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铜梁一中等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得”字面意思即是自己得到,论学问时就是指自己领会知识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认为学问致道的关键在于“自得”,只有“自得”的知识才会取用自如、受益匪浅。“自得”作为普遍意义的论学观念,后来也被有些人用来讨论诗学。对于诗人而言,“自得”是他们在生活中与前人经验相融汇的顿然晓悟。如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是领会老庄游心自然的意趣,陶渊明“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是深契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一首诗时,随文解义是通文字者的自然反应。如朱熹曾举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苏轼等名公大家都道此句好,但它到底好在哪里呢?这一句的文义并不难理解。然而它的“言外之意”却是要读者自身去体会。朱熹认为,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能情不自已,获得一种会心的快乐,如此便是“自得”。“自得”并非某种天启式的领悟,而与读者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②先说“自得”与知识的关系。林逋的论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曾与友人议论其妙处。有人提出林逋此句用以描述桃、李、杏同样没有问题,苏轼幽默地回答:“可则可,但恐杏与桃、李不敢承当。”引得在座众人大笑。为何说只有梅花才能承当林逋诗句中的主角呢?梅花在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向来是君子的象征,在诗歌“引譬连类”的表达传统中,梅花的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的特征是君子独立于世且已德不移的化身。如果只局限在诗句本身,自然任何花都有可能开在水边,而且香气宜人。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
③除了对于思想传统的基本了解,要在阅读诗歌中“自得”,同样也需要了解关于诗歌本身的知识:一方面是诗歌源流的知识。在本体论意义上论诗歌,通常以“言志”与“缘情”作为诗歌发生的根本。功能论意义上论诗则是讲“兴观群怨”。从诗歌史的角度讲,通常古代诗论家会从《诗经》《楚辞》讲起,下及汉魏晋,以南朝沈约声律之说为近体之开端,再降而论初、盛、中、晚唐之诗和宋元明清各代各体之诗。另一方面是关于“诗法”的相关知识。诗法的关键莫过于“辨体”,即对于诗歌体制的区分:既有文类意义上四言、五言、七言之别和古体、律体、乐府之别,又有风格意义上如雄浑、冲淡、沉着、纤称等区别。“辨体”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读者对于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除辨体外,诗法中常论及的自然还有“法度”,即篇章字句的安排问题。一般文人士大夫在文章中论诗,少有讨论诗歌具体的安排布置问题。这类问题的讨论一般见于诗话、诗格、诗法等非正统的文体和著作中。虽然诗法类著作旨在教人如何作诗,但也可知诗人用心结撰并非没有法度可寻,而读者自然不能无视诗法而囫囵吞枣地阅读诗歌。
④曹丕《典论·论文》言诗文创作与个人才性笔力之关系时,以音乐为喻,“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数。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虽是谈创作,但也指出诗文技艺极大赖于个人“自得”,无法完全由语言传授。同理也可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同样也会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⑤个人的才性气禀虽然得于先天,但是同样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善。要达到更好的理解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恶胡乱阐释,需要读者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也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虚心”的态度,以“涵泳”作为方法。“虚心”意味着面对作品时不要先将自己的结论放在前面,而是沿着文本的逻辑,看它的变化去向。“涵泳”是指熟看熟思,反复穷究玩味文意,直到对作品从整体到部分都能达到一贯的理解。读者的“自得”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虚心”和“涵泳”作为阅读方法正是读者尽可能克制因个人才性气禀而干扰阐释的切已工夫。
⑥好诗自是有为而作,诗人在不同情境中的所遇所感自然会唤起诗意。这如宋人包恢所说:“未尝为诗而不能不为诗,亦顾其所遇如何耳。”境遇不同则观物之趣与抒情之意自然有异,蒋捷《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无疑是境遇不同情感相异的最佳写照。读者要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样需要以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经验为契机。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直截了当地表明读者的“自得”在于以其个人心境与情感体验领会作者的情思。
(摘编自程听《面对丰富的传统,我们如何做到“自得”》,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者的“自得”指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获得的一种会心的快乐,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与精神体验密切相关。
B. 桃、李、杏之类的花在中国古典传统中通常不用来作为君子的象征,故而苏轼认为它们不能承当林逋诗句的主角。
C. 诗话、诗格等文体和著作中关于诗歌篇意字句安排问题的讨论可以教诗人作诗,读者读诗时,自然不能无视诗法。
D. 读者通过后天努力,保持“虚心”的态度和以“涵泳”为方法,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因个人的才情气禀干扰阐释诗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思路清晰,先阐释“自得”的内涵,再从“自得”与知识的关系和读者心境的关系两方面论证如何做到“自得”。
B. 作者在论证时,既以有趣的故事为例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避免枯燥无味,又大量引用名家的诗学理论以增强文章的学术性。
C. 从曹丕的相关文论可看出,他认为读者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对阅读的作品会有不同的阐释倾向。
D. 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能够迅速提供知识的时代,“涵泳”的阅读方法可以让我们放慢阅读的速度,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B. 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C.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D.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4. 文中有两处提及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作用有何不同?
