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三轮冲刺练习专练05(最新实验探究15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三轮冲刺练习专练05(最新实验探究15题)(含解析),共28页。
【演示实验】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一)测定溶液pH的方法
(1)小红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小红是将_________。(填序号)
①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②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二)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小秦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说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图中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三)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3)小明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针对疑问,大家纷纷提出猜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只有K2SO4 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K2SO4和KOH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BaCl2溶液,Fe2O3粉末,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5)小芳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认为有一个方案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
(6)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__________。
【答案】(1)①
(2) 放热 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
(3)2KOH+H2SO4=K2SO4+2H2O
(4)固体粉末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5)K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
(6)反应物是否过量或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一)测定溶液pH的方法(1)由pH变化曲线可知,溶液刚开始pH<7,呈酸性,此时溶液应是H2SO4溶液,随着溶液的加入,溶液pH逐渐增大到7,最后大于7,所以应是将KOH溶液滴入H2SO4溶液中,故选①;(二)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2)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B点此时温度达到最高值,证明KOH溶液和H2SO4溶液恰好反应,故填:放热;KOH和H2SO4恰好完全反应;(三)借助于酸碱指示剂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OH+H2SO4=K2SO4+2H2O,故填:2KOH+H2SO4=K2SO4+2H2O;进行实验:方案一:实验结论是猜想二正确,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Fe2O3粉末,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可观察到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故填:固体粉末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评价与反思:(5)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有硫酸根离子,而不能证明有氢离子,故填:K2SO4与BaCl2反应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证明H2SO4一定存在。(6)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或反应物是否有剩余,故填:反应物是否过量或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实验课上,同学们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反应完全后,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1】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设计实验1】
表格中“?”处应该填写的现象为______;上述实验方案中______(填字母)能独立得出正确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是______(填化学式)。
得出结论后,同学们将A方案和D方案试管内的废液混合,发现白色沉淀比混合前明显增多,滤出不溶性物质,对得到的滤液中的离子组成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2】滤液由哪几种离子组成?
甲同学的猜想:Na+、C1-、H+
乙同学的猜想:Na+、C1-、H+、 SKIPIF 1 < 0
丙同学的猜想:Na+、CI-、H+;Ba2+
【设计实验2】为得出正确结论,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乙同学的实验设计及得出的结论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同学们认为丙同学的实验设计不正确,原因是______。
同学们最后改进了实验,得出了甲同学猜想正确的结论。
【总结反思】通过实验可以归纳出硫酸可以与______(填物质类别,一种即可)反应的性质,同时也得出经验,在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组成时,若外加检测试剂和两种待测离子均反应,且______;则应该保证外加检测试剂是足量的。
【答案】 【设计实验1】固体表面产生气泡 B、C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设计实验2】正确 若Na2CO3量过少先与氢离子反应被耗尽,未能与溶液中钡离子反应,也会现实验中现象,无法证明钡离子是否存在
【总结反思】金属、某些盐溶液、指示剂(写出一种即可) 反应存在先后顺序时
【解析】(1)B中现象可知溶液呈酸性,可与锌反应生成氢气。所以表格中“?”处应该写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2)上述实验方案中BC能独立得出正确结论,因为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滴加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即溶液中含有硫酸,加入锌时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硫酸,故填:BC;(3)上述实验证明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是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4)乙同学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乙同学的实验设计及得出的结论正确;(5)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如果加入碳酸钠量太少,只能够先和酸反应,即使溶液中含有钡离子,也不产生沉淀。 (6)通过实验可以归纳出硫酸可以与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碳酸盐(溶于水的盐)反应的性质;(7)在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组成时,若外加检测试剂和两种待测离子均反应,且反应有先后顺序时,则应该保证外加检测试剂是足量的。
3.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后,同学们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整理归纳并进行如下实验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验证实验】
【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实验三、实验四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于是继续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3)取少量实验三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______。
(4)取少量实验四中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_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针对实验四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
(5)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不同液体(液体温度相同)的两个烧杯中,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确定CO2和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图中横线处应填______。
【总结提升】(6)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______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
【答案】 (1) 红 (2) CuSO4+2NaOH=Cu(OH)2↓+Na2SO4 (3) 溶液中Ca(OH)2完全反应了 (4)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5) 水##H2O (6)有新物质生成
