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第1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第2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第3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1-30小题每1分,31-40小题每2分,共计50分)
    1. 在遗传学上,把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 )
    A. 显性和隐性B. 相对性状
    C. 性状分离D. 遗传规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C正确。
    【考点定位】性状分离的概念。
    2. 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过程是
    A. 遗传和变异
    B. 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C.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 豌豆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用基因型为Yyrr与yyRr的亲本杂交,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种类分别为( )
    A. 4种、4种B. 4种、2种
    C. 2种、2种D. 2种、1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求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分离比,用分离定律的思路:
    Yy×yy→1Yy:1yy;
    Rr×rr→1Rr:1rr。
    【详解】由分析可知,①子代基因型有2×2=4种;
    ②子代表现型2×2=4种;
    故选A。
    4.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它们共有的特征是
    A. 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B. 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C. 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D. 出现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亲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减数分裂过程的特点: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详解】A、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进行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B错误;
    C、经有丝分裂后子代细胞与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同,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亲代细胞的一半,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D错误。
    故选A。
    5. 在减数分裂Ⅰ中会形成四分体,每个四分体( )
    A. 2条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
    B. 4条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
    C. 2条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D. 4条姐妹染色单体,2个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详解】四分体指的是在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所以,每个四分体是由1对同源染色体形成的,是2条染色体具有两个着丝粒,含有4条染色单体,含有4个DNA分子。A正确。
    故选A。
    6. 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上的1个DNA复制形成2个DNA,这两个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
    A. 减数分裂Ⅰ后期B. 减数分裂Ⅱ后期
    C. 减数分裂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D. 减数分裂Ⅰ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为两个次级性母细胞。
    (3)减数分裂Ⅱ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详解】经过间期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但DNA分子数目加倍,且出现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的移向两极,即两条携带完全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彼此分离,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7. 如图为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的个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
    B. 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
    C. F1中不同于亲本性状表现的个体占全部子代个体的7/16
    D. F1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4/16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由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能产生4种配子,说明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图中①过程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②过程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
    【详解】A、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①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A错误;
    B、雌雄配子各有4种,所以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子代遗传因子组成有9种,B错误;
    C、由于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该基因型对应的表型在子代中所占比例为3/4×3/4=9/16,故F1中不同于亲本性状表现的个体占全部子代个体的1-9/16=7/16,C正确;
    D、亲本为AaBb,子代纯合子为1/4,F1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1/2×1/2=3/4,D错误。
    故选C。
    8. 下列关于显性性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杂合子F1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B.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
    C. 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会产生性状分离
    D. 显性性状是受显性基因控制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显性性状是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当显性性状对隐性性状是完全显性时,杂合子表现出显性性状。
    【详解】A、杂种F1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A正确;
    B、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的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B正确;
    C、具有显性性状的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D、显性性状是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隐性性状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D正确。
    故选C。
    9.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之一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1
    B. 含X染色体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1:1
    C. 含X染色体的精子:含Y染色体的精子=1:1
    D. 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含Y染色体的卵细胞=1:1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详解】A、雌配子远远少于雄配子,A错误;
    B、含 X染色体的配子∶含 Y染色体的配子不等于1∶1,含X 染色体的配子既有雌配子也有雄配子,B错误;
    C、含 X 染色体的精子∶含 Y 染色体的精子= 1 ∶1,与父本XY产生的雄配子X结合,导致后代下XX(雌)∶XY(雄)=1∶1,C正确;
    D、卵细胞没有含Y染色体的,D错误。
    故选C。