5. 复兴中学高二年级将于五四青年节举行以“阅读诗歌,我们如何做到自得”为主题的诗歌鉴赏活动,你将作为代表发言。请你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结合文章,谈谈阅读此诗,要具备哪些知识才能“自得”。
【答案】1. D 2. C
3. B 4. ①第一处:第 ① 段中以朱熹举林逋的诗句为例,是为了引出下文朱熹对“自得”的解释。 ②第二处:第 ② 段中苏轼与友人议论林逋诗句的妙处,作者以此为例证明阅读诗歌时需要具备古典 传统的知识。
5. ①需具备古典传统知识。如《登高》中“落木”意象的运用,“落木”即“落叶”,通常与秋天萧 瑟悲凉的意境有关。 ②需具备诗歌源流的知识。如《登高》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杜甫借此诗以“言志”,抒发了诗人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 ③需对于诗歌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如《登高》从文类意义上属于近体诗中七言律诗,从 风格意义上是沉郁顿挫。 ④需了解关于诗歌篇章字句安排的知识。如《登高》八句皆对,对仗工整;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 联重在抒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就可以避免阅读时因个人的才情气禀干扰阐释诗歌”过于绝对。原文是“‘虚心’和‘涵泳’作为阅读方法正是读者尽可能克制因个人才性气禀而干扰阐释的切己工夫”。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从曹丕的相关文论可看出,他认为……”张冠李戴,曹丕《典论·论文》中相关语句是言诗文创作与个人才性笔力之关系,“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同样也会因个人才性气禀以及后天知识积累与境遇不同,而有不同的阐释倾向”是作者的看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的观点是“读者要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样需要以不同人生阶段的境遇经验为契机”,只有 B 项符合此意。
A.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即仁者见仁,知者见智。
C.强调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
D.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第①段,“对于读者而言,当我们面对一首诗时,随文解义是通文字者自然反应。如朱熹曾举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朱熹认为,在理解诗语文义的基础上能情不自已,获得一种会心的快乐,如此便是‘自得’”,此处作者以朱熹举林逋的诗句为例,是为了引出下文朱熹对“自得”的解释。
②第二处:第②段,“先说‘自得’与知识的关系。林逋的论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轼曾与友人议论其妙处……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这凉写苏轼与友人议论林逋诗句的妙处,作者以此为例证明阅读诗歌时需要具备古典传统的知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只是求其义而不求作诗者之意,缺乏对于古典传统的知识,则读诗自然浅而无味”可知需具备古典传统知识。如《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中“落木”意象的运用,如果不具备古典知识,就会把“木”理解为“木头”,如此诗句就成了天上落下很多木头,就成了笑话;而具备古典知识,就懂得“木”是指落叶干枯的一点水分也没有的状态,“落木”即“落叶”,通常与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有关。
②由“要在阅读诗歌中‘自得’,同样也需要了解关于诗歌本身的知识:一方面是诗歌源流的知识……”可知需具备诗歌源流的知识,也就是要明白诗歌的要义是“言志”与“缘情”。如《登高》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杜甫借此诗以“言志”,抒发了诗人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
