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0-17129202192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0-171292021928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0-171292021938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1-171292022561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1-17129202256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607326/1-17129202257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重庆市第八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一)(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前者属于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用空气制取液氧、霓虹灯通电发光发热B. 石蕊遇酸变红、用汽油洗去油污
C. 用煤制取煤气、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D. 石油分馏制汽油、铜和锌熔成合金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用空气制取液氧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霓虹灯通电发光发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石蕊遇酸变红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用汽油洗去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C、用煤制取煤气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D、石油分馏出汽油、柴油,原理是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将铜锌熔合成合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B。
2. 下列有关化学史说法错误的是
A. 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B. 侯德榜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
C. 拉瓦锡发现了酸碱指示剂D. 张青莲重新测定某些相对原子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正确;
B、侯德榜改良了制碱工艺,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故选项说法正确;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波义尔发现了酸碱指示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3. 下列操作不能用于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向右推注射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不能证明整个装置的气密性,导管与外界通着,不密封,不能检查装置气密性,故符合题意;
B、长颈漏斗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故不符合题意;
C、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向左推注射器的活塞,长颈漏斗内液面不会上升,能检查装置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D、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水就会不断进入广口瓶中,直到充满,能检查装置气密性,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某饼干的配料表如图所示,其中不包含的基本营养素是
A. 油脂B. 维生素C. 糖类D. 无机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精炼植物油中含有油脂,故A不正确;
B、配料不含蔬菜、水果,不含维生素,故B正确;
C、小麦粉、白砂糖中含有糖类,故C不正确;
D、食品添加剂中含有无机盐,故D不正确。故选B。
5. 校园里部分植物枝叶枯黄,茎也比较纤细,建议最好给这些植物施用的一种化肥是
A. Ca(H2PO4)2B. K2SO4C. CO(NH2)2D. K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所需大量的N、P、K三种元素,其中氮元素作用于植物的叶,P作用于植物的根,K作用于植物的茎;植物的枝叶枯黄,茎也比较纤细,故要施用含有N和K的复合肥。
【详解】A、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A错误;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B错误;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误;
D、KNO3中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D正确。
故选D。
6.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 碱:KOH、C2H5OHB. 有机物:CH4、C6H12O6
C. 酸:HNO3、CH3COOHD. 混合物:波尔多液、福尔马林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OH 属于碱,C2H5OH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碱,故分类错误;
B、CH4、C6H12O6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分类正确;
C、HNO3、CH3COOH都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均属于酸,故分类正确;
D、波尔多液和福尔马林中均含有多种物质,均属于混合物,故分类正确。
故选A。
7. 宏观和微观结合是很好学习方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B.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其电子层数一定改变
C. 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
D. Al易失去电子,F易得到电子,两者可形成化合物AlF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A正确;
B、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其电子层数不一定改变,如氧元素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电子层数不变,B错误;
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C60是由C60分子构成,C错误;
D、Al易失去电子,F易得到电子,两者可形成化合物AlF3,D错误。
故选A。
8. 2023年6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经过大气层时,经受住了一千多度的高温考验,最终成功返回地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太阳翼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 飞船大量使用密度较小的合金,能减轻船体质量
C. 返回舱表面所用材料具有熔点高、强度大等特点
D. 天线材料采用了钛镍合金,属于合成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太阳翼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选项正确;
B、飞船大量使用密度较小的合金材料,能减轻船体质量,选项正确;
C、返回舱经过大气层时,经受住了一千多度的高温,故返回舱表面所用的材料具有熔点高、强度大等特点,选项正确;
D、天线材料采用了钛镍合金,它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故选D。
9. 深海鱼油中的DHA(化学式:C22H32O2)是一种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它是大脑细胞形成、发育及运作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下列关于DHA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HA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DHA由22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 DHA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
D. DHA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到达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高的有机物,DHA(化学式:C22H32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22)+(1×32)+(16×2)=328,不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选项错误;
B、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个DHA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C、DHA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32):(16×2)=1:1,占比相同,则质量分数相等,选项正确;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DHA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DHA分子由C、H、O三种原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故选C。