    10. 已知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的豌豆种子和BB、Bb的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1,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 7∶1、7∶1B. 7∶1、15∶1
    C. 15∶1、15∶1D. 8∶1、16∶1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且是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豌豆的自由交配是自交,玉米是异花传粉植物,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由交配,可能是自交,也可能是杂交。
    【详解】由题意知,豌豆的基因型是AA和Aa,且比例是1:1,因此豌豆间行种植后,其自交后代中显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是:A_:aa=(1/2+1/2×3/4):(1/2×1/4)=7︰1;玉米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1:1,玉米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1/2+1/2×1/2):(1/2×1/2)=3:1。因此玉米间行种植后,自由交配后代显隐性的比例关系是B_:bb=(3/4×3/4+3/4×1/4×2):(1/4×1/4)=15:1。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是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B.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不同,不是同源染色体
    C. 四分体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可出现
    D.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发生片段互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其中的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来自父方。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但来源不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是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仍是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由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中的四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在有丝分裂中不出现,C错误;
    D、四分体时期能够进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交换,称为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材料是
    A. 蓖麻种子B. 洋葱根尖
    C. 菠菜幼叶D. 蝗虫的精巢
    【答案】D
    【解析】
    【详解】蓖麻籽种子是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不能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洋葱根尖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B错误;菠菜幼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分裂,C错误;一般来说,雄性个体产生的精子数量远远多于雌性个体产生的卵子数量,因此在选择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时,要选择分裂旺盛的雄性个体生殖器官,如蝗虫的精巢,D正确
    13. 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都有许多个基因
    C.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D. 摩尔根等人首次通过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萨顿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等人首次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D正确;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含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明确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掌握萨顿和摩尔根采用的方法及得出的结论。
    14. 下列有关某雄性生物体中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减数分裂Ⅰ的中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B. 图②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内有2对姐妹染色单体
    C. 图③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8条
    D. 四幅图可排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在该生物体精子的形成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图像可得,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④表示减数分裂结束得到的配子细胞
    【详解】A、图①处于减数分裂Ⅰ的中期,细胞内有四对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图②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此时着丝粒断裂,细胞内无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
    C、图③处于减数分裂Ⅱ的中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说明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为四条,C错误;
    D、按细胞分裂顺序对四幅图进行排列可得顺序为①③②④,出现先该生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中,D正确。
    故选D。
    15. 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上面三个叙述中( )
    A. ①为假说,②为推理,③为验证
    B. 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推理
    C. 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验证
    D. ①为推理,②为假说,③为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和总结规律。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详解】①白眼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是提出问题;
    ②白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是作出假设;
    ③让 F1 进行测交是验证过程。
    故选 C 。
    16. 芦花鸡的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控制芦花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芦花对非芦花是显性。养鸡场为了多养产蛋母鸡,要大量淘汰公鸡,你建议如何配种来达到这个目的( )
    A. 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B. 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
    C. 芦花母鸡×芦花公鸡D. 非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
    【答案】A
    【解析】
    【分析】已知芦花鸡羽毛有黑毛相间的横斑条纹,由Z染色体上显性基因B决定;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则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BZB、ZBZb、ZBW,非芦花鸡的基因型为ZbZb、ZbW,据此答题。
    【详解】A、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非芦花公鸡(ZbZb)和芦花母鸡(ZBW)进行杂交,后代中雌性都是非芦花ZbW,雄性都是芦花ZBZb(方便淘汰),A符合题意。
    B、芦花公鸡×非芦花母鸡,即ZBZ-×ZbW→后代雌雄都有可能有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B不符合题意;
    C、芦花母鸡×芦花公鸡,即ZBW×ZBZ-→后代公鸡均为芦花,但母鸡有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C不符合题意;
    D、非芦花母鸡×非芦花公鸡,即ZbW×ZbZb→后代无论雌雄均为非芦花,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7.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A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B. 过程②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2
    C. 过程③着丝粒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中相同