【解析】验证实验:(1)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实验一中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2)实验二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探究实验:(3)取少量实验三中的剩余溶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只有遇到碱性溶液才会变成红色,溶液仍为无色,证明稀盐酸和Ca(OH)2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判断依据是溶液中Ca(OH)2完全反应了;(4)取少量实验四中的剩余溶液,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等),盐酸(或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或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CO2和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拓展延伸: (5)将充满CO2的两支相同的试管分别倒扣入盛有等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的两个烧杯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若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会不同,故根据试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不同,可以确定二者之间发生了反应;总结提升:(6)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检验反应物消失(或减少)或有新物质生成的方法证明反应发生。
4.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问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复学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______。
【进行实验】(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P处放置______,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观察到烧杯中______,说明该反应还放出热量。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热,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的白色固体成分
【查阅资料】①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②过氧化钠与CO2和H2O均能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③碳酸铜是一种蓝绿色固体,遇水会水解为氢氧化铜和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不溶于水)的混合物。
【作出猜想】小红认为是碳酸钠;小明认为是氢氧化钠;小华认为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设计并进行实验】(3)小燕同学将少量白色固体放入烧杯中,加水搅拌使其溶解,取溶解后的溶液进行实验。
于是小燕同学得出白色固体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物的结论。
【交流讨论】(4)同学们对小燕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溶液呈碱性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_。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______。(从给定的药品中选择合适的药品设计实验,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给定的药品有:BaC12溶液、CaC12溶液、NaCl溶液、Na2SO4溶液和CuSO4溶液)
【答案】 (1)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
(2)带火星的小木条 有气泡冒出
(3)BaCl2+ Na2CO3=BaCO3↓+2NaCl 试管中溶液变红色
(4)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 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如果溶液变成红色则证明有氢氧化钠存在
【解析】(1)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剂、温度达到着火点,脱脂棉是可燃物,反应产生了氧气,故剩余的条件是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2)根据题干信息是要在P处验证氧气,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在P处放置带火星的小木条;温度升高锥形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故在烧杯中能看到气泡冒出;(3)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BaCl2+ Na2CO3=BaCO3↓+2NaCl;酚酞试剂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红色,根据实验结论溶液呈碱性反推出实验现象为试管中溶液变红色;(4)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所以溶液中不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因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发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氯化钠,氯化钡和氯化钠的溶液都是中性,若将溶液中碳酸钠完全反应完后,溶液还是呈碱性则可证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故可以设计实验: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待反应完全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如果溶液变成红色则证明有氢氧化钠存在。
5.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NaHCO3,NaOH,Na2CO3,NaCl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作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甲猜想:NaHCO3溶液;乙猜想:NaOH溶液;丙猜想:Na2CO3溶液;丁猜想:NaCl溶液
【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
【实验探究1】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______。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CO3溶液。
【讨论质疑】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______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写出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
【答案】 【实验分析】丁 常温下,碳酸氢钠溶解度9.6g,溶质质量分数达不到10%
【得出结论】 NaOH##氢氧化钠
【反思与拓展】 2NaOH+CO2=Na2CO3+H2O
【解析】[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该溶液呈碱性,而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丁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由于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是9g,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SKIPIF 1 < 0 <10%,故甲同学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得出结论]实验探究2中有气泡产生,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填:2NaOH+CO2=Na2CO3+H2O。
6.2022年合肥中考化学实验之一是碱的性质。主要探究以“探究氢氧化钠性质”为主相关性质实验。
【任务一】认识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它具有较强的______性. 切不可接触皮肤或衣服。
【任务二】探究氢氧化钠化学性质
【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小明同学在做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发现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有时得到绿色沉淀。
(2)小明对此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以下两种情想。
猜想1:与硫酸铜溶液过量有关 猜想2: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进行如下两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 (填“甲”或“乙”)组中生成绿色溶液沉淀,证明猜想1成立。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3)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利用右图中图甲装置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采集数据绘制成曲线(如图乙)。据图乙分析,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根据图乙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
②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进行振荡
③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时间段是t2-t3
④ab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已在水中达到饱和
