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洛城,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作为古都,它有1500多年的建都史。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和长安并称为唐朝都城。李白年少的时候一直渴望能够建构立业,来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游览山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诗意: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故园:指故乡,家乡。
折柳,是《折杨柳》的笛曲。古人在春天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柳”成为送别诗的主角,原因有三:一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可表达挽留之意。二是柳枝形态飘摇,可用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三是柳树容易成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赠别人柳枝,也寄托着祝福。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触景思乡。
“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以声衬静的手法。作者以笛声的缥缈、隐约烘托出夜晚的静谧。
夸张,强调笛声的辽阔、清远。“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用典。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笛听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晚春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2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晚春课堂教学课件ppt</a>,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诗歌,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春夜洛城闻笛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a href="/yw/tb_c12792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春夜洛城闻笛说课ppt课件</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原文翻译,主要内容,合作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一等奖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学习目标,诗词详解,春夜洛城闻笛,品味诗词,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