    D. A、B、C的名称分别是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可判断,A、B、C分别表示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过程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过程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过程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错误;
    B、过程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分裂期,此时期每条染色体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值为1/2,B错误;
    C、过程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目也加倍,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相同,C正确;
    D、C的名称是精细胞而非精子,D错误。
    故选C。
    18. 果蝇的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其显性性状为红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 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 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 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 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答案】A
    【解析】
    【分析】果蝇红白眼基因(用A、a表示)位于X染色体上,且在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的同源区段,即该性状为伴X遗传。对于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因此该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性状鉴定性别。
    【详解】A、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能通过眼色判断性别,A正确;
    B、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和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白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表现为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D错误。
    故选A。
    19. 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固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乙中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 )

    A. ①②B. ②④C. ①④D. 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结果形成两个染色体一般互补或相同的次级性母细胞。次级性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最终形成两个染色体情况大体相同的子细胞,同时注意考虑交叉互换。
    【详解】A、分析甲图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甲和①染色体情况互补,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甲和②染色体情况不互补也不相同,甲和②不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A错误;
    B、结合A选项,甲和④染色体情况不互补也不相同,甲和④不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B错误;
    C、结合A和B选项,C错误;
    D、甲和③染色体情况大体相同,是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考虑A选项提到的交叉互换,结合甲和①染色体情况互补,是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因此图中①②③④,可能是①③与甲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D正确。
    故选D。
    20. 如图表示某生物(2n=48)细胞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Ⅰ、Ⅱ、Ⅲ分别对应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B. 图中③和⑥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均是因为着丝粒分裂
    C. 图中能够发生联会的时期处于①和⑤中
    D. 图中②、④、⑥的染色单体数分别为48、0、0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图中Ⅰ、Ⅱ、Ⅲ分别对应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没有该染色体行为。
    【详解】A、根据题图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图中Ⅰ、Ⅱ、Ⅲ分别对应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A正确,
    B、图中③和⑥细胞中均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暂时加倍,其中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和末期,⑥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故③和⑥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均是因为着丝粒分裂,B正确;
    C、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属于图中的①,不会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而⑤包含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错误;
    D、图中②、④、⑥分别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精子(或卵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对应的染色单体数分别为48、0、0,D正确。
    故选C。
    21. 有性生殖使生物后代的遗传性状具有了稳定性和多样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后代染色体数目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
    B. 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是后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C. 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后代遗传性状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D. 遗传性状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而稳定性则不利于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不同子细胞中,使染色体数目减半,而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可见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后代染色体数目具有稳定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同时获得来自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又呈现多样性,是后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同一生物体在不同时刻产生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数一般是相同的,但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因此染色体组成一般是不相同的,是后代遗传性状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C正确;
    D、遗传性状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而稳定性则能保持物种的延续性,保证进化的有序进行,对生物进化有积极意义,D错误。
    故选D。
    22. 动物卵细胞的形成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不同点是( )
    ①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②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③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④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
    ⑤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
    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A. ②④⑤B. ①③⑤C. ②③⑥D. ①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考查对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理解。可根据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是否均等、形成的生殖细胞数目和是否经过变形三个角度比较精卵形成的区别。