【继续探究】探究二氧化碳量不同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也不同。
(5)若二氧化碳量不足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此时氢氧化钠有剩余;若二氧化碳量过量时,与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 。现氢氧化钠溶液中含4 g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得a g产物溶质,且氢氧化钠无剩余,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
【答案】 (1) 腐蚀
(2)与氢氧化钠过量有关 乙
(3)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比等体积水更明显 2NaOH+CO2=Na2CO3+H2O
(4)①③④
(5) 5.3 g<a<8.4 g
【解析】[任务一](1)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它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切不可接触皮肤或衣服; [实验一](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但是发现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有时得到绿色沉淀,说明可能是与硫酸铜溶液过量有关或者与氢氧化钠过量有关,所以猜想2:与氢氧化钠过量有关;甲试管中将5滴(0.25 mL)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两溶液浓度相同,明显氢氧化钠溶液过量;乙试管中将5滴(0.25 mL)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两溶液浓度相同,明显硫酸铜溶液过量,猜想1成立的情况下,说明与硫酸铜溶液过量有关,即应该是实验乙中生产浅绿色沉淀; [实验二](3)据图乙分析,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会消耗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表现为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但是有可能是因为与水反应导致的,所以需要与同体积水与二氧化碳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论;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化学方程式书写即可;故答案为:等体积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比等体积水更明显;2NaOH+CO2=Na2CO3+H2O;
(4)①图乙中0-t1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二氧化碳因能溶于水,和水发生了反应,故符合题意;②图乙中t1-t2段曲线呈现这种形态是因为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未进行振荡,但是少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不符合题意;③图乙中t2-t3时间段二氧化碳的浓度明显减小直至变为0,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符合题意;④图乙中ab段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的原因是水中二氧化碳已经达到饱和,装置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故选①③④。[继续探究](5)由题意可知,二氧化碳量不足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若二氧化碳量过量时,与碳酸钠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可理解为若二氧化碳量过量时,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设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碳酸氢钠的质量为y。
SKIPIF 1 < 0 SKIPIF 1 < 0 ,x=5.3 g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y=8.4 g
所以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可得a g产物溶质,且氢氧化钠无剩余,产物的质量需要在生成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质量之间;答:a的取值范围为:5.3 g<a<8.4 g
7.某兴趣小组对蛋壳中碳酸钙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其它成分对实验的影响忽略不计。
【进行实验】
实验一:如何选择药品
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后放入图①锥形瓶中,通过注射器加入稀盐酸,采集数据。
(1)图①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检验图①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
(3)根据图②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有: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______。
实验二:设计装置——通过测量生成的CO2体积来计算蛋壳中碳酸钙含量
(4)图③装置中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若无“植物油”,测定的碳酸钙含量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若图③中量气管起始读数为V1mL,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为V2mL;待反应结束后,量气管最终读数为V3mL,则反应生成CO2的体积为______mL。
实验三:设计装置——通过测量生成的CO2质量来计算蛋壳中碳酸钙含量
(6)该实验中反应前后均需通一段时间氮气,反应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7)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若无B装置,测定的碳酸钙含量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数据处理】(8)图④中,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的质量可达到实验三的目的。
【答案】 (1) SKIPIF 1 < 0
(2) 连接装置,打开开关,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动;若松开后活塞恢复到原处,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反之气密性不好(或其它合理答案)
(3) 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4)平衡气压 偏小
(5)V3-V1-V2
(6)排出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
(7)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中 偏大
(8) C
【解析】(1)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 SKIPIF 1 < 0 。(2)检验图①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连接装置,打开开关,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动;若装置气密性好,若松开后活塞恢复到原处,反之气密性不好(3)根据图②分析反应温度升高,温度升高水蒸气含量增加,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增多,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有: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4)图③装置中连通管将上下联通,作用是平衡气压,若无“植物油”,二氧化碳溶于水,通过计算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偏小。(5)若图③中量气管起始读数为V1mL,加入稀硫酸,以及生成气体导致左侧液面下降,加入稀硫酸的体积为V2mL;待反应结束后,量气管最终读数为V3mL,则反应生成CO2的体积为(V3-V1-V2)mL。(6)反应后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和碱石灰充分反应。(7)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D装置的作用是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中;若无B装置,通过C测得二氧化碳质量偏大,测定的碳酸钙含量偏高。(8)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质量增加,通过称量反应前后装置C的质量,可达到实验三的目的,故填:C。
8.“双吸剂”是一种常见袋装食品的保鲜剂,能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某食品袋中发现一包“双吸剂”,其标签如下图所示。同学们对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样品很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成分:铁粉、生石灰等
【查阅资料】①铁与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SKIPIF 1 < 0 :
②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做出猜想】久置固体中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
【定性研究】小明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发现,试管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得到浅绿色溶液,他初步判断: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一定不含Fe2O3.
