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品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情境,预习检查,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过程性评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在教授本课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专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等顽疾被革除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是,这一政策也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增加、军队战斗力减弱等负面影响。本课教学中采用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宋朝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史实。
2.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及影响,知道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情况和历史作用。
4.知道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难点:认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讲授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水浒传》。
2.影视作品:纪录片《中国通史》。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情境
首先,让学生结合他们看过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如《水浒传》),说说他们眼中的宋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真实的史料实物当中去认识历史。本课我们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着手学习宋朝时期的历史。
二、预习检查
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是什么?
2.说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任务一
四、学习任务二
五、学习任务三
六、过程性评价
《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
北宋政权建立以后,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同时,在北宋建立之初,以宋太祖为代表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为北宋王朝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教师活动:播放“陈桥兵变”的视频,提出问题——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人物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8相关内容,观看视频并自主完成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北宋建立的相关典故及历史事实,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北宋建立的认识。
(二)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教师活动:宋朝采用什么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割据局面?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8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教师总结: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设计意图】
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
教师活动:自从当上北宋的皇帝后,宋太祖赵匡胤担心自己的王朝也会像过去的五代一样短命,时常夜不能寐。提出问题——宋太袓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活动:做出回答——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宋太祖采取的哪些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一 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 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 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和教材P29—P30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行政方面:①削弱相权。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方面: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司法方面: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收归中央。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另外,史料的介入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历史、理解重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材料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30相关内容及材料,做出回答——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活动: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措施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30—P31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措施:宋太祖和宋太宗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2)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材料和教材,加深学生对重文轻武政策影响的理解,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王安石变法
教师活动: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并提出问题——王安石变法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31—P32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1)主要措施:在经济上实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在军事上实行保甲法。
(2)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 000多处。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问题和结合教材知识点,学生了解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加深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总结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新课讲授,小结和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