    【详解】次级卵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均暂时加倍,①错误;
    一个卵原细胞最终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分裂形成4个卵细胞,②正确;
    一个卵原细胞经复制后形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一个精原细胞经复制后也形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③错误;
    卵细胞不经过变形阶段,精子形成过程经过变形阶段,④正确;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的两个细胞大小相等,⑤正确;
    卵细胞和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均是初级性母细胞的一半,⑥错误。
    故选A。
    【点睛】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哺乳动物)
    23. 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四个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B. 辰砂眼基因v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C. 据图可看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四个基因不可能出现在细胞同一极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暗栗色眼基因cl均在一条常染色体上,辰砂眼基因v和白眼基因w都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是非等位基因,A正确;
    B、辰砂眼基因v位于X染色体上,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
    C、根据题图可知,基因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自由组合,因此这四个基因可能出现在细胞同一极,D错误。
    故选D。
    24.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B. 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都相同
    C. 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1:1
    D. 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是雌性动物体内有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个体内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Y,如哺乳动物、果蝇等。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Y染色体有的比X染色体短小,如人类;有些生物的X染色染色体比Y染色体要短小,如果蝇。
    【详解】豌豆无性别分化,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无性染色体,A错误;X、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其形状、大小不相同,B错误;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或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所以含X染色体的配子比含Y染色体的配子多,男性和女性人数相等,是因为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1:1,C错误;女性和男性的22对常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另外女性有两条形态、大小相同的X染色体,而男性的X和Y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所以人类中染色体种类最齐全的是男性体细胞,D正确。
    故选D。
    25. 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1的母亲不一定是患者B. Ⅱ-3为携带者的概率是1/2
    C. Ⅲ-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D. Ⅲ-3和正常男性婚配生下的子女一定不患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患病,其儿子必为患者。
    【详解】A、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Ⅱ-1的母亲一定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是患者,A正确;
    B、由于Ⅱ-3的父亲为患者,致病基因一定会传递给Ⅱ-3,所以Ⅱ-3一定为携带者,B错误;
    C、Ⅲ-2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Ⅱ-3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Ⅰ-2,C错误;
    D、Ⅱ-3一定为携带者,设致病基因为a,则Ⅲ-3基因型为1/2XAXA、1/2XAXa,和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下的子女患病概率为1/2×1/4=1/8,即可能患病,D错误。
    故选A。
    26. 某生物兴趣小组就某二倍体生物睾丸内的几种细胞进行了观察,并测定了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
    B. 细胞f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 细胞c和细胞g中一定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D. 细胞b、d、e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DNA数目变化:在间期加倍,在末期结束减半;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在后期加倍,在末期结束减半。
    2、减数分裂DNA数目变化:在间期加倍,在MⅠ末期结束减半,在MⅡ末期结束再次减半;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在MⅠ末期结束减半,在MⅡ后期加倍,在MⅡ末期结束减半。
    【详解】A、细胞a来自睾丸,不可能是卵细胞,A错误;
    B、细胞f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B正确;
    C、细胞c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细胞b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d、e正在进行DNA复制,处于间期,不发生联会,D错误。
    故选B。
    27. 下列关于高等植物中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早期胚细胞形成两种细胞的过程中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两种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与它们担负的功能相适应
    C. 两种细胞的核酸相同,但蛋白质的种类存在差异
    D. 两种细胞均为高度分化的细胞,已丧失增殖和分化的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和持久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早期胚细胞形成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过程存在细胞分化,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叶肉细胞含有大量的叶绿体与其光合作用的功能相适应,表皮细胞细胞壁上形成角质层与其保护功能相适应,故两种细胞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与它们担负的功能相适应,B正确;
    C、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变,但遗传物质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即转录产物mRNA具有差异性,mRNA不同则蛋白质种类也具有差异,故两种细胞的核酸不完全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存在差异,C错误;
    D、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均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已丧失了增殖和分化的能力,D正确。
    故选C。
    28.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样离不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任何生物,细胞衰老都不等同于个体的衰老
    B. 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
    C. 被太阳晒伤而发生脱皮属于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器的结构会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生物体有利;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A、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等同于个体的衰老,A错误;
    B、根据细胞衰老的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B正确;
    C、被太阳晒伤而发生脱皮属于细胞坏死,C错误;
    D、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器结构完整,D错误。