【实验质疑】小组同学讨论认为上述实验并不能得出一定不含Fe2O3的结论,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进一步确定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定量实验。
【定量研究】取3g样品研碎,并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按照下图流程进行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操作二、操作三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固体I的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生成固体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4)根据定性、定量研究中现象的分析及有关数据计算判断,这包久置“双吸剂”固体的成分中氧化钙的质量小于__________g。
【实验反思】结合上面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对物质成分的研究有时需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B.在原样品中加入足量盐酸有4个反应发生
C.定量研究烧杯C中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
【答案】 【定性研究】 Fe和CaCO3
【实验质疑】 SKIPIF 1 < 0 ;
【定量研究】 SKIPIF 1 < 0 过滤 Fe2O3、CaCO3 SKIPIF 1 < 0 0.56
【实验反思】 AC##CA
【解析】[定性研究]: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固体含碳酸钙,Ca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浊的气体),固体一定含铁,Fe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一种含有Fe2+的物质(得到浅绿色溶液),所以固体物质中一定有的物质是Fe和CaCO3。
[实验质疑] 由于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铁,氯化铁可能会继续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故固体中不一定不含氧化铁;
[定量研究](1)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所以操作二、操作三的名称是过滤。
(2)取3g样品研碎,用磁铁充分吸引后,得到剩余固体2.6g,所以已经除去了铁粉,溶解过滤的固体Ⅰ的质量为2g,其中含有碳酸钙还可能有氧化铁,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x=1g<2g
所以固体Ⅰ中含有1g碳酸钙,故固体Ⅰ中含有碳酸钙和氧化铁。
(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解于水中,故烧杯A中含氢氧化钙,故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SKIPIF 1 < 0 。
(4)由于固体成分可能含有Fe、Fe2O3、CaO、Ca(OH)2和CaCO3,能够被磁铁吸引的0.4g固体是铁,剩余的2.6g固体中还可能含有Fe2O3(不溶于水)CaO[能和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微溶于水,加足量的水后完全溶解)和CaCO3(不溶于水),剩余的固体Ⅰ中的物质为:Fe2O3和CaCO3,溶解的物质为0.6g,所以滤液的成分为Ca(OH)2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SKIPIF 1 < 0 ;又生成沉淀为1g,设生成1g碳酸钙固体所需的氢氧化钙质量为x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x=0.74g>0.6g
设0.6g氧化钙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为y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 y≈0.79g
所以滤液中的氢氧化钙有部分是由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
假设烧杯A中的氢氧化钙完全来自于氧化钙,设需要氧化钙的质量为z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 z=5.6g
所以这包久置的“双吸剂”固体的成分中氧化钙的质量小于0.56g。
[实验反思]A、由以上分析可知,对物质成分的探究有时需要定性与定量实验的结合,故A正确;
B、由固体物质的成分为:Fe、Fe2O3、CaO、Ca(OH)2、CaCO3;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最起码五种物质都与盐酸反应,反应个数多于5个,故B错误;C、由分析中可知实验中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质有NaOH,由于加入的是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因此里面的溶质还有Na2CO3,故C正确;故选AC。
9.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桌上有瓶敞口放置已久的NaOH溶液,他们对溶质的成分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查阅资料】Ca2+和OH-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程度如何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二:NaOH溶液完全变质
【实验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
(2)小华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
(3)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______(填字母)。
A.CaCl2 B.Na2CO3 C.NaOH D.Na2 CO3和NaOH
(4)如果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会看到有气泡生成,其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反思】
(5)下列物质中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BaC12溶液 ②Ca(NO3)2溶液 ③Ca(OH)2溶液 ④Ba(OH)2溶液
(6)步骤一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答案】 (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 一
(3)Ca(OH)2、CaCO3##CaCO3、Ca(OH)2 C
(4) SKIPIF 1 < 0
(5) ③④##④③
