短语应准却形容主语的特点。如根据“一曲爱情悲歌”“一首身世悲歌”可仿写为“一段时代悲歌”;根据“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歌可泣,可哀可叹”可仿写为“亦嗔亦怒,亦喜亦悲”。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沈天佑在《〈红楼梦〉和总纲》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通过描写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败,广泛地暴露了封建末世社会上的种种腐败和罪恶以及存在着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得出①②;
结合“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得出③;
结合“舒芜在《‘谁解其中味’》中认为:《红楼梦》的主题是写封建社会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得出④;
结合“郝炘在《〈石头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中认为:通过对贾氏家族盛衰荣辱的描写,……用以影射曹氏家族的破败,以求沉冤得雪于后世”得出⑤。
2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以及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形容局势危急;形容声音细微悠长。《赤壁赋》中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意思是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这里的“不绝如缕”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似断未断,像一根细线那样连着”。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这里的“短小精悍”指的就是它的本义“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豁然开朗: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这里的“豁然开朗”指的就是它的本义“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24.
①还有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 ②“尔滨”推出各种主动作为的举措 25.运用了排比、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运用了三个相同的“这里有”的句式,句式相同,增强语气,从三个方面概况了哈尔滨的特色;将“冰天雪地”比喻为“金山银山”,“中外文化”的碰撞比喻为“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尔滨的美丽富饶热闹非凡。 26.这座看得见文化、留得住游客的“冰城”,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奏响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强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雄浑交响乐中。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情景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让哈尔滨成为‘网红’城市的,不仅有独具魅力的冰情雪韵”可知是分述哈尔滨走红的原因,根据后文“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厚”可知还有文化因素。所以可填:还有积淀百年的人文底蕴。
②根据“如何使‘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可知补写部分主要是分析采取的措施方法,填写的句子后使用的是冒号,可知是总起句,后文主要是哈尔滨主动采取的种种举措,所以可填:“尔滨”推出各种主动作为的举措。
2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选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为“这里有……,……”。排比的作用就是“强语势,广内容”,就本题而言,在结构上形成排比,增强了语气,同时排比的句子从“冷”与“热”,“土”与“洋”,“闻”与“创”三个方面介绍了哈尔滨的特色。
本句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中将“冰天雪地”比喻为“金山银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尔滨在经济发展上采取的举措给本地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中外文化融汇成新的交响”中将“中外文化”的碰撞比喻为“交响”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哈尔滨在这个冬天的热闹。
2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语序不当,“这座”是量词,应放在开头,改成:这座看得见文化、留得住游客的“冰城”;
搭配不当,“弹起”与“强音”搭配不当,可改为“奏响”。
27.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明确了写作的话题是“如何锤炼语言、提升文采”,要求考生针对这一话题表达自己的思考和创见。对“如何锤炼语言、提升文采”的思考和创见可以从其重要性方面进行阐释,比如材料中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可以从提升途径方面进行阐释,比如“锤炼字句、变换句式、巧用修辞等等是捷径,表达准确、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等。当然,一篇文章的文采是装饰,内容才是根本,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所以锤炼语言、提升文采是不可以不考虑文章内容的需要的。
行文思路上,首先可提出中心论点“锤炼语言文采,打造美文华篇”,然后举例论述文采的重要性,如司马相如因文采飞扬,一首《子虚赋》冠绝古今;王勃写下世间绝响,成就千古名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满腹文思,创造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奇幻诗句等。接着论述如何锤炼语言,增强文采:一是以内容为立足点,使文采摈弃虚浮;二是提升素养,以才思驱动华美的语言,文章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借助语法和修辞技巧做语言外在的有力支撑。最后倡导增强语言文采,打造华美篇章,做到言约而旨丰,内蕴丰富,情感深厚。
立意:
1.提升文学素养,成就文采华章。
2.言非文不彰。
3.语言美让内容更有光彩。
4.锤炼语言文采,打造美文华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附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