③由“另一方面是关于‘诗法’的相关知识……即对于诗歌体制的区分:既有文类意义上四言、五言、七言之别和古体、律体、乐府之别,又有风格意义上如雄浑、冲淡、沉着、纤称等区别”,可知需对于诗歌诸体的要求和特征有基本认识。如《登高》从文类意义上属于近体诗中七言律诗,从风格意义上是沉郁顿挫。
④由“除辨体外,诗法中常论及的自然还有‘法度’,即篇章字句的安排问题”可知,需了解关于诗歌篇章字句安排的知识。如《登高》八句皆对,对仗工整;前两联重在写景,后两联重在抒情。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的一天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星期一清早,天气暖和,无雨。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六点钟就敞开了诊所的门。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每天总起得很早。他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他从玻璃橱里取出一只还在石青模子上装着的假牙,又把一束工具放在桌上,像展览似的由大到小摆好。
把所用的东西准备好后,他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
八点过后,他停了一会儿,从窗口望了望天空,看见两只兀鹫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他一面想着午饭前可能又要下雨,一面又继续干他的活计。他的十一岁的儿子的反常的叫声把他从专心致志的神态中惊醒。
“爸爸!”
“干吗?”
“镇长问你能不能给他拔个牙?”
“告诉他,我不在。”他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他儿子的声音又从小小的接待室里传来:“他说你在家,他听见你说话了。”
牙科医生继续察看着那颗金牙,直到把活儿做完,把牙放在桌上后才说:“好多了。”
他又踏动了磨床。接着从一个小纸盒里取出一个安着几颗牙齿的牙桥,开始磨金套,那纸盒里盛着等着他做的活儿。
“爸爸!”
“什么事?”他的神情依然如故。
“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
他停下蹬踏板的脚,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
“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
他转了一下椅子,让自己面对大门,一只手按着抽屉沿儿。
镇长出现在门口。镇长已经把左脸刮光,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
“请坐吧。”
“早晨好!”镇长说。“早晨好。”牙科医生说。
当用具在沸水里消毒的时候,镇长把脑袋靠在了椅枕垫上,觉得好多了。他闻到一股冰冷的气息。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当听到牙科医生走到他身边的时候,镇长脚后跟蹬地,张开了嘴。
唐奥雷里奥·埃斯科瓦尔把他的脸扳向亮处。察看过损坏的臼齿后,用手谨慎地按了按下颌。
“你不能打麻药了。”
“为什么?”
“因为牙床化脓了。”
镇长望了望他的眼睛。“好吧。”他说,露出一丝苦笑。
牙科医生没有说话。他把煮用具的浅口锅端到手术台上,用凉了的镊子把用具夹出来,动作还是不慌不忙。然后用脚尖把痰盂挪过来,又在脸盆里洗了手。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
那是一颗下牙床上的智齿。牙科医生叉开双腿,用热乎乎的拔牙钳夹臼齿。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但是他没有叹气。牙科医生只是扭动着手腕。他没有怨恨,更准确地说,他是怀着一种酸楚的心情说:
“中尉,你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
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方舒了一口气。这时,他透过朦胧泪眼看见了拔下来的牙。在痛苦之中,他觉得那颗牙齿是那么古怪,他怎么也不理解那五个夜晚会使他受到那般折磨。他把身子俯向痰盂,嘴里喘着粗气,身上渗出了汗水。他解开了军衣扣,又伸手到裤兜里摸手帕。牙科医生递给他一块干净布。
“擦擦眼泪吧。”他说。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牙科医生洗手的时候,他看见了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挂着蜘蛛卵和死昆虫的蜘蛛网。牙科医生一面擦手一面走回来。“你要记住,”他说,“回去要用盐水漱口。”
镇长站起来,没精打采地行了个军礼,大步向门口走去,军服的扣子也没扣。“给我记上账吧。”他说。
“给你还是给镇公所?”