(6)将碳酸钠全部除去,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解析】[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2)取少量NaOH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样品中有碳酸钠;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滤液呈碱性,则原样品中含氢氧化钠,故猜想一正确;(3)如果步骤一中白色沉淀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两种物质是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氢氧化钙沉淀Ca(OH)2、反应生成的CaCO3;步骤二中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4)如果向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会看到有气泡生成,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的同时还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KIPIF 1 < 0 ;
[实验反思](5)不能替代步骤一中CaCl2溶液的是③④,原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钠,影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6)步骤一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完全除去,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10.某学习小组将足量Zn条插入一定量的浓H2SO4中,发现Zn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注:随着反应进行,硫酸浓度逐渐变小)
【提出问题】气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只有SO2猜想二:只有H2猜想三:______。
【查阅资料】(Ⅰ)SO2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Ⅱ)SO2可以和碱性溶液反应
(Ⅲ)CuO+H2 SKIPIF 1 < 0 Cu+H2O
【实验探究】用下图装置验证猜想(部分夹持仪器省略)
【方案设计】
【表达交流】
(1)在步骤①中,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证明E装置中CuO未完全反应。
【反思拓展】
(1)装置D的作用______
(2)已知A1与H2一样,在加热条件下能与CuO发生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 【猜想假设】有SO2,也有H2
【方案设计】黑色固体变红,管口有水珠出现
【表达交流】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反思拓展】干燥氢气(或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 SKIPIF 1 < 0
【解析】【猜想假设】猜想一:硫酸浓度较大时,生成气体只有SO2,猜想二:硫酸浓度较小时,生成气体只有H2,猜想三:硫酸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时,生成气体是SO2和H2的混合物,故填:SO2和H2;【方案设计】②关闭止水夹,将足量Zn条下放,浸入浓硫酸中,点燃E装置处酒精灯,B装置处品红溶液褪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若E装置处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说明气体中有氢气,猜想三成立,因为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故填:黑色固体变红色,试管内壁出现水珠;【表达交流】(1)在步骤①中,通入N2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混合加热时发生爆炸;(2)取E中少许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若固体减少,溶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明CuO未完全反应,因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反思拓展】(1)浓硫酸有吸水性,装置D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防止干扰氢气的检验;(2)在加热条件下能铝与Cu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铜和氧化铝,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KIPIF 1 < 0 。
11.某矿井中的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等气体。为确定该气体的成分,兴趣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查阅资料】CH4+4CuO SKIPIF 1 < 0 4Cu+CO2+2H2O;碱石灰是固体NaOH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实验装置】
(1)同学甲认为,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_______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同学乙认为,若装置C中的氧化铜由黑色变为________,则除了甲烷与CuO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丙认为,欲通过D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4的思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_______(填字母)装置间再增加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编号为F),才能证明含有CH4。
(4)同学丁认为,B装置可有可无。你是否同意?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
(5)同学戊认为,该装置存在着________重大安全隐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实验探究】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将经过安全处理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写结论:
【答案】 (1) CO2##二氧化碳
(2)红色 CO+CuO SKIPIF 1 < 0 Cu+CO2
(3)BC##CB
(4)不同意
(5)爆炸(或中毒、或没有处理尾气等) CO2、CH4
【解析】(1)碱石灰是固体NaOH和生石灰的混合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CO+CuO SKIPIF 1 < 0 Cu+CO2,氧化铜被还原为铜,黑色固体变为红色。(3)BC之间增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可以排除B装置中带出水蒸气的干扰,进而可以验证CH4的存在,故填:BC。
(4)Ca(OH)2微溶,装置A中Ca(OH)2不能保证CO2吸收完全,故装置B必须有,故填:不同意。
(5)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氧气,加热时可能爆炸,存在安全隐患,故填:爆炸。