    故选B。
    29. 目前科学家较为认可的衰老机制是线粒体学说该学说的内容是: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不仅会对细胞造成直接损伤,还能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衰老;线粒体呼吸酬复合物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导致ATP生成减少,细胞能量代谢功能下降,从而导致衰老雌激素具有良好的抗衰老作用,科学家发现在许多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均存在雌激素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可间接导致细胞中水分减少
    B. 在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促进细胞衰老过程中会发生信息交流
    C. 线粒体合成ATP的能力与呼吸酶复合物的活性有关,ATP合成酶只存在于线粒体中
    D. 推测雌激素可能通过与线粒体内的受体结合来保护线粒体,发挥其抗衰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由题意可知,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能间接促进细胞衰老,而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都是细胞衰老的特点,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在衰老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能启动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细胞衰老,说明在线粒体产生的氧自由基促进细胞衰老过程中会发生信息交流,B正确;
    C、线粒体合成ATP的能力与呼吸酶复合物的活性有关,细胞质基质中也含有ATP合成酶,C错误;
    D、由题意推测,许多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均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可能通过与线粒体内的受体结合来保护线粒体,从而发挥其抗细胞衰老的作用,D正确。
    故选C。
    30. 正常情况下,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使基因的碱基序列产生差异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早期胚胎形成过程
    D.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错误;
    C、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C错误;
    D、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对机体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D。
    31. 图1是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曲线图,图2是根据细胞核DNA含量不同,将大量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统计每组的细胞数而绘制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ef段的染色体数是cd段的一半
    B. 图2丙组细胞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图2中乙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ab段
    D. 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的甲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 bc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ac段处于有丝分裂间期;cd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间期DNA复制前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间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间期DNA复制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详解】图1中cd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f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cd段2倍,A错误;图2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间期DNA复制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只有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图2中甲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ab段,乙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bc段,C错误;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为图2的丙组部分细胞,D错误;故选B。
    【点睛】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在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的时期是中期。
    32. 下图中果蝇(2n)细胞类型是依据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的数量关系而划分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c细胞取自精巢且没有同源染色体,则c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B. 图示细胞类型中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和c
    C. 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的b、d、c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是d→b→e
    D. 若要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的图像,最好选卵巢作为实验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图中信息可得,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细胞,b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c可表示未进行分裂的体细胞、减数第二次后期、末期细胞,d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e可表示精细胞、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A、若c细胞取自精巢,没有同源染色体,此时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且染色体数与DNA数相等,那么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
    B、5种细胞类型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以是体细胞,也可以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类型有a、b,B错误;
    C、若类型b、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b细胞染色体数等于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且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d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e细胞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为精细胞、卵细胞或极体,那么b、d、e的细胞在同一次减数分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d→e,C错误;
    D、在动物卵巢内的细胞减数分裂没有进行彻底,排卵时排出的仅仅是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只有和精子相遇后,在精子的刺激下,才能继续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观察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具体的图像,最好选精巢作为实验材料,D错误。
    故选A。
    33. 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请据下图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和有关基因型分别是( )
    A.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为纯合子
    B.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为杂合子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4为纯合子
    D.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为杂合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及相关基因型的判断,要求考生理解人类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系谱图,确定图中遗传病类型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分析系谱图可知,图中Ⅱ3和Ⅱ4均表现正常,但其女儿Ⅲ2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B错误;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Ⅰ2的基因型为aa,则Ⅱ1的基因型一定为Aa,即一定是杂合子,D正确;由于Ⅲ2患病(基因型一定是aa),故Ⅱ4基因型一定是Aa,即一定是杂合子,C错误。