镇长没有看他,关上门,在铁栅栏外面说:“都一样!”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有删改)
[注]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百年孤独》。其作品以描写混战动荡条件下的平民生活见长。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题目为“普通的一天”,选取的材料也是拔牙这样的日常小事,小中见大,折射出了社会环境的恶劣混乱。
B. 镇长的出现,牙科医生儿子的反常叫声和医生的“我不在”使情节陡起波澜,但最终牙医还是慑于镇长的威胁而为他治疗。
C. 镇长“脚后跟蹬地”“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镇长紧张、戒惧的心理。
D. 拔牙时,医生对镇长说:“中尉,你在这杀了二十个人了!”这一刻镇长虽流泪,但主要是因为疼痛,医生可医牙却难医心。
7.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顺叙方式,用语简洁,不慌不忙,但却暗流汹涌,悬念迭生,展示了作者非凡的叙事才华和富有张力的语言水平。
B. 文章描写“两只兀鹫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天气特点,也烘托出战乱特有的恐怖压抑氛围。
C. 小说的结尾简洁又意蕴丰富,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他是小镇实际上的统治者。
D.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亲切感人的叙述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哥伦比亚混战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中的平民生活。
8. 小说如何刻画牙科医生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9. 本文作者虽然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但本文却没有任何魔幻色彩,而是浓浓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小说文本谈谈作者的现实指向。
【答案】6. B 7. D
8. ①正面描写。小说运用肖像描写和动作细节描写,如“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等刻画了牙医异常专注的医者形象。还运用了语言描写,如“‘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面对镇长的威胁他毫不畏惧,是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底层百姓形象。②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小说几处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如“一把驳壳枪”“两只兀鹰”“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残破的天花板和一个落满灰尘的蜘蛛网”等,暗示了牙医混战动荡条件下的艰难平民形象。③对比手法。起初牙医准备用驳壳枪自卫,但是看到镇长痛苦的病容之后又决定为其治疗,手术后还善意的提醒,突出表现出其善良、宽容的医者仁心形象。又比如拔牙时,镇长担忧焦虑痛苦不安,而牙医检查和手术过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显示了一个尽职尽责、镇定谨慎的医者形象。
9. ①作品揭露了以镇长为代表的当权者的专横残忍、人性丑恶。在镇长眼中,镇公所就是他的,他就代表镇公所,可见其大权独揽,专横跋扈。作品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政府部门的混乱与腐败。②作品揭示了以牙医为代表的低层民众的苦难现实,社会暴力横行,而镇长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普通民众生命得不到保障。③作品讴歌了黑暗社会环境下可贵的善良人性。镇长威胁要用枪打死牙医,可见其凶残至极,尽管这样,牙医还是出手救治了为牙病痛苦不堪的镇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最终牙医还是摄于镇长的威胁而为他治疗”错误。由“把磨床从椅子前推开,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哼!’他说,‘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可知牙医并未屈服于镇长:他之所以给他治疗是出于医生的职责。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亲切感人的叙述”应为“冷静客观的口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人物描写手法分为正面、侧面和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有肖像描写,如“上穿一件花衬衫,颈部扣着一只金扣儿;下穿一条长裤,裤腰扎一根松紧带儿。他腰板硬实,身材细瘦,目光不轻易东张西望,像个聋子似的”,动作描写如“把磨床拉向弹簧椅,坐下来磨假牙。他好像没有考虑他在做的事情,手脚一直在不停地忙碌着,即使不使用磨床也一刻不停地蹬着踏板”“正在磨一只金牙,把牙拿到眼前,眯着眼睛察看着”,写出他专注的态度,刻画了他身为牙医的认真、严谨。也有语言描写,如“让他进来对我开枪好了”,面对镇长“他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的威胁,他毫不畏惧,刻画出他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
侧面描写有环境衬托,如“两只兀鹰在邻居家的屋顶上沉静地晒太阳”“把桌子下面的抽屉拉出来,驳壳枪就放在抽屉里”“这是一间简陋的诊室:一把旧木椅,一台脚踏磨床和一个装着圆形瓷把手的玻璃橱。椅子对面的窗上挂着一幅一人高的布窗帘”,“兀鹰”烘托出环境在平静下隐藏着危险和恐怖,“驳壳枪”说明他身处动荡环境之下必须有护身的武器,而“简陋的诊室”说明他生活艰难,十分清贫。
对比手法,本来医生不想给镇长治疗,甚至打算拿驳壳枪与镇长对抗。但当他看到“右脸却有五天未刮了,看去又肿又疼。牙科医生从他那双黯淡无光的眼睛里看出,他准有许多个夜晚疼得不曾合眼了。他用手指把抽屉关上,温和地说”,出于医生的善良与宽容,他最终决定为他治疗。还用镇长的反应来对比他做事的有条不紊和尽职尽责,如“做这一切时,他一眼也不看坐在椅子上的镇长。但是镇长却紧紧地用眼睛盯着他”“镇长双手抓着椅子的扶手,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脚上,觉得腰部一阵透心凉”“镇长感到下牙骨上发出一阵咯吱声,他的双眼顿时涌满了泪水。但是直到确知牙齿拔下来他才舒了一口气”“镇长擦了擦眼。他的痛苦减轻了”,镇长曾“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所以对于牙医十分警惕,焦虑不安又痛苦万分。而牙医始终尽职尽责地做他身为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在做完后还“递给他一块干净布”让他擦眼泪,吩咐他“回去要用盐水漱口”,镇长的态度与牙医的态度形成对比,展现出牙医尽职尽责、镇定谨慎的医者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主题和文本价值取向的能力。
“对现实的指向”即指向了哪些现实问题。文中的镇长“说你要是不给他拔牙,他就让你吃子弹”“在这儿杀了二十个人了”,当医生问记账记哪里,“给你还是给镇公所”时,他说“都一样”,可见,镇长是一个专横、残忍的人,他认为自己就是“镇公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故而可以任意命令他人、杀害他人,乃至于公器私用,文章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与政府部门的混乱与腐败。