[实验探究]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气体含有二氧化碳,装置D增重3.6g,说明C中反应生成3.6g水,装置E增重4.4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4.4g,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4.4g:3.6g=44:36,甲烷还原氧化铜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比为44:36,所以原混合气体中不含一氧化碳,根据实验现象判断该气体样品中含有CO2、CH4。
12.市售的“自热米饭”带有一个发热包,遇水后可迅速升温至150℃,保温时间达3小时,能将生米做成熟饭。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非常感兴趣,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1)发热包主要由生石灰、铁粉、镁粉、铝粉、炭粉、氯化钠中的若干种组成。
(2)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均为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但后者可溶于NaOH溶液。
【成分探究】取出某品牌的发热包内灰黑色的固体粉末,分成两份。
(1)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______(填名称)。用磁铁将该物质全部吸出后,剩余粉末为样品A;
(2)小周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______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
(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只存在上述三种中的一种; 猜想二:上述三种同时存在;
猜想三:存在铝粉和炭粉; 猜想四:存在镁粉和铝粉;
猜想五:______。
【实验验证】小施用样品A进行实验,流程如图1。向滤液B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他观察到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最后得到的是无色溶液E。
【实验结论】不溶物D是______(填名称);
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后,认为猜想______正确,理由是______。
【原理探究】小吴利用如图2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为______(填名称)。但温度很快下降,说明该反应很快结束,不能长时间保温。
【猜想】大家大胆猜测应该还有其他放热反应存在。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资料介绍,用铁粉、炭粉和食盐水在锥形瓶中模拟铁的锈蚀实验,不久后发现锥形瓶外壁微烫,并持续较长时间。该现象很好地解释了发热包的保温机理。
【拓展活动】在上述铁的锈蚀实验中未观察到有红色的铁锈产生。老师告诉同学们,铁锈蚀的过程是首先生成一种碱,这种碱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又变成另外一种碱,请写出生成另外一种碱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 【成分探究】铁粉 红 存在镁粉和炭粉
【实验结论】炭粉 三 有不溶物说明有碳粉存在,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说明至少存在镁、铝中的一种,加入足量氢氧化钠得到无色溶液,说明含有铝不含有镁
【原理探究】空气
【拓展活动】 SKIPIF 1 < 0
【解析】成分探究:(1)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的作用。小吴用磁铁靠近其中一份粉末,发现有黑色物质被磁铁吸引,证明粉末中含有铁粉。(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石灰水是碱性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将另一份粉末加水溶解、过滤后,取部分滤液滴入酚酞试液,滤液变红色,证明原粉末中含生石灰。(3)除上述物质外,还可能存在镁粉、铝粉、炭粉,对此大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根据前4种猜想,猜想五含有两种物质,可得猜想五:存在镁粉和炭粉。实验结论: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铝、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所以,有不溶物D,说明样品中含有炭粉;即不溶物D是炭粉。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开始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来又全部消失,说明滤液B中没有镁离子,即样品不含镁粉,则样品含有铝粉。综上所述,猜想三正确。理由是有不溶物说明有碳粉存在,加入稀盐酸有气体生成,说明至少存在镁、铝中的一种,加入足量氢氧化钠得到无色溶液,说明含有铝不含有镁。原理探究:用如图2装置证明发热包放热主要来自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加水后发现A中温度迅速升高,锥形瓶中空气膨胀使B中有气泡产生,该气泡是空气。拓展活动:铁锈蚀的过程是首先生成一种碱,这种碱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又变成另外一种碱,铁锈蚀的过程即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首先生成的一种碱是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继续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的另一种碱是氢氧化铁。化学方程式 SKIPIF 1 < 0
13.某同学对Na2CO3、NaHCO3的组成及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认识组成】由化学式Na2CO3、NaHCO3可知,两者含有的元素差别是______;从构成离子的层次看,酸根离子分别是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根据酸根离子,他们都可统称为______(填碳酸盐或钠盐)。
【比较性质】为比较室温是20C时Na2CO3、NaHCO3与水混合的变化,按图1进行实验,先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约1克Na2CO3、NaHCO3,再分别滴入几滴水,震荡后将温度计插入其中,发现盛有Na2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20C,盛有NaHCO3的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低于20C,再向两试管中各加入约五毫升水和两滴酚酞试液震荡后,液体均呈红色。则NaHCO3与水混合时____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NaHCO3溶液显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提出问题】Na2CO3、NaHCO3还有什么不同性质?
