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校联考五年级上册期末科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10分)
    1.在人类计时器的发展历程中,下列从简单到精细的一组是()。
    A.日晷→水钟→摆钟B.摆钟→水钟→日晷C.水钟→摆钟→日晷
    2.关于简易潜望镜的制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潜望镜的两块镜片都是平面镜
    B.镜面与盒底边的角必须是45度角
    C.光在潜望镜内,经过了4次反射
    3.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______现象来实现潜望的。
    A.折射B.反射C.分散
    4.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光的()原理。
    A.反射B.折射C.直线传播
    5.如图所示,()图月球会在地球表面留下影子。
    A.AB.BC.C
    6.下列地貌是由河流中的泥沙沉积形成的是()。
    A.黄河第一湾B.黄河入海中的沙洲C.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7.下列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A.砾岩B.页岩C.板岩
    8.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的人体器官是()。
    A.脑B.神经C.心脏
    9.下列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
    A.参加体育锻炼B.按时作息C.挑食
    10.在下列三个物体中,哪一个是光源?()
    A.太阳B.没点燃的蜡烛C.月球
    二、填空题(共22分)
    11.潜望镜是利用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___________面镜子。
    12.光在空气中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13.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
    14.在滴漏实验中,随着水量的减少,水滴下的速度_________(填“变快”“不变”或“变慢”)。
    15.地面的岩石、沙土在()、()、()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16.隔着障碍物我们能听到后面的同学说话,但看不见人,是因为光线被障碍物挡住了,这说明光是沿_____传播的。
    17.由于_________的运动,地球内部高温的岩浆在强大_________的作用下,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形成_________的爆发。
    18.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因为光_______________,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9.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平原、______、山地、丘陵、_____五种地形齐备,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2/3;地势________,大致呈三阶梯状分布。
    20.物体影子方向与()有关。
    21.我们看不见屏风后面的人但可以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光是()传播的。
    2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和()三大类。
    三、判断题(共5分)
    23.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大脑指挥下进行工作的。()
    24.地壳的运动只会以地震、火山等剧烈的方式表现。()
    25.2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样快。()
    26.太阳光实际上有五种颜色。()
    27.我国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地震是汶川大地震。()
    四、连线题(共10分)
    28.将下列地形地貌与其形成主要原因用线连接起来。
    长白山天地黄土高原上的沟壑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敦煌的雅丹地貌弯曲的岩层
    五、实验题(共13分)
    下面是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步骤,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步骤:
    A在罐头盒内放入一些土豆泥,堆成小山的形状,并在山的顶部向下挖一个小洞。
    B向小洞内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番茄酱适当的稀释一下),然后用一层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
    C将罐头盒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火山喷发现象。
    29.实验中用_____________模拟“火山”,用_____________模拟“岩浆”。
    30.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
    A.增加地球外部压力B.增加地球内部压力C.使地壳快速运动
    31.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也会带来一些好处: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_______________,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_____________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_____________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32.摆研究
    (1)有A、B、C、D四种摆,同时在______ 条件下开始摆动,其中摆长最长是______,摆动最慢的是______。有两个摆的摆长是相等的,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是_______(填“相同”或 “不同”)的,说明摆的摆动速度和摆锤的重量是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的。
    (2)小明以摆C进行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第______次的数据误差过大,应该____________,经______计算得到最终摆C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______次。
    (3)如果摆长是可调节的,想要使得摆C一分钟内摆动60次,可以使得摆C的摆长变得______(填“长”或“短”)一些。
    (4)如果摆长是固定的,上述四种摆中,有可能满足“一分钟内摆动60次”这一要求的摆是摆______(填“A”“B”“C”或“D”)。摆C一分钟内摆动次数
    第一次测
    86
    第二次测
    84
    第三次测
    97
    第四次测
    85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分)
    1.A
    【解析】日晷是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仪器,只能根据太阳的影子来粗略知道大概时间;水钟是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记时,相对日晷来说计时较为精细;钟摆是根据单摆原理制成的,是一种较为精细的计时工具。所以,从简单到精细的计时器为日晷一水钟一摆钟。
    2.C
    【解析】A、潜望镜的两块镜片是平面镜说法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潜望镜的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必须成45°角,该说法是正确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光在潜望镜内,经过4次反射,该说法是错误的,经过2次反射,故C符合题意;
    3.B
    【解析】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由两面平面镜构成,这两平面镜面相对、平行放置,并且都与水平面成45度角。故B正确。
    4.A
    【解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线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万花筒,所以A符合题意。
    5.C
    【解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物体上时,C图中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光无法继续传播,就会在地球表面方形成影子。
    6.B
    【解析】沙洲是河流中的心滩、江心洲、湖滨、海滨附近形成的沙滩的总称。沙洲是水流、波浪堆积作用,夹带着泥沙、岩石等堆积物堆形成的堆积地貌,B符合题意;黄河第一湾和黄土高原上的沟型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7.C
    【解析】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包括砂岩、砾岩、页岩等。板岩不属于沉积岩。
    8.B
    【解析】大脑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能分析各个器官收集来的信息,并发出指令使身体运动。神经是人体的电话线,能把人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大脑,并能把脑下达的命令传达给人体各部分。
    9.C
    【解析】