而牙医,是一个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然而他“是一位没有营业执照的牙科医生”,为了应对专横暴虐的镇长,他不得不在抽屉里放一把驳壳枪以在危难时作出反抗,然而底层民众在这种黑暗现实下,已经被杀了二十个,社会暴力横行,百姓生命得不到保障,过着苦难的生活,作者批判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除了批判外,作者对牙医的形象塑造也反映出对于其善良人性的歌颂,比如他的反抗精神,他面对病人时,尽管遭受残忍威胁,为无辜被杀的二十个人心酸,但仍旧尽职尽责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威胁,可见即使在极其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依然有着可贵的人性和高贵的精神值得人推崇、讴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欲伐齐,齐楚从亲,乃使张仪往相楚。张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之。楚王怒曰:“寡人不兴师发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贺,子独吊,何也?”陈轸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楚王曰:“有说乎?”陈轸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绝约于齐,则楚孤。张仪至秦,必负王,是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而两国之兵必俱至。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楚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赂之于是遂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
张仪至秦,详失绥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秦齐之交合,张仪乃朝,谓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献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闻六里。”还报楚王,楚王大怒,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楚王不听,卒发兵而使将军屈匄击秦。秦齐共攻楚,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楚怀王,陈轸谏言可谓善矣。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以相印A授B张仪C厚赂之D于是遂绝约E于齐F使G一将军H随张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亲,指合纵相亲,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结为联盟,共同对抗秦国侵略的策略。
B. 卒,指最后、最终,与《赤壁赋》“而卒莫消长也”中的“卒”意思相同。
C. 但,指仅、只是,与《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中的“但”意思不同。
D. 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为攻打齐国派张仪到楚国,张仪以六百里的土地和秦楚两国的友好关系作为诱饵,诱惑楚王与齐国断绝关系,楚王答应了张仪。
B. 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C.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跌下车,三个月不上朝,楚王以为张仪对断交之事不满,就派人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于是与秦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D. 楚使者被张仪欺骗后,报告楚王,楚王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认为不能攻打,而应贿赂秦国,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楚王不听建议。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不与吾地,阴合谋计也。
(2)是我出地于秦,取偿于齐也,王国尚可存。
14. 洪迈认为陈轸两次谏言都有不合理之处,请分别简要概括。
【答案】10. CDF
11. C 12. D
13. (1)如果秦国给我们土地,那么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也暗中符合我们的策略。
(2)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取得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
14. ①陈轸并没有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
②陈轸不应该建议把楚国都市送给秦国,更不应该和齐国绝交,并联合秦国攻打齐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
“以相印”作状语,“授”作谓语,“张仪”作宾语,故在C处断开;
“厚赂”作谓语,“之”作“赂”的宾语,代指张仪,故在D处断开;
“于是遂绝约于齐”为状语后置句,“于齐”做“绝约”的后置状语,故在F处断开。
故选C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国与楚国合纵,关系密切(合纵相亲)。
B.正确。最后、最终。句意:最终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可是最终没有消减或增长啊。
C.错误。意思均为“仅、只是”。句意: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罢了。/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D.正确。道歉/告诉、告知、劝告。句意: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让秦国单独攻打齐国”错误,由原文“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赂秦,与之并兵而攻齐”可知,是联合秦国共同攻打齐国。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苟”,如果;“与”,动词,给;“绝”;断绝;“阴”,暗中。
(2)“是”,这样;“出”,失去;“取”,取得;“出地于秦”“取偿于齐”,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能力。
第一处谏言不合理之处“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陈轸没有对与齐国绝交这件事深思熟虑,只是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