10.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灼烧法可以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B. 锌是人体中必需的微量元素,缺锌会食欲不振
C.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防止吸入毒烟中毒
D. 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应保证烟囱通畅,防止“煤气”中毒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灼烧法可以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没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棉纤维,说法正确;
B、锌是人体中必需微量元素,缺锌会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说法正确;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增大空气流动速率,燃烧更剧烈,说法错误;
D、冬天室内用煤炉取暖应保证烟囱通畅,煤充分燃烧不会生成一氧化碳,防止“煤气”中毒,说法正确;
故选C。
11.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绘画材料,墨由炭黑中加入天然胶等制成。宋代《墨经》记载“立窑烧烟法”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炉膛口较小,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烟可用于制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炭黑属于纯净物B. 立窑烧烟时松木燃烧很充分
C. 炉膛口的大小对黑烟的产量没有影响D. 立窑烧烟会造成空气污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炭黑中除了含有碳,还有其他杂质,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B、“立窑烧烟法”利用了松木的不充分燃烧,才生成炭黑,故说法错误;
C、“立窑烧烟法”利用了松木的不充分燃烧,炉膛口的大小影响氧气进入量,对黑烟的产量有影响,故说法错误;
D、“立窑烧烟法”利用了松木的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能污染空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D。
12. 钴(C)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钴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A. C能从AgCl中置换出AgB. CO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
C. CCO3与盐酸混合产生气泡,溶液变粉红色D. C(OH)2与氯化铜溶液混合会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氯化银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所以C不能从AgCl中置换出Ag,选项错误;
B、CO是金属氧化物,可以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则CO和盐酸反应生成CCl2和H2O,CCl2易溶,溶液呈粉红色,选项错误;
C、碳酸盐和酸反应生成盐、水、二氧化碳,所以C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Cl2和H2O和二氧化碳,CCl2易溶,溶液呈粉红色,选项正确;
D、C(OH)2难溶与水,反应物有不溶物,不能以产生沉淀作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依据,所以C(OH)2与氯化铜不反应,选项错误;
故选C。
13. 用质量分数为80%的浓硫酸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80%的浓硫酸的质量为12.5g,水的质量为90g
B. 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C. 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直接量水,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大
D. 混匀时应将水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设需要80%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100g×10%=x×80%,x=12.5g;水的质量为100g-12.5g=87.5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偏大,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直接量水,造成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会导致配制的溶液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以防止酸液飞溅,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N2、CO2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都会使小木条熄灭,故用燃着的木条无法区分N2、CO2,A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观察到有气泡冒出,Ca(OH)2溶液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观察到由白色沉淀,NaNO3溶液不与碳酸钠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可以用碳酸钠溶液鉴别稀硫酸、Ca(OH)2溶液、NaNO3溶液,B符合题意;
C、分离KNO3、NaCl,取样,加水溶解,蒸发结晶,得到NaCl的同时也会得到KNO3,无法分离,C不符合题意;
D、Fe和Fe2O3均能和稀盐酸反应,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 实验室有一瓶无色透明的废液。经测定,其PH=2,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离子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详解】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符合题意;
B、含有Fe3+的溶液呈黄色,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与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pH为2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两者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与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与Ba2+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因此这些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 下列四个图像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NaOH和NH4NO3固体
②分别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③向部分变质的K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④向PH=0的Na2SO4和H2SO4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一段时间后温度均恢复至常温,故选项图像错误;
②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铁粉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根据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每24份质量的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每56份质量的铁消耗98份质量的硫酸,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后因硫酸过量,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镁消耗的硫酸多,生成的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错误;
③氢氧化钾变质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所以部分变质的KOH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待氢氧化钾反应完全,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后才会生成气体,待碳酸钾反应完全,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在变化,故选项图像正确;
④向Na2SO4 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Ba(OH)2 溶液,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生成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当沉淀达到最大值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氢氧化钠,所以此时溶液的pH>7(不是等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正确的只有③;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21分)