【查阅资料】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 Na2CO3受热不易分解。可用图2装置验证。
【进行实验】按图2链接装置,检查气密性后,分别装入相关药品(试管甲、乙中的固体质量应相等)。后续试验均按规范要求进行,完成实验。
①若要使实验效果更理想,则甲中应装入______(填Na2CO3或NaHCO3)
②完成实验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加甲、乙试管里剩余固体的质量分别用m(甲)、m(乙)表示,则m(甲)______(填>或m(乙),故填:>;
拓展应用:①若把碳酸和NaHCO3比较,碳酸在常温下(不需要受热)可以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需加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受热容易分解的是碳酸;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水和二氧化碳可以逸出,剩下的固体就是碳酸钠,所以除去Na2CO3粉末中混有的少量NaHCO3的方法可以加热除去;②Na2CO3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且Na2CO3溶液中还含有很少的 SKIPIF 1 < 0 ,根据比较性质中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含有氢氧根离子,所以在Na2CO3溶液中存在的带负电荷的离子有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OH-。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咨询老师准备用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一定量的SO2[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老师给他们提供了一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成甲、乙两小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1)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成Na2SO4;
(2) SKIPIF 1 < 0 与 SKIPIF 1 < 0 性质类似均能稀盐酸反应
(3)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均能与Ba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问题】(1)Na2SO3变质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作出猜想】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 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
(2)猜想3:_____。
【实验探究1】(3)甲、乙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甲同学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②_____。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③_____
【实验探究2】乙组设计如图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①要测定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实验中需要测得的数据是溶液样品的质量以及___的质量。
②D装置的作用_____
【答案】 【分析问题】 2Na2SO3+O2=2Na2SO4
【作出猜想】Na2SO4和Na2SO3
【实验探究1】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Na2SO3+2HCl=2NaCl+H2O+SO2↑ 部分变质,加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2】C反应前后 吸收空气中水分和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解析】分析问题:Na2SO3变质,是因为亚硫酸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O3+O2=2Na2SO4;故填:2Na2SO3+O2=2Na2SO4。
作出猜想:亚硫酸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如果亚硫酸钠完全变质,则溶质的成分是硫酸钠,如果未变质,则溶质的成分是亚硫酸钠,如果部分变质,则溶质的成分是硫酸钠和亚硫酸钠,故填:Na2SO3和Na2SO4。实验探究Ⅰ:乙组:实验结论为部分变质,则溶质的成分是Na2SO3和Na2SO4,加入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亚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亚硫酸钡和氯化钠,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稀盐酸,亚硫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硫和水,有气泡产生,故实验现象为: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亚硫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2HCl=2NaCl+SO2↑+H2O;有同学质疑甲组方案不合理,因为部分变质的溶液中溶质为硫酸钠和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也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硫和水,有气泡产生,故填: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Na2SO3+2HCl=2NaCl+SO2↑+H2O;部分变质,加稀盐酸,也会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Ⅱ:①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可以吸收水分,然后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SO2+2NaOH=Na2SO3+H2O,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吸收,故C装置增加的质量就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可根据二氧化硫的质量计算出亚硫酸钠的质量,进一步求出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还需要测得的数据是反应前、后C装置的质量,故填:C反应前后。②D装置内为碱石灰,碱石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防止其进入C装置,影响实验结果,故填:吸收空气中水分和二氧化碳,避免对实验造成干扰。
15.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 NaHCO3?
(一)碳酸钠的制备
【查阅资料】 Ⅰ. 侯氏制碱的原理: SKIPIF 1 < 0 , SKIPIF 1 < 0 。
Ⅱ. 研究发现: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侯氏制碱原理设计图-1 装置制取 NaHCO3。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1)烧杯中冰水的作用_______。
(2)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 NaHCO3的可行方案_______(填字母) 。
A.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固体是 NaHCO3。
B.取白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若温度计示数下降,则固体是 NaHCO3。
(3)图-2 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 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性质探究】 常温下,取一定量的 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 pH 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 pH 变为 6.68 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随时间变化如图-3。
【交流反思】 (4) NaHCO3溶液显_______ (填“酸”、“碱”或“中”)性。
(5)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填字母)。
a.pH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三轮冲刺练习专练05(最新实验探究15题)(含解析),共28页。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三轮冲刺练习专练04(工业流程及物质推断25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胆矾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海洋中蕴含丰富的资源,碳酸锂是制备锂电池的重要原料,某固体样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化学三轮冲刺练习专练03(最新综合实验填空40题)(含解析),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空气质量意味着生活质量,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用化学符号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