    【点睛】解题方法指导——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这类试题是考试的热点,也是学生易出错的题型,以下面典型的伴性遗传系谱图,我们可以找出解决这类试题的方法:
    分析上图可以得出个图对应的遗传病类型及其判断依据:
    (1)甲。
    (2)乙。
    (3)丙。
    由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
    34. 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某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不考虑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该病
    B.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该病,儿子都不患该病
    C. 患者双亲至少有一方是该病患者
    D. 表现正常的夫妇,X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伴X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男病母女病,女正父子正”,即男患者的女儿和母亲都是患者;女性正常,其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详解】A.、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是患者,儿子的性状与父亲无关,只取决于母亲,A错误;
    B、 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其丈夫正常,则其后代中,女儿和儿子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B错误;
    C、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于亲本,所以亲本至少有一方是患者,C正确;
    D、伴X显性遗传病中,X染色体上携带相应致病基因的必定是患者,所以表现正常的夫妇,X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C。
    35. 某二倍体动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眼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紫眼和正常眼两种类型。某小组用多对纯合亲本进行了下列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由两组实验可知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 仅通过实验二无法判断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C. 若仅有实验一,让F1相互杂交可确定该对基因是否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D. 让实验二中的F1相互杂交得到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正常眼=1:3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由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这两个实验为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说明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实验一和实验二正反交实验结果不同,同时亲本为纯合子,则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不可能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A正确;
    B、仅通过实验二即可判断紫眼和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正常眼对紫眼为显性,B错误;
    C、若仅有实验一,让F1相互杂交得到F2,通过F2的性状分析只能得到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但无法确定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C错误;
    D、让实验二中的F1相互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眼:正常眼=1:1,D错误。
    故选A。
    36. 有些人的性染色体组成为,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染色体上有致病基因,而染色体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某女性化患者的家系图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理论上女性携带者的后代有60%的概率具生育能力
    B. 这个家系中不可能出现基因型的个体
    C. 只要检测出基因就能说明此人是具生育能力的女性
    D. 若检测到Ⅱ-2的一个卵细胞完全正常,则与其来自同一卵原细胞的极体都含有致病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女性化患者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外貌与正常女性一样,但无生育能力,原因是其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a,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则女性化患者的基因型为XaY。
    【详解】A、女性携带者只能与产生后代,、、、中只有不育,75%有生育能力,错误;
    B、基因型若有父亲,则必然是,无生育能力,无法生下,正确;
    C、个体是具生育能力的男性,错误;
    D、据分析可知,Ⅱ-2的基因型是,一个卵细胞完全正常,与其来自同一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含,其他两个极体含,错误。
    故选B。
    37. 如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的几种结果,下列有关假设和推论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B.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D. 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f组细胞中可能出现四分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图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丙图中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数值,应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其中d组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前期、中期,e组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f组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空间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不会出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A错误;
    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某阶段,则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而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后期,B错误;
    C、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C正确;
    D、若图丙表示果蝇卵巢内的几种细胞,f组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出现四分体,D错误。
    故选C。
    38. 将基因型为Aa的水稻均分4组,分别进行不同的遗传实验,;各组子代的Aa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第一组为连续自交B. 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
    C. 第三组为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D. 第四组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的F1的Aa的基因频率都是1/2,所以第一组和第二组符合,但是连续自交的结果是纯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杂合子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所以第二组是随机交配的结果,第一组是自交的结果。
    2、第三组和第四组在F1杂合子Aa所占的比例相同,由于自交和随机交配的结果是一样的,即F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1/4AA+1/2Aa+1/4aa),淘汰掉其中的aa个体后,Aa的比例变为2/3,AA的比例为1/3,再继续计算,进行判断。
    【详解】AB、根据分析第一组为连续自交,第二组为连续随机交配,AB正确;
    C、如果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Aa的频率=,则第2代Aa的频率=40%,第三代的频率=2/9,不符合第三组数据,C错误;