    【详解】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睡眠充足,按时休息;注意合理饮食,吃饭不挑食,适当的吃一些蔬菜、水果;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AB选项都是良好的生活习惯,C选项挑食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属于良好的生活习惯。
    10.A
    【解析】
    【详解】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太阳自身能发光,属于光源。没点燃的蜡烛、月球自身不能发光,不属于光源。
    二、填空题(共22分)
    11.①.光的反射②.2(或两)
    【解析】
    【详解】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潜望镜是指从海面下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其构造是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射向眼中。
    12.直线
    【解析】
    【详解】光在空气中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13.光的反射
    【解析】
    【详解】白色对光的吸收少,反射大。我们所以看到东西,是因为光源(太阳、灯)发出的光照射道物体上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白色的墙将大部分光线反射回来,所以就感觉教室亮了。把教室的墙壁粉刷成白色,使教室更加明亮,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14.变慢
    【解析】
    【详解】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15.①.水②.风③.重力
    【解析】
    【详解】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侵蚀作用使高地削低,使低地填平。
    16.直线
    【解析】
    【详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隔着障碍物我们能听到后面的同学说话,但看不见人,是因为光线被障碍物挡住了,这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透明、不通光的物体阻挡了光的直线传播,落到地上产生了影子。
    17.①.地壳②.压力③.火山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球内部高温的岩浆在强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断层或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形成火山的爆发。
    18.沿直线传播
    【解析】
    【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所以我们可以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光在同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幕布是不透明的,所以我们看不到说话的人。
    19.①.高原②.盆地③.西高东低
    【解析】
    【详解】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类型有五种,分别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的主要特点是:西部地形以山地、盆地、高原为主,在这些大的地形区中,西部盆地多风蚀地形。
    20.光源的位置
    【解析】
    【详解】物体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都与光源的位置有关。物体距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影子的方向与光源的方向相反。
    21.①.波②.沿直线
    【解析】
    【详解】光在同种均质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照到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就会产生影子,而屏幕就是不透明的,所以会产生影子,不会穿过屏幕。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因此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人说话的声音,却不能看见他本人。
    22.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
    【解析】
    【详解】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由泥、沙、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三、判断题(共5分)
    23.√
    【解析】
    【详解】脑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在头部受颅骨的保护。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大脑指挥下进行工作的。
    24.×
    【解析】
    【详解】地壳的运动有的是剧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地壳的运动有的是缓慢的,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故题干说法错误。
    25.×
    【解析】
    【详解】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所以在我们做2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我们发现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不一样快,前10毫升水速度快。
    26.×
    【解析】
    【详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可以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7.×
    【解析】
    【详解】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区.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多人伤残,直接财产损失达30亿元以上。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被称为“汶川大地震”。
    四、连线题(共10分)
    28.
    【解析】
    【详解】地球上的主要的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瀑布、沼泽和沙漠等,他们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是内力与外力作用的共同结果。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长白山天地是火山喷发后在火山口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经过长期的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经过长期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形成的;敦煌的雅丹地貌是经过长期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弯曲的岩层是地震时岩层受到挤压后形成的。
    五、实验题(共13分)
    29.①.土豆泥②.番茄酱
    30.B
    31.①.提高土壤肥力②.清洁③.火山岩
    【解析】
    【分析】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成分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29题详解】
    由“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过程可知,实验中用土豆泥模拟“火山”,用番茄酱模拟“岩浆”。
    【30题详解】
    地球内部充满着炽热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岩浆便会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爆发。用酒精灯加热模拟的是增加地球内部压力,B正确。
    【31题详解】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也会带来一些好处: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地热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32.
    ①相同②.D ③.D ④.A ⑤.C ⑥.相同
    ⑦.无关⑧.三⑨.重新再进行实验⑩.重新
    ⑪.85 ⑫.长⑬.D
    【解析】
    【分析】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详解】(1)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唯一的变量是摆长,所以A、B、C、D四种摆同时在相同条件下开始摆动,其中摆长最长的是D,所以摆动最慢的也是D;有两个摆的摆长是相等的,分别是A和C,摆长相等,摆速是一样的;摆在每分钟来回摆动的次数与摆长有关,与摆幅无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2)根据题干可知,第三次的数据误差过大,应该重新进行实验,经过重新计算的话,最终摆C一分钟摆动的次数是85次。
    (3)想要使得摆C一分钟内摆动60次,那么就需要减慢摆速,即增加摆长。
    (4)有可能满足“一分钟内摆动60次”这一要求的摆是摆D。

    相关试卷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共4页。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题,共4页。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试卷,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