第二处谏言不合理之处“此策尤乖谬不义。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原因在于陈轸谏言“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陈轸不应该建议楚国用“名都”贿赂秦国,更不应该与同盟国齐国断交,去结交“加亡道于我”的秦国,并秦楚联合攻打齐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想讨伐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关系密切(合纵相亲),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出任国相。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真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我请秦王向楚国献上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来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嫁,就能永远结为兄弟之邦。这样在北面可削弱齐国而在西面对秦国也有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王十分高兴,答应了张仪。群臣都前来祝贺,只有陈轸表示哀痛。楚王恼怒地问:“我用不着调兵遣将就得到六百里土地,臣子们都向我祝贺,只有你表示哀痛,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不是这样的,根据我观察(在我看来),商於一带的土地不仅不能得到,而且齐国和秦国还会联合起来,齐、秦联合起来,那么楚国的灾难一定会到来。”楚王问:“你有什么解释呢?”陈轸回答:“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就是因为我们有齐国作盟友。现在我们如果与齐国毁约断交,楚国便孤立无援了。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对大王的承诺,这样大王在北边与齐国断交,又在西边与秦国生出祸患,两国的军队必然会一块打到楚国。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只表面上与齐国绝交,派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给我们土地,那么与齐国绝交也不晚;假如秦国不给我们土地,那也暗中符合我们的策略。”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就把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于是就和齐国废除了盟约,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不是认为我与齐国断交做得还不够?”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向北辱骂齐王。齐王很生气,折断符节而委屈地和秦国结交。秦齐建立了邦交,张仪才上朝,对楚国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使者回国报告楚王,楚王 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与其攻打秦国,不如割让土地贿赂秦国,和他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从秦国失去了土地,还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大王的国家还可以生存下去。”楚王不听,最终出动军队并派将军屈匄进攻秦国。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杀死屈匄,于是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张仪欺骗楚怀王,陈轸的谏言可以说得上是善言。然而他又说:“不如暗地里同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则与齐国绝交,使人跟随张仪去秦国,假使秦国真打算给我们土地,到那时再与齐国绝交也不会为晚。”这里陈轸并没有深入地考虑与齐国绝交是否可行,只是以得到土地作为是否同齐国绝交的标准罢了。等到秦国违背约定,楚王打算攻打秦国,这时陈轸又劝告说:“不如趁机把楚国的一个大城市送给秦国,与秦国合并军队,然后一同攻打齐国。这样,楚国虽然失地于秦国,但从齐国那里得到了补偿。”这种计谋尤其荒谬不合道义。况且秦国以无道行为强加于我,竟然想割地送给它,齐国本是楚国的同盟国,楚国却无故与之断交,这时候本应该是向齐国割让土地,赠送礼物,用谦卑的辞令承认过错,重新求得齐国的支援,怎么反而攻击齐国,陈轸的计谋在这一点看实在疏阔了。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
李白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中。
B. 第三句写野径上人们多带犬出行,第四句承接首句,巧妙写出时间的推移。
C. 诗人倚古树、看浮云、听猿啼的闲适被洗钵僧惊飞的鹤群袭扰,露出怨意。
D. 末二句写诗人的政治抱负,亦即远游的目的,体现着诗人远大的志向。
16. 有人说本诗与诗人的另一首诗《蜀道难》表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然之美。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本诗:作者借用晓峰、藤影、野径等意象,描绘出匡山的美景,用闲倚古树、山僧洗钵的情景,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清新自然之优美。
②《蜀道难》:运用夸张、想象、神话传说等浪漫主义手法,再现蜀道峥嵘、险绝、崎岖的特点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表现出自由奔放、雄奇浪漫之壮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露出怨意”错,望“云”、听“猿啼”、看“鹤飞”,都流露出诗人心旷神怡、安闲舒适的情怀,没有怨恨之意。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首联借用晓峰和藤影这两个意象,细腻地描绘了匡山的美丽景色。晓峰在初升的太阳下,如同画卷般错落有致,一片碧绿。而藤影在风中摇曳,轻轻拂过栏杆,仿佛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首联描写远近结合、有动有静,清新美丽。颔联写山村图景,人们携犬漫步于山间小径,傍晚砍柴归来,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平静悠远之感。颈联写诗人闲倚古树,心随浮云,静看群鹤惊飞,体现了画面的闲适优美。总之本诗前三联写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表现出清新自然优美之景。
《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开篇,就让人感受到了蜀道的险峻与难行,将蜀道的艰险表现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鸟兽的感受来刻画蜀道之高险;“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古木荒凉、鸟声凄切,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凉气氛来衬托渲染蜀道之艰险。同时文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写蜀道峥嵘、险绝、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如“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的远古传说表现蜀道的历史悠久;引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神话传说形容蜀道的崎岖与险峻。总之整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了自然自由奔放、雄奇浪漫之壮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早晚采集芳草来表现诗人对“志洁”的坚守。