    D、由于F1AA的频率=1/3,Aa的频率=2/3,所以A的频率=1/3,a频率=2/3,随机交配后Aa=2×1/3×2/3=4/9,AA=2/3×2/3=4/9,aa=1/3×1/3=1/9,aa被淘汰后,Aa=1/2;继续随机交配,A=3/4,a=1/4,则子代AA=3/4×3/4=9/16,Aa=2×1/4×3/4=6/16,aa==1/4×1/4=1/16,淘汰aa则Aa的频率=40%,符合第四组的数据,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和遗传平衡定律,能判断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题干中的哪种情况,再结合选项,运用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频率进行相关的计算。
    39. 已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但具有某种基因型的配子或个体致死。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表现型的影响,下列关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分离比及可能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后代分离比9∶3∶3——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或胚胎致死
    B. 后代分离比5∶3∶3∶1——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C. 后代分离比6∶3∶2∶1——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
    D. 后代分离比7∶3∶1∶1——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aB雄配子致死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文描述可知: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AB、Ab、aB、ab,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该个体自交,理论上产生的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A_B_∶A_bb∶aaB_∶aabb=9∶3∶3∶1。据此分析产生各选项给出的后代分离比的原因
    【详解】A、正常情况下,AaBb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若后代分离比为9∶3∶3,没有aabb个体,说明aabb的受精卵或胚胎死亡,A正确;
    B、若后代分离比为5∶3∶3∶1,即只有双显个体A_B_的数量比值较理论值少了4份,由此可推测:可能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所致,B正确:
    C、若后代分离比为6∶3∶2∶1,则可推测某一显性基因纯合个体AA_或_BB死亡,即AA或BB显性纯合致死,而不是AA个体和BB个体显性纯合致死,C错误;
    D、若后代分离比为7∶3∶1∶1,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或者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D正确。
    故选C。
    40. 猫是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控制猫毛皮颜色的基因A(橙色),a(黑色)位于X染色体上,当猫细胞中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X染色体时,只有随机的1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能表达,另一条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而失活成为巴氏小体,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雄性子代全为黑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B. 雌性子代全为橙色,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C. 表现型为黑橙相间的子代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
    D. 其反交的子代中表现为黑橙相间的个体体细胞中不能检测到巴氏小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的雄性猫的体细胞中只有两条性染色体,只可能是XY,没有巴氏小体;正常的雌性猫的体细胞中只有两条性染色体,只可能是XX,有一个巴氏小体。
    【详解】基因型为XAY与XaXa的亲代杂交,子代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aY,全部为黑色,因只有一条X染色体,不能检测到巴氏小体,A错误;子代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AXa,表现为黑橙相间,体细胞中可检测到巴氏小体,B错误,C正确;表现为黑橙相间的个体肯定有两条X染色体,体细胞中能检测到巴氏小体,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计50分)
    41. 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时期的模式图:图2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值的变化关系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乙属于______分裂,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
    (2)甲、乙、丙、丁四个细胞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的细胞有______。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______细胞中。
    (3)甲细胞中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
    (4)丁细胞的名称为______。该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为______对。
    (5)图1中的细胞处于图2中的CD段的有______,DE段的变化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1) ①. 有丝 ②. 卵原细胞
    (2) ①. 甲、乙、丙 ②. 丙
    (3) ①. 4 ②. 8
    (4) ①. 极体 ②. 0
    (5) ①. 丙、丁 ②. 着丝粒分裂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乙图为特殊的体细胞,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2中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BC段表示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
    【小问1详解】
    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乙是特殊的体细胞,由甲→乙属于有丝分裂;据图可知,丙细胞不均等分裂,说明是雌性动物,故乙细胞的名称是卵原细胞。
    【小问2详解】
    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甲、乙、丙、丁四个细胞中,存在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乙、丙,可能存在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发生在丙细胞中。
    【小问3详解】
    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都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有8条姐妹染色单体。
    【小问4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丁细胞来自丙细胞中较小的部分,说明其名称是极体。该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为0对。
    【小问5详解】
    图2CD段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DNA分子,结合图中各个细胞的染色体的状态可知,图1中的细胞处于图2中的CD段的有丙、丁;图2中DE段的变化是着丝粒分裂的结果,可能会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42. 在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上,正常居民中60%为甲种遗传病(由基因A/a控制)致病基因的携带者。研究人员对该岛某家族调查发现该家族除患甲病外,还患有乙种遗传病(由基因B/b控制),图2为该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两种病中有一种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_______病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的_______部分。另一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在_______染色体上。
    (2)Ⅲ1的基因型是____。他与该岛一正常女子婚配,后代女孩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
    (3)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
    【答案】(1) ①. 乙 ②. X的差别部分 ③. 常
    (2) ①. AaXbY ②. 3/20
    (3)1/6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Ⅰ1和Ⅰ2均患乙病却生出了不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同时二者均不患甲病,却生出了患甲病的女儿,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中显示两种病中有一种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说明乙病是抗维生素D佝偻病。