17.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植物出现倒状症状可施用草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贫血的病人,可适当补充的元素是___________。
(3)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为固体中的阴离子是___________。
(4)Li2S可做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材料,Li2S中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
【答案】(1)K2CO3
(2)Fe (3)
(4)
【解析】
【小问1详解】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碳酸根离子显-2价,化学式为:K2CO3;
【小问2详解】
缺铁容易患贫血症,所以贫血的病人,可适当补充铁元素,铁的元素符号为:Fe;
【小问3详解】
碳酸氢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构成的,其中碳酸氢根离子带负电荷为阴离子,离子符号为:;
【小问4详解】
Li2S可做是由锂离子和硫离子构成的,其中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为阳离子,锂的原子序数是3,核内有3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结构图为:。
18. 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是“碳中和”部分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等
(2)生物固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3)化学固碳:加压水洗法可固定CO2,固定CO2后的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物理固碳:重庆合川实验基地通过将气态CO2压入地下变为液态CO2,实现CO2的封存。此过程中CO2分子间隔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1)天然气 (2)C6H12O6
(3)
(4)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故填:天然气;
【小问2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保持不变,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方程式中,反应前有6个C原子18个O原子和12个H原子,反应后有12个O原子,故X中有6个C原子6个O原子和12个H原子,X的化学式为C6H12O6;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分子间存在着间隔,等质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时,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隔会变小,故将气态CO2压入地下变为液态CO2的过程中CO2分子间隔变小。
19. 以下是教材实验及改编,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实验2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实验3,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
(4)实验4,比较两个试管的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1)探究二氧化锰是否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 (2)引流 (3)燃烧需要可燃物
(4)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1探究的是二氧化锰是否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加入二氧化锰后的过氧化氢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说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小问2详解】
过滤过程中用玻璃棒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中;
【小问3详解】
水不是可燃物,蘸水的玻璃棒不燃烧,酒精是可燃物,蘸酒精的玻璃棒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小问4详解】
碘能溶于汽油,但不溶于水,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或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20. 在不同温度下,向盛有50g水的烧杯中缓慢加入固体M,测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溶质M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溶质M的溶解度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30℃时,A、B、D三点对应的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3)30℃时,D点对应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精确到0.1%)。
(4)30℃时,将D点对应烧杯内物质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升温至40℃以上 ②再加25g水 ③降低温度至20℃以下
【答案】(1)减小 (2)BD
(3)28.6% (4)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M,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M,随着温度升高,溶质M的溶解度减小,故填:减小;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30℃时,B点溶液质量不再增加,即此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属于饱和溶液的是BD;
【小问3详解】
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M,故D点溶液溶质的质量为20g,溶液的质量分数=,故填:28.6%;
【小问4详解】
①随着温度升高,溶质M的溶解度减小,所以30℃时,将D点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或加溶剂水,升温至40℃以上,不可行;
②3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M,所以D点时还有10gM未溶解,此时再加25g水,恰好能把10gM溶解完,依然得到饱和溶液,不可行;
③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0gM,所以20℃以下50g水中最多能溶解M的质量大于30g,D点时烧杯中有M30g,故降低温度至20℃以下,可以形成不饱和溶液,可行。
故选③。
21. Fe3O4颗粒在磁记录材料、磁流体等领域广泛应用。制备Fe3O4的方法如下:
已知:
①“沉淀”时的反应为:;
②+2价的铁元素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1)为了加快“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2)若向盐酸酸化的FeCl2溶液中通入O2可生成FeCl3和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过高,需要控制温度为50℃,原因是___________;
(4)“溶解”时,实际投放的远大于理论值,原因是___________。
(5)检验Fe3O4是否洗干净。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B. 加AgNO3和稀硝酸C. 稀盐酸
【答案】(1)用玻璃棒搅拌
(2)4FeCl2+O2+4HCl=4FeCl3+2H2
(3)减少NH3•H2O的挥发
(4) “溶解”时,FeCl2在盐酸存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FeCl3 (5)AB
【解析】
【小问1详解】
搅拌能使反应充分接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小问2详解】
向盐酸酸化FeCl2溶液中通入O2可生成FeCl3和H2O,可知反应物为盐酸、氯化亚铁和氧气,生成物为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为:4FeCl2+O2+4HCl=4FeCl3+2H2O;
【小问3详解】
“沉淀”时需要控制反应温度为不宜过高,其原因是 “沉淀”时加入了氨水,氨水受热易挥发、易分解;
【小问4详解】
FeCl2在盐酸存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FeCl3,溶解时,实际投放的远大于理论值;
【小问5详解】
反应后的四氧化三铁表面会残留氯化氨溶液,如果四氧化三铁已经洗净,则最后一次洗涤液中不含有氯化氨。
A、氢氧化钠与氯化氨反应产生氨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如果没有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明洗涤液中不含有氯化氨,说明洗净,选项正确;
B、硝酸银与氯化氨反应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银沉淀,加硝酸银和稀硝酸,如果没有沉淀出现,则说明洗涤液中不含氯化铵,说明洗净,选项正确;
C、稀盐酸与氯化铵不反应,加入稀盐酸,无论氯化氨是否有剩余都无明显现象,选项错误;
故选AB。
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共11分)
22.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用B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若用C装置收集CO2时,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标号)端通入。