(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描绘了杭州西湖国泰民安图景,其中从声音的角度进行描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二十八星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字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比如“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 夕揽洲之宿莽 ③. 羌管弄晴 ④. 菱歌泛夜 ⑤. 扪参历井仰胁息 ⑥.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搴”“阰”“揽”“洲”“菱”“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
B. 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
C. 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
D. 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
20.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答案】18. 争奇斗艳 含苞待放 翩翩起舞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前文“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及后文的“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可知,此处是强调各种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争相吸引人们的目光,故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
B.根据前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可知,此处描绘的是花朵不同时期的开放状态,顺序是盛开、初绽、未绽。“怒放”形容花儿开得繁盛,“初绽”形容花儿刚刚绽开花骨朵,此处应强调的是花朵将要开放,故可填“含苞待放”。含苞待放:指花朵将开未开的时候。
C.根据前文“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及后文“一只落于花上”可知,在空中的这只应是需要描述其飞舞的情形,故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给”是介词,为。
A.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
B.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
C. 介词,为。
D. 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与①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②③④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据此分析可知,填入①处最为恰当。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___①___: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____②___。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③____,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①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②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③“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
22. ①后者更语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语口语化。②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语合网络受众特点。③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讨好症”更生动形象。④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该句后的冒号可知,补写句是总结后句内容;再根据前句“‘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和后句“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引起人们很多争议,故补写内容为“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
②根据“虽然”可知此处应有“却”“但”之类词语;根据“为了弥补这一缺失”“传达我们情感”可推知这种“缺失”就是阻碍了人们的情感传达,故补写内容为“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
③根据前句“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和后句“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可知,此处是说“文字讨好症”一开始是为了表达感情、避免歧义和误会,并不是讨好,所以补写内容为“‘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针对现象写简单评论的能力。
根据“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可知:“文字讨好症”更语合大众语言风格,更语口语化,而“通货膨胀”是书面语;
根据“在疫情的火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可知:“文字讨好症”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语合网络受众特点;
根据“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字讨好症’……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可知:“文字讨好症”更具有语言表现力,更生动形象;
根据“‘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可知:“文字讨好症”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曾这样评价“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尽致”。其实“素”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人格品德,一种人生智慧……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答案】例文:
以“素”之况味 谱人生华章
翻开历史厚重的书页,晕染一点浓酽的墨香,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留下了先辈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极简的“太素”本色为国为民,完美诠释了充满人生智慧的“素”味人生:踏实做事,纯粹做人,谱写人生华章。
正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用自己毕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坚守探求氢弹理论,用自己30年的隐姓埋名感动了中国!用心做事,他如鱼翔浅底;家国情怀,又如鹰击长空。
这就是“素”之况味!纯粹做人,纯粹做事,纯粹学习,纯粹为国家需要。于敏,用自己“素”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做人的纯粹和做事的精致,写就了大美人生!