    【小问1详解】
    图中乙病为抗维生素D佝偻病,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该致病基因位于图1中的X的差别部分。另一种遗传病甲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为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Ⅱ2患甲病,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aa,Ⅲ1不患甲病,因此其基因型是Aa,另其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Y,他与该岛一正常女子婚配,该女子是甲病携带者(Aa)的概率为60%,则其与Ⅲ1婚配生出的女孩患甲病(aa)的概率为60%×1/4=3/20.。
    【小问3详解】
    若Ⅱ2患有甲病和乙病,且有一个不患乙病的儿子,因此其基因型为aaXBXb,Ⅱ3患有乙病,不患甲病,且双亲不患甲病,但有患疾病的弟弟,因此其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二者婚配生出孩子患甲病的概率为2/3×1/2=1/3,生出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则二者婚配生出这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3×1/2=1/6。
    43. 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________,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ZAZA,ZaW ②. 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 ③. 1/2
    (2)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预期结果: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某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雄禽和雌禽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Z和ZW,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雄性豁眼的基因型为 ZaZa,雄性正常眼的基因型为ZAZA和 ZAZa,雌禽豁眼基因型为ZaW,雌禽正常眼基因型为ZAW。
    【小问1详解】
    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ZAZA)与豁眼雌禽(ZaW)杂交,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为ZAW、ZAZa,即雌雄均为正常眼,F1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ZAW(正常雌)、ZAZa(正常雄)、ZaW(豁眼雌性)、ZAZA(正常雄),可见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1/2。
    【小问2详解】
    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a)。根据子代的基因型可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的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子代雄禽全为正常眼(ZAZa),而雌禽全为豁眼(ZaW)。
    44. 矮牵牛的花瓣中存在着三种色素:红色、黄色和蓝色,红色与蓝色混合呈现紫色,蓝色与黄色混合呈现绿色,缺乏上述色素的花瓣呈白色,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如图,控制相关酶合成的基因均为显性。当B基因存在时,黄色素会全部转化为红色素。当E基因存在时,白色物3只转化为白色物4,但E不存在时,白色物3也会在D基因控制下转化为黄色素。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只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二(A、a,B、b),纯种紫色矮牵牛(甲)与另一纯种蓝色矮牵牛(乙)杂交,F1表现为紫色,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F2紫色矮牵牛中能稳定遗传的比例占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途径一(G、g)和途径三(B、b,D、d,E、e),两株纯合亲本杂交(BBDDeeGG×BBddeegg),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三条途径均考虑,两株纯合亲本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紫色∶3蓝色。推知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按字母顺序书写),两亲本组合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AABBGG和aabbGG ②. 1/9 ③. 紫色∶红色∶蓝色∶白色=9∶3∶3∶1 ④. AaBBDDEeGG ⑤. 紫色×紫色或紫色×蓝色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及图解分析可知,纯种紫色矮牵牛(甲)基因型为AABBGG,与另一纯种蓝色矮牵牛(乙)基因型为aabbGG,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为AaBbGG,自交得到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9紫色∶3绿色∶4蓝色,说明有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则紫色矮牵牛基因型为(9/16)A_B_GG,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为(1/16)AABBGG,占F2紫色矮牵牛的1/9。
    (2)基因型为BBDDeeGG和BBddeegg的个体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BBDdeeGg,其自交得到F2表现型及比例为9/16BBD_eeG_紫色:3/16BBD_eegg红色:3/16BBddeeG_蓝色:1/16BBddeegg白色=9:3:3:1。
    (3)如果三条途径均考虑,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13紫色∶3蓝色,为9:3:3:1的变形,说明一定存在G、B基因,有两对等位基因存在,且有三对基因是纯合的。若A、D有一个存在时,途径二、三的整体表现一定是红色,若A、D都不存在时,途径二、三表现为白色,若一定E存在,则D或d任一个在途径三中都不起作用,所以综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DDEeGG,则推出F1两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AABBDDEEGG紫色或AABBDDeeGG紫色或aaBBDDeeGG紫色或aaBBDDEEGG蓝色,所以符合题意的亲本表现型为紫色AABBDDeeGG和蓝色aaBBDDEEGG或紫色AABBDDEEGG和紫色aaBBDDeeGG。
    45. 人类白化病由基因a控制,红绿色盲基因由b控制,据下图分析:
    (1)若F是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后生出Ⅰ是白化病兼色盲患者,则Ⅰ的性别是______。若G是卵细胞,该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后使这对夫妇生下孩子是H,则H的基因型为______,表现型为______。
    (2)如果不考虑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则一个基因型为AaXBXb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有______种。
    (3)该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白化病色盲的男孩的几率是______。
    【答案】(1) ①. 男 ②. AAXBXB ③. 正常女孩
    (2)1 (3)1/16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C为初级精母细胞,D为次级精母细胞,E为精细胞,F和G为卵细胞或极体。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他们所生女孩不可能患色盲,因此Ⅰ的性别是男性。
    I的基因型为aaXbY,说明精子的基因型为aY,F的基因型为aXb,则E的基因型为AXB,G的基因型为AXB,则孩子H的基因型为AAXBXB,表现型为正常女孩。
    【小问2详解】
    卵细胞形成过程:1个卵原细胞减数经第一次分裂间期复制后形成1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形成1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所以,一个卵原减数分裂只能形成1个卵细胞,因此只有1种基因型。
    【小问3详解】
    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母亲的基因型为AaXBXb,他们生下白化病色盲男孩(aaXbY)的概率为1/4×1/4=1/16。比较项目
    精子的形成
    卵细胞的形成
    场所
    睾丸
    卵巢
    时间
    初情期
    胚胎期开始,初情期完成
    细胞质
    分裂
    均等分裂
    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第一极体均等分裂
    是否变形
    变形
    不变形
    结果
    1个精原细胞→4个精细胞→变形成为4个精子(成熟配子)
    1个卵原细胞→1个较大的卵细胞(成熟配子)和3个较小的极体(退化消失,不能受精)
    相同点
    染色体的变化行为相同

    相关试卷

    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