(4)图D是连接压强传感器的CO2发生装置,测得实验过程中试管内压强变化如曲线所示,则c点对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_(填“关闭”或“打开”)止水夹。
(5)水煤气中含有。如果用下列装置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已知: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装置中药品均足量),应将水煤气依次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气处理(选填序号,每个装置限用一次)。
【答案】(1)锥形瓶 (2)
(3)m (4)关闭
(5) ①. ③ ②. ④ ③. ⑤ ④. ① ⑤.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锥形瓶;
【小问2详解】
B装置适合固体加热的反应,有棉花,所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若用C装置收集CO2时,气体应从m端通入,是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小问4详解】
图中发生装置优点是能使反应随时进行或停止;曲线图中c点对应的操作是关闭止水夹,是因为关闭止水夹后,试管中的气体增多,气压增大;
【小问5详解】
水煤气中含有CO、H2、CO2、H2O;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欲用图中装置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应将水煤气依次通过装置③除去二氧化碳,再通过装置④除去水蒸气,再通过装置⑤使氢气、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再通过装置①检验生成了水,再通过装置②检验生成了二氧化碳,从而证明水煤气中含有CO和H2,反应后可能存在未反应的气体,因此需要尾气处理,所以顺序为③→④→⑤→①→②。
23. 重庆八中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甲、乙两个实验。
(1)乙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把两支试管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仅得到无色溶液M,他们决定对溶液M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M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同学们认为溶液M的溶质一定有Na2CO3和NaCl,溶质中还可能有什么?做出以下猜想。
(2)【进行猜想】
猜想一:可能有NaOH;猜想二;可能有Na2SO4;猜想三:可能有___________。
【验证猜想】阿序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
(3)【结论分析】阿松认为实验操作①的结论不严谨,原因用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
(4)阿松补充实验如下:
【实验拓展】
(5)下列反应,也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或装置来判断其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B. 稀硫酸和氢氧化铜C. 二氧化碳和水D.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
【答案】(1)
(2)可能有Na2SO4和NaOH
(3)
(4) ①. 稀硝酸 ②. 沉淀未完全溶解 (5)AC
【解析】
【小问1详解】
乙试管发生反应为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甲试管中一定有生成的碳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剩余,乙试管中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钡剩余,也有可能有硫酸钠剩余,把实验后的两支试管的上层清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中仅得到无色溶液M,由于一定有碳酸钠,碳酸钠可以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溶液中一定无氯化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结合猜想一、二,作出猜想三:可能有Na2SO4和NaOH;
【小问3详解】
M中一定有碳酸钠,故小刚认为实验操作①的结论不严谨,原因是碳酸钠也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无法证明溶液M中有一定有硫酸钠,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碳酸钠可以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沉淀中一定有碳酸钡,实验结论为溶液M中有硫酸钠,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可以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实验操作滴加足量的稀硝酸;由于硫酸钡不溶于硝酸,故加硝酸后实验现象为沉淀未完全溶解;
【小问5详解】
A、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来判断其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符合题意;
B、稀硫酸和氢氧化铜生成硫酸铜和水,现象为蓝色固体溶解,故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来判断其发生了化学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无明显现象,故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来判断其发生了化学反应,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溶液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故不需要借助其他物质来判断其发生了化学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
24. 硫代硫酸钠有抗过敏作用,某硫代硫酸钠的样品中混有少量硫酸钠,现取30g该样品,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样品中硫代硫酸钠反应完后,测得溶液质量为120.4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计算:
(1)标出硫代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
(2)反应后混合溶液中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硫单质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质量和=30g+100g-120.4g=9.6g;
解:设样品中硫代硫酸钠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硫酸溶质为y,生成硫酸钠质量为z,
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中有硫酸溶质:100g×20%=20g,所以有20g-9.8g=10.2g硫酸剩余,
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钠两种溶质,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
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反应后混合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分数为7.1%,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0%。
【解析】
【小问1详解】
硫代硫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价正负代数和为0,可知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硫代硫酸钠中硫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小问2详解】
见答案。【品名】××饼干
【配料】小麦粉、精炼植物油、白砂糖、食用盐。
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硫酸钙)
物质
CO
C(OH)2
CCl2
CCO3
溶解性
难溶,灰绿色固体
难溶,粉红色固体
易溶,溶液呈粉红色
难溶,粉红色固体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CH4、CO2、N2
鉴别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B
稀硫酸、Ca(OH)2溶液、NaNO3溶液
鉴别
取样,滴加碳酸钠溶液
C
KNO3、NaCl
分离
取样,加水溶解,蒸发结晶
D
Fe粉(Fe2O3粉)
除杂
取样,加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溶液M中有硫酸钠
②取①反应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M中有氢氧化钠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上述操作①中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_______。
_______
溶液M中有硫酸钠
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天津市南开区九年级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中考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九年级下学期一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