那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个有着“素”味情趣的人呢?
我们当学那些“择一事终一生”的无双国士们——用左手打磨岁月,用右手惊艳时光,那些把“冷板凳”坐热、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太素”之美。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成功者,才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学习的范本。袁隆平以一己之力不断翻新水稻高产、朱光亚成为核武器领域公认的“众帅之帅”,屠呦呦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青蒿素,都源自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信念。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纯洁质朴、淡泊名利,以己之“素”简,为国为民,都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
反观当下,那些灯红酒绿下的网红乱像,折射出的正是一些年轻人不甘于“素”的急功近利;那些不能做纯粹之人的文人,追名逐利,心浮气躁,不能踏实做事,反而制造很多“学术泡沫”“学术腐败”;更有许多缺乏忠诚、敬业、服从、合作的团队,往往更容易迷失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的争斗中,游走在失败的边缘。所以,一心一意,方能洒脱;淡泊纯粹,方获成就。做人纯粹,有真意、去粉饰、不做作、不卖弄,甘于“素”味人生,方能成就伟业,登上成功之巅。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碟躞,以此为归。这悠悠的千载华夏情,是我们心的归宿;这茫茫的万里山河阔,是我们身之所安。我们唯有安之若“素”,做人要纯粹,做事系家国,才能“任他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才能以“素”的生活智慧,谱写人生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先引用钱锺书先生对“素”字的评价,表达了他对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刻理解和赞赏。他提到的“素交”,在中国古语中,通常用来形容纯洁、真诚、无求的友情,这种友情没有任何的杂质和功利性,只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和互相欣赏。钱锺书认为“素”字把这种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得淋漓尽致。由钱锺书对“素”的理解和阐释,联系到生活中人们对“素”也有多种体会,如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人格品德、人生智慧。
从材料来看,中心词是“素”,“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绢”,后引申为“本色、白色,颜色单纯、不华丽”,语义还有“本来的、原有的,平时、向来”等义,由此可联系到“本色”“初心”“本真”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素”可以指的是一种简约、自然、无求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繁华和虚荣。作为一种审美趣味,“素”可以表现为对简约、朴素、自然的美的欣赏,而不是对华丽、繁复、人造的美的追求。作为一种人格品德,“素”可以指的是一种真诚、纯洁、无欲无求的品质,这种品质使得一个人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作为一种人生智慧,“素”可以表现为一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因此,考生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素衣素食的生活方式,素面朝天的审美趣味,怀真抱素的人格品德,安之若素的人生智慧等方面立意,也可以围绕“保持本色”“坚守初心”等方面进行立意。
写作时,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如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然后展开论述,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物质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过度追求物质会导致精神空虚。精神朴素能够使人更加关注内在世界,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最后总结全文,强调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的意义和价值,呼吁人们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上的素朴。
立意:
1.素朴之美莫之能争。
2.保持本色,坚守初心。
3.朴素是最华丽的衣裳。
4.抛却物质浮华,走向精神朴素。
5.朴素